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1655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89 大小:3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9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9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9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89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89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89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89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89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89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89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89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89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89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89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89页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8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国力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唐代政治较开明。

科举制代替门阀制,改变了上层文人的成分。

以诗赋取士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文禁较松,文人思想解放。

中唐后出现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三大痼疾。

对文学也有多种影响。

唐代文学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安史之乱为界):

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属于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后期下启两宋,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

唐代文学出现空前交融与繁荣的局面:

继承与创新并重,如古诗继续繁荣,近体诗也产生并臻于完美;

骈文继续兴盛,借复古以革新的古文再度崛起。

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并茂,既有李、杜、韩、柳等大家,也有很多民间作者,其代表成就是“敦煌文学”,还有很多热衷于俗文学的作家,如王梵志、寒山等。

其总趋势是由六朝末期的贵族化趋向士大夫文人化以至平民化。

唐文学繁荣体现在诗、词、古文、传奇(小说)四种体裁上,其中诗、古文大大发展;

词、传奇是新文体。

一、唐诗

唐诗创造了诗歌史上的辉煌,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样式。

唐代文学的特色:

诗唐。

“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诗,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唐人的生活是诗的生活,他们的诗是生活化了的。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第82页。

)唐人思维的诗美取向和唐代文化的诗学性格。

闻一多先生认为:

“唐代文化即进士文化(政治与文学)。

诗的教育,教育即学诗(宗教、癖狂)。

诗才的最大限度之发展。

”“诗化的人格与选举制度的会合——以诗取士。

”(《闻一多全集》第六卷,第12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闻一多认为,“唐代文化即进士文化”。

“终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的时期。

”(208—209页)有唐一代,乃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

诗星璀璨,诗风万端,诗歌题材高度丰富闳阔。

就表现领域来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

就情思格调来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而且还出现了具有美学范畴意义的诗论,如“骨气”、“兴象”、“境界”说;

就诗歌形式说,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

一是把四声二元化,过渡到唐诗的平仄律;

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形成律篇。

创造了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新诗体——律诗。

中国诗歌的高峰,有“诗必盛唐”之誉。

对后世影响极大,或尊唐,或崇宋。

1、诗人多。

清彭定求等人编《全唐诗》收诗近五万首,是唐以前诗歌总和还多(近二万首,据逯钦立编《全上古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

今人陈尚君辑《全唐诗补编》收诗5000首。

2、诗歌多,艺术成就高;

大家辈出、名作多。

范文澜:

“唐朝文人几乎无人不是诗人。

”《全唐诗》录有2200余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诗薮·

外编》卷三(胡应麟):

“甚矣,诗之盛于唐也!

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3、风格多样。

明·

高棅《唐诗品汇》:

“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4、流派纷呈。

初唐四杰、上官体、山水隐逸、边塞、新乐府诗人、韩孟诗派等。

5、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反映社会各方面的生活,包括炼铁工人、采玉工人的生活等,充分展示了唐人的生活美、精神美。

6、诗体完备。

古体、近体都具备,直到五四新诗出现。

关于唐诗体

一、种类:

高棅《唐诗品汇》、沈德潜《唐诗别裁》分为七类:

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五排。

往体(古体):

1、五古;

2、七古。

另有四言、三言、六言、九言和杂言。

今体(近体):

1、五律;

2、七律;

3、五绝;

4、七绝。

另有六律、六绝、五排、七排。

二、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体现在五大形式要素上:

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

三、格律诗的形式要求:

整、俪、叶、韵。

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虽不谐音律,仍为杰作的原因。

作诗不要过于拘泥于平仄的规律,“文以气为主”,以免“以词害意”。

林黛玉“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7、唐诗发展的轨迹(唐文学分期):

从唐高祖李渊代隋(618),至哀帝李柷被逼让位朱金忠(907),共换了二十一个皇帝,历时289年。

[附]唐诗分期研究

有二分、三分、四分一直到八分法,最常见的是四分法。

四分法的建立有一个过程:

四分法大略反映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反映各阶段唐诗发展的不同风貌,且与整个唐代社会变化相随。

四分法:

(1)北宋杨时:

“诗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唐而止。

元和之诗极盛。

诗有盛唐、中唐、晚唐。

五代陋矣。

(2)南宋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认为:

“大历以前分明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

”“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已落第二义矣”;

“晚唐之诗”,则并无师承。

他将唐诗分为五体:

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

这些都为后来人划分发展阶段提供了借鉴。

(3)元杨士弘据严羽说,在唐诗选本中分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

并分“唐初、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

(4)最明确提出“四唐”说的是明代的高棅,其《唐诗品汇》中有明确的划分:

“今试以数十百篇之诗,隐其姓名,以示学者,须要识得何者为初唐,何者为盛唐,何者为中唐、为晚唐。

”太宗贞观—元宗开元初为初唐、开元天宝为盛唐、大历—贞元为中唐、元和及开成以后为晚唐。

且确认诗人的地位:

“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

二分法:

胡适《白话文学史》。

陆侃如《中国诗史》亦取此法:

“就唐诗而论,把世纪中年,是个分水岭,以前和以后的诗是不同的。

”分水岭即安史之乱。

三分法:

郭扬《唐诗学引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1、准备期:

宫体诗、风骨诗、非古非律诗;

2、鼎盛期:

主题正大,以气使才。

主要形式有功业诗、边塞诗、山水诗等;

3、衰变期:

新乐府、怨刺诗、咏史诗。

五分法: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992年辑入上海书店影印的《民国丛书》第三辑):

1、齐梁古典作风期(初唐);

2、浪漫文学隆盛期(李白及开元诗人);

3、写实文学诞生期(杜甫、白居易);

4、唯美文学发达期(温、李);

5、唐诗颓废期。

六分法:

梁超然《唐诗分期论纲》(陕西人民出版社):

1、沿袭期(618—660,到高宗显庆年);

变革期(高宗龙朔—开元初,即662—716);

鼎盛期(开元天宝—代宗永泰年间,即717——766);

徘徊期(代宗大历至永贞元年,即766—805);

探索期(宪宗元年至大和年间,即806—836);

深化期(文宗开成至唐末,即836—907)

许总《唐诗史》(江苏教育出版社)承袭期(六朝余绪)、自立期(唐音初起)、高峰期(气象高华)、扭变期(激荡回旋)、繁盛期(众派争流)、衰微期(艳俗余波)。

八分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

基本上是将四分法再一分为二。

(注:

唐诗发展不完全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发展同步。

安史之乱后十年,许多盛唐时仍在,且创作出优秀的诗作。

二、词曲子词的简称,是隋唐以后出现的新文体,是随着燕(宴)乐的兴起而出现的。

“敦煌曲子词”是最早的词,产生于民间。

盛中唐时为文人所喜,中唐时已出现大量的文人词了。

晚唐五代词已很成熟,有两大创作中心:

一是西蜀,“花间词人”——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

二是南唐,“二主一臣”——李璟、李煜与冯延巳。

三、散文骈体:

占主导地位;

古文:

韩柳古文运动,以恢复儒学为旗号而进行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以清新质朴的散体文代替华美空洞的骈体文。

四、传奇(即文言短篇小说,以区别后来戏曲等)唐时,小说作为残丛小语,不比古文之高文,鄙之曰“传奇”。

得名于晚唐裴铏所编《传奇》小说集。

传奇“有意为小说”:

结构、篇幅、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已成熟,标志着小说文体的确立和成熟。

五、变文说唱文体,简称“变”。

学界关于“变文”说法不一。

有说起源于宣讲佛经,当时一种脚“转变”的说唱艺术,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

其图为“变相”,其说唱的底本为变文。

内容多为宣讲佛经故事、经义,也有讲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形式多样,或散韵相间、说唱结合;

或全散;

或全韵。

对后世的话本、弹词、诸宫调等通俗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开白话文的先河。

第二课时 

第二节唐文学繁荣的原因

唐代文学繁荣有其文学自身发展与承传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代”的影响。

“文笔之分”,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目的、政教目的,追求审美意义。

在诗歌方面,辞采声律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

“四声”、“八病”之说为格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散文方面,体裁多样,约有八十多种(应用文体占大部分)。

唐吸取了骈体文形式上的优点,摈弃其辞藻华丽、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弊端,进行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

在传奇小说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六朝的志怪和杂史杂传。

我们还应该从外部来总结其原因。

1、政治与文学:

唐综合国力强,“汉唐盛世”。

唐代政治结构与前朝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重要之一是确立了以皇族地主为中心、广泛包括亲贵功臣、门阀世族、庶族地主、富商、僧侣等地主阶级各阶层的品级联合统治。

唐选拔官吏不同于魏晋南朝的“九品中正制”重世袭、重门阀。

唐有七大姓,但轻阀阅、重科举。

通过科举,为下层士子参与政治开辟了道路,庶族地主崛起。

唐朝科举、政治、文学关系紧密。

唐科举对文学的影响:

(1)形成整个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

由于进士科的竞争异常激烈,并且唐天宝以后以诗赋取士已经成为固定的格局,“它主要以文词优劣来决定举子的去取”,因此文风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唐武后朝之后,文风日渐华靡。

沈既济曾说:

“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

永隆中,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

”这样,逐渐形成了“缙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的社会风气。

(2)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

严羽:

“唐诗盛于我朝,以诗赋取士。

”(3)“行卷”、“纳卷”、“温卷”对文学创作有影响。

文人士子们为了猎取功名,博得主考官的赏识,纷纷找各种关系拜谒权贵,向他们投诗献文。

(4)提供创作素材。

送人应试、贺人及第、慰人下第的诗极多。

(参阅:

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

2、经济与文学:

经济发达,使综合国力增强,出现“开元盛世”。

农业,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交租、服役、缴纳布帛以代替服役等)。

手工业,丝绸和陶瓷都是中国的代表。

中国贸易,“丝绸之路”。

商业和城市,长安约百万人口,有108坊,西市和东市是繁华的商业区。

洛阳,为东都。

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交通,水路:

黄河、长江、大运河;

海路:

广州——日本和波斯(伊朗);

陆路:

长安辐射全国的交通网。

“一骑红尘妃子笑。

”“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经济发展,使人们有了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精力和条件。

(1)提供闲暇,以便进行娱乐或文学创作;

(2)提供游历天下的可能,促进山水诗、描写都市生活和交游生活的诗的发展;

(3)文人的商业意识增强。

如“润笔”、陈子昂的“买名”;

(4)文人的精神风貌改变,影响诗歌等创作,如浪漫、豪迈的风格。

(5)市民文学开始出现,如传奇、词、变文等。

3、文化与文学:

唐文学的发展与文化的昌明、繁荣有这不可分割的联系,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是相互影响、渗透的。

(1)南北融合、东西一统的“大家族”文化。

李氏有“胡夷血统”(陈寅恪),形成开放的文化。

(2)科举及学校教育使得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

(3)史学、经学的发达。

二十四史中,唐修了八史:

梁、陈、南、北、晋、隋、北齐、北周史。

另有刘知己《史通》。

出现了王通、孔颍达这样的大儒和大经学家。

史学对史传文学有影响,如《段太尉逸事状》、《张中丞传后叙》等。

(4)各种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

书法:

楷书中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

草书中有张旭、怀素。

李白诗、张旭字、裴旻舞为“三绝”。

绘画和雕塑:

阎立本、吴道子的人物,“吴带当风”;

韩干的马;

王维的山水。

敦煌壁画及佛像雕塑等。

大量的题画诗出现,及“诗中有画”、以画法入诗。

苏轼:

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

音乐:

古诗中很多是和乐歌唱的,如乐府,七绝被称作“声诗”。

燕乐的发展产生了词。

许多诗人的诗作与音乐有关:

《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琵琶行》。

舞蹈:

全唐诗中有许多描写舞的,《公孙大娘剑舞》、《霓裳羽衣舞》。

4、宗教与文学:

唐代实行宗教自由的宗教政策,三教九流并行其道,除儒、释、道三教外,另有一些异教,如景教、祆教、摩尼教等也传布。

儒、释、道三教兼重的。

如玄宗亲注《孝经》、《道德经》、《金刚经》是证。

儒——理想政治。

(1)以儒治国,建立封建的伦理秩序。

孔颍达注《五经正义》,成为士人科举的必读书。

文宗开成年间刻“开成石经”(12经,无孟子,石刻,两面刻字)道——拨乱反正。

(2)道教在唐朝向着长生、享乐方向发展。

“国教”。

释——强调苦行,以求来世。

(3)统治阶级多信佛,有三次大规模迎佛骨活动。

陕西扶风县法门镇阿育王寺(塔)佛指骨舍利。

韩愈写《谏迎佛骨表》被贬。

鲁迅先生: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忍而解。

”老庄思想与道教有所不同:

老庄思想给文学艺术带来的是一种偏于含蓄冲淡、自然悠远的审美情趣,一种充分净化了的纯净、和谐、安宁的自然意象群,一种以对内心体验的“表现”为主的艺术思维方式。

道教给文学艺术带来的,乃是一种追求绚丽神奇的审美情趣,一种色彩缤纷、瑰玮怪诞的意象群,一种近乎沉浸于幻觉之中的热烈想象力。

参阅: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与中国文化》、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

5、军事与文学:

唐代与边疆地区如突厥、吐谷浑、高丽、南昭、吐蕃时有战事,包括卫国和拓边两种。

主要在西北——东北这一线上。

唐朝的尚武精神,统治者鼓励建立军功。

士人关心边塞战争,如高适、岑参积极入幕,王维访边,产生了大量边塞诗。

6、唐代士人生活与文学:

寒士,地主阶级里面居于中下层的文士,包括不同门第和出身的人。

他们多通过科举跻身庙堂,提出或在一定程度上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们是文学的生产者,其思想、心态、生活直接影响到文学创作。

(1)漫游:

不同于宋儒,从书斋到考场到官场,唐人喜游历,如李白、杜甫。

希望通过漫游播扬名声,求得举荐、广泛交友。

漫游的主要之地是山水名胜之地或都市。

(2)读书山林(隐逸),或“走终南捷径”。

(3)应举。

(4)朝会。

(5)贬谪。

如沈宋,如柳宗元与“永州山水”。

思考题:

1、整理唐代文学兴盛的外部和内部原因。

2、重点掌握唐诗的概貌特点。

3、复习新体诗格律常识。

参考书目:

1、《白话文学史》胡适 东方出版社 1996

2、《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3、《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4、《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5、《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6、《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7、《中国古代文学史》罗宗强、陈洪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8、《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9、《中国文学史纲要》褚斌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10、《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1、《唐代文学史》乔象钟、陈铁民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12、《唐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 辽海出版社 1998 

13、《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14、《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历年)

15、《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王运熙、顾易生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第二讲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

了解隋代文学、初唐诗坛概况。

宫廷诗的发展与意义,“初唐四杰”及陈子昂诗歌理论及创作。

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隋代文学概貌(581---618)

1、特点:

过渡性。

短命的王朝,自己的文学特点并没有形成。

(似秦朝,“秦无文。

”)南北统一,为南北文学的大融合作了准备,但南北文学融而未合。

2、作家:

北朝入隋的有:

卢思道、杨素、薛道衡;

南朝入隋的有:

虞世基。

隋炀帝《春江花月夜》:

春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隋最著名的诗人是薛道衡(播州)。

代表作有《人日思归》、《昔昔盐》。

《昔昔盐》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二句,以环境的寂寞来写思妇的孤寂凄苦,流传广泛。

(唐刘餗《隋唐嘉话》:

“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

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

后因事诛之,曰:

‘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

’”)

精读作品篇目:

薛道衡《昔昔盐》

卢思道《从军行》

阅读作品篇目:

薛道衡《人日思归》

无名氏《送别》

第二节初唐诗坛

魏征《隋书·

文学传序》(P219)隋文学合南北文学而保留各自不同的特点,南方的柔媚、婉约,北方的粗犷、质朴,并没有合而为一。

用声律、辞采来表现大唐恢弘的气象和刚健的情思、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形成唐诗的风格,正是初唐诗人所面临的课题。

陆侃如、冯沅君认为:

初唐诗坛的诗人至少在三百人。

主要分为不同的两群:

“王绩、陈子昂等——他们是反对齐、梁的风尚的”,“‘四杰’及沈佺期、宋之问等——他们是继承齐、梁而加以改造的”。

(《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339页)

第三节宫廷诗苑(魏征、上官仪、杜审言及沈、宋)

宫廷诗苑始终以其汇聚着大量高层人才,联系和沟通多种方面的创作而居于中心地位。

表现在:

其一,宫廷诗人占绝对多数(约9/10)。

即使“初唐四杰”、陈子昂等宫廷以外的诗人也曾在朝中做官。

其二,宫廷诗创作数量占优势。

其三,宫廷诗人地位高,集中活动京都上层,容易造成影响,且人材集中绵延。

宫廷诗与宫体诗区别:

宫廷诗:

多应制奉和、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

辞藻华美,讲求对仗。

但更多地去掉了宫体的浮艳淫亵。

宫体诗:

以艳丽华美的语言写艳情以及女子的容貌神态,风格浮艳轻薄。

有人把初唐宫廷诗与齐梁宫体诗等同(如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这是不切实际的。

初唐“宫体诗”占极少的数量。

宫廷诗发展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阶段一:

贞观诗坛——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太宗及其周围的诗人。

特点:

多君臣唱和、应制奉答、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

典雅绮丽、雍容平和(或雅正、宏大、整肃)。

魏征的讽谏文和抒情诗。

魏征《述怀》。

唐太宗要求诗坛的是宏丽和雅正。

追求雅正,而不是齐梁的侧艳;

以宏大整肃代替琐碎柔弱,以和乐代替颓靡,显示了帝国初兴的时代气息和诗歌风貌的演变。

其存诗98首,主要是纪行、咏怀、咏物写景。

如《过旧宅二首》其一: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具有放眼天下的、开放的眼光和胸怀。

《帝京篇十首》之一: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

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雄伟山川烘托着巍峨宫殿,显出唐王朝的威风,表现了帝王的胸襟与气魄。

阶段二:

龙朔变体——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也称“上官体”。

仍以应制奉和为主,但

(1)颂体式的铺排减少了,体制不如贞观诗坛宏大。

(2)写景绮丽、婉转、细腻、精巧。

(3)风格“绮错婉媚”。

如《奉和山夜临秋》: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

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水送断雁,月上净疏林。

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

上官仪的贡献主要在格律和对仗。

他提出“六对”说:

正名对:

日月—天地;

同类对:

花叶—草芽;

连珠对:

萧萧—赫赫;

双声对:

黄槐—绿柳;

叠韵对:

彷徨—放旷;

双拟对:

春树—秋池。

又提出“八对”说:

的名对、回文对、隔句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联绵对。

【附】“上官体”:

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地位很高,诗“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显贵,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旧唐书》本传)在当时影响不小,模仿者甚众。

他对诗歌的贡献,主要精巧细腻的体物图貌。

上官仪和“上官体”,虽风格婉媚,但“韵度飘扬”。

阶段三:

“文章四友”与沈宋——高宗后期和武后时。

A、使得律诗定型、初步完成。

B、语言由绮丽而变为自然流丽。

C、结构上也开始有变化,不是如前面的诗人一味铺排或白描。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杜审言,“四友”中而以杜最有诗才,诗成就最高,而仕途最坎坷。

《诗薮》云:

“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

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他恃才傲物,为同僚所恨。

他曾选京官,苏味道主持。

考题是依案例写出判词,杜交试卷后说:

苏味道必死无疑。

人问其故,曰:

“苏看了我的判词,必自愧不如,羞愧而死。

”他夸说:

“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

吾之书迹,合得王羲之北面。

”他人格并不高,因为通张易之遭贬。

临死,宋之问等见之,他曰:

“久压公等,今可慰,吾恨无继者。

”周季重、郭若讷陷害他,其子十三岁的杜并藏刃,趁周季重与人宴饮时,将周杀死。

周季重临死前说“吾不知杜审言有此儿,是郭若讷害了我。

”杜审言因儿子杀人而罢官,他含悲为儿子写了祭文,“燕许大手笔”的许国公苏颋为其写了墓志铭。

杜甫“吾祖诗冠古”;

“诗是吾家事”。

唐初无七律,其所作28首五律,除一首失粘外,多合律。

他在五律上的成就已经超过了杨炯。

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名句: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李峤,才大而性格平稳,正与杜审言反。

玄宗后来读他的《汾阳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两叹:

“真才子!

”诗二百余首,除应制诗外,有赠别之作,成就较高。

另有120首咏物诗,多以“一字题”,逞才之作。

葛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