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有关信息化教育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1713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述有关信息化教育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献综述有关信息化教育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献综述有关信息化教育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献综述有关信息化教育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献综述有关信息化教育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文献综述有关信息化教育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文献综述有关信息化教育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文献综述有关信息化教育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文献综述有关信息化教育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文献综述有关信息化教育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有关信息化教育文档格式.doc

《文献综述有关信息化教育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有关信息化教育文档格式.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献综述有关信息化教育文档格式.doc

中国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目前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教育信息化,关键在人才,在于培养大量的高层次软件和网络人才。

因此,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应该与时俱进,要采用新的思维和超常规的方法,跨越发展,加快培养我国的信息技术人才。

二、历史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国内一些学者曾尝试过给教育信息化下定义,如: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李克东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祝智庭

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黎加厚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博德荣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动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得信息的环境。

——张青

综合参考以上各家说法,是否可以给“教育信息化”下定义: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向,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二)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我们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

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

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

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

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

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

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

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教材多媒化:

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象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

例如有一个关于英语词汇的儿童多媒体学习软件,第一幅画面把常用的动作名词和图片汇编在一起,当你选择chase(追逐)一词,电脑会用声音告诉你“追逐”就是在某人或某物后面run(奔跑)的意思,如果你在两个小孩的画面上点一下,他们就会飞快奔跑起来;

如果你还想知道奔跑的确切含义,你再在run上面点一下,电脑又会呈现关于run的声音解说和动画。

在这样的多媒体学习材料中,各画面之间好像有无形的链条互相串联,这种无形的链条被称为超链,这种带超链的多媒体又称为超媒体。

俗话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

但有了超媒体“电子书”,活人读死书的时代将一去不返,因为多媒体教材本身就是活的书。

如何把“活书”设计好?

如何把“活书”学好?

这是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的新问题。

(2)资源全球化:

利用网络,特别是Internet,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

网上的教育资源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对于我国教育来说,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网上中文信息资源的严重不足。

开发网上教育资源,不但是教育部门的任务,也是社会各部门以及知识者的义务,美国的网上基础教育资源体系就是依靠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建立起来的。

(3)教学个性化: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为了做到这一点,学生个性的测定,特别是认知方式的检测,将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课题。

(4)学习自主化:

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

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5)活动合作化:

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

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

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

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6)管理自动化:

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最近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LearningPortfolio),其中包含学生身份信息、活动记录、评价信息、电子作品等。

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7)环境虚拟化:

教育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

现在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

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

校内模式是利用局域网开展网上教育,校外模式是指利用广域网进行远程教育。

在许多建设了校园网的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开发网络的虚拟教育功能,就可以做到虚拟教育与实在教育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贯通,这是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

教育信息化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

我们的观点是,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

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支配的。

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

因此,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中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经历:

中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过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在8O年代,它的高峰时期是在80年代中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从事业发展看还处于实验探索阶段。

它的高峰的标志是小平同志提出来“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当时政府也提出“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这样一个契机和大的背景。

具体标志是放在硬件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就是5个部委联合开发的中华学习机。

中华学习机主要的技术架构和技术体系还是当时的苹果机(8位机),它的CPU是6502,主要把它的汉字这一块,把它的汉化模块放到硬件里去了。

其他技术上并没有更多新的东西。

当时中小学尤其是高中教育模式主要是在高中设置选修课,学习计算机的初步知识和程序设计语言。

当时主要以Basic语言为主。

它的基本模式是以选修课方式学习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把重点放在程序设计和语言的学习上。

产生这种状况,主要是当时受到在瑞士洛桑召开的第4次计算机教育大会(WCCE80)比尔萧夫的一个主题发言“计算机语言是人类的第二文化”这一学术流派的影响,认为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设计成为人类的第二文化,不懂得计算机语言,不会程序设计是当代的文盲。

所以把计算机作为知识和课程来学习。

  第二次浪潮是在9O年代中期,这时期事业发展的模式已经不仅仅是实验探索,己变成了积极的发展,全面地推进,它的标志是91年教育部在济南召开的第9次教育工作会议,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几点意见和有关的文件、政策。

这个文件明确提出来,要逐步把计算机作为中小学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同时提出计算机教育的内容扩展为不仅仅是计算机学科的学习,还应该有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

而把计算机不单单看成是一种学习的对象,更是一种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工具。

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这一期间的高峰期是90年代中期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这时候教育的模式就不仅仅在高中开设选修课,在初中,在小学都有这个课程的开设,同时很注重计算机教育软件的开发,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这期间,国家两次计划(七五、八五)都有专门拔款,用来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软件。

第三次就是这一次即将来临的浪潮,这次浪潮随着计算机的网络化,将进一步推动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最近教育部提出建设几个大的工程,其中远程教育工程明确提出要构建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充分发展的学习系统,或者是有利于不光是中学生而且是各年龄段终身教育的学习系统。

构建这样的学习系统的学习体系,没有远程教育工程是不可设想的。

这次教育大会关于教育的决定又明确提出要构建新型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象这些工程的开展离不开教育现代化,也离不开教育的信息化。

所以远程教育通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其综合使用,把我们的教育内容方式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是我们面临的第3次浪潮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因此,教育软件的开发其内涵和外延都大大地丰富和扩大了。

它将会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需求。

在这次教育大会的总结大会上朱总理就明确提出发展教育特别是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包括非义务阶段的教育,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用教育的发展促进内需这个思想。

今年高校招生普通高校己增加到152万,比去年108万增加了46万,一次性一年就把高校招生规模增加46万,这在新中国教育史上是破天荒的。

58年大跃进时有过一次,在我们记忆中这是第2次。

另外其他各级各类的教育加上去再有120万,合起来是27O万人。

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平台,仅仅利用现在的学校设施也不可能真正挖掘潜力。

三、现状分析

发展的主要热点有

课件开发方面,要有基于教学策略的课件,运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或策略于课件(课堂教学或个别化学习)之中。

群件,支持群体或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课件。

电子读物要求基于电子和多媒体的出版物,包括书本、报刊、杂志、图片、百科全书、字典等。

网络应用方面:

远距离教学,从严格意义来讲,网络远距离教学是指:

通过因特网(Internet)或局域网实现全球范围或区域范围的课程传送和教学,其显著特点是这种教学必须体现双向性、实时性和交互性。

还包括共享性、开放性和可控性等特点。

研究的重点是放在:

课件平台的开发(WEBCT,BB)包括界面的设计;

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件的内容和形式;

教学的评价方式、以及;

通讯交互方式等方面。

网上学校(E-SCHOOL)网上学校与网络远距离教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虽然通过网上学校可以实施一定的远距离教学。

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学校应该是:

将一所学校所具有的全部功能搬上网络(而不是仅有几门网上课程和部分教学资源就可称网上学校)。

在网上学校,学生应该可以在网上直接进行入学报名和注册、付费、学习和实践、查找所需的学习资料、进行考试、获学分和学位等。

一般来说,网上学校即可以在国际互联网上实现,也可在局域网上实现。

校园网(SchoolNET)校园网与网上学校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当然校园网建设是创建网上学校的基础。

校园网是指:

基于局域网(LAN)技术的校园网络(目前,校园网的硬件技术已非常成熟)校园网建设的重点是放在教育教学功能的开发:

学校的有效管理教学与学习教学资源的共享交流和通讯等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CSCL)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是指:

基于网络来进行群体或小组形式的学习,这种学习形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应用中的效益和提高学习的效果,而且也有助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研究热点是:

群件(Groupware)的开发研究,其中主要涉及群件的结构、通讯交流方式和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主要方面。

(一)教育软件的发展问题

目前,关于教育软件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实现现代化,进一步实现信息化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焦点,一个难点。

关于它今后的发展,现在国内有众多的公司关注着或直接参与着教育软件的开发,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真正开发出适合中国教育需要的并且能够预示教育发展趋势的好的教育软件产品,其前提,我认为是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主要是对我国基础教育。

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发展就成为我们国家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一个瓶颈。

而远程技术的发展到底其核心和灵魂是教育软件,没有软件,所有现在的一切硬件设备就是一堆机器垃圾。

所以,软件里面体现一个什么样的理念,体现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它的技术如何去按照这样一个教育思想去实现,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带入21世纪。

我们搞了18年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现在仍存在着三个低,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第一个低就是从整体来看,学校计算机的配置率低,经过从80年到今天99年将近20年时间,我们78万所中小学也才有8万所中小学配置了计算机,其中配置状况很不平衡,好的学校象民办校多的3000多人规模有五六百台计算机,但是一般的学校也就有一个计算机教室,象15台或20台计算机,就算配置了计算机教室,它的地区分布大都在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大多数初中和小学都没有配备现代技术设备。

我们大概初算了一下,现在的配置率,能达到15%到20%左右,就是说每年能增长一个百分点。

第二个低是使用率低,开机率低,就是配置了计算机的学校,一个学校每周平均开机的时间可能不到半小时。

这样要按学校上课的时数相比,开机率只占所开课时的15%到16%。

第三个是功能效益低,就是现在很多的奔腾配置,发挥的也不过是苹果机的功能,也就发挥着文字输入、键盘操作等一些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

这样三个低造成的总体效益,三个百分数乘起来大概只有百分之二点几。

那就是说,国家投资了10O个亿,也只有二到三个亿发挥了作用。

这样一种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咱们过去一般分析为三个原因,一是软件的开发,就是软件跟不上,好的软件更不够,那么就有一个什么是好的软件的价值导向,功能导向的问题,这就是软件的重复开发。

第二个是老师培训跟不上,第三个是经费的困难和人们的认识,人的观念跟不上。

更为关键的应该是更新的机制,适应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面向知识经济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

  现在咱们的教育软件的发展战略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开发适应目前教育系统的软件呢,还是要真正有利于变革这种教育的软件呢?

基点放在哪?

是用现在技术、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改革呢?

还是满足现在的教育模式,强化现在的教育模式?

既要适应也要发展。

什么是好的软件,为什么开发出好的软件还很难进入中小学。

当然技术上要解决培训的问题,因为转变观念要培训,要用好的软件去说服大家,好的东西总是能说服人的。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必须改革,课程必须改革,教材必须改革,因此要把现代教育软件的开发确立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

(二)信息技术应用的效能问题:

如果信息技术应用的效能问题不真正解决,掌握信息技术的人员不够丰富,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就很难真正广泛推广和使用。

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赵国栋在2001年发表的《美国大学“信息化校园计划”述评》一文介绍,从199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

约有53.4%的大学课程在使用电子邮件;

约有28.1%的大学课程在互联网上有专门的网页;

约有19%的美国大学教师已在互联网建立了个人主页;

约有70.2%的大学允许学生通过互联网来递交入学申请表;

已为信息技术应用制订详细发展计划的大学从1998年的50%增加到1999年的61.0%;

44.9%的大学和学院正准备在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设备方面制订“采购和升级换代计划”,此比例1990年和1998年分别为15.9%和37.3%;

在教学中使用互联网信息资源的课程比例也由1995年的10.9%、1998年的33.1%,增加到1999年的38.6%;

为学生提供在线课程目录的大学比例从1997年的65.2%增加到1999年的76.9%;

通过校园网为学生提供各种与课程有关的阅读材料的大学比例为24.6%;

在被调查的美国大学中,有45.4%的大学现在已经能够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一门或一门以上完整的在线课程学习内容。

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

从二十年前第一台个人计算机进入大学校园以后,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终于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

在我国,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只有几年时间,如此详尽、完备的调查工作还没有系统展开。

2002年2月1日,《中国教育报》第8版刊登了一份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报告,以某高等工科院校中的一个完整专业的数百名大学生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中,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对上网与大学生成才、大学生网民教育等问题阐明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许多人认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不应仅仅是书本上的一些概念,更应该接受新事物和新信息,而网络就是新事物的代表,不能很好掌握或利用网络资源的大学生就不是一个合格大学生。

许多大学生都希望学校能开设网络资源利用方面的专门课程,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建立个人主页,学习相关的流行软件等,以提高上网技能。

和我国网民的整体素质相比,大学生网民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我国网民整体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中的搜索引擎比率为51.3%,说明大学生网民还不能自觉地利用搜索引擎来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

全国网民整体在网上最主要获得的信息中,电子书籍排在第4位,而大学生则把这项内容排在第6位以后。

这说明多数大学生网民把网聊作为上网的主要内容,还不能把上网作为学习工具。

我国大学的信息化教育才刚刚起步,创造更好的条件,引导学生从以看新闻、聊天为主要目的到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网络设备,使之成为学习的重要工具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2001年12月29日,已建成两万公里、覆盖近30个主要城市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高速主干网建设项目”在清华大学通过国家验收。

该项目总投资2.2亿元,主干网速达2.5Gbps。

这标志着CERNET的传输速率和接入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驶入快车道。

但是,由于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和教育教学软件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严重不足,严重地影响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硬件易得,软件难求”,许多地区和学校,硬件设备上去了,就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管理软件和教学软件;

需要大量掌握了先进的教学理论,运用包括网络技术在内的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在进行学科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以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

为此,引智引资,即积极引进我国稀缺的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服务资源,培育优良项目,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支撑平台,以缓解优质教育的供求矛盾,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不失为带动我国教育服务市场整体发展的良好方法。

刚刚过去的2001年,对于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来说,绝对是不平静的一年。

2000年10月,教育部鸣响快速启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号令枪——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此次会议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决心之强,在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会后还连续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从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个名词取代了沿用了近20年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从而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史上新的篇章。

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计算机教材建设一直受到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借鉴和吸收国外信息技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方法,是迅速提高我们自身的重要途径。

为此,教育部将逐步取消对教材出版发行的垄断,允许“教材多样化”,为教材编写与出版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竞争空间。

与此同时,微软、思科等跨国公司也积极准备,向中小学及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大力拓展。

四、趋向预测和建议

(一)加强师资培训是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基础

师资培训是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者,是推动信息化教育的关键。

审视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师资现状,更让人感到加强信息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和紧迫。

据统计,1999年底,我国有中小学校近70万所,学生2亿多名。

这2亿学生中只拥有100万台计算机,专兼职教师7万名。

也就是每年只有5%的学生接受了计算机教育,平均每200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计算机教育生师比是20000∶7。

师资培训任重道远,我们一方面要重视职前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培养计算机专职人才,同时更要充分利用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对在职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

只有双管齐下才有可能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重大规划。

在教师培训上,首先要重视观念的更新,要认识到在开展信息化教育中,人是关键因素;

高素质的教师能极大地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反之会阻碍现代教育技术发展。

培训教师的根本目的,不是仅仅让教师掌握电脑的操作技能,而是让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

其次要用科学的方法,从观念层面、理论层面、技术层面和实践层面入手开展多方面的学习活动。

要解决教师操作计算机的问题,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

还要加强教师的学科修养,帮助教师更进一步地把握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

更要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意识,找到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点,从而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辟道路。

(二)开设信息技术课是开展信息化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国民是否能掌握足够的信息技能已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