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7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526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17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论语17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论语17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论语17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论语17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论语17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论语17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论语17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论语17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论语17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论语17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论语17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论语17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论语17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论语17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论语17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论语17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论语17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论语17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论语17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172.docx

《论语17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172.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172.docx

论语172

(一)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原文】子曰:

“道

(1)千乘之国

(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释】

本句出自《论语·学而》。

(1)道:

一本作“导”,作动词用。

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

乘,音shèng,意为辆。

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3)敬事:

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

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

(5)使民以时:

时指农时。

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

“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拓展延伸】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

孔子对治理国家的当权者们的劝喻可谓用心良苦。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法制不健全,国家兴衰系于王侯将相的言行所向。

“敬事而信”,要求很高,但既然位居庙堂之上,自然得诚敬于国家大事,发布政令要言而有信,不得朝令夕改。

中国人历来习于以“父母官”来称道官员,只因当官的如果真的像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像爱子女一样“爱护老百姓”,百姓岂不大受恩泽?

中国历来的当道者就有不少人做不到“节用而爱人”。

秦始皇一统天下,乾坤为之安定,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功不可没。

可他也不懂“节用而爱人”,照样视自己为天子,视百姓如草芥,老百姓才从战乱中摆脱出来,秦始皇就大兴土木,建阿房宫,筑长城,前者穷奢极侈劳民伤财,后者变战争哀鸿为长城脚下的累累白骨,百姓苦命未改,更谈不上“使民以时”!

可正因为未能尽“节用爱人”之道,从而使秦成了短命王朝,不可不以之为鉴。

用人时应该把握时间。

这从军事思想方面来讲包括很多,所以孙子兵法讲时讲势,也有讲用势之道。

在因势用人这方面,汉高祖刘邦可谓是做到了极致。

他通常能根据不同的时期与形势采取不同的用人策略。

这从他对韩信的态度和使用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当势力薄弱时,卑躬屈膝。

当他听萧何说韩信是一个大将之才,可以帮助他打天下时,马上放下了汉王的架子,筑了一个高台,举行隆重典礼,毕恭毕敬地拜韩信为大将,并向全军宣布:

“凡我汉军将士,今后俱由大将军节制,如有藐视大将军、违令不从者,尽可按军法从事,先斩后奏。

”刘邦那种谦恭卑顺的样子,令全军上下莫名其妙。

当形势不利时,慷慨让步。

汉高祖四年,这时刘邦在成皋战场失利,急需把韩信、彭越等部队调来支援正面战场。

不料此时已攻占齐地的韩信派使者来,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以镇守齐国。

刘邦大怒道:

“怪不得几次调他一直按兵不动,原来是想自己称王!

”这时正在一旁的张良、陈平赶紧用脚踢了他一下。

刘邦恍然大悟,急忙改变口气对韩信的使者说:

“大丈夫平定诸侯,做王就该做真王,为何要做假王呢?

”于是派张良为特使正式封韩信为齐王。

韩信受封后,果然高高兴兴地率兵来参加正面战场作战。

  刘邦在历史上无疑是独树一帜的,他所凭借的只是一门因势用人的用人之术。

他把用人权谋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与运用,能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处境遭遇来确定自己的用人策略。

我们做人就应做到“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样你才有可能会得到人们的敬重,才有可能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创新思维】

孔子说:

治理有能力出一千辆兵车的大国时,应该要谨慎行事以让人民感受到我们的诚恳信实,进而使他们能信赖政府,对国家的财物要节约使用以爱护体恤人民,在需要人民服公役时,要选择农闲的时期以免过度扰民、防碍生产。

孔子此章主要在点出处理大国国政时,要注意三件事:

敬信--争取人民信赖;节用--经济问题;役时--服公役不扰民。

  

治理国家本来就属天下最大、最难的事,况且还是千乘大国,就更大更难了。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治理大诸侯国,对于天下大事和难事的基本态度:

即大事其实不大、难事其实也不难,只要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从小事做起、做好,也就能把国家治理好。

作为一个治理国家的君王,出于对人民负责、对江山社稷负责、对自己的历史声名负责,都应该慎重处理国事,都应该取信于民。

只有专一、谨慎、严肃对待国事,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也只有得到人民的信任,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

节省开支、不铺张浪费,才能不断积蓄财富,不断发展壮大,达到国富民强;也只有节省开支、不铺张浪费,才能减少人民的负担,也才能实实在在地体现出对人民的关心和爱护。

征用民工、民力,要在合适的时间,要在农事闲暇之时,表面上看只是一个时间选择的问题,实质体现了君王应“以民为本”尊重人民,“以天为本”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核心。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单位也好,一个学校也好,只有“使民以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物质财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

这章中孔子所阐述的治理国家的三个方略,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以民为本”,就是主张治理国家要为人民负责,要取信于民,要节俭开支,要减轻人民负担,要尊重人民的生活和劳动规律,要合理利用民力等,这些话不但是孔子教育门人做学问的道理,同时也是孔子当时针对社会人情的弊病而指点的。

【我行我思】

有一个传说,一年天下大旱,灾情严重,但百姓的赋税依然沉重。

刘庸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一日刘庸和乾隆皇帝下棋,每走一步就念叨一句“天下钱粮减三分”。

乾隆听着有趣,问何意,刘庸避而不答。

乾隆纳闷,走一步棋也跟着说了一句“天下钱粮减三分”,刘庸一听,立即跪地叩头,口喊“谢主龙恩”。

乾隆一听,怪了,谢我什么?

刘庸忙说,谢万岁体谅民情,减去百姓三成赋税。

乾隆忙说,我哪里下旨减税了,只不过是跟着你念叨着玩。

刘庸说,皇帝金口玉言,说过的话就是圣旨,我替天下百姓谢皇上隆恩。

乾隆一听,哑口无言,随传旨减去三成赋税。

虽然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可信度不高,但从古以来多数皇帝也都不敢信口开河,乱开金口。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也要说话讲究诚信,不随便乱说话。

根据材料选择一个角度作文,要求:

1、不少于800子。

2、自拟题目。

3、自选文体。

(二)

礼之用,和为贵

【原文】有子曰:

“礼

(1)之用,和

(2)为贵。

先王之道(3),斯(4)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本句出自《论语·学而第一》。

(1)礼:

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2)和:

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

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

这、此等意。

【译文】

有子说: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拓展延伸】

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下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而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

尤其是处于春秋战国所谓“轴心时代”的先秦诸子们,开始对“和”的意蕴、价值、实现途径和理想状态进行理论阐发,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之自觉。

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

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

“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

“同”的这种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而“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已的不二法门。

历史上作为社会规范与制度安排的“礼”,它的特性有二:

其一是“别”。

《左传·僖公三年》云:

“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

”《荀子·富国》曰: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有称者也。

”其旨在依据共同体成员的职位、年龄、性别及血缘等因素来划分权利和义务范围,规定不同社会角色的各自行为选择边界,以此来避免因无别而造成的利益冲突和社会无序。

其二是“和”。

《论语·学而》载有孔子的话说: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是讲,“礼”以“和”为贵,是“和”的体现。

制度化的“礼”与精神性的“和”,两者刚柔相济,不可或缺。

如果事事循“礼”而不知尚“和”,便会“礼胜则离”,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反之,如果处处求“和”而没有“礼”的制度保障,则会失之于流。

“和为贵,忍为高”,“与人为善”,“仁者爱人”,“不与邻为壑”,“四海之内皆兄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冲气以为和”,“保合大和”,等等,这些信条千百年来铸就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民族性格。

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分析了中国人的和平主义、豁达大度和老成温厚的文化,他指出:

“宽容是中国文化最伟大的品质,它也将成为成熟后的世界文化的伟大品质。

【创新思维】

一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堪称一部以奥运语言庄严展示的中国宣言,其中所有内涵可以用“礼之用,和为贵”来体现。

   自秦始皇一统中国,秦至清近2000年,一代代王朝自盛至衰,最终毁于礼崩乐坏。

在一片疮痍中挺立起洗心革面的新中国,终于越过5000年历史的沉迷,才重新意识到了礼、乐对一个民族之于世界、一个民族自身精神重振的意义。

这场开幕典礼以千万人整齐划一展开臂膀的吟诵开端,诵读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大发明中的造纸与文字,都率先强调了一个“礼”字深刻的内涵——世界通过轻盈的纸产生了交流,而文字诞生本就为凸显“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和者天下达道”的意义。

中天下而立,国人以此而为礼乐,声和以柔。

这正是这个宣言主题歌所要表达的那种在质朴中人与人、你和我亲切相携相处的真正含义。

和正以广,和平而顺,指南针由此指引着航海的商队,满载和平的使者,所有的发现于是都变成了全世界的财富。

全世界观众在这其间看到了大象无形,听到了大音希声,几乎所有人都会被那个稚嫩童音演唱的改变了声调的《歌唱祖国》、为那个鼓动所有人加入的和平仪式所感动。

这可以变成中国在全世界众目睽睽下尽心竭力承诺的一个姿态——强盛起来的它将以温和绥四方,重新以礼仪通天下。

  应该说,是2008北京奥运这样一个神圣的舞台展现了一个正在决心重新站起的礼仪之邦日见宏大的意志力。

一个正在重塑中伟大民族的力量,赋予了它气势磅礴的辉煌。

这个意义上,这届奥运会是中国与世界崭新关系的一个印证,它会耸立在那里,就100年积累的凝铸力而言,大约再没有一届奥运会开幕式可能将它超越。

  

【我行我思】

前段时间,海南某高校一女生面对上门送还丢失东西的男士,不但不感谢,还怀疑对方别有用心,此事经报刊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现实生活中,总有些人不相信别人,不乐于助人,甚至见死不救。

这样,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只能是一种空想。

如果人与人之间得到尊重、体现关爱,人们就能安居乐业,从而各方面秩序井然,纪律严明,社会稳定。

根据材料选择一个角度作文,要求:

1、不少于800子。

2、自拟题目。

3、自选文体。

【参考资料】新浪网《奥林匹克盛典的中国宣言:

礼之用和为贵》

(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原文】子曰:

“为政以德

(1),譬如北辰

(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本句出自《论语·为政第二》。

(1)为政以德:

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

北极星。

(3)所:

处所,位置。

(4)共:

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

“(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拓展延伸】

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周天子名存实亡,天下出现了诸侯争霸、大夫擅权、陪臣执国命的混乱局面。

孔子正处于“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是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大裂变大冲突大组合的时期,是对三代以来神权政治观念、人文思想进行理性检讨和反思的时期,同时也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

在这一历史转型时期,涌现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如齐之管仲、晏婴,郑之子产、邓析,鲁之孔子,楚之老聃、范蠡,齐之孙武等等。

他们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及政治立场,对传统与现实进行了理性的检讨和深刻的反省,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造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道德的方案,成为中国“轴心时期”政治、军事、思想领域最早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他们以自己的政治智慧和才智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政治思想文化增添了绚丽的光彩,为中国早期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深厚的思想基础。

而孔子以其关注问题的全人类性,以其思想的包容性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

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

可以说,春秋时期,为政以德观念已经深入到各个不同的政治派别和学术派别之中。

“德”作为一种政治观念、政治原则,已经成为各家各派所共同认同的政治文化命题。

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正是在继承西周时期的“明德慎罚”思想以及春秋时期的德治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

同时又是对现实政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而设计出来的一项治国方案。

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孔子“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主要是围绕两个层面展开的:

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如何对待如何管理庶民百姓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都是对殷周以来德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和升华,前者是“修己”问题,后者是“治人”问题。

修己是对统治者而言的,它要求统治者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行;治人是对广大庶民百姓而言的,是对民众的管理和教化问题。

两个问题的核心点就是:

强调了把统治者的修身视为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治的前提条件。

孔子的德治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的基调。

在孔子的德治模式中,为政者作为德治之主体,其政治道德修养在国家政治系统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作用。

孔子除了通过对古代贤明之君如尧、舜、禹、周文王的颂扬以为当时之君效法、借鉴之楷模外,还对君本身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

他认为,为政者首先要自身品行端正,使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他说: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欲善而民善矣。

”道德具有超越一切的无形力量,为政者具有了这一道德禀赋,便拥有了政治人格和权力权威,也就拥有了为政治国、安人安百姓的资质。

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有赖于执政者与百姓之间的和谐、亲密关系。

为政者要“爱民敬民”,体察百姓疾苦,爱民如子,减轻民众负担,维护百姓利益。

孔子把其道德学说运用到了政治领域,用道德的视角来衡量君主的称职与否以及君主所具有的道德人格力量,在孔子看来,君主的个人道德修养及个人道德人格力量决定了国家政治之前途及君民关系之命运,他说: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修身乃一切之根本,乃治国安邦之基础,执政者只有严于律己、勤于正己,“欲而不贪”,具有高尚之道德品质,才有治人之条件。

很显然,孔子把统治者的修身、修己看作是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治理想的前提。

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是建构在君主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基础之上的,正是对君主的道德素养进行了价值预设后,孔子为政以德思想才能够顺利地展开。

也就是说,道德主体的修养具有向外辐射转化的本性,将自己的道德要求转化为社会每一个成员自觉的道德行为,将道德规范、礼仪制度内化为社会个体成员的自觉意识,它必然要转化为一种外在的政治事功,即“治人”的层面,具体说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这是统治者在实施德治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君、臣、民三者构成了最基本的社会框架。

德治就是按照道德原则处理三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的一定的道德伦理秩序。

孔子的民本思想是对殷周至春秋时期民本思潮的总结与升华,特别是春秋时期的民本主义思潮为孔子的民本思想奠定了非常深厚的思想基础,孔子认为,要使社会维持和谐稳定的等级秩序,在处理君民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以道德原则来对待庶民百姓,把自身的高尚道德泽惠于民,取信于民。

在孔子看来,老百姓的信任对为政者至关重要,为政以德必先取信于民,取信于民必须诚实无欺,讲究信用。

子贡曾问政于孔子,“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把“民信”看得比“足食、足兵”更为重要,孔子把取信于民看作是治理国家至关紧要的东西。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孔子是最早洞悉道德教化的优越性及法律刑罚的局限性的思想家。

他认为,道德与刑罚都可通过规范约束人们之思想行为以达到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之目的,但其不同之处在于:

刑罚只能弭祸于已发,虽具有外在强制力,但不足以服民众之心;刑罚是依靠外在强力来维持,民众只是由于惧怕惩罚而暂时收敛自己的行为,并未收到治本之效果;而德治则能防患于未然,通过内在信念来维护,通过潜移默化式的道德情感唤起固有的羞耻之心,使人从内心深处产生避恶趋善之意识,使庶民有知耻向善之心,以达到提高自我道德修养之境界及“日徙善远恶而不自知”的自觉自愿境界,其社会作用更为持久深远,在维护国家政治统治方面具有刑法法律所不具有的社会功效。

孔子所建构的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理论,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不朽的价值,因而受到历代政治思想家的高度重视,对于稳定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秩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犹如一条亘古不变的价值标尺清晰地照映出历代统治者治国政策方略的得失优劣。

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理论对今天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创新思维】

一个管理者,要想管理好一个团队或组织,从行为上,自己必须身体力行,成为表率;从思想和战略上,自己要明白这个团队的使命和任务并且坚定不移,就像天空中的北斗星,处在他应在的位置,永远是那么的从容和淡然。

一个管理者,如何达到北斗星的境界而让他的追随者愿意围绕着他,听从他的指挥呢?

我们先看看北斗星的“德”。

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只要夜幕降临,我们就可以看到北斗星,亘古不变。

国内很多经营比较好的企业,其管理者大都是严以律己的人,并且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

在国内外很多成功学大师的著作中,我们都能够看到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善用时间管理是延长寿命的最佳方法,待人接物的诚恳是交朋友的最好方法。

山东青岛双星集团的老总汪海和江苏泰州春兰集团的老总陶建幸每天第一个到公司,晚上深夜才离开,正是因为他们这种旺盛的激情和身先士卒的表率,才能够感染整个团队,从而使这两个区域小厂成为全国知名大企业。

白天,大家感觉不到北斗星;夜晚,大家也感觉不到北斗星。

可当你迷路的时候,只要你抬头仰望,只要你知道如何使用北斗星,只要不是乌云盖顶,你就会看到北斗星在夜空中冲你眨眼,给你力量,给你希望。

那么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呢?

当员工加班加点努力工作,当员工顺利地完成着艰巨的项目,当员工斗志昂扬专心创业的时候,他们感受不到谁在管理他们,感受到的是顺畅的制度,多劳多得的激励,和谐的沟通。

可当他们遇到挫折和困难而不知所措时,你会出现在他们的身边,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启发他们,使他们看到方向,看到不远处的成功。

伴随着全体团队的努力,企业欣欣向荣,年底喝庆功酒时,员工的脸上闪动着激动而幸福的光芒,而你会像一位长者,看着他们取得的成功,为他们高兴和自豪,不去和他们抢夺功劳、名气和利益,因为这是身为管理者应该做的。

“居其所”,北斗星不随便乱跑,不胡乱指挥,而是待在他应该待的位置,知道自己的职责范围,不越权,不逾矩。

我们很多企业的老总,因为企业是自己的,总是不放心下属的工作,授权又不放权,就像曾经的黄金组合“王文京和何经华”一样,王文京用500万的高薪请来了高人何经华,希望可以让用友国际化,可其尽管对何以礼相待,但并没有真正放权,让何经华在痛苦地扮演了两年的首席运营官和公司内最高层销售员的角色后挂冠离去。

由于国内有不少这样不甘于“居其所”的管理者,就出现了“高层管理者干中层管理者的工作,中层管理者干员工的工作,员工反而无事可干”的现象,人员流失成为一种必然!

居其所还有一个含义:

作为管理者,不论高低,你对自己的任务和职责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对自己要做的任何事情,一开始你就要先透彻地了解他的本质,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的目标设定团队能否承受?

执行过程会发生什么问题?

这个计划的利弊是什么等等。

只有这个项目的管理者对这个项目的全过程明了于心才能够从容淡然地坐在指挥部里指挥若定,才不会心里一发虚就改变目标和决策,或者去随随便便干预项目的进展。

只有你可以预见项目的进展过程并随时给团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团队成员才会心甘情愿围绕在你的周围,甘愿听从调遣。

毛泽东当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人一步步成为众人敬仰的领袖,对外打败了日本军队、国民党军队和美国军队,对内征服了苏联留学生、德国军事专家和一个个桀骜不驯的大将,并让大家心甘情愿听从他的指挥,靠的不是阴谋诡计,不是小恩小惠,不是威逼利诱,而是其高超的预见性,前瞻性和具体的执行才能,再加上正确的战略和充分的授权。

【我思我行】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

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它是治理国家、强制性约束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

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内在自律意识,从而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

因此,“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一致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不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公民的道德自觉,“依法治国”便成为一种纯粹的外在强制,即出现孔子所讲的那种“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的现象。

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广大公民才会“有耻且格”,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学习生活中有自己的自律,会取得不平凡的成绩;相反,则不然。

根据材料选择一个角度作文,要求:

1、不少于800子。

2、自拟题目。

3、自选文体。

(四)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原文】子曰:

“道

(1)之以政,齐

(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本句出自《论语·为政第二》。

(1)道:

有两种解释:

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

整齐、约束。

(3)免:

避免、躲避。

(4)耻:

羞耻之心。

(5)格:

有两种解释:

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

“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拓展延伸】

在这里,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