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241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8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docx

武汉市土地规划大纲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2005—2020)

 

一、前言

(一)规划背景和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的不断推进,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管理中的“龙头”和基础地位不断增强。

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赋予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宏观调控的新职能,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有关部门和许多专家学者已把土地利用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并列为我国现行的三大规划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强调要珍惜每一寸土地,要把切实加强土地管理作为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始终是土地资源管理第一位的任务。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必须注意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推进各方面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是新时期指导发展的根本原则。

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要求武汉市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增加经济总量,带动湖北GDP增长;要求“把武汉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特大中心城市”,以城市化为主线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土地是进行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载体,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依托。

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对用地总量、用地结构和整体布局的控制,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

武汉市2003年被列为全国14个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之一,按照《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武府发[2003]50号)要求,武汉市与其他市级规划同步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以及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管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进一步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市域国民经济发展中对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调控的作用,科学合理地利用武汉市有限的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土地资源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立足于省市经济发展大局,并根据武汉市土地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编制《2005—202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遵循“五个统筹”的要求,置身市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大环境,并根据武汉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当前与长远、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按照市委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整体要求,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三)规划的原则

1、坚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原则。

2、坚持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相结合、以内涵挖潜为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

3、坚持按照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农用地相统一的要求,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的原则。

4、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5、坚持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并重,建设占用耕地与整理复垦补充耕地相平衡的原则。

6、坚持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工业规划相协调的原则。

(四)规划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2、《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

4、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222号)。

5、《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武汉发[2003]50号)。

6、《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2003—2020)》。

7、《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8、《武汉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2003—2020)》([2004]11号)。

9、《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

10、关于《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主要指标分配方案的通知(武国土资发[2004]308号)。

11、《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意见》(鄂委发[2003]4号)。

12、《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鄂府发[2003]21号)。

13、《中共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一体化的意见(武委发[2004]7号)》。

14、《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重点镇建设的意见》(武委发[2004]30号)。

15、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拆乡并镇工作的通知。

16、《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

17、《2004年湖北统计年鉴》、《2004年武汉市统计年鉴》、《2004年武汉市统计年鉴》。

(五)规划的期限

规划以2004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阶段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即规划时段分为:

2005—2010年和2010—2020年三个时段。

二、上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上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

1、上轮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上轮土地利用规划上级规划下达武汉市各项规划目标为:

(1)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5950公顷,占1996年耕地面积的88%。

(2)建设占用耕地指标302.00公顷(其中含省级重点工程金沙二江电站15.33公顷),加上省级试点小城镇追加指标122.91公顷,全市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共计424.19公顷。

(3)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面积855公顷。

(4)耕地保有量为40811公顷。

(5)退耕还林面积544公顷。

2、规划执行情况

(1)建设用地实施情况

武汉市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于1998年底完成,2000年4月批准实施。

规划实施以来,全市先后分11个批次依法报省政府批准建设用地158.3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15.14公顷,占上轮规划耕地占用指标的37.32%;加上华怀公路及川西环线占用耕地100公顷,共计已占用耕地215.14公顷,占总指标的50.72%,目前尚剩余耕地指标209.05公顷。

(2)土地开发整理实施情况

规划实施以来,全市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面积533.33公顷,占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的62.38%,较好的完成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任务,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3)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情况

2004年全市耕地面积为39134.0公顷,加上可调整园地面积,全市耕地面积与上轮规划耕地保有量目标基本持平;2004年全市仍保有基本农田面积3595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总量不减。

(4)中低产田土改造和退耕还林情况

全市中低产田土主要为山区坡耕地、山前水冷地、无根山区坡耕地,以及坝区旱片死角。

规划实施以来,通过平坝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试点,羊马河、泉水河、桤木河、将军河等工程改造中低产田土14200公顷;通过实施无根山丘陵区国家生态项目治理,运用坡改梯、整修渠系、挖蓄水池等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改造治理坡耕地666.67公顷;全市实际退耕还林666.67公顷,占上级规划下达指标的122.55%使。

通过中低产田土改造和退耕还林,使全市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耕地质量亦不断提高。

武汉市1997—2003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如表。

 

1997-2003年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

项目

耕地

保有量

(公顷)

基本农田

保护面积

(公顷)

非农建设

占用耕地

(公顷)

开发复垦整理

新增耕地

(公顷)

退耕还林

面积

(公顷)

2010年

规划目标

40801

35950

424.19

855

544

至2003年执行情况

39134

35950

215.14

533.33

666.67

占规划目标的比重%

100

50.72

62.38

122.55

剩余指标

209.05

321.67

3、规划实施成效分析

(1)按规划依法有序报批建设用地,为重点建设项目及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用地保障

规划实施以来,武汉市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坚持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预审、审查上报,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有序报批各项建设用地,确保了规划用地指标的合理使用,为重点建设项目及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用地保障。

(2)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

规划实施以来,武汉市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切实履行“占一补一”的法定义务,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几年来全市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共增加耕地面积533.33公顷,同期建设占用耕地面积215.14公顷,两相平衡净增耕地面积318.19公顷,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切实保护了耕地。

(3)经济效益明显

规划实施几年来,总体上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明显。

全市GDP从1996年409990万元上升到2004年849582万元,增长107.22%;人均GDP由1996年6358.41元上升到2004年13086.6元,增长105.82%;全市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产值不断增加,二、三产业产值分别由1996年192306万元、134250万元上升到2004年404016万元、342273万元,分别增长了110.09%和154.95%;单位土地面积国内生产总值由1996年3.77万元/公顷上升到2003年7.81万元/公顷,增长107.16%。

如表:

武汉市GDP、人均GDP和单位土地面积GDP变化表

年份

GDP(亿元)

第一产业(万元)

第二产业(万元)

第三产业(万元)

人均GDP(元)

单位面积GDP(万元/公顷)

1996

409990

83434

192306

134250

6358.41

3.77

1997

437520

88193

191919

157408

6774.85

4.02

1998

491772

90895

216253

184624

7603.15

4.52

1999

537317

93816

237152

206349

8308.60

4.94

2000

614215

99546

278837

235832

9507.97

5.65

2001

705150

103520

326689

274941

10932.56

6.48

2002

759686

108702

344607

306377

11796.37

6.98

2003

849582

103293

404016

342273

13086.60

7.81

2004

(4)加强土地管理工作逐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上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以来,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管理中的“龙头”和基础地位明显增强,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通过规划的实施,使规划管理日益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已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如近年来实施旧城改造,改造旧城区300万平方米,搬迁近6000户棚户居民。

城市房屋高度由5米长高到20米集约利用了近30公倾土地,新建成汇蜀花园、金带花园、蜀南西区等商公房小区,同时改造滨河路,使昔日无人问津的河滩地资源,一下从几万元一亩,上升为30万元,50万元一亩,显示土地资本的价值。

盘活闲置资源,对城市拆迁丰乐水泥厂搬迁至隆兴镇砖厂废弃地上,建设新厂,实现了城市发展和企业生存的双赢。

4、存在问题分析

(1)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矛盾较为突出,给规划实施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导致规划随项目而不断调整

虽然全市建设用地指标尚未用完,但由于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矛盾较为突出,建设用地实际需求与规划布局错位,造成局部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给规划实施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导致规划随项目而不断调整。

未来规划期内,新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城镇发展重新定位和设计,空间布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需要高度重视区域发展对建设用地的不同需求,以及建设用地布局对城镇及各类建设的集聚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确定布局和分区方案,使规划更加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

(2)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水平不高

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上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完善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效率较低。

尚需积极探索运用现代高科技成果在土地规划实施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土地规划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3)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用地保障程度较低

由于近年来市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成温邛高速公路的建成和武汉市整体水平的提高,武汉市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快速发展建设对用地的需求十分迫切。

规划实施几年来,由于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用地保障程度较低,其发展建设的速度较慢。

随着全市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的不断深入,现有企业及产业的格局与城市总体发展矛盾越来越突出。

未来规划期内,若不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步伐,为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提供可靠的用地保障,将会影响整个市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根据2004年武汉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数据,全市土地总面积

为108992.70公顷。

其中农用地面积90853.9公顷,占83.36%;建设用地14009.81公顷,占12.85%;未利用地4128.99公顷,占3.79%。

农用地中,耕地面积39134公顷,占43.08%;园地面积1234.8公顷,占1.59%;林地面积41546.4公顷,占45.54%;牧草地面积95.20公顷,占0.10%;其它农用地面积8843.5公顷,占9.69%。

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13207.7公顷,占94.55%;交通用地面积802.11公顷,占5.45%。

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1294.32公顷,占32.69%;其他土地2834.7公顷,占67.31%。

图2: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图3:

武汉市农用地现状结构图

2、1996年与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对比分析

与1996年相比较,全市土地总面积增加了191.70公顷;农用地面积减少2902.18公顷,其中耕地减少1669.29公顷,园地增加692.76公顷,林地减少1481.45公顷,牧草地减少613.90公顷,其它农用地增加169.7公顷;建设用地增加2957.2公顷(含存量土地919.50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2703.3公顷,交通用地增加313.1公顷;未利用地增加135.9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增加372.1公顷;其他土地减少236.2公顷。

3、耕地面积减少与占补平衡分析

与1996年相比,2004年武汉耕地面积减少1669.29公顷,其减少原因主要因结构调整改为园地、山区退耕还林和建设占用所致。

其中因结构调整改为园地、苗圃929.4公顷、山区退耕还林666.67公顷、通过开发整理,净增耕地318.19公顷,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近年来武汉市实施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先后完成道明钟梁庵荒山开发项目、何永乡千五里河滩整理项目,以及小城镇建设自求平衡项目,共计新增耕地533.33公顷,扣除期间建设占用耕地面积215.14公顷,实际新增耕地318.19公顷,全市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4、优质园地分析

据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资料,2004年全市有园地面积1458.70公顷,其中果园458.20公顷,占31.41%;桑园23.60公顷,占1.62%;茶园194.00公顷,占13.30%;其它园地782.90公顷,占53.67%。

全市果园、其它园地和桑园(桑园均分布于平原区)共计1264.70公顷,基本上可在市场调节下自发地逆转为耕地,规划期内,可以将部分优质园地面积纳入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三、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一)自然环境条件

武汉市位于武汉平原西部边缘,东与温江区、双流县接壤,南毗新津县,西南临大邑县,北连汶川、都江堰市。

全市幅员面积1090.02平方公里(2004年更新调查数)。

由于地处湖北盆地向川西南高原过渡的半山半坝地区,境内山地、丘陵、平原兼而有之。

其西北部高中山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8.4%,中西部低山丘陵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7%,东南部平原区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2.9%。

地势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最高点火烧营海拔3868米,最底点三江蒙渡海拔485米,最大相对高差2368米。

武汉市气候属于湖北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秋短夏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偏少,无霜期较长的气候特征。

多年平均气温15.9℃,年平均日照时数1161.5小时,年均湿度84%,年均降雨量1012.4毫米,无霜期284天,年均日照百分率26%,年均太阳总辐射量87.6千卡/平方厘米,大于0℃的年均积温5830℃。

全市土壤类型有油沙土、紫色冲积土、灰色冲积土、冲积黄泥土和黄壤等。

市境属岷江流域,主要河流有西河、黑石河、金马河。

西河流经市域16个乡镇,纵贯南北,排灌兼用,为全市农业命脉;黑石河南流经7个乡镇,是外江输水干渠之一;金马河系岷江正流,位于市境之东,系市境届河,市内河流总长达10.2公里。

武汉市矿产资源有煤、铅、锌、硫磺、石灰石、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目前开采地热等部分矿产资源。

武汉市森林植被类型丰富,有乔灌木65科、2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20种。

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3.8%,活木总蓄积量近百万立方米。

市境内有林野资源动物、兽类约34种,鸟类120余种,爬行类约11种,其中珍稀动物20种。

有植物皇后珙桐和国宝大熊猫。

全市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有鞍子河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鸡冠山省级森林公园(不含保护区)和九龙沟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分别为101平方公里、15平方公里和108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27%、1.38%和10%。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及在省市区域内的地位

武汉市2004年辖20个镇、14个乡,2004年全市总人口64.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59万人(统计数),占85.63%;城镇居住人口为21.09万人(含农村人口到城市及小城镇居住人口11.76万人),占32.33%。

人口密度596人/平方公里。

按照《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拆乡并镇工作的通知》要求,行政区划调整将西江、金鸡并入崇阳镇、东关并入王场镇、听江并入三江镇、安阜并入羊马镇、上元并入街子镇、何家、西山并入怀远镇、崇德并入燎原乡,全市现辖25个乡镇。

武汉市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

1999年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强县之列;已连续3年跨入全省“十强县(市)”行列,在西部县域经济竞争力强县评比中名列第12位。

2004年全市GDP达到84.96亿元,分居武汉市第8位和湖北省第12位,比上年增长12.1%。

其中第一产业10.32亿元,第二产业40.40亿元,第三产业34.23亿元,分别占12.16%、47.55%和40.29%;全市人均GDP达1.31万元,分居武汉市第14位和湖北省第22位;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亿元,分居武汉市第15位和湖北省第2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3亿元,分居武汉市第6位和湖北省第17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57亿元,分居武汉市第9位和湖北省第28位。

2004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10.36亿元,工业增加值35.54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1.83%。

见下表。

2003年武汉市与武汉市主要经济指标表

指标

武汉市

武汉市

在武汉市19个县区的位次

在湖北省180个县区的位次

年末总人口(万人)

64.92

1044.31

4

47

GDP(亿元)

84.96

1870.89

8

12

人均GDP(万元)

1.31

1.81

14

22

农业总产值(亿元)

17.18

243.81

6

36

工业总产值(亿元)

110.36

1971.85

8

48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2.4

89.58

15

2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4.23

771.50

6

1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17.57

862.97

9

28

资料来源:

2004年《湖北统计年鉴》、2004年《武汉市统计年鉴》、2004年《武汉市统计年鉴》

(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目标

根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未来规划期内武汉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目标为: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镇化进程。

继续实施工业立市和工业强市经济发展战略,依托良好的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以日用玻璃、皮革制品为主的轻工业制造业;以中药材为主的高新技术加工业和以铸造塑管为主的建材制造业等三大支柱产业;壮大以羊马、崇平为重点的家具、皮革,以元通、观胜为重点的建材,以三江为重点的汽车配套三个产业带;稳步发展农业,加快构建两区六带(桤泉农产品加工示范区、集贤省科技水产示范区、15万亩优质稻油基地生产带、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带、2万亩食用菌生产带、3万亩优质水果生产带、万亩花卉苗木生产带、万亩水产品养殖带),加速发展服务业,建立商贸、旅游新格局。

通过着力抓好轻工业制造业、机械铸造配件加工业、建筑业、旅游业等主导产业,建设轻工、农副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速市内主要公路沿线经济发展带的形成,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量和质的飞跃。

到2007年,全市GDP达到136亿元,人均GDP达到2.1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9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57.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元;

到2010年,全市GDP达到196亿元,人均GDP达到3.0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7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3.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4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57元。

到2020年,全市GDP达到556亿元,人均GDP达到8.3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86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5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0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见下表)。

 

武汉市主要经济指标表

指标

单位

2003年

2007年

2010年

2020年

GDP

亿元

84.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