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5427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docx

高考阅读之科技文公开课教案全解

2016届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

科技类文本阅读解题思路

13级语文组冯萍

一、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

二、从考纲和考点出发,明确高考考什么

根据2015最新考纲说明和往年高考考查题型来看,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以下题型: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从命题和技法着眼,透析高考怎么考,面对考题怎么办

(一)、高考怎么考——透析命题7大干扰类型

论述类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概念多、信息量大、推理严谨、表述严密,稍不注意就会掉入命题人精心设计的陷阱中,故注意命题人常采用的设误方式,是准确解题的一种捷径。

1、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排除方法]

要排除“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

(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

(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排除方法]

要排除“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重点关注:

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排除方法]

要排除“因果混乱”干扰项,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在阅读文章时,应重点关注“因为、因此、由于、因而”等词语。

4、混淆是非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排除方法]要排除“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5、偷换概念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如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排除方法]

要排除“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6、无中生有

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排除方法]要排除“无中生有”干扰项,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7、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

[排除方法]要排除“张冠李戴”干扰项,阅读文章时,需要圈出对象,知彼知己,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

二、文章怎么读——边读边圈注命题点

了解了高考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类型,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词语、句子,并给予圈点勾画,在解答题目时就能迅速地锁定命题源进行比对,从而做到迅速、准确解题。

下面请在训练中体会阅读的技巧及解题方法。

(2012·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2.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三)、考题怎么做——三重比对锁定答案

高考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运用以下手段设置干扰项:

删(删减定语、状语等,改变语意)、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改(换用别的词语代替,曲解文意)。

因此,可以通过比对词语来快速把握,即看选项在对原文的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语,添加了哪些词语,改换了哪些词语。

改造后是否和原文意思一致。

高考常常在以下几类词上做文章:

 

(一)范围、程度词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型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

全部、都、全、一些、部分、所有、人人、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

这一现象涉及部分与整体(把部分说成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扩大与缩小(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偶尔与往往、轻度与严重等

混淆范围

程度不当

请比对下列选项或原文中的范围程度词,分析“考题选项”错误之处。

1.[考题选项] 所有的病毒都由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组成。

这层蛋白质外衣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

[原文信息] 所有的病毒都由两部分组成:

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

蛋白质外衣或类脂包膜(如果有的话)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

(二)时间词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型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

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

这一现象涉及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涉及已然与未然、可能与必然等

混淆时态

请比对下列选项或原文中的时间词,分析“考题选项”错误之处。

2.[考题选项] 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

[原文信息]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

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

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

(三)指代词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型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

之、其、此、这等

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陈述对象方面

偷换概念

请比对下列选项或原文中的指代词,分析“考题选项”错误之处。

3.[考题选项] 法国传教士对“罪恶的白兰地交易”的批评,是源于法国的毛皮商和军队在加拿大的行为。

[原文信息] 我们且不说印第安人到底为什么对烈酒如此着迷,单说欧洲人,他们着实充分利用了印第安人的这一习惯。

在与印第安人进行土地和货物贸易时,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烈酒(如朗姆酒、白兰地等)。

法国毛皮商人给加拿大提供了大量的白兰地,对此,一位法国的传教士大加批评:

“罪恶的白兰地交易让这些地区的印第安人变得残忍、暴躁和逆来顺受,我们在深表愤慨的同时,更要阻止这种罪恶贸易,因为它会让人变得麻木和放荡。

”然而,当地的法国军队不但不阻止这种贸易,反而把保证白兰地的供应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因为这些酒一部分要卖给印第安人,另一部分要留着自己喝。

[比对分析] 原文“对此,一位法国的传教士大加批评”中的“此”指前面的“法国毛皮商人给加拿大提供了大量的白兰地”,可见法国传教士的批评源于“毛皮商人”,与“军队”无关,所以此选项指代有误。

(四)是非词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型

比对选项句中或原文中往往会出现的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

有、一定、接受、顺利、出现、没有、每、无、无非、拒绝、妨碍等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词设置成否定的词,或者把否定的词换成肯定的词

混淆是非

请比对下列选项或原文中的是非词,分析“考题选项”错误之处。

[考题选项] 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原文信息] 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

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

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

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

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

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型

1.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

2.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

之所以、是因为等

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的语句错断为“果”,“果”的语句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逻辑关系(特别关注:

选项与原文貌似因果颠倒,实则是逻辑关系没有颠倒,只不过原文是先说因后说果或先说果后说因,选项是先说果后说因或先说因后说果)。

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第三种情况就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样,但选项把原因给换了

因果颠倒

强加因果

变换原因

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中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

因此,比对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总分关系等)是比对的重要内容。

比对关系常常在因果关系上设题

请比对下列选项和原文中句子间的关系,分析“考题选项”错误之处。

4.[考题选项]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原文信息]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比对分析] 选项结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的原因在原文中没有涉及,选项强加原因了。

论述类文章仍然是议论文,具备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文中的观点句、结论句)、论据(说理的依据,如事实材料数字等)、论证(原因材料、条件材料与观点结论之间的关系),因而高考命题者就会在分析文意(原因、条件、依据等)或内容(观点、态度)推断方面设题。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型

1.比较选项句中和原文中陈述对象、被陈述对象的位置

2.比对选项中原因、条件、结论是否有依据

1.选项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互换而不合逻辑

2.选项所述原因、条件、结论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因或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主客倒置无中生有偷换依据偷换结论

5.[考题选项] “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原文信息] 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

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

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

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比对分析] 选项由“审美的环境保护”推出“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的结论是有违作者观点的,原句说保护环境首先要“治理污染”,其次“进一步做一些美化”。

四、练习

2012年四川卷《警惕汞污染》

1953年,日本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怪病”,称为“水俣病”。

这种病症最实出现在猫身上,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而死。

不久,陆续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

患者步履蹒跚,手足麻痹乃至变形,神经错乱甚至死亡。

后来发现,这不是传染病,而是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

水俣湾一家化工厂生产氯乙烯和醋酸忆烯使用了含汞的催化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汞。

其中有的是甲基汞,有的是无机汞,而无机汞会与水体或水生物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甲基汞。

甲基汞的脂溶性非常强,可以在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并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侵害人的中枢神经细胞。

公司和政府对水俣病的认定只考虑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症状,而这种症状与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所导致的症状不完本相同。

因此,只有部分水俣病患者获得认定。

水体中汞污染是人类健康的隐患。

因为水中的微量汞,经过水中食物链(如: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的逐级转移,在食物链顶级生物体内可以富集到数千至数十万倍。

以美国金枪鱼罐头为例,1953年含汞量为0.08PPM[注],到了2005年就增长至1.79PPM。

对以鳌鱼和鲸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法罗群岛居民的追踪调查发现,他们的血汞含量可能是全世界人群中最高的,达到6PPM。

鱼类体内的汞主要为甲基汞,其百分比随着鱼龄增加而增加,一年生的鱼所含汞中的甲基汞的31%—35%,8—12年的鱼所含汞中的甲基汞为67%—100%。

在一般情况下调查和监测鱼类的含示量,对于了解水域汞污染程度十分必要。

目前全球人为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汞达2000吨/年。

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着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

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会发生沉降,并在当地食物链生物体内聚积。

由于汞的这种属性,它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性污染物,是除了温室气体外唯一一种对全球范围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

我国是汞生产和消费大国,十分重视汞污染防治研究。

有研究表明:

中国汞污染的健康影响途径与其他国家不同,不能照搬欧美研究成果评价中国汞污染情况,如在北美和北欧地区,某些鱼类体内的汞浓度具有一定的指标性意义,但我国贵州即使在汞污染较严重的地区,鱼体内汞含量却相对较低。

另有研究发现:

汽车尾气中的汞进入到空气中后,可以被植物吸收,因此路旁植物中汞的含量要高于公园中的植物;北京市汞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煤和汽油燃烧的汞释放、化工厂的汞排放,贵阳市的汞污染原因则是土壤高汞背景值以及原煤汞含量高。

垃圾焚烧是汞污染的又一个主要来源。

垃圾中的汞主要来自电池、体温计、日光灯等,如果能对含汞废弃物采取比一般生活垃圾更严格的处理措施,将有利于减少汞污染。

[注]PPM:

即百万分之一。

1.下列关于“水俣病”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和猫“水俣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但是彼此却不会相互传染。

B.含有大量汞的工业废水的排入使水俣湾鱼虾体内含有甲基汞。

C.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的患者未被认定为“水俣病”患者。

D.所有的水俣病患者都具有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典型症状。

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本题主要错在概念的外延上。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中微量汞经过食物链逐级转移富集到数千倍时才会转变成为甲基汞。

B.鱼类体内富集的汞含量必定高于同一水域中的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

C.特定水域中一年生的鱼所含的汞没有达到31%时表明汞污染并不严重。

D.我国贵州即使汞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污染程度也不及北美和北欧地区。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

阅读是要找到区域,抓住关键语句,仔细推敲。

A项与原文“无机汞会与水体或水生物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甲基汞”说法不同。

C项与原文“调查和监测鱼类的含示量,对于了解水域汞污染程度十分必要”说法不同。

D项与原文“鱼类体内的汞浓度具有一定的指标性意义”相矛盾,各地鱼体内含量汞浓度不明完全说明该地污染程度,不能钠含量进行完全比较,来说明问题。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中汞含量与植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B.不同类型的城市其汞污染的主要来源存在差异。

C.直接焚烧含汞的废弃物会把汞排放到大气之中。

D.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

D【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推断能力。

原文“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着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

从这句话里推断不出“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

属臆断。

 

了解了高考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类型,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词语、句子,并给予圈点勾画,在解答题目时就能迅速地锁定命题源进行比对,从而做到迅速、准确解题。

下面请在训练中体会阅读的技巧及解题方法。

例1【2015试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对应文段】原文中列举了宋代许多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其中的大部分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原文第三段说道:

“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同时这类新型的纸质信用工具也为此后的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但是有些信用形式却起了消极的作用,比如私人借贷中的高利贷。

高利贷是贷放货币或实物以榨取高利的剥削活动,高利贷促使小生产者破产,加深了贫富不均和阶级对立。

第二段也说道:

“从实际效果看,它(赊买赊卖)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从中也可看出高利贷的弊端。

因此D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是正确选项。

例2【2015试题】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对应文段】我们可以看到,原文一开始就说“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从逻辑上说,不看作重要的美学问题,既可以看作美学范围以外的问题,也可以看作美学范围以内但属于次要性质的问题,因此A项说“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这一表述显然是不准确的。

命题陷阱之二:

(因果混乱)

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关系;

【2015试题】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对应文段】原文第四段说: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为什么不是“被动的”呢?

原文接下去说: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显然,原文这里是一个因果关系的表述,但它是前果后因。

而C项呢,却是倒因为果,颠倒了因和果的关系,由此可见,C项的理解分析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命题陷阱之二:

(因果混乱)

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

【2013试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

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对应文段】,前半段“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这是历史常识。

关于后半段,原文第四段说:

“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

”可见,武王之所以马上参拜商庙,并不是“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而是为了表明“周改殷命”是上天的旨意,商朝已经结束,自己才是合法的统治者,所以B项的分析是不对的,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命题陷阱之三:

曲解文意

故意错误地解释或转述原文某些词句的意思,把本来是这个意思的,说成另外一个意思。

【2015试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对应文段】原文第三段提到:

“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由此可以推出,宋代纸质信用工具的发行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货币不便携带等缺点,因此B项后半部分是正确的。

然而B项前半部分的表述“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是有问题的。

原文只能推出,由民间自发力量和官府的强制推行才出现了新型的纸质信用工具,但是这些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谁发行的,原文并没有提及。

事实上通过查询古代典籍,我们会发现交子、会子最初是由商人发行的,而并非由宋代政府发行。

因此B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命题陷阱之四:

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