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5902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docx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学案

第27讲 免疫调节

[考纲明细]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Ⅱ)

考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①组成:

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②作用: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2)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①吞噬细胞:

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②淋巴细胞:

参与特异性免疫。

a.种类

b.位于:

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3)免疫活性物质

①组成: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②来源:

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2.免疫的类型

深挖教材

唾液、泪液、胃液属于第几道防线?

提示 唾液、泪液、胃液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都不是体液,而属于黏膜的分泌物,是第一道防线。

3.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卫功能:

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免疫以及第三道防线的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监控和清除功能:

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深挖教材

神经系统能否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

人体能否靠反射对病原体作出反应?

提示 能感受病原体的侵入并启动免疫反应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不能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也不能通过反射对病菌或病毒作出反应。

题组 免疫细胞的来源和作用分析

1.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浆细胞和T细胞能合成免疫活性物质

B.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D.B细胞和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答案 C

解析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都是免疫活性物质,A正确;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B正确;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C错误;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起源相同都是骨髓造血干细胞,D正确。

2.如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及淋巴细胞的生成途径,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和b都属于免疫细胞

B.各类细胞来源相同但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

C.当再次接受抗原刺激后,机体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主要与c和d有关

D.c和d在不同的场所发育而成

答案 C

解析 吞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A正确;人体内各种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但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二次免疫的反应更强烈,与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e(记忆B细胞)、f(记忆T细胞)有关,C错误;c是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而成,d是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成,D正确。

知识拓展

 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题组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3.(2018·成都金堂中学高三月考)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青霉素能杀菌和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答案 C

解析 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A正确;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B正确;青霉素能杀菌不属于免疫,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D正确。

4.(2018·福州模拟)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

B.吞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

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

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

答案 D

解析 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一道防线,A错误;吞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不属于免疫反应,C错误;抗体的化学本质即为免疫球蛋白,因此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D正确。

考点2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抗原与抗体

(1)抗原: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一般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等特点。

(2)抗体:

机体接受特定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活性的一类蛋白质。

2.体液免疫

3.细胞免疫

深挖教材

(1)当外毒素和寄生生物侵入人体时,特异性免疫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提示 ①对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②对细胞内寄生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散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起作用将抗原释放,抗体与暴露的抗原结合,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

(2)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

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

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

提示 浆细胞;浆细胞;吞噬细胞

(3)(必修3P36及P41资料分析“讨论”改编)

①人的免疫系统能成功抵御大多数病原体,但为何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

②HIV浓度升高与艾滋病患者直接死因之间有何内在关系?

提示 ①因为艾滋病病毒直接杀死的是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T淋巴细胞,当T淋巴细胞被杀死之后,免疫系统就处于瘫痪状态,因而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

②HIV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丧失,不能抵抗各种病原菌的侵袭,进而使人死亡。

4.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

(1)记忆细胞特点:

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2)二次免疫反应:

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二次免疫反应特点:

抗体产生的速度快、量多、持续时间长,如下图:

题组 抗原与抗体的辨析

1.下列关于抗原和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原都是外来的大分子

B.抗原都是致病的细菌或病毒

C.抗体是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

D.抗体只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答案 C

解析 机体自身的组成物质也可以成为抗原,如癌变的细胞等,A、B错误;抗体是受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与相应抗原可以发生特异性结合,C正确;抗体主要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D错误。

2.(2015·全国卷Ⅱ)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答案 D

解析 抗体存在于细胞外液,只能消灭细胞外的抗原,A错误;抗体抵抗病毒属于特异性免疫,溶菌酶杀灭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Rous肉瘤病毒是病毒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有关,C错误;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D正确。

知识拓展

抗原、抗体和淋巴因子

题组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综合辨析

3.(2019·河北邢台一中月考)下图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c、d、f

C.对于胞内寄生的病原体,如病毒、结核杆菌等,⑤⑥两种免疫都发挥作用

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图过程,可判断⑤为细胞免疫,⑥为体液免疫,A错误;细胞a为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细胞f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c、g、e、d,B错误;对于胞内寄生的病原体,体液免疫先阻止其散播,侵入细胞后,细胞免疫起作用将抗原释放,抗体与暴露的抗原结合,最终由吞噬细胞吞噬消灭,C正确;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D错误。

技法提升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分析判断

(1)“三看法”辨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2)依据图像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通过流程图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变式训练

[3-1] (2018·辽宁凌源联考)下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有3种细胞能特异性识别病菌

B.物质Ⅰ和物质Ⅱ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C.若同种病菌再次侵入,则细胞D的周期缩短

D.细胞B和C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

答案 B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

细胞A为吞噬细胞,细胞B为T细胞,细胞C为B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其中T细胞和B细胞能特异性识别病菌,即图中有两种细胞能特异性识别病菌,A错误;物质Ⅰ为淋巴因子,物质Ⅱ为抗体,二者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正确;细胞D所示的浆细胞没有分裂能力,C错误;细胞B所示的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细胞C所示的B细胞只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D错误。

[3-2] 如图表示人体免疫调节中某一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示过程表示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B.图中②④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C.除免疫细胞外,其他细胞也可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D.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④,导致机体出现免疫缺陷

答案 D

解析 题图所示免疫过程中出现了抗体,说明该免疫过程为体液免疫,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A正确;图中②④分别代表T细胞和B细胞,两者均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正确;唾液腺等细胞产生的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T细胞(②),D错误。

题组 二次免疫反应及特点

 

4.先后将抗原a和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图所示。

该曲线图表明(  )

A.小鼠对抗原a更敏感

B.抗原a的破坏性更大

C.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强

D.小鼠对抗原b反应较慢

答案 C

解析 由坐标曲线纵轴“抗体浓度”可知,同一种抗原a再次进入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比第一次更强。

5.(2015·天津高考)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

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

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

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 C

解析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错误;在第一次注射后,引发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变异是不定向的,鸡霍乱病原菌不能诱导存活鸡产生定向的抗性变异,B错误;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从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正确;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也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错误。

考点3 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应用

1.自身免疫病

(1)病因:

防卫功能过强。

(2)概念:

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成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

(3)病理: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表面物质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破坏正常细胞。

(4)病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

2.过敏反应

(1)病因:

防卫功能过强。

(2)概念: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3)病理: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起一系列反应。

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4)特点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5)实例:

消化道、呼吸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等。

3.免疫缺陷病

(1)病因:

防卫功能过弱。

(2)概念: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3)类型

(4)艾滋病

深挖教材

(1)胸腺被切除或先天无胸腺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什么影响?

提示 胸腺是T细胞发育成熟、集中分布的场所,被切除或先天无胸腺,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体液免疫绝大部分丧失。

(2)如果骨髓被破坏对机体免疫有什么影响?

提示 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免疫细胞都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全部丧失。

4.免疫学应用

(1)疫苗——免疫中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人工标记抗体——检测追踪抗原在机体中的位置。

(3)免疫抑制剂——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1.(必修3P38相关信息)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鱼、虾、蛋类、青霉素等。

2.(必修3P38旁栏思考)接种疫苗不可以(填“可以”或“不可以”)预防所有的传染病,因为疫苗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3.(必修3P40讨论)在进行器官移植时,为提高成活率可运用免疫抑制剂,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容易患感染性疾病,因此应控制适当的用量。

 (必修3P40拓展题改编)1992年,中国红十字会创建了中华骨髓库,但在接下来的10年间,库存资料还不足3万份。

这是因为人们对捐献骨髓存在误区,下列对捐献骨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骨髓是再生能力很强的组织,健康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后一般10天左右即可补足所捐献的干细胞量

B.可以在捐献者的髂骨部位穿刺采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C.可以从捐献者的手臂静脉中采集,通过机器将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剩余的血液回输到捐献者体内

D.捐献造血干细胞会影响捐献者的健康

答案 D

解析 骨髓是再生能力很强的组织,健康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后一般10天左右即可补足所捐献的干细胞量,A正确;可以在捐献者的髂骨部位穿刺采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正确;可以从捐献者的手臂静脉中采集,通过机器将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剩余的血液回输到捐献者体内,C正确;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捐献者的健康,D错误。

题组 免疫功能异常分析

1.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调节紊乱,抗原入侵机体后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被破坏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下列有关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将导致血浆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增加

B.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弱导致的

C.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属于自身免疫病

D.红细胞表面存在与抗原相似的化学基团

答案 B

解析 红细胞被破坏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会释放到血浆中,A正确;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属于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B错误,C正确;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抗体能吸附在红细胞表面,说明红细胞表面有与抗原相似的化学基团,D正确。

2.有少数人吃了虾后出现过敏反应症状,轻度的引起荨麻疹,重度的甚至导致休克、死亡等。

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遗传物质是决定吃虾引起过敏反应的根本原因

B.吃虾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虾蛋白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抗体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虾蛋白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答案 D

解析 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因此遗传物质是决定吃虾引起过敏反应的根本原因,A正确;吃虾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为过敏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正确;机体初次接触虾蛋白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C正确;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虾蛋白后会发生过敏反应,D错误。

3.(2019·四川绵阳南山中学月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共用注射器和纹身器械是可能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

B.逆转录酶不能直接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病毒蛋白质

C.由于免疫系统无法消灭HIV,感染者体内HIV的浓度一直升高

D.感染HIV后,感染者体内的HIV抗体浓度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

答案 C

解析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共用注射器和纹身器械都有可能接触到其他人的血液或体液,A正确;逆转录酶的作用是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DNA,再通过DNA转录产生病毒RNA才能合成病毒蛋白质,B正确;HIV最初侵入人体时,能迅速被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现并加以清除,机体内HIV浓度迅速下降,之后潜伏下来的HIV在T细胞内大量繁殖后逐渐侵染T细胞,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T细胞逐渐减少,机体免疫功能逐渐下降,HIV才逐渐增多,C错误;根据C选项的分析可知,同一感染者在感染初期,产生HIV抗体多,HIV被消灭也多,之后的潜伏期,HIV浓度低,产生的HIV抗体也少,再之后,随HIV增多,但机体免疫功能大大下降,产生HIV抗体也不多,D正确。

技法提升

 快速确定三类免疫失调病的方法

错将“正常组织”作为免疫对象——自身免疫病;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过敏反应;

免疫功能先天或后天不足——免疫缺陷病。

题组 免疫学的应用

4.(2018·商丘模拟)下列关于器官移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配型相合

B.手术后患者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C.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反而容易患感染性疾病

D.免疫抑制剂主要作用于B细胞

答案 D

解析 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配型相合,A正确;器官移植最大的问题是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器官移植病人手术后患者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B正确;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会使淋巴细胞减少,降低免疫能力,这个导致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C正确;器官移植时,外来器官主要引起细胞免疫,受到效应T细胞的攻击,所以免疫抑制剂主要作用于T细胞,使其增殖受阻,以此来使免疫系统暂时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从而降低免疫力,提高移植的成功率,D错误。

5.(2018·南昌市八一中学第三次模拟)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是三种常见传染病,分别由三种致病菌导致。

我国政府在儿童中推广“百白破”三联体疫苗的免费接种,大大降低了发病率,接种后(  )

A.吞噬细胞产生三类相应的淋巴因子

B.效应T细胞对疫苗进行摄取、处理和呈递

C.成功的标志是相应记忆细胞和抗体的产生

D.体内出现一种能抑制上述三类致病菌的抗体

答案 C

解析 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产生的,不是吞噬细胞产生的,A错误;吞噬细胞对疫苗进行摄取、处理和呈递,B错误;接种疫苗成功的标志是相应记忆细胞和抗体的产生,C正确;抗体具有专一性,一种抗体只能抑制一类病菌,D错误。

知识拓展

 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

(1)免疫预防:

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了人的免疫力。

通过预防接种,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2)免疫治疗:

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命题新角度 贴近生活关注健康—实验探究类风湿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案

6.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免疫炎症反应引起的关节受损进而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和残疾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TNF-α等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________结合后调节免疫应答。

其中一类细胞因子(甲类)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_,促进免疫炎症反应,另一类细胞因子(乙类)则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这两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应答的稳态。

研究人员为研究RA的发生与上述两类细胞因子的关系,分别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

结果如图。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________,属于乙类细胞因子的有________,结合甲、乙的作用分析,推测RA的发生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的免疫失调。

请针对甲类细胞因子提出两种治疗RA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糖皮质激素(GC)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常机体通过下图所示的途径调节GC的分泌。

GC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是治疗RA的药物之一,RA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________,因此最好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__________________,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引起严重后果。

(3)GC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且临床效果并不理想。

研究人员为探索中药姜黄提取物姜黄素对RA的干预作用做了如下研究。

将体重相同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造模组进行如下处理,造模组前期处理需完成RA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前期处理完成后再分别进行后期处理。

请完成实验方案(选填选项前的符号)。

a.注射弗氏完全佐剂'b.注射生理盐水'c.注射姜黄素

d.关节肿胀'e.关节不肿胀

后期处理15天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两类细胞因子水平相对值,若结果为甲类细胞因子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类细胞因子结果与之相反,表明姜黄素具有一定的抗RA作用。

答案 

(1)特异性受体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TNF-α和IL-6 IL-4和IL-10 甲类细胞因子增多,乙类细胞因子减少 思路一:

减少相关细胞的甲类细胞因子的分泌量;思路二:

使用甲类细胞因子拮抗剂;思路三:

使用受体阻断剂阻断促炎症细胞因子对免疫细胞的作用;思路四:

降低靶细胞的甲类细胞因子受体的数量

(2)减退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3)

姜黄素组高于对照组,低于模型组

解析 

(1)第一空考查免疫调节过程中信息的传递,信号分子需要和相应或特异性受体结合,进而调节细胞代谢。

第二空较为基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第三、四空需要结合题干信息。

甲类细胞因子促进免疫炎症反应,引起自身免疫,乙类细胞因子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抑制自身免疫,因此正常人较RA患者,甲类细胞因子偏低,如TNF-α和IL-6浓度偏低、乙类细胞因子偏高如IL-4和IL-10浓度偏高。

第五空是在上一问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推测,RA的发生可能是甲类细胞因子增多,乙类细胞因子减少导致的免疫失调。

第六空,需要考生针对甲类细胞因子提出两种治疗RA的思路,可以从甲类细胞因子的来源、作用对象(相应受体)、拮抗剂或受体阻断剂等角度寻找思路,若其他表达也能够达成该效果,也可认为是合理的方案。

(2)本小题解题关键在于正常情况下GC负反馈抑制CRH和ACTH的分泌,进而降低GC的分泌。

长期大量使用GC会导致CRH和ACTH降低,进而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降低,因此最好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ACTH。

(3)造模是动物实验中的常用方法,即用人为的方法,使动物在一定的致病因素(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下,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或各种疾病。

通过这种手段来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包括新药物试用)提供理论依据。

故此推测弗氏完全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