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6484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瘙痒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皮肤瘙痒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皮肤瘙痒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皮肤瘙痒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皮肤瘙痒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皮肤瘙痒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皮肤瘙痒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皮肤瘙痒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皮肤瘙痒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皮肤瘙痒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皮肤瘙痒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皮肤瘙痒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皮肤瘙痒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皮肤瘙痒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皮肤瘙痒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皮肤瘙痒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皮肤瘙痒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皮肤瘙痒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皮肤瘙痒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皮肤瘙痒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皮肤瘙痒症.docx

《皮肤瘙痒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瘙痒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皮肤瘙痒症.docx

皮肤瘙痒症

皮肤瘙痒症

皮肤瘙痒症

皮肤瘙痒症是指临床上无原发损害,而以皮肤瘙痒为主的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由于不断搔抓,常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苔藓样变等继发损害。

皮肤发痒的范围不定,可局限于一两处或广泛发生,也可全身皮肤发痒。

发痒程度也不定,往往间歇出现,也可连续不断。

好发于老年人及成年人,性别无明显差异。

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痒风”、“痒症”、“风瘙痒”等范畴。

【中医经验集成】

(一)辨证论治

1.血热生风

(1)主症多见于青壮年人,好发于夏季,见皮肤瘙痒鲜红,触之灼热,搔破处呈条索状血痕,遇热逢暖则加剧,近寒得冷则愈,每随心情或食入辛辣之品而瘙痒加重,伴心烦口渴。

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2)处方生地、煅龙骨、煅牡蛎各30g,玄参、丹参各15g,白蒺藜、当归各10g,甘草6g.血热甚者,加丹皮、紫草;风盛者,加全蝎、防风;夜间痒甚者,加蝉衣、僵蚕、夜交藤;口渴便秘者,加生大黄、知母。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血虚生风

(1)主症常见于老年或体虚之人,好发于秋冬季节,夏季减轻或自愈,见皮肤干燥,遍布抓痕,夜间瘙痒尤甚,久抓之后,皮肤肥厚,上覆细薄鳞屑如糠秕样,或遍布血痂,病情迁延数月或数年,瘙痒每随劳累而加剧,伴精神倦怠、面色晄白、心悸、失眠、食欲缺乏。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2)处方当归、熟地、黄芩、桃仁、天花粉各109,生地、黄芪、天冬、麦冬各15g,红花6g.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神疲乏力者,加人参、何首乌;血虚便秘者,倍用当归,加肉苁蓉;瘙痒甚者,加白蒺藜、乌梢蛇、僵蚕;皮肤肥厚脱屑者,加丹参、鸡血藤、黄精、旱莲草。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瘀血阻滞

(1)主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瘙痒多限于腰围、足背、手腕等处受挤压的部位,见抓痕、结痂,伴有色素条痕、面色晦暗、口唇色紫、口干不欲饮。

舌质暗或有瘀点或瘀斑,脉象涩滞。

(2)处方荆芥、当归、白蒺藜、桃仁、赤芍、皂角刺各10g,红花、蝉衣、甘草各6g,丹参15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风邪外侵

(1)主症好发于春季,见全身皮肤瘙痒,痒无定处,搔破出血,随破随收,不易化脓,破处多为干性,很少渗液,经年累月皮肤粗糙肥厚或状如牛领之皮。

舌红,萏薄黄,脉象弦数。

(2)处方乌梢蛇、荆芥、黄芩、防风、白芷、羌活、黄连、苦参各10g,金银花、连翘、白鲜皮各15g,蝉衣、甘草各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风湿外袭

(1)主症好发于长夏之季,以青壮年较多,见皮肤瘙痒剧烈,由于反复搔抓,可继发湿疹样皮炎,或因病处不洁净而继发感染,可见有丘疹、水疱、滋水、湿烂等。

舌淡,苔薄白,脉滑。

(2)处方全蝎、甘草各6g,皂角刺、白蒺藜、槐花、灵仙、苦参、黄柏、苍术各lOg,白鲜皮、泽泻各15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风寒犯表

(1)主症好发于冬季,常见于阳气不足之人,瘙痒可见于全身部位,多见大腿内侧,小腿屈侧,关节周围,每当寒冷诱发或加剧,或因气温急剧变化,如自寒冷室外突然人暖室内,或解衣卧睡之际,则瘙痒加剧,见皮肤干燥,上覆少许细薄干燥鳞屑,似糠秕状,抚之即落,瘙痒遇暖或汗出时则可减轻或痊愈。

舌淡,苔薄白,脉象浮紧或浮缓。

(2)处方桂枝、麻黄各6g,白芍15g,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摇竹消、炙甘草各10g,红枣10枚,干姜2g.年老体弱者,加党参、黄芪;病程久,瘙痒剧烈者,加乌梢蛇、蜈蚣。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7.血虚肝旺

(1)主症多见于老年人,尤以冬季发病较多,见皮肤干燥瘙痒,入睡尤甚,血迹累累,常为泛发性瘙痒,由一处开始,逐渐扩延,甚至遍布全身,一经发作,常难遏止,必须用力搔抓,感觉疼痛方可住手,伴头晕、眼花、心慌、失眠。

舌淡,苔薄白,脉细。

(2)处方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白蒺藜、乌梢蛇、僵蚕各10g,何首乌、鸡血藤、麦冬、胡麻仁、丹参、合欢皮各15g,甘草6g.心烦急躁者,加柴胡;剧痒者,加蝉衣;食欲缺乏者,加生山楂、麦芽。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湿热下注

(1)主症常见于肛周、女阴、阴囊等处,瘙痒为阵发性,夜间尤甚,摩擦、汗出、潮湿等均可成为诱因,瘙痒为突然发作,引起剧烈搔抓,并可继发丘疹、脓疱、红肿疼痛,甚则溃烂成疮,附近淋巴结肿大,触之疼痛。

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数。

(2)处方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当归、黄柏、苍术、苦参各10g,生地、车前子、泽泻、白鲜皮各15g,甘草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朱仁康诊治经验

(1)风痒痒的部位通常发生在头面耳鼻等处,甚至遍布全身。

痒感很重,以致难以忍受。

偏于热者,痒感常是突然发生,并常能见到形如针帽大至粟米大的红色丘疹,搔破则有少许鲜血渗出,随破随收,结有血痂,很少有化腐现象,遇热燥痒更甚。

若被凉风吹拂,痒感则又稍有缓解。

偏于寒者,则痒感主要在头面、耳郭和手足等暴露部位,其痒感发生有一定的季节和时间性。

一年之中,冬重夏轻;一天之内,早晚气温偏低时,较之中午气温偏高时要重得多。

在皮肤上还能见到错综交织的如网的白色抓痕,淡红色丘疹、风团等。

治宜祛风止痒。

药用杭菊花、防风、羌活、苍耳子。

偏寒加麻黄、桂枝、独活、白芷、细辛、辛夷、威灵仙等;偏于热加丹皮、牛蒡子、浮萍、连翘、薄荷、绿豆衣、蚕砂。

(2)虫痒痒通常发生在指(趾)缝、肛门、前阴和少腹以及乳房皱襞处,个别严重时痒感也可传遍全身。

白日虫隐肤内不动,夜间则辗转爬行,故痒多发生在夜间。

此时之痒如针刺难忍,搔破有淡黄色滋水流出,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治宜杀虫止痒。

此法分内服和外用两大类,内服常用药如使君子、槟榔、雷丸、南瓜子。

外用杀虫药物,如蛇床子、雄黄、川槿皮、藜芦、轻粉、枯矾、硫黄、大枫子、芦荟、蜈蚣、斑蝥等。

(3)湿痒瘙痒主要在下肢、阴囊、女阴和趾缝处。

皮疹以丘疱疹、水疱、黄痂糜烂为主。

自觉浸淫作痒,搔破则有较多的滋水流出,滋水糜烂,浸淫四窜,并有越腐越痒,越痒越腐,常缠绵难愈。

兼有热邪则皮肤红,略有肿胀,腐痒并重;兼有寒邪则皮肤肥厚,状如牛领之皮,肤色黯红或紫红,痒重于腐。

治宜理湿止痒,不外乎芳香化湿、辛温化湿和淡渗利湿三类。

药用藿香、佩兰、苍术、薏苡仁、地肤子。

兼有热者选用茵陈、滑石、白鲜皮、萹蓄、金钱草、汉防己、土茯苓;兼有寒者选用槟榔、路路通、海桐皮、萆薢。

收湿止痒的外用药有炉甘石、孩儿茶、白螺壳、枯矾、煅石膏、花蕊石等。

(4)热痒痒无定处,时而在头面,时而在肢体。

其皮疹以红色丘疹、红斑为主,多呈播散性分布,部分融合成片。

自觉灼热刺痒,状如芒刺针扎,搔破皮边鲜血渗出,结有血痂,偶尔也可化腐生脓,酿成疖肿。

治宜清热止痒。

主要指邪在气营之间,外透,邪易走表,痒感更重;内凉,引邪入里,或流滞不去,痒亦难除,唯用清热法较为合适。

药用生石膏、知母、寒水石、玄参、黄芩、黄连、水牛角、龙胆草、连翘。

热重化毒则加山栀子、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地丁;

热而夹风则加青蒿、蝉衣、木贼草、青葙子、桑叶等。

在具体的应用中,要注意各自的大同小异。

大凡偏清心热用水牛角、黄连、连翘;偏清肝热用龙胆草;偏清肺热用黄芩;偏清胃热用石膏、寒水石;偏清肾热用知母、玄参。

对于性味苦寒较重的黄连、龙胆草、山栀子之类,一要用量轻,二要炒用,以减轻苦寒之性。

(5)燥痒在秋冬之间,或者老年人,或者患过温热病后,阴血内守,或者阴虚血亏,生风化燥。

症见皮肤干燥发痒,其痒感往往时轻时重,呈阵发性发作,搔后有细如糠状鳞屑脱落。

治宜润燥止痒。

润燥止痒的根蒂在肝肾两脏。

常用药有何首乌、天门冬、麦门冬、怀山药、沙苑子、干地黄、百合、合欢皮、钩藤、龙眼肉、阿胶、小胡麻、白芍、夜交藤、地骨皮等。

朱老认为,润燥止痒中,山药、合欢皮、阿胶三药更应多加探索。

山药,诸书皆云补脾胃的佳品,唯《别录》谓其主治“头面游风”,《本草纲目》也说“润皮毛”。

可见,山药确实是润燥止痒的上品;合欢皮(花)解郁,活血止痒,对妇人燥痒用之多验。

阿胶为补血养阴要药,对男女阴血耗伤所致燥痒,尤其合适。

(6)毒痒《诸病源候论》说:

“凡药有大毒,不可入口鼻耳目”,否则淫痒不止,甚则毒攻脏腑。

其皮疹以弥漫性水肿性红斑为主,其次还可发现红色丘疹、风团等。

治宜解毒止痒。

金石药品,性味温烈,长期内服必致阴灼液耗。

药用绿豆粉、生甘草、杏仁、胡黄连、大青叶、蒲英、土茯苓等。

其中土茯苓善解汞粉、银朱之毒;大青叶能解金石药毒;杏仁制锡毒;绿豆粉、生甘草相伍,既解毒,又护心。

偏于热毒用金银花、漏芦、地丁、蜀羊泉、蚤休;偏于疫毒用人中黄、紫草、板蓝根、马齿苋等。

(7)食痒凡食鱼虾蟹之类动风发物,还有吃牛马猪羊鸡狗等禽兽,食多则难消磨,故发食痒。

表现在皮肤,常有地图状红色风团、水肿性红斑、丘疹和大小不等的水疱、血性泡等。

自述心烦意乱剧痒。

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出现毒气内攻,令人呕吐、下利、精神困倦等全身症状。

治宜消食止痒。

常用药有蒲公英、苏叶、胡黄连、神曲、广木香、山楂、乌药、谷芽、麦芽、鸡内金、生大黄、陈皮等。

其中苏叶、陈皮偏于解鱼腥之毒;神曲、木香、蒲公英、乌药通解食毒;山楂、鸡内金偏消肉积;谷芽、麦芽和中消食,食消毒解,皮肤发痒也就随之消除;胡黄连“解吃烟毒”.

(8)瘀痒痒感发作时,不搔破皮疹直至乌血流溢不能止痒。

皮疹为黯红色丘疹、结节,有的散在性分布于全身,有的凝聚结块,深入肤内,有的融合成片,状如席纹。

治疗宜化瘀止痒。

瘀而兼热用生地、蒲黄、丹皮、赤芍、甲珠、桃仁、大蓟、茜草、地榆、丹参、紫草、郁金、山茶花、益母草、败酱草;瘀而兼湿用马鞭草、路路通、花蕊石;瘀而兼寒用三七、当归、乳香、泽兰、石菖蒲、川芎、皂刺、王不留行、刘寄奴、苏木、血竭等。

(9)酒痒酒后立即或不久,皮肤感觉发痒,继而发现全身弥漫性红斑,或形如针帽状的红色丘疹,与麻疹皮疹十分相似。

但是,随着酒毒从汗液和小便的排出,痒感和皮疹也随之减轻、消失,不治而愈。

治宜醒酒止痒。

解酒之毒,一是从肌肉而解,如用白豆蔻、香橼皮、砂仁、葛花、西河柳、丁香、肉豆蔻、白扁豆、高良姜、煨草果、桑葚子、山楂等;二是利小便,如泽泻、猪苓、茯苓等以上下分消其湿气。

(10)虚痒全身瘙痒不止,如虫行皮中。

兼血虚则皮肤干燥,痒感在夜间尤重;兼气虚则不耐六淫外邪,在寒热变迁时,均可明显诱发,或加重瘙痒;兼阳虚则痒发生在秋末冬初,以中老年男性为多见;兼阴虚则干痒不休,皮肤干枯而不润泽,搔后有较多的细小鳞屑脱落。

治宜补虚止痒。

“诸痛为实,诸虚为痒”。

偏于阴虚用石斛、天门冬、麦门冬、沙参、鸡子黄、干地黄。

沙参甘淡而寒,专补肺气,清肺火,故对阴虚内热所致身痒最宜。

偏于阳虚用紫石英、黑附块、

肉桂、补骨脂、山萸肉、沉香、淫羊藿、仙茅。

沉香、炒杜仲性沉而降,善治男女下阴湿痒,凡真气不足的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功效颇良。

偏于气虚用黄芪、山药、白术、党参、冬虫夏草、甘草、人参。

参、芪、草三味同用,虽为退虚热的圣药,更是治中气不足之人瘙痒的佳品。

偏于血虚用熟地、阿胶、桑葚子、何首乌等。

何首乌不寒不燥,为滋补良药,功在地黄、天冬之上,凡血虚发痒皆可用之。

此外,蜈蚣、全蝎、僵蚕、羚羊角、蜂房、乌梢蛇、白花蛇、玳瑁、龟甲、鳖甲、水蛭等虫类、鳞介类药,皆为清热解毒,熄风止痒之品,特别是对风毒顽痒,用之恰当,效如桴鼓,并为临床所证实。

不过,亦有部分患者服后,痒感反加重。

因此,临床应用上述诸药时,要询问三点:

一问平素吃鱼虾鸡类食品,皮肤有无反应;二问以往是否用过虫类药,或鳞介类药,效果如何;三问初诊小剂量用后,痒感是减轻还是加重。

总之,尽量做到药贵在精,药贵对证是十分重要的。

2.许连霈诊治经验

(1)血虚风燥证常见于老年人和久病衰竭之人,如慢性甲状腺炎、更年期崩漏、胆石症等手术或创伤之后。

多秋冬季加重。

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或粗糙,瘙痒剧烈,抓痕累累,面色无华,头晕,心慌,失眠,舌淡苔薄,脉细。

多因阴血虚损,生热动风。

血虚肌肤失濡,腠理不密,外风易侵,风动则痒,风盛痒甚。

治宜养血润肤祛风。

药用养血润肤饮或当归饮子加减。

(2)脾虚湿盛证主要见于平时食量不多,嗜好辛辣厚味和嗜酒之人,也见于一些遗传性过敏症患者。

主要表现为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易发的全身性皮肤瘙痒。

多由于过劳,以及进食鱼虾或牛羊肉等腥膻辛辣食物后则痒甚。

伴有腹胀或便溏,舌质淡胖,有齿痕。

多因禀赋不耐,脾胃虚弱,运化不利,水湿内蕴,化火生风。

内虚外实,而瘙痒无度。

治宜健脾除湿。

药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3)肝郁血瘀证多见于青壮年血气方刚之人和部分更年期妇女。

主要表现以每遇情绪波动则皮肤瘙痒复发或加剧,伴胸胁胀满,舌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滑,发病不分季节为其特点。

情志内伤导致气机失调,经脉失疏,气血失和而瘀滞化火生风,风盛则痒。

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药用逍遥散加减。

(4)血热风燥证多见于素体营血偏盛之人。

有的尚有旧疾,如甲亢、胆囊炎、胆石症。

表现为平时阵发瘙痒,秋冬加剧,时轻时重,皮肤灼热,烦躁不安,抓痕色红,舌红苔黄,脉数。

血热内蕴,心经火盛,血热生风,风动而痒。

热邪久郁耗血伤津,皮肤失濡,秋冬燥邪外浸,内外合邪瘙痒更甚。

治宜清热养阴,凉血疏风。

药用凉血消风散加减。

(5)肝胆湿热证主要见于肝胆火盛之青壮年。

多数先有肛周、外阴局部灼热瘙痒,而后泛发全身作痒。

多数由于情志内伤,五志化火或因饮食过于辛辣温热,进而湿热俱盛,蕴积肝胆经络,先下注于外阴肛周,再走窜肌肤而灼痒。

也有少数因为气血失调,冲任失固所发。

治宜泻火除湿,活血祛风止痒。

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瘙痒一病,主要为内因所致,又多与精神情志有关。

其风,多因内虚、内湿、内瘀、内风而起,但外风(包括风湿、风热等)亦起相当作用,尤其是屡受外风侵袭,外风可引起内风诱致本病。

老年人皮肤汗腺、皮脂腺萎缩,皮肤干燥,卫气不固,或热水洗浴过勤,毛孔开张,易受外风,亦是不可忽视之因素。

总之,辨证皮肤瘙痒症一病,既无单纯表证,又非单一阴虚。

许老辨证分型立法,不忘调气以理气机,调血以和气血,施以养血、凉血、行血、活血等理血之品,体

现了老教授对中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的深刻理解。

3.张明诊治经验

中医将瘙痒归因于风、湿、热、虫、血,认为瘙痒是由于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肤间,肤失濡养而成。

针对此病因病机,根据张老多年临床经验和指教,将其治疗瘙痒的方法归结为:

疏、祛、清、养、润、镇、搜、杀等八法。

(1)疏者,疏风也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走窜。

风盛则痒。

风邪客于肌肤,致使营卫不和而作痒。

其临床特征为发无定处,走窜不定,遍体做痒,或发风团,时隐时现,退后不留痕迹。

如瘙痒症、荨麻疹。

治以疏风为主。

风邪得以疏,而痒何患不去?

祁坤《外科大成》:

“凡风热客于皮肤,做痒起粟者,治以疏风o"以消风散加减。

(2)祛者,祛湿也湿为阴邪,其性黏滞,善流窜。

水湿流于肌表,浸淫、蚀腐皮肤而作痒。

其临床特征为皮损浸淫四窜,多为水疱、脓疱、黄水淋漓,如湿疹。

治当祛湿。

然而湿邪之生者不同,治宜不同。

湿热为主者,当清热利湿以止痒,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加减治疗。

若脾虚湿盛者,当健脾为主,脾胃健则湿浊自去,除湿胃苓汤加减。

湿邪祛除,由湿所致之痒何以不止?

(3)清者,清热也热胜则痒。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外科启玄》解释:

‘‘诸痛痒疮者属心火,盖火之为物,能消烁万物,残败百端故也”。

其临床表现为皮肤瘾疹,灼热作痒,甚则糜烂淋漓,结痂成片。

如银屑病。

治疗当以清热,热去则痒亦止也。

叶天士言:

“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以犀角地黄汤合消风散主之。

(4)养者,养血也“风盛则燥,风动则痒”,血虚易生风化燥,致使皮肤失润泽而作痒。

临床表现为皮肤粗糙、变厚、干燥、脱屑、作痒。

如瘙痒症。

如对此应治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李中梓《医宗必读》言“: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祁坤《外科大成》亦言“:

血虚作痒者……当润燥o"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

肝家血虚,燥热生风,不可妄投风药,养血定风汤主之”。

以当归饮子或四物汤合消风散主之。

(5)润者,润燥也津亏则皮肤失其濡润,且津血同源,津亏则血亦虚,故津亏亦可化燥而作痒。

其临床表现除有皮肤粗糙、变厚、干燥、脱屑、作痒之外,还会有唇干、口渴、大便干等症状如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

对于兼见津亏者,在疏风、清热、养血的同时,治以生津润燥而止痒。

可在消风散或当归饮子的基础上,加滋阴之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镇者,重镇也痒易扰神,致使患者烦躁不安、夜不能寐。

如神经性皮炎。

重镇可以安神,可以平肝潜阳熄风。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且心合神,肝主魂。

神魂得安,何患痒不止?

因此,对于顽固性瘙痒者,在疏风、养血、润燥、清热等基础上,可加一些矿物类药,重镇以止痒。

(7)搜者,搜风也肝血虚易生风化燥,肝阳亢亦易生风。

而虫类药物具有搜风通络之功效。

因此在瘙痒难止之时,可加入虫类药物以搜风止痒。

如乌梢蛇甘咸而温,专人肝经,有祛风攻毒之功,且能引药直达病所。

蛇性走窜,亦善行而无处不到,故能引诸风药至病所,自脏腑而达皮毛。

全蝎善走散,人肝经,走而不守,能熄内外表里之风,亦能引诸风药入达病所。

(8)杀者,杀虫也皮肤生虫,虫行皮肤,则易生痒。

临床症状可表现为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烈,且有传染性。

如脚湿气,治疗此类疾病,可以用二矾汤外洗,虫得以杀,则痒得以止。

4.刘国安诊治经验

(1)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为基础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指无皮疹,但有瘙痒,皮肤干燥,有时可伴脱屑的一种老年性皮肤病。

常令人奇痒难忍,十分痛苦。

刘老在治疗本病时,首先从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人手。

认为在中医理论中,血由脾胃水谷之精微所化生,循行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对全身皮肤具有营养、滋润的作用。

而人至老年,其脏腑功能已渐衰退,气血化生不足,从而产生血虚。

血虚不能濡养皮肤,则出现皮肤干燥,甚至脱屑等。

血虚生风,则致皮肤瘙痒,即发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因此,血虚生燥、生风当是老年人发生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治疗上应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作为基本法则,以补其不足,令精血充盈,达濡养皮肤之目的。

常用方有当归补血汤、四物消风散、滋燥养荣汤等。

常用养血药物有当归、熟地黄、阿胶、鸡血藤、白芍、何首乌、枸杞子、大枣、龙眼肉等。

常用的祛风止痒药有蝉衣、地肤子、防风、白鲜皮等。

(2)结合辨证是关键在临床上,老年人的特点是身患数疾,病情错综复杂,故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亦多与其他疾病同时伴发。

刘老认为,虽然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以血虚生燥为主要病因病机,但因其年老多病,病情复杂,故血虚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脏腑角度说,血虚与五脏皆相关,如脾虚化源不足,或肾气衰惫,精水不足以化血,或久病营血暗耗等均可致血虚。

同时血虚亦可与其他病理结合出现,如血虚兼热、血虚挟瘀等。

因此在治疗上仅用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法则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只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准确辨证,将辨证施治与养血润燥有机结合,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3)养血辨证,灵活组方刘老治疗本病时的用药组方是在养血润燥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配合补心、养肝、健脾、补肾、补气、活血化瘀通络、理气、清热、凉血、祛风、安神等法则,进行灵活组方,灵活用药。

其方药应用特点是寒药可与热药结合,泻药可与补药并用,治标与治本结合等。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中医辨证施治的目的。

(4)注意饮食调理刘老在治疗本病时,除用药物治疗外,还很重视病人的饮食调理。

老年人的脾胃功能已减退,食物的摄人量及吸收均受影响。

因此在治疗的同时,还需注意配合食疗,即指导病人合理膳食,摄入营养丰富、利于病情恢复的饮食,少食腥发动风及辛辣厚味之品,如鱼、虾、蟹、羊肉、狗肉、葱、蒜、辣椒、韭莱等刺激性食物,改善患者脾胃功能,增强药效,促进气血化生,缩短疗程。

5.李治牢诊治经验

(1)病因病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当属中医学“痒风”、“风瘙痒”、“血风疮”等范畴。

临床以阵发性剧痒和皮肤搔痕、血痂、表皮剥蚀等继发性损害为特征,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肝肾精血亏损逐渐发生,一般认为由风邪郁于皮肤腠理或湿热郁于肌肤不得疏泄透达所致;或因肝肾精亏,气血不足,肌肤失养所致。

李教授认为,老年人因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肌肤失于濡养而致化燥生风,燥胜则干,风胜则痒。

与现代医学认为老年人因性腺功能低下,皮脂腺及汗腺分泌功能减退,皮肤干燥和退行性萎缩引发本病相吻合。

早在《内经》即有‘锗痛属实,诸痒属虚”之说;《诸病源候论》亦云:

“风疹痒者,是体虚受风……”。

故当治以补益肝肾,益气养血,润泽肌肤,疏风止痒。

(2)辨证立法遣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治法较多,李教授临床常运用《证治准绳》之当归饮子为主方,辨证加减治疗本病。

基础方:

当归、黄芪、蒺藜各15g,生地黄、川芎、皂角刺、白芍各12g,荆芥、防风各10g,何首乌9g,全蝎、苦参、甘草各6g.若痒甚为风盛者,加白鲜皮、蝉蜕祛风止痒,前者又可除湿,后者又可润燥;皮肤干燥,肌肤甲错,舌红,少苔者,加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气虚者,加党参、白术;皮损肥厚、粗糙者,去黄芪,加丹参活血润燥;胃燥津

亏者,加麦冬滋阴养液;失眠多梦者,用夜交藤与合欢皮宁心安神以除痒;疹痒脱鳞屑者,加养血润燥之鸡血藤、天冬、麦冬;病情较久,血虚血热明显者,加地骨皮、紫草养血润燥,凉血活血之品。

(3)体会李教授认为,血虚不能濡养皮肤是瘙痒发生机理,即血虚生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诸痒为虚”的病机。

本病之生风化燥,一为气血虚弱,运行不畅,不能濡润皮肤;二则邪气客于肌肤,日久脉道阻塞所致。

当归饮子方中当归、白芍、生地黄、川芎养血活血,补中有通,补而不滞,四药配伍,养血活血;黄芪补脾益气,生养气血;党参健脾养胃,充实后天化源;白术益气健脾,可除肌肤间留滞之湿邪;何首乌滋补阴精而化生为血,又可润肤止痒;蒺藜、荆芥、

防风可祛内生之风燥,外愈六淫之邪气而止痒;甘草调和诸药。

6.仲威君诊治经验

(1)治风先治血,血行痒自止《丹溪心法》云:

“痒症不一,疥癣作痒,当求之疮疥症,血虚皮肤燥痒者,宜四物汤……”,这就指出了血虚是产生瘙痒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平时素体阴亏,皮肤失养,外邪内侵,客于肌中,造成痒盛不眠。

同时也可能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气血瘀滞,血行不周,皮肤失养,营卫失调,产生瘙痒之症。

治疗上以治血为主,有的可养血,有的可活血,血行邪去痒自止。

正如《丹溪心法》云:

‘诸痒为虚,血不荣肌腠,所以痒也,也以滋补药以养阴血,血和肌润,痒自不作矣”。

治宜养血润燥,活血祛风止痒。

药用当归饮子加减。

(2)治血宜培源,健脾是关键中医学认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脾居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统血液,为后天之本。

由此可见,脾的功能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老年人的脾胃虚衰,导致气血生化不足,也可以产生老年人的瘙痒症,这是因为脾虚而致。

如《丹溪心法》云:

“有脾虚身痒,本无疥癣,素非产蓐,洁然一身,痒不可任。

此乃脾虚所因。

经云:

诸痛为实,诸痒为虚”。

治痒健脾是关键。

脾的功能强弱,是验证气血充足的主要依据,也是卫外功能正常与否的所在。

经云: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脾气壮旺,气血充足,外邪无奈,无痒可发矣。

治宜培源健脾,搜风止痒。

药用参苓白术散和羌活胜湿汤加减。

(3)脾虚易生湿,湿除痒亦平水在人体代谢过程中,肺、脾、肾三脏是主要的脏器,脾居中州,司水谷精微之运化。

正如内经所云: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所以脾脏功能正常与否和水液代谢有直接关系。

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就会造成水湿内停,积湿为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