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7573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7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docx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

三年级书法兴趣选修课程计划教案

2012年2月-6月

一、计划

序号

教学内容课题

课时

1

《第一节重心平稳》

1

2

《第二节布白均匀》

1

3

《第三节突出主笔》

1

4

《第四节左右揖让》

1

5

《第五节上覆下承》

1

6

《第六节裹束参差》

1

7

《第七节包围结构》

1

8

《第八节各尽其势》评价

1

楷书结构

第一节重心平稳一、端正

中国汉字造型虽各不相同,但有点像建筑物似的,一座座都要坚如磐石、稳如泰山地屹立起来,要求端正平稳。

如颜体“国”(国)字、柳体“阐”(阐)字(如图

76上行),方方正正。

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有直立的竖画支撑。

如果将两边的竖画写歪了(图76下行),就像房子的柱子已歪,重心偏移,房屋就非倒塌不可。

所以起支撑作用的竖画(重心)要直立。

但“国”和“阐”的竖画都不是笔直的,而是有一定弧度的,这叫向背之势。

从重心的角度看,向背之势不仅不减力,反而使其产生了受力的弹劲,似乎有了动感,重心更稳。

再如柳体“舆”(舆)字、颜体“与”(与)字也很端正(见图77),它们都有一对支撑的脚(重心),就像古代的钟鼎器皿,虽然上都很大很重,但两只斜撑的脚对称,十分沉稳。

二、平稳平稳,是指字中起到支撑作用的笔画与该字的重力线相吻合,符合力学平衡的原理。

上面谈到的字两边的竖画固然重要,但竖画也并不是非直不可。

如额体“中”字(见图78)两边,的短竖都是斜的,但很平稳。

因为“中”字起支撑作用的是中竖而不是两边的短竖,如果将短竖也写正了,反显得呆板。

但中竖不能歪,若写歪了必倒无疑,因此凡是有中竖的字,中竖不能歪。

此外,中竖的位置也十分重要,要在字的重心支撑点上。

如颜体“率”字(见图78),多么像杂技演员额头上顶着的一根棍子,棍子上架着几层酒杯,看似危险,实则对称均衡,千钧之力落于一点。

有些字虽然没有中竖,但仍然要注意重心平稳。

如“母”字,如果将它的横竖画都摆平正了(图79第一字)这个字非倒不可,而柳公权将“母”字的重心点却落在了竖钩上,十分平稳(见图79)。

无论多么奇险的字,只要找到这个字的支撑点,重心找准了就能险中求稳。

如颜体“孝”字,重心在“子”的竖构上,显得很平稳(见图79)。

三、变化

方正平稳固然是楷书结构的重要原则之一,但是在追求平稳的同时,还要注意笔势的变化,因为一味的平稳就会显得刻板。

如“土”字写得模平竖直就死了(见图80第一行右字)。

柳公机却把“土”写得雄赳赳气昂昂,极富生气(见图80)。

其上横是仰势,下横是俯势且呈拱型。

如果我们在它的底部加一横线,就会发现其力点在一个水平面上。

其竖画虽然有努势,但其首足还是垂直于底线并处于横画的正中心,这样既有态势的变化,又很平稳。

可见,平稳的字不是机械地求平,还要通过笔势的变化来求生机、出精神。

再如,业”“(业)字,左右对称,中间起支撑作用的竖钩,是对称中轴线,如绝对平分、左右完全一致就会呆板僵死(见图80第二行右字)。

颜真卿在写此字时采取了稳中求变的措施,四个横画均取斜势,中间竖钩略带努势,但钩的支点仍在重心点上,稳中有变。

第1页共34页如何把握字的重心学习书法,常常提到“重心”这个概念,字的重心就是整个字的分量的中心点。

写字时把字的重心把握准了,写出的字才不会上歪下斜,左偏右倒,而显得平正。

唐孙过庭《书谱》说: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可见,如何把握好字的重心,对初学书法者很重要。

但是,中国的汉字千姿百态,复杂多变,有些字的重心比较明显,如“十”“田”等,有些字的重心、却很难把握,如“飞、乃”等。

为了使初学者很快地学会掌握字的重心,下面笔者把汉字分成独体、上下、左右三类,举例加以说明。

一、独体字的重心

独体字是由基本笔画直接构成的,在所有的汉字中,独体字占的比例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它是构成众多的合体字的结构单位。

因此,熟悉掌握独体字的重心,是学好书法的基础。

对于独体字的重心我们试图从其外形或主干笔画入手去把握。

1、整个字形呈中心对称式的,则中心对称点就是字的重心,如“十”“田”“回”等字。

、、

2、整个字形是呈左右对称式的,则字的重心在左右对称轴上,如“天”“大”“义”等字。

、、3、如果字中有中竖,则重心就在中竖上,如“中”“木”“来”等字。

、4、如果字中有一竖画但不居中,则竖靠左,重心居右,如“下”“卫”“韦”等字;竖靠右,重心、、居左,如“才”“可”“寸”等字。

、、

5、如果字中有左右竖相对,则重心在左右竖中央位置,如“门”“非”“用”等字。

、、

6、如果字的上下左右既不互相对称,又处势歪斜,那就通过变换笔势,斜中求正,把握重心。

如“夕”字本身向左下斜,最后一点的写法很重要,一定要压在字的中垂线上;又如“戈”字本身向右下倾,横画就需变换笔势向右上斜,使之平稳;再如,要写好“勿”字,横折钩折笔后,必须向左下包,直到它的中垂线位置再出钩,才能撑住整个字。

二、上下堆积字的重心

上下堆积的字分为上下结构和上中下结构两种。

1、上下结构的字,上下两部分各自的重心要垂直对正,以保证整个字不歪斜,如“音”“香”“盖”、、等字。

2、上下中结构的字,上中下三部分各自的重心要保持在同一竖直线上,如“素”“冀”“棠”等字。

、、

3、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楷书的横画多向右上有一定的倾斜度,故上下结构或上中下结构的字,其下

面部分的重心可略偏右,此时倒给人一种视学上的平衡感,如“志”“贵”“累”等字。

、、三、左右平排的字左右平排的字分为左右结构和左中右结构两种。

1、左右结构的字,左右两个部分要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使字平衡,如“林”“群”“额”等字。

、、

2、左中右结构的字,左中右三个部分的重心要布置在同一水平线上,如“翔”“糊”“辨”等字。

、、

3、值得一提的是,左右结构或左中右结构的右边部分,其重心可以略偏下,但绝不能偏上,这也可能是由于楷书的横画向右上有一定倾斜度的缘故,如“碍”“储”“脚”等字。

、、

四、重心有误及其纠正方法

(一)支点有误字的支撑点不在重心点上。

如图81“母”字,横折竖钩是全字的支撑点,现在这两个字的支撑点都不在这个字重心的垂直点上。

纠正方法把字的支撑点找准后,重心笔画要写到支撑点上。

遇到横折竖钩作重心时,一定要注意竖钩的位置,钩出之处应该在字的重心支撑点上。

(二)不正字写得不正有几种可能:

第2页共34页

(1)起支撑作用的竖画不正。

如“事”字全靠中间的竖钩支撑着,把它写歪了,整个字就不正。

再如“门”门)字,起支撑作用的两边的竖画可以有努势的变化,但不能写歪了,歪了字就不正(见图81)。

纠正方法注意把起支撑作用的竖画写直。

如“事”字的竖钩,一定要直立,即基本垂直于水平线。

即使笔画态势有变化,力量要在垂直线上。

如“门”(门)字两边的竖画是直立的,努势是指中间部分可以都往外鼓或都往里凹。

但是它的两头还应该保持在一直线上。

(2)横画过斜。

横画过料指横画自右往左上提高幅度过大。

如图81的“正”字,虽然起支撑作用的中竖是直立的,但由于横画的斜度过大,重心失衡,产生不正的感觉。

纠正方法

横有斜度,但一般与水平面之间不超过5度夹角,使横的起笔与收笔的下部保持在水平线上。

同时,检查一下自己的写字姿势是否正确、手腕、手臂是否悬起,看着执笔的右手是否偏右了。

毛笔不在正中很容易将横写歪,竖画也不容易写正。

这一点是不容忽略的。

(三)不稳

有时候横竖都写正了但仍有重心不平稳的现象,如图81中的“与”(与)和“门”(门)字横直都不歪,但下面两条腿一长一短,显得很不稳定。

纠正方法

书写时注意重心笔画的对称和支撑点在同一水平线上。

与”字的两点和“门”字的两坚均起到“支撑整个字的作用,要使它们大致在一个平面上。

(四)平板

“平板”指横平竖直但无态势变化。

如图81第二个“正”字,写得模平竖直,绝对平稳,但笔画僵硬,没有一点起伏、向背及粗细的变化,呆头呆脑,缺少生机。

纠正方法

书写时注意笔画的态势变化。

横有上仰下俯的变化,两头粗,中间略细;竖画中竖直立,但上下粗细不同;左边的短竖的起笔处有些弯,呈仰拱之势,主次分明。

注意了变化,就能克服平板之病。

(五)左右不称“左右不称”指字的左右两侧重心失衡。

如“众”(众)字(见图81)横直画都很平正、也有态势,中竖也在支撑点上,但仍感到不平稳。

这是因为支撑中竖的两边轻重不一,互不对称,右边的撇和长点与中竖距离过远,写得过重。

纠正方法凡写左右笔画对称的字,注意布白对称和粗细对称。

第二节布白均匀

我们在白纸上用毛笔写下黑色的笔画,由于黑色具有吸光而不反光的特性,所以,我们看到的每个毛笔汉字,实际上是被黑线切割成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许多白色块面与黑色的反差效果。

黑的笔画与白的第3页共34页块面是相依为命的,没有黑就没有白,没有白也没有黑。

因而古人有“计白当黑”之说。

书家常谈的“布白均匀”,就是指毛笔汉字里的白色块面的布置要均匀和谐,也就是书写时的黑色笔画要将白色块面切割均匀。

布白均匀是组字的基本法则规律。

一、匡廓之白

清代的笪重光《书筏中有“匡廓之白,手布均齐”之说。

“匡廓之白”指由方框或横直画组成的白。

如图82所示颜体“田、昌、四、世”四字的白色块面(图中为黑底),即使用工具量也大致均匀整齐。

二、散乱之白“散乱之白”即指不规则的布白。

笪重光说:

“散乱之白,眼布匀称。

”如颜体“卿、焉、螫、孙”四字,散乱的白色块面(图中黑底),眼睛看上去仍然是比较匀称均衡的(见图83)。

三、布白有误及其纠正方法

(一)间隔不当

“间隔不当”指字间布白大小不匀。

如图84中的“事”字共有六横,此六横的间隔应该大致相同,布白就均匀,现“口”部太大,形成明显的不匀。

纠正方法

书写时一定要注意笔画之间的间隔距离。

布白均匀得当,长短适宜。

(二)左右不称“左右不称”指由中竖将字分割为左右互为对称的字,因中竖位置不当,造成左右不称。

如图

84的第二个“事”字六横间隔写得很匀称,但中间的竖钩写得过于偏左,左右两边不对称,布白不匀。

纠正方法写此类字的中竖时,落笔位置不可或左或右,要写在正中,使其左右对称,布白匀称。

(三)疏密不匀凡有偏旁部首的字,不可左右强求等分,不然会出现布白疏密不匀。

如图84的“绘”(绘)字左边笔画少,右边笔画多,若左右一样大小,就疏密不匀。

纠正方法偏旁部首千变万化,一般情况下偏旁在左的字左紧右松。

如“鞠”字,左边写紧一些、小一些、往上靠一些,左右分量就匀称了。

(四)比例不当

上下结构的字,并非上下两部分一分为二。

比例在通常情况下,上紧下松,如果平均对分或颠倒处理,第4页共34页就是比例不当,头重脚轻。

如图84的“贾”

(贾)字,重心不稳。

纠正方法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上下两部分的比例,上部分适当紧密些,下部分“高挑”些。

如“贾'字的“西”写得扁一些,犹如人的头部,比例得当;“贝”写得稍长些,显得挺拔有力。

第三节突出主笔

一出戏有主角有配角,一幅画有近景有远景,一个字有主笔有次笔。

汉字的主笔始于隶书。

如篆书“三”字(见图85),粗细一样,长短划一,无主次之分。

到东汉的隶书“三”字就出现了波磔(zhe磔即捺),主次分明。

波磔的出现除了出于对美的追求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突出主笔。

主笔突出了,字的整体内部就有主次、有管领、有节奏。

楷书“三”字下横最长就是由隶书的波磔演变冲直撞而来的。

一般情况下,主笔在一个字里往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横竖画作主笔

横竖均可作主笔。

横画作主笔时,比一般横画长,能起到重心平稳的作用。

如颜体“下”字的上横、“十”字的中横、“直”字的下横(图86)都是主笔。

古人将上、中、下横画作主笔的分别称为“天覆”、“中腰”“地载”、。

其作用,就像走钢丝的杂技演员要手持平衡杆一样,比徒手要平稳得多。

主笔横画除了起笔、收笔均须强调外,还要有粗细及弧度的变化,而次笔则直来直往,毫不显眼。

如“直”字(图86中下行右字),若将次笔横画也像主笔一样强调,“且”中有限三横挤在一起已喘不过气来,再争做主笔,每画尾部都加以强调,势必布白不匀。

一个字的主笔可能不止一个,竖画也能作主笔。

如“下、十、直”三字,除了横画是主笔外,竖画也是主笔,起到支撑的作用。

故古人有“字之立体在竖画”之说。

如,颜体“册”字(图87),是个异体字,起支撑作用的中竖以及边上两竖较粗,都是主笔。

中间的两短竖细。

这种主次分明的结构,也符合建筑原理,柱子和外墙厚重,内中的隔墙较薄败涂地些,既牢固又合理。

柳体的“佛”字也有多个竖画,长短粗细不同,主次分明,各司其职(见图87)。

二、撇捺作主笔

除了横竖能作主笔外,撇捺也能当主笔。

如颜体的“夫、两字的撇捺都起到支撑的作用史”(见图88),由于它们的支点分开且力量均衡,故十分平稳。

又如,柳体“金”字的撇捺像屋顶一样起着覆盖的作用,既要大些,还要粗重些,否则,“风一刮就跑了”。

再如,柳体“途'牢(见图88)的横捺,很像一条船的载重作用,所以很粗重已平稳。

途字上有“余”字,独体“余”字的撇捺是主笔,此处变成了撇与长点的次笔,将主角让给了下面的横捺。

如果上面的“余”字捺不让作次笔,上下两个捺(雁尾),就违背了“雁不双飞”的原则。

“雁不双飞”是隶书的书写原则,隶书的波挑很美,但每个字只能有一个波挑。

楷书延续了隶书的这一特点,古人称其为“回互留放”。

一个字的所有笔画都要相互管领,相互依附,服从全局,凝聚在一起,这就叫“八面拱心”。

三、点钩作主笔

点是楷书笔画中最小的笔画,但有时照样可以作主笔。

如颜体“兵”字的下部两点。

“令”字的下点,第5页共34页均为主笔(见图89)“兵”字两点,椅角之势,力量匀称,支持着整个字。

“令”字的撇捺固然是主笔,因此粗重而且上覆下,但它们的所有力量全压在竖点上,所以此点特粗壮,比捺还重,可见此点在“令”字中是第一主笔。

另外,竖钩和横钩、心钩也能作主笔。

如颜体“外”字的竖构与“宪”宪)字的宝盖与心钩均为主笔(见图89)“外”字左面的“夕”与右面的捺全依附在竖钩上,它是全字的支撑,而且右捺的粗重与。

主“夕”相均衡,所以仍然很平稳。

“宪”字的宝盖横钩是上覆下,下部的心钩是下承上,一为天覆、一为地载均为主笔。

但相比较而言,两者之间仍有主次,因宝盖仍在心构的负载之中,所以心构比宝盖粗重,它是全字的主笔。

再如“风”(风)字的撇钩与抛钩左右对称,组成上覆下的主笔(见图90)。

有时,主笔与次主笔的呼应,可形成动势。

如图90中“诚”字的戈钩贯穿全字,左边的撇钩支撑戈钩,全字向右上仰望,很像推铅球的姿势,众星供月般仰望右上之点。

这一点是全字的核心主笔。

“传神全在小中收”,就是说的点的重要性。

有的笔画,虽不是重心所在的主笔,但决定着态势,也要视同主笔。

如图90中“寸'字的点,位置及向背态势对整个字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

再如图90中“室”字,柳体的“室”字上点重写与横钩相配,如重物将下部死死压住,起到了平稳的作用。

此字下横不放,增加险情,稳中见险。

四、主笔的失误及其纠正方法

(-)主笔突出不够

应该突出的主笔未被突出,使整个字缺少核心、缺少态势。

例如“毕”字,如果主笔横画既短又细,且首尾不强调,就是没有突出主笔。

再如“思”字的主笔应该是心钩,若写得过细、过小,无法承受上面“田”的分量,也是主笔未得到突出。

纠正方法

在书写前,首先确定该字的主笔;书写时,加大主笔的长度、重量并注意其起伏态势变化,加强其起笔、收笔的提按动作,使其达到突出的地位。

(二)主次不分

主次不分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是强调了次笔的提按动作,使次笔的笔画过重、过粗、过长,使本已书写正确的主笔未能达到突出的地位。

另一种是,将次主笔强调过头,喧宾夺主,全字的核心主笔得不到突出。

突出主笔本是好事,但一个字内主笔不一定是一个笔画,常常是几个主笔并存,是“集体领导”。

尤其是笔画较多的字,往往是由一个或两个以上独体字组合而成的,各独体字自身有主笔,组合到一起后的整体字还要有主笔。

群龙以谁为首见?

通常是以承担全字重心的笔画、或是众画所向的传神之笔为全字的核心主笔。

如果发现不了核心主笔,同等强调次主笔,整个字使散了神。

纠正方法几次笔均不可过重、过粗,注意它与主笔之间的关系,减弱次笔的提按幅度。

再者,分清核心主笔与次主笔的关系,突出核心主笔,减轻或改变次主笔的写法。

例如,上文提到的“途”字,就把“余”的捺笔改成长点写,突出底部捺笔。

第四节左右揖让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汉字的组合须“八面拱心”。

也就是说,所有的笔画均须有序地凝聚在字的中心,第6页共34页即“中宫收紧”。

所谓“中宫”是练毛笔字的衬格“九宫格”的中心一格(见图91)凡左右两部分组成的字,要往中心靠拢,使之融为一体,在靠拢时又须互为揖让。

“揖”是打躬作揖,“让”是谦让。

在书写时左右两部分要体现团结、服从的精神。

欧阳询《三十六法)中称:

“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相让,方为尽善。

一、左小右大

左右结构的字如果偏旁部首在左边,而且比右边小叫左小右大。

如颜体“挍”(校)字(见图92),左边三分之一,右边“交”三分之二。

从左边偏旁的短横看左长右短,竖钩明显往右挪移,是向中宫靠拢的表现;右部的“交”尽情发挥,这是小让大,次让主的典范。

又如柳体的诞”(诞)字(见图92)“,“言”旁为辅,“延”部为主,故“言”占三分之一、“延”占三分之二。

在这个字得势。

左右互为谦让。

笔画左右不碰撞,留下了可贵的隙缝,这些布白减轻了多笔画字的重量。

可见,我们在写字时要十分小心留白,不使其过于闷塞。

再如图93中柳体的“教”字也是左右均等的字。

“孝”的上部占五分之三宽度,“文”头占五分之一定度;为了均等,“孝”下部让了“文”。

左右两边既争又让,却不碰撞。

另外“教”字的三撇很有意思。

“孝”的长撇挺直而长,反文上撇为短撇,下撇为弧形的柳叶撇,起笔、收笔不同,曲直不同,粗细不同。

特别是柳叶撇,用在此处既可减轻重量,又可与反文的短撇不至重复。

这些细微的不同之处都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即使像图93中的“频”“驰”、(颜体)左右均等的字,也没有因左右分疆而奋不相干,而是左右紧靠,回眸顾盼之势呼之欲出,互有感情的交融,使左右两部合二为一。

三、左大右小

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所占比例大,右边所占比例小,叫左大右小。

如图94中的“额”(额)字(柳体)“页”分为辅占三分之一,,“客”部为主占三分之二。

“页”的上横缩短让左部的宝盖;“客'部的掠改变为长点,也作出让右的表现。

此类写法也是互为揖让。

再如“知”“弘”一类右部小的字,右部往往居、中或略下靠。

四、左右向背字的左右两部分往往有相向、相背或同向之别。

但这些只是象征性的一种感觉而已,很难直喻。

(一)相向“拥向”指左右两部分“面对面”。

古人将这样的结构称“合如对目”,即左右相合加四目对视。

日95中颜体“幼”字左“幺”的上提,让“力”的长撇插入,使它们亲密无间。

图95柳体“端”字左“立”的上仰右靠,右上部“山”的斜置而左移,似乎倚在“立”的上横,犹如相依而立的一对恋人。

但相向的字仍要注意互相避让并不碰撞。

(二)相背“相背”指左右两部分互为相背。

古人称“分若抵背”,两部分背靠背、例如图95中额体“兆”字和柳体“雕”字。

“兆”字左下点的挑出,锋向直指右部竖弯钩的起笔处,互为呼应,故虽背而并未分离,仍有内在的联系。

“雕”字左“周”虽然顾左,但右“隹”却紧紧依靠在“周”的背上,特别是“隹”的长竖支点偏右,重心势必左靠,是背而不离的范字。

欧阳询《三十六法》中称这种背而不离现象为“粘合”,“字之本相离开者,即欲粘合,使相著顾揖乃佳”。

五、左右不合及其纠正方法

第7页共34页

(一)比例不当“比例不当”是指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时没有根据各自构造原则确定左右比例,违背了上述左小右大、左右均等、左大右小或左右向背的原则,左右两部分缺少揖让之势。

例如图96的“猿”字反犬旁比例应是三分之一,写成了二分之一,便是比例不当。

纠正方法书写前,认真分析一下字的结构,根据字的重心和主笔的所在位置,确定左右揖让的态势和比例原则。

心中有了谱,写出来的字就不易比例失当。

(二)左右碰撞“左右碰撞”是指左右结构的两部分笔画交叉或相碰。

如图96中的“欲”字,左边的“谷”与右边的“欠”笔画相碰,不是揖让之势,而是“拳脚相加”之态。

纠正方法

注意左右两部分揖让,左侧部分的笔画态势应该缩让些,右侧部分的笔画往左倾侧些,笔画切忌交会碰撞,笔笔分开。

通常情况下,左边部分的捺笔改成长点、底横改成挑,使之右倚;右侧部分的长撇可伸延至左部分底部,形成托抱之形。

总而言之,注意整个字的左右两部分相依、相让、相拥但不相碰。

就拿“欲”字来说,“谷”的中间“八”右捺改成长点,且收缩抬高到接近水平位置,下“口”往左挪移,空出位置让“欠”伸腿;‘太”部上端向右让一些,下部的撇画往左靠一点,但左右两部分笔画不接触。

(三)左右不合

左右两部分比例大致合理,但是,互不相关,缺少揖让、顾盼,形合而神不合,叫做左右不合。

例如图96中的“端”字,左右两部分虽靠在一起,但彼此笔画缺少呼应。

纠正方法注意左右两部分互相关照。

具体方法,可参见左右碰撞的纠正方法。

(四)左右背离

“左右背离”指左右结构的字中本该左右相背的字,左右两部分写得过于分离。

例如图96中的“张”字。

“弓”写得模平竖直十分僵硬,与右部缺少呼应和关连,与“长”之间距离过大,像是散了架。

纠正方法凡左右相背的字须靠拢一些,且尽量使左右笔意相连,使其背而不离。

如“张”字的“弓”要写得瘦一些,笔画有斜势有弧度的变化,就显得活泼有生气,“长”也要写窄一些,长横适当缩短,两者靠拢些。

第五节上覆下承

凡上下结构的字,除了上下均须往中间靠以外,还有上覆下和下承上及两者兼而有之的情况。

一、上欲覆下上大下小的上下结构字,上部能将下部全面覆盖住的,称为上欲覆下。

上覆下的字,上部要宽一些、粗重突出些。

如图97中的颜体“宗”字的“宝盖”,与柳体“会”(会)字的“人头”均称“上欲覆下”。

第8页共34页二、下欲承上凡上下结构的字,下大上小,下部能托住上部的称为“下欲承上”。

下承上的字,下部要宽一些,主笔应该突出些。

如图98,颜体“忠”字的心底和柳体“集”字的“木底”。

但图98中的隶书“集”字有点例外。

这是汉代隶书《华山碑》上的字,主笔在上,上覆下,虽然妙趣横生而且“隹”部左竖拉长略起支撑作用,但下面的小“木”要支撑住上面的大“隹”十分吃力,这只能说明汉代隶书还有不成熟之处。

我们学楷书时不可盲目仿效。

可以这么说,现今我们已无须再为怎么摆好一个字笔划位置而烦恼,古人都已解决了。

汉字书写的合理组合经过千百年锤炼,我们只需掌握其规律并能灵活运用就行了。

三、上下承覆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外,还有在一个字里既有上覆下,又有下承上,两者兼而有之的情况。

如图99中的颜体“宣”字和柳体“置”字,就是一个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