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0604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docx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重点题型三表达技巧鉴赏题讲解

重点题型 表达技巧鉴赏题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四大部分。

一、全面掌握13种修辞手法

《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顶真、互文、双关等。

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边练边悟1 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拟人)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拟物、夸张)

(3)终岁不闻丝竹声。

(借代)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夸张)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比喻、夸张)

(6)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设问、借代)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对偶、双关)

(8)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

二、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

描写和抒情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

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

描写讲究角度:

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等。

讲究方法:

多种感官结合,如常见的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入手等。

讲究方法:

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

“虚实结合”放在“表现手法”中讲,这里重点说说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三种技巧。

1.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 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①绿绮:

古代名琴。

②流水:

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

③霜钟:

《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案 

(1)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2)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2.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

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静写动,动静结合。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借这形如香炉、经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制造阔大而神奇的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个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当的气势。

边练边悟3 

(1)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B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许浑《夜归于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

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 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 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

诗人与友相约,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二)抒情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抒情、借典抒情、托物言志等,这几种与表现手法重合。

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注]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诗人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结合全诗看,这首诗是如何写出诗人的“寂寞”的?

答案 即事成咏(借景抒情),诗人夜不能寐,起望西园,倚楹至旦,体现其“寂寞”;即景寓情,描写空旷幽寂的环境,衬托诗人的“寂寞”;末句直抒“寂寞”之胸臆。

三、重点掌握六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高考最常考的表现手法。

虽然从专业的角度看,它与融情于景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考试中这两种手法是等同的。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边练边悟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①绵谷:

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②蔡氏昆仲:

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案 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

移情手法,拟人手法)。

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

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2.托物言志(托物言情)

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志时,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将情志寄托在对某一外物的咏叹描摹之中,从而收到情蕴物中,物涵情志的艺术效果。

边练边悟7 (2010·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①商风:

秋风。

②怆悢(liànɡ):

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

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

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容量增加。

边练边悟8 (2013·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①秋试:

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

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答案 例: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4.衬托对比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

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正衬,就是用次要的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

反衬,就是用次要的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

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边练边悟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案 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边练边悟10 (2013·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答案 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

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5.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

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它比联想更为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如李白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一个想落天外的典型例句。

边练边悟11 (2013·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①杜鹃:

又名子规。

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

请简要赏析。

答案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6.化用典故(用典)

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

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边练边悟12 (2013·江西)原词见形象鉴赏题题组训练

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答案 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四、关注结构技巧(艺术构思)

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

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1.卒章显志。

在诗歌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诗歌的主旨。

2.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边练边悟1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①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

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

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说明。

答案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重要题型二:

病句成语

句式杂糅常见类型归纳

   下面列举的是高考经常考查的句式杂糅的35种形式(括号内为正确形式)

   1.是由于……决定的(是由……决定的      是由于……)

   2.是为了……为目的的(是为了……       是以……为目的的)

   3.他的死是为了……而死的(他的死是为了……       他是为了……而死的)

   4. ……的原因,是因为……(……的原因是……       ……是因为……)

   5.……的原因,是由于……(……的原因是……       ……是由于……)

   6.是因为……的原因(是因为……       是……的原因)

   7.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       是由……造成的)

   8.……的原因主要是……所致(……的原因主要是……       ……主要是……所致)

   9.其根本原因是……在作怪(其根本原因是……       是……在作怪)

   10.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       是……的结果)

   11.关键的问题是……在起决定作用(关键问题是……       是……在起决定作用)

   12.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关键在于……       ……是十分重要的)

   13.经过……下(经过……       在……下)

   14.由于……下(由于……       在……下)

   15.由……领导下(由……领导     在……领导下)

   16.对于……问题上(对于……问题       在……问题上)

   17.大多是以……为主(大多是……       以……为主)

   18.以……即可(以……为宜       ……即可)

   19.有……组成(有……       由……组成)

   20.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       是靠……取得的)

   21.成分是……配制而成的(成分是……       是由……配制而成的)

   22.本着……为原则(本着……原则       以……为原则)

   23.借口……为名(借口是……       以……为名)

   24.打着……为幌子(打着……的幌子       以……为幌子)

   25.并非是……(并非……   并不是……)

   26.听到……的噩耗传来(听到……的噩耗       ……的噩耗传来)

   27.深受……所欢迎(深受……欢迎       为……所欢迎)

   28.变得分外……多了(变得分外……       变得……多了)

   29.比去年同期相比……(比去年同期……     跟去年同期相比……)

   30.……的特点是……的独到之处(……的特点是……       ……有……的独到之处)

    31.表示时间的:

长达……之久(长达……     有……之久)

   32.表限制:

超过……以上(超过……       ……以上)

   33.表目的:

旨在……为目的(旨在……     以……为目的)

   34.表数量:

高达……之巨(高达……       ……之巨)

35.表范围:

大多以……为主(大多是……       以……为主)

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1.文不加点:

形容文章写得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

2.不刊之论:

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刊,古代指削除刻错了的字,不刊是说不可更改。

)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修改的言论,文章或著作,说明其质量高。

3.五风十雨:

(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五天刮次风,十天下场雨。

形容风调雨顺。

4.大方之家:

大方,大道理,懂得大道理的人。

泛指见多识广,学问深厚的人。

5.三人成虎:

三人谣传说有老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老虎。

比喻流言惑众,容易使人误假为真。

6.名山事业:

可以藏之名山,世代流传的事业。

多指著书立说。

7.明日黄花:

明日,重阳节后。

黄花,菊花。

重阳节过后的菊花。

古人讲究重阳节赏菊花,重阳过后,赏菊就没有多少兴味。

比喻迟暮不遇之意。

后也比喻过时的或没有意义的事物。

8.高山流水:

比喻知音或知已。

也比喻乐曲高妙。

又形容自然风光美好。

9.求田问舍:

舍,房屋。

到处谋求买田置屋,形容胸无大志,只知营私。

10.表里山河:

表。

外表,里,里面。

山河,指太行山与黄河。

后亦泛指高山大河。

指一面依山,一面临河。

形容地势险要。

11.不名一文:

名,占有。

连一文钱也没有。

形容人贫穷到了极点。

阳春白雪:

不能理解为春天的雪,而是指高雅而不通俗的文艺作品,(跟“下里巴人”相对)

12.舞文弄墨:

原指歪曲法律条文,营私作弊。

后指玩弄文字技巧,耍笔杆子。

例,那些反动文人,除了~,替他们的主子帮腔以外,还能干什么呢?

(含贬义)

13.对簿公堂(庭):

对簿,受审时根据诉状核对事实。

公堂,旧时审理案件的地方,即今所指的法庭。

指原告和被告在法庭上对质。

14.大快人心(人心大快):

快,指痛快。

指决议、举动、结果完全符合人心,使人们非常痛快。

多用于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打击的场合。

作褒义用。

15.屡试不爽:

屡,多次。

爽,差错。

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16.久假不归:

假,借用。

本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语本《孟子·尽心上》: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后也比喻长期染上了坏习惯,不能改正。

17.差强人意:

差,稍微。

强:

振奋。

本指尚可振奋人心。

后用以表示还比较令人满意。

18.万人空巷:

大家都从家里出来聚向一处,使街巷都空了。

多用来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把所有的人都吸引来的盛况。

例:

贝尔格莱德万人空巷,人民纷纷集会、游行,声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暴行。

19.光怪陆离:

光怪:

光彩奇异。

陆离:

色彩繁杂的样子。

形容现象奇异,色彩斑斓。

20.涣然(若)冰释:

涣然:

也作“焕然”消散的样子。

冰释,像冰一样消融。

像冰融化一样流散消失。

比喻嫌隙、疑团、误会等完全消除。

21.空穴来风:

穴,洞孔,来,招来。

空的洞穴容易招进风来。

后多用以比喻流言蜚语乘虚而入。

也代指流言蜚语。

22.空谷足音:

人迹罕至的山谷传出的脚步声。

比喻难得的人事、音信或言论。

23.善刀而藏:

善:

擦拭干净。

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

比喻行事适可而止,善于收敛自己。

24.暴虎冯河:

暴:

空手搏斗。

冯河,冯,同“凭”。

不用舟楫趟水过河。

空手打老虎,徒步过大河。

比喻勇猛果敢。

也比喻冒险蛮干,有勇无谋。

25.酒囊饭袋:

盛装酒饭用的袋子。

比喻只会吃喝,不会做事的无能之人。

26.有口皆碑:

碑:

纪功的石碑。

引申为颂赞。

所有的人都一致称颂。

27.不足为训:

不值得做为效法的准则。

28.不以为然:

然:

是的,对的。

不认为是正确的。

多用于表示不同意。

29.不以人废言:

以:

因为。

不因为人犯有错误,就将他的正确言论加以否定。

30.人面桃花:

原指女子的面容与桃花辉映。

后用以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

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

例:

同样一轮清月,同样一条小路,现在只有我和我的身影,油然而生的~之慨自微而著,与清逃共在。

31.城下之盟:

盟:

旧指宣誓缔约或签订和约。

在敌人大军压境或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

也泛指一般性的协议或协定。

32.穿云裂石:

穿透云霄,震裂山石。

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33.身无长物:

长物:

多余的东西。

身上没有多余的东西。

形容人清贫或生活简朴。

34.细大不捐:

捐:

抛弃。

小的大的都不舍弃。

表示兼收并蓄,毫不遗漏。

35.间不谷发:

间:

中间,间隙。

发:

头发。

中间的距离很小,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

比喻情势极为紧迫、危急。

也比喻诗文严谨,语言精粹。

36.罪不容诛:

诛:

杀死,判处死刑。

处死刑都不足以抵偿其罪行。

形容罪大恶极,死有余辜。

37.山高水低:

比喻不幸的事情。

多指人的死亡。

含贬义三长两短安然无恙,例:

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中生活,真是山高水低,不知何时就会陷入困境。

38.前无古人:

指以前的人从来没有做过的。

也指空前的。

含褒义前。

39.千夫所指:

为众人所指责。

形容触犯众怒。

40.众矢之的:

形容触犯众怒例:

中国国奥队在九强赛上的表现及其导致的失利为千夫所指。

41.尾大不掉:

尾巴太大,掉转不灵。

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

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含贬义。

42.师出无名(兵出有名):

师:

军队;名:

名义,引伸为理由。

出兵没有正当理由。

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平白无故名正言顺、师出有名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贬义例:

你们到北京去的事,让我去找领导也没有用,因为师出无名,让他们怎麽批呢?

43.言不及义:

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胡言乱语、鬼话连篇、信口开河一语破的、一针见血、言之有理含贬义。

例:

两个年轻小子,天天在一起。

没有老年人在身边,他两个便无话不谈,正所谓言不及义。

44.哀兵必胜: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

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45.师心自用:

形容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46.坐地分赃:

赃,赃物。

不亲自作案而坐等分取赃物。

47.侧目而视:

意为敢怒不敢言,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

48.良莠不齐:

好人和坏人掺杂在一起。

49.马革裹尸:

意思是用马皮将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杀敌战死疆场。

50.曾几何时:

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51.江河日下:

比喻事物日趋衰落,情况一天不如一天。

52.噤若寒蝉:

噤,闭口。

寒蝉,寒天里不再鸣叫的蝉。

比喻不敢说话。

也指默不作声或没有声息。

53.不(能)赞一词:

赞,参与。

指对完美的或不了解的事物不能提出一点看法,意见。

54.惨淡经营:

本来是说作画之前的苦心构思,后来形容苦费心思谋划并从事某项事情或事业。

例:

夫妻俩~着这爱小店,生意一直很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