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0670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docx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秦始皇

1、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

(1)时代趋势:

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根本原因)。

(2)国力基础: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

(3)个人条件:

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雄才大略。

(4)重用人才:

破格录用一批谋臣猛将:

善于发现人才,礼待人才,并能用人不疑。

2、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巩固统一?

为什么他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措施:

①政治上:

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

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移民垦荒,鼓励耕织;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军事上:

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经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④文化上:

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⑤交通上:

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原因:

秦始皇统一全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采取了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他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3、秦始皇的暴政有何表现?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暴政:

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②横征暴敛:

修长城、仿建六国宫殿、建阿房宫、郦山陵。

③严刑酷法

秦亡的原因:

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直接原因:

秦末农民起义。

4、怎样评价秦始皇?

(见笔记)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暴政又导致秦很快灭亡。

二、唐太宗

1、唐朝初年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

(1)治国思想上:

他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随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3)用人策略上:

他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2)政治:

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

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

为末的原则。

(3)经济: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4)文化:

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5)民族关系: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在东突厥地区设羁羁糜府州进行管辖;

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与吐蕃和亲,促进汉藏的友好和西藏地区的发展;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6)外交:

采取开放的政策,设立鸿胪寺;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对外来文明采取

兼收并蓄的政策,增强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有何历史作用?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

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巯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贞治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

因此,唐太宗做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评价唐太宗(功过两方面,见笔记)

三、康熙皇帝

1、康熙初年面临什么形势?

他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什么贡献?

面临的形势:

(1)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2)沙俄势力正在东来。

(3)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4)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三藩)(5)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贡献:

(1)巩固统一国家的活动:

A平定三藩:

有利于安定统一。

B收复台湾:

启用郑氏降将施琅。

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

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

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C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D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E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2)维护国家主权的活动:

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历史影响:

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

2、如何评价康熙帝(见笔记)

功绩:

同上措施;消极:

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一、孔子

1、孔子的生平:

(1)自学礼乐:

15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已任。

(2)从政失败:

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3)周游列国:

55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被采纳。

(4)献身文教:

68岁时回到重国,整理编订《六经》,专门从事教育。

2、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

(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

(2)“周礼尽在鲁”

影响:

1、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3、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何评价?

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有什么地位和影响?

主要内容:

A思想:

(1)“礼”:

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

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

(2)核心:

仁。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

两个最重要的定义。

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

步意义。

(3)中庸:

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B政治: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不反对逐步改良。

C教育:

(1)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2)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3)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

A对中国:

(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2)大教育家:

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3)“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对亚洲: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C对欧洲: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二、亚里士多德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1、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

①17岁时在雅典阿卡德米学园学习,师从柏拉图,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被称“学园的灵魂”

②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成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之师。

为师期间,利用优越条件,继续研究各类科学,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③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后,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被称“逍遥学派”。

提出“中庸之道”。

2、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科学成就及对人类的贡献:

①哲学:

A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想。

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

B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

②生物学:

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

③物理学:

在《物理学》中,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④逻辑学:

提出三段论:

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⑤教育:

创办“吕克昂”学园,著书讲学。

⑥伦理学:

提出“中庸之道”。

3、评价亚里士多德:

①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总结了古希腊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长久深刻的影响。

②“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他系统的论著,分门别类的讨论,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③他的作品是批判和发展的。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④他是一个职业教师,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局限:

①基本哲学观是徘徊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

②体现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局限性。

4.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

相同:

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不同:

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

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二、华盛顿

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

1、领导美国独立战争

①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华盛顿参加反英,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

②1775年,莱克星顿打响第一枪。

华盛顿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为大陆军总司令。

整顿大陆军,训练正规军,对保证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③1776年,围攻波士顿,取得首次胜利。

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国成立。

④1777年,取得萨拉托加大捷,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⑤1781年,指挥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2、建国初:

A拒绝接受王位。

B主持制宪:

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美国确立联邦制、共和制、总统制。

C担任美国总统:

措施

(1)第一届任期内:

政治上:

以周全的考虑网罗人才,组成内阁;创立总统否决制度。

财政上:

建立国家银行,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

外交上:

改善同英国关系,与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保证国家和平。

(2)第二届任期内:

①对外:

在英法战争中“严守中立”,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事中。

②对内:

推进西进运动。

③引退:

不当终身总统,为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两届的制度创立了范例。

3、评价华盛顿:

①具有高尚品格:

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

②功绩:

领导北美独立战争——为美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作出杰出贡献;

拒绝王位,主持制宪,建立联邦制政治,不当终身总统,维护国家民主政治

③局限:

宪法歧视黑人、妇女等

④总评:

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国父”的称号;

是美国建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三、拿破仑

(一)军事生涯

1.崭露头角

①1793年土伦战役胜利,在军界崭露头角②1795年平息巴黎保王党人叛乱,一夜成名

2.拿破仑政治生涯达到顶峰:

称霸欧洲

①1796年直驱意大利,屡次打败反法同盟②1798年远征埃及,截断英国与印度联系③1799年雾月政变,成立执政府走上政治舞台④1805年奥斯特里茨战役摧垮了第三次反法同盟⑤1806年至1810年粉碎第四次第五次反法同盟⑥1810年军事生涯达到顶峰,登上了欧洲大陆霸主

3.后期战争使拿破仑走向末日

①1812年长驱进攻俄国战败,由盛转衰②1813年莱比锡大会战,战败③1814年第一帝国灭亡,封建王朝复辟④1815年东山再起,兵败滑铁卢,百日政权结束

4.拿破仑最后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

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力量强于资本主义势力

主要原因:

①法国连年战争,消耗了国力,国内人民厌战。

②大陆封锁政策既打击了英国,也葬送了法国,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

③两线作战,削弱了进攻的力量.④被奴役国家人民的反抗。

5.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见笔记)

性质:

①革命性:

反法同盟(前期);②争霸性:

英俄(后期);③侵略性:

埃、西(后期)

作用:

积极作用:

①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②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加快封建制度的解体

消极作用:

奴役、侵略,引起反抗,导致帝国解体。

(二)拿破仑一世改造法国

1、1804年加冕称帝,即法兰西第一帝国

性质:

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

2、改造法国的政策(见书本补充完整):

政治:

精简编制;将政府改革成高效的军事体制;剥夺人民的权利

经济:

改革财政;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工商业

军事:

以征兵制代替雇佣兵制

法制:

发布《民法典》(拿破仑法典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自由平等原则;以法律形式确定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宗教:

用人:

外交:

3、影响:

有利于法国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法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4.评价拿破仑:

①身份:

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1799年他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1804年他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②功:

对内:

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颁布《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立法规范。

这些措施有利于法国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对外:

他对外多次与反法同盟进行战争,前期作战捍卫革命成果,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扫荡欧洲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③过:

对内:

实行专制独裁,镇压人民反抗

对外:

后期作战主要是侵略奴役欧洲各国,争夺霸权,给欧洲人民带来灾难,体现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总之,拿破仑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

一、孙中山

(一)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原因:

民族危机的刺激;受西式教育影响;国外生活求学经历.

2、从“改良”到“革命”

①原因: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

②开始的标志:

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

③投身革命事业的概况:

A、创立同盟会:

条件:

革命团体的建立(兴中会等)

概况:

1905年东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政治纲领: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创立民国;民生主义(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的评价:

积极性:

是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局限性:

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意义:

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斗争由各地团体各自为政走向统一领导,统一纲领,统一旗帜。

B.建立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

1911.10.10

中华民国成立:

1912.1.1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

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内容:

1、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质意义: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2、各民族一律平等3、国民权利的规定4、三权分立的政体(中华民国是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5、责任内阁制

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意义:

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辛亥革命的意义:

1、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4、颁布《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里程碑。

C.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二次革命1913→护国运动1915→两次护法运动1917、1920

名称起因经过结果

二次革命刺杀宋教仁及“善后借款”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讨袁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和革命力量分而失败

护国运动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积极参加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第一次护法运动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于1917年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遭到滇、桂军阀的排挤而失败

第二次护法运动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1920年底,他在广州重组军政府,1922年北伐

因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而失败

 

3、从“旧民主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略)

①条件:

捍卫民主共和屡遭失败(旧三民主主义为指导);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中共的帮助

②国共合作的实现:

1924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大革命开始标志)

③合作基础:

新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内容比较

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发展

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对外: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对内: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①不反帝→反帝②反满→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①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

②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较为空洞)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①节制资本

②扶助农工

 

(二)对孙中山的评价

如何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见笔记)

二、圣雄甘地

(一)甘地“非暴力思想”

1、甘地“非暴力”思想内容:

①消极抵抗②坚持真理

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不向敌人施加暴力。

2、促进甘地“非暴力”理论形成的原因:

①家庭影响和性格;②受《圣经》中关于不要与恶人作对的教训;③赞同托尔斯泰书中所提到的以宗教之爱改革社会,实现人人平等;

(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运动背景

①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②一战后反英情绪迅速增长;③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用服从非暴力、禁欲、民族观念教育青年;④英国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印度人民主权,甘地发动“文明不服从”运动,由于超出非暴力界限被甘地终止;⑤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⑥直接原因:

阿姆利则惨案;

2、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A、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

①准备:

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养具有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青年骨干。

②起因:

a、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了印度人民的民主权利,激起全印度的激烈抵抗;

b、英国殖民当局实行高压政策,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③斗争a、方式(内容):

印度人民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等实行普遍的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纺车纺织并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争取印度民族自治。

(和平方式)

b、目标:

实现印度民族自治;

c、手段:

“非暴力不合作”;(合法手段)

d、过程:

全国性的抗英斗争——英经济损失惨重;

e、结果:

1922年,出现暴力冲突,甘地停止了非暴力运动;(原因:

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软弱与妥协。

)随后,甘地被捕入狱,完成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④影响:

积极:

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日后独立奠定基础;

消极:

发动了广泛群众,但非暴力又限制运动的深入发展;赢得敬意——“圣雄”

B、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背景:

a、1929年国大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领导运动

b、1929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为转嫁危机,加强对印度殖民掠夺,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卖法”,损害印度人民利益。

②运动:

1930年,“食盐进军”使运动达到高潮

③结果:

释放甘地,撤消取缔国大党的禁令,允许人民煮盐,停止不合作运动。

④影响:

进一步打击英国殖民统治,但没有实现印度独立。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新发展

二战时期,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号召。

特点:

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3、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积极性: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促进了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独立奠定基础。

局限性:

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

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

一、为人类工作

1、崇高理想的产生:

“为人类工作”

(1)原因:

良好的早期教育、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2)思想准则:

立志献身于人类大多数的幸福事业,准备做出一切牺牲

(3)青年黑格尔派核心、加入“博士俱乐部”成功运用和吸收黑格尔辩证法、奠定马克思哲学基础。

2、思想的伟大转变:

(1)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原因:

崇高的理想、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影响

表现:

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发表《神圣家族》

(2)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原因:

崇高理想、对费尔巴哈思想的研究和批判

表现:

主编《德法年鉴》提出犹太人的政治解放问题、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二、伟大合作

1、友谊开始:

1844年在巴黎第二次见面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便开始了伟大的友谊。

2、合作创建理论:

(1)1844年《神圣家族》:

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高度评价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

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使他的辩证法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