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7084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复习提纲.docx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浙江省选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加试)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秦统一六国——(b)

(1)条件:

①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②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③秦国广泛吸纳贤士;④秦王审时度势,战略策略正确。

(2)过程: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

(1)创立皇帝制,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

(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易错提醒 郡县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秦将其推广到全国,其实质上是对分封制的否定,更有利于维护统一局面。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b)

(1)文化上:

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

(2)经济上: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

(3)交通上:

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

(4)军事上:

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微点拨 

(1)通行全国的“圆形方孔”钱,蕴含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凸显了“皇权至上”和“国家统一”理念。

(2)文化上采取的举措,其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反过来其又巩固了统一局面,影响深远。

4.秦始皇的功过——(c)

(1)功:

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

秦始皇暴政致亡。

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②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

③制定严酷的刑法,实施暴政导致秦速亡。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c)

(1)历史:

统一全国,吸取隋亡教训。

(2)制度:

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强化君权。

(3)用人:

选贤任能,虚心纳谏。

(4)经济:

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5)以民为本,慎用刑法:

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6)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b)

(1)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2)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

(3)民族团结,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4)对外政策开明开放,与亚洲、非洲地区的友好往来加强。

3.“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c)

唐太宗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微点拨 “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1.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b)

(1)平定三藩之乱:

扫除了西南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

(2)平定噶尔丹叛乱:

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取得平叛的胜利,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统一国家的广大疆域。

微点拨 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唐太宗以平等友好为主,反映了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时代特征,康熙帝以武力平叛为主,反映了封建社会日益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时代特征。

2.统一台湾和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理——(b)

(1)统一台湾:

令施琅攻占澎湖,迫使郑氏政权降清。

设台湾府,巩固东南海防,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2)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

特别尊重喇嘛教。

清朝特封四大活佛,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3.抗击沙俄侵略——(b)

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

1689年,中俄双方平等协商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中国主权。

4.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c)

(1)功绩:

康熙扫除了西南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缔结、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消极:

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近代中国的落后埋下隐患。

(3)总评:

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东西方的先哲(加试)

——孔子、亚里士多德

一、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1.孔子的生平——(b)

(1)少年学礼:

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2)开办私学:

三十岁时精通“六经”,开始收徒讲学。

(3)从政失败:

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4)周游列国:

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5)献身文教:

68岁时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春秋》。

2.孔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与主张——(c)

(1)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仁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

将礼和仁结合,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

(2)礼的思想:

礼即周礼,主张“德,以为仁”,匡正社会秩序。

(3)中庸思想:

为了协调仁和礼,提出中庸思想。

他认为“克己复礼”,要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4)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首开兴办私学风气;注重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

(5)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使中国古典文化绵绵不绝。

《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3.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c)

(1)对中国

①古代政治:

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其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②古代文化:

以仁、礼、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③古代教育:

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2)对世界

①亚洲:

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西方: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名师讲解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要懂得尊重、珍惜、保护我国传统文化。

2.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3.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做到与时俱进。

二、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1.亚里士多德生平事迹——(b)

(1)师从柏拉图,在阿卡德米学园学习,敬重老师,但不盲从,被誉为学园的头脑。

(2)离开学园后,主要从事科学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成为博学家。

(3)教师生涯:

马其顿国王聘其为亚历山大王子的私人教师;在雅典东郊创立“吕克昂”学园,提出“中庸之道”。

2.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c)

领域

成就

哲学

客观世界真实存在,并决定人类的认识;确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著《形而上学》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生物学

动植物分类

物理学

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

逻辑学

三段论

教育学

创立学园,著书立说,创造宽松学术环境

伦理学

“中庸之道”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对比

领域

亚里士多德

孔子

哲学

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不可分割

敬鬼神而远之

政治

革命的原因在于不平等、法治优于人治

以礼治国,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伦理

中庸理论

中庸理论

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别具一格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

社会环境

奴隶制城邦民主体制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

影响

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的重要奠基人

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传至亚洲、世界

微点拨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生活在奴隶社会,代表的都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相同的阶级属性决定了二人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中庸”思想只是二人相同思想的一部分,这种思想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加试)

      ——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

一、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b)

(1)经济因素:

17世纪,英国新的资本主义因素快速发展。

(2)阶级因素: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产生,他们要求参政。

(3)矛盾尖锐:

议会与王权尖锐对立。

2.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b)

(1)军事上:

领导议会军击溃了王党军队,取得了内战胜利。

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满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但也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

(2)政治上:

处死国王查理一世,结束了英国的封建王权统治,建立了共和国;就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从根本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但军事独裁引起社会动荡。

(3)外交上:

颁布《航海条例》,排斥荷兰的中转贸易,同瑞典、丹麦、葡萄牙等强国签订商约,巩固了英国的海上权威和商业利益。

(4)思想文化上:

扶持文化教育,提倡宗教信仰自由。

(5)经济上:

积极发展工商业,使英国工业生产超过革命前的水平。

3.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功与过——(c)

总评:

功大于过,是英国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其缺点与局限本质上是由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不成熟决定的。

微点拨 如何理解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统治?

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的时代需要以个人独裁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但独裁易激化矛盾,引发社会动荡;而且依靠个人威信维持的民主政体较脆弱,同时为复辟打开了方便之门;并且独裁形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民主共和原则,如驱散议会。

二、美国国父华盛顿

1.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b)

(1)领导独立战争

①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后,自己出钱组织军队参加反英斗争。

②建军:

第二届大陆会议整编大陆军,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

③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

④1777年取得萨拉托加大捷,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⑤1781年约克镇战役,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2)制定美国宪法:

拒绝接受王位;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美国确立联邦制、共和制、总统制。

(3)担任美国总统

任期

措施

作用

第一届

1789~

1793年

网罗人才,组成内阁;建立国家银行,稳定货币;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

既维护了国家的民主制度,又在各方面完善了总统制

第二届

1793~

1797年

巩固第一届任期内的成果;宣布“严守中立”政策;展开西进运动

创立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推进了美国西部土地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2.华盛顿的优秀品质与历史贡献——(c)

(1)优秀品质:

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

(2)贡献:

领导北美独立战争,为美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作出杰出贡献;拒绝王位,主持制宪,建立联邦制政治,不当终身总统,维护国家民主政治。

总评:

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华盛顿的精神与他所确立的原则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被尊称为“美国国父”。

微点拨 英国殖民者对北美殖民地的掠夺与压迫,使华盛顿逐渐放弃对殖民者的幻想,由一个大种植园奴隶主转变为一个主张北美独立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独立战争期间,以军事统帅、独立战争的组织者、决策者身份率领军民赢得一系列军事胜利,迫使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在美国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声望,成为独立战争中的第一人及开国元勋。

三、一代雄狮拿破仑

1.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b)

(1)崭露头角:

1793年收复土伦,1795年平息保王党人的武装叛乱,成为共和国的救星。

(2)称霸欧洲

①1796~1805年,多次击败反法同盟,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②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夺取政权。

③1805年,取得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几乎占领和控制除英国、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

1810年,登上欧洲大陆霸主的宝座。

(3)改造法国

①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②措施

政治上:

精简编制,将政府改革成高效的军事体制。

经济上:

建立法兰西银行,整顿国家财政,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军事上:

以征兵制代替雇佣兵制,这是当时较为先进的兵役制度。

法律上:

编纂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把革命时期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成果,用法律条文确定下来。

宗教上:

承认天主教为国教。

(4)帝国覆亡

①原因:

颁布“大陆封锁令”;远征俄国;莱比锡战役失败;西欧各国人民的反抗。

②表现:

181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1815年,“百日”政权结束。

2.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c)

(1)多次平定王党叛乱和打败反法联盟,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将大革命的思想散播到欧洲各地,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拿破仑法典》把革命时期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成果,用法律条文确定下来。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还传到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

微点拨 《拿破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

它确定了人们在法律上的平等和革命中形成的财产权,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这部法典成为资产阶级立法的蓝本,成为世界法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恩格斯认为《拿破仑法典》“总结了革命的全部法则”。

亚洲觉醒的先驱(加试)

——孙中山、甘地

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1.孙中山为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b)

(1)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①兴中会: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②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孙中山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部分成员,在东京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③三民主义:

孙中山把同盟会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①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宣告诞生。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

微点拨 辛亥革命虽然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徒有形式;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捍卫民主共和

①二次革命:

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

②护国运动:

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签订“二十一条”,参加反袁护国运动。

③护法运动:

为反对段祺瑞的卖国独裁统治,维护《临时约法》,孙中山于1917年和1920年两次发起护法运动。

(4)促成国共合作

①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确定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②国共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其思想和实践都发生了巨大飞跃。

2.孙中山的优秀品质及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c)

(1)孙中山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责任感。

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

(2)他高举三民主义大旗,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主精神的高涨,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求新求变的历史潮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3)他开创了新三民主义时代,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归纳小结 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66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之前→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

第二阶段:

1911年武昌起义~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从建立民国到捍卫民主共和。

第三阶段:

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性转变。

孙中山一生救国救民的探索经历了由改良到革命,由医人到医国,由学习日美到借鉴苏俄的发展变化历程,其不变的主题是挽救民族危机,实现国富民强。

二、圣雄甘地

1.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b)

(1)1914年,甘地成为印度国大党的领袖。

1915年甘地建立起一个非暴力抵抗基地,培养一批忠实于非暴力不合作原则的骨干。

(2)1919年,甘地发动全国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阿姆利则惨案后,首次提出同英国政府不合作。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由此而起。

(3)1929年,甘地授权再次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于1930年亲自参加“食盐进军”运动。

(4)二战期间,甘地明确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的号召。

这是甘地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

2.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c)

(1)甘地在其一生的政治生涯中,为唤醒民众的抗争意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做了大量工作。

他所创立的非暴力斗争理论,是印度人民伟大的精神财富。

(2)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印度在二战后独立奠定了基础。

同时,甘地反对暴力革命,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也导致了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彻底性。

微点拨 以和平、合法的斗争形式争取印度民族独立或自治,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本质特点,集中表现为用不合作来号召动员群众起来进行反英斗争,又用非暴力来防止社会改良转化为革命,集中体现了这一政策的革命性、策略性、妥协性。

无产阶级革命家(加试)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1.马克思的主要革命活动——(b)

(1)1846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创建“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1847年,参加“正义者同盟”并将其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为同盟拟定纲领,即《共产党宣言》。

(3)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办《新莱茵报》,宣传民主革命纲领。

(4)1864年,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

(5)支持、帮助巴黎公社革命。

2.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c)

(1)《共产党宣言》:

1847年底,马克思、恩格斯受委托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拟定纲领,并于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资本论》:

①1861年,马克思开始写《资本论》,1867年出版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由恩格斯整理出版。

②内容:

《资本论》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从而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

③评价:

是一部不朽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

3.马克思的优秀品质——(c)

马克思认为青年人应该选择为人类服务的职业,只有这样才能够把个人的幸福和全人类的幸福完美地结合起来,其一生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值得我们学习。

易错提醒 “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工人和手工业者为阶级基础,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形,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国际组织。

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1.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b)

(1)二月革命:

推翻了沙皇专制,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

明确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和策略。

(3)七月流血事件:

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4)十月革命:

攻克冬宫,成立苏维埃政府。

微点拨 列宁没有机械地照搬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学说,所以十月革命的胜利仍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2.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c)

(1)革命方面

①创建政党:

1903年7~8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形成了布尔什维主义,创建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列宁主义诞生。

②领导革命:

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巩固政权: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新生政权。

(2)建设方面:

十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及时调整政策,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进一步巩固了苏俄社会主义政权。

名师讲解 对列宁贡献的把握紧紧抓住革命和建设两个角度分析即可;而对列宁的评价要从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对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贡献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的发展角度把握理解,同时评价时要紧紧抓住评价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1.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c)

(1)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及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及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名师讲解 毛泽东之所以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在于他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时能正确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最终摒弃了共产国际的“左”倾错误路线,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路线,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2.毛泽东的革命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求实品质——(c)

(1)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①领导工农运动:

1925~1927年,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展开。

②参加八七会议: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③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927~1928年,领导秋收起义,果断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改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

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毛泽东发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论证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农村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2)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①遵义会议: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②长征胜利:

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建立新中国

①抗日战争:

毛泽东抓住全民族要求抗战的历史机遇,实行战略转变,与国民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