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高职教育衔接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0680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中高职教育衔接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重庆市中高职教育衔接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重庆市中高职教育衔接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重庆市中高职教育衔接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重庆市中高职教育衔接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重庆市中高职教育衔接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重庆市中高职教育衔接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重庆市中高职教育衔接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重庆市中高职教育衔接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重庆市中高职教育衔接调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重庆市中高职教育衔接调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重庆市中高职教育衔接调研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重庆市中高职教育衔接调研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中高职教育衔接调研报告.docx

《重庆市中高职教育衔接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中高职教育衔接调研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中高职教育衔接调研报告.docx

重庆市中高职教育衔接调研报告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

2012年04月09日    点击数:

 3216

 前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精神,探索适应重庆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为重庆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提供参考,市职教学会下达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课题任务。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11月初在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召开了调研工作启动会,随即开始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

12月初向各区县(自治县)教委中高等职业学校下发了“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关于开展我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情况调研工作的通知”,并进行了持续半个多月的问卷调查和分析,且先后于12月15日、12月23日分别召开了永川和主城两片区的30余所中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共70余人参与的调研座谈会。

2012年1月6日在市教育评估院召开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的撰写讨论会。

1月中旬和2月下旬,根据市职教学会的安排,课题组先后在中高职联谊会和市职教学会2011年调研课题专题汇报会上对调研情况作了汇报。

  此项调研活动参加院校多、事例丰富、思路开阔,有的观点极有新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截止2012年3月共召开了近10次研讨会。

课题组重点研究了重庆市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等,并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提出了建议。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 中高职教育衔接调研报告

 

  一、基本现状

  

(一)中高职衔接发展现状

  1.国外中高职衔接模式现状

  第一,英国、澳大利亚模式 国家确认职教与普教文凭等值的衔接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国家出台职业资格制度,认可不同层次职业资格与相应普通教育文凭的等值关系,并使二者具有升学与就业的同等效力,职业资格的获得者由此取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第二,德国、法国模式 经专门补习以学历达标实现衔接的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由职教机构对中职毕业生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补习,使之达到高中段学历标准而实现中高职衔接。

  第三,美国模式 由一体化的中高等职教大纲或课程实施衔接的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中等与专科层次职教大纲或课程呈现一体化,有大纲、课程的衔接保证这两层次职业教育的顺利衔接。

  2.国内中高职衔接基本情况

  我国中高职衔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有一定发展,但还是存在衔接渠道不畅,规模较小,招生制度不完善,更多的是学制上的衔接、粗放性的衔接,内涵性衔接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等问题。

目前,全国部分省(市)在中高职衔接模式上进行探索,其中北京市的分级制和广东省、天津市的“三二分段式”较为相似,都是在五年一贯制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

上海市的贯通式和江苏省的贯通一体式较为相似,都是在对口升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招生模式的探索。

概括起来我国中高职衔接主要有四种模式:

  第一 一贯制模式

  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贯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 即学生在接受完中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 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 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

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衔接上是有具体规定的。

  第二 对口升学模式

  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 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

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

  第三 直通制模式

  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

 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 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 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 再学习两年, 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未升入专科的学生, 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 完成四年制中专学业, 毕业时发给中专毕业证书。

  第四 自考衔接模式

  自考衔接模式是在校中职或高职学生通过自考衔接获得相应专科或本科学历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中,中职或者高职院校通常与上一级学校或助学园区签订有合作协议,这种模式学生不考文化课,只需考专业课,学生通过中职学习期间获得的技能证或者高职学习获得的学分,免考部分课程。

这样,中职学生在获得技能证基础上,衔接课程和统考课程均合格,就可以获得主考院校的专科文凭,衔接课程侧重实践(占绝大多数),统考课程侧重理论水平(一般仅3-4门)。

由于这种模式结合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考核结果、实际操作能力,高职学生在校已经获得的学分权重比例较大,中高职学生中衔专、专衔本统考科目较少,总体上通过率较高,在学生中受到一定欢迎,解决了部分学生对学历的需求。

  3.重庆中高职衔接主要模式

  重庆现主要的模式有对口升学模式和一贯制模式,近年来自考衔接模式虽然在部分中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个别学校规模还比较大,但由于起步晚,时间短,尚处于尝试摸索阶段。

  

(二)中高职衔接需求现状

  1.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经济社会正处于产业升级换代时期。

然而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增量供给”将会出现明显下降,“变量供给”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下则会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调查显示,目前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这种不同明显说明中高职规模之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规律性。

因此加强中高职衔接,培养满足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2.学生发展愿望需求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的升级,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大,社会、个人(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据重庆市教委数据统计2010年重庆市中职学校招生18.5万人,学生达53万人,与普通高中学生规模基本相当。

2011年报考三校高职类的考生为10281人,三校高职类录取5565人,录取率为65.04%(以实际参考人数计算),报考三校高职类的考生占中职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仅占5.7%左右。

中职学生有较大部分学生有升学意愿,但报考的比例却很小,反应出学生需求与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存在巨大差异的现状。

重庆如果三校生比例达到30%,就是在基础上扩大近6倍,这将为开展中高职衔接,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保障。

  二、具体问题、难点问题分析

  

(一)具体问题分析

  1. 升学意愿较难达成

  原因一,文化基础差,尤其是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造成畏惧心理,想升学但不敢升学;

  原因二,家庭收入低,限制了中职学生升学意愿的达成;

  原因三,高职对口招生的专业有限,部分专业的学生没有对口的专业报考;

  原因四,外省户籍的限制,无法报考。

近年来由于重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周边省份部分的生源到重庆就读,但高考升学户籍限制无疑将这部分学生拒之门外,市政府虽然提供了户口迁移政策,但学生、家长对户口迁移仍有顾虑;

  原因五,有升学愿望,可供选择的高职院校少,选择面不广,高职院校中本科专业少,升学动力下降;

  原因六,高考是三年后才能参加,而中职学生两年后就可以就业,多数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选择了就业,留下参加高考的学生数不多。

  2. 学校参与动力不足

  第一,中职学校的动力不足。

中职要升学的学生在校读三年,选择就业的学生在校读二年,学校如果照顾学生升学,无疑将增加一年的办学成本。

此外,二年后受就业的影响大,学生流失大,个别学校的个别专业到最后一学期,甚至出现了升学的学生只有几个人,如果为升高职的学生单独组班,就读学生少;不单独组班,升学率又不高,组织教学很困难。

部分学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甚至采取了压缩技能训练的时间、牺牲教学质量的做法来加强考试培训。

以上这些情况让中职学校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第二,高职学院的动力不足。

高职院校主要立足自身发展,中高职衔接必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证,客观地影响了其参与中高职衔接的积极性,再加上三校生在招生中比例较小,教学安排中也无法兼顾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对于一贯制模式,不论是3+2衔接模式,还有2+3模式,中职、高职学校必定有一方将少一年的学费收益。

  3. 社会认同低宣传少

  社会对普高升学关注度高,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不够,从政府、企业、学校、媒体对普高升学的宣传和关注存在一边倒,尤其是在高考期间个别地方媒体的宣传,甚至达到了将大学新生录取的名单都在电视上公布,造成了整个社会对普高的圣神化,对中职的边缘化,这种人为的引导,造成整个社会对中职缺乏认同。

  

(二)难点问题分析

  1. 成才路径不畅

  一是,对口升学模式成才路径不畅。

中职学生的成才路径主要是,初中→中职→高职→极少部分能升本,高职学生的成才路径主要是:

初中→普高→高职→极少部分能升本。

中高职学生专业技能较强,但文化基础课较差,成才机会主要受到文化课基础薄弱的限制。

学生上升通道窄,渠道不畅,且高职专科是多数人的终点。

  二是,对口升学模式成才出口较窄。

目前高职和中职在专业设置上也没有完全衔接,相当多的专业不能升学,成才出口较窄,即使学生有升学愿望也无法实现,路径被堵死。

  三是,部分普职学生成才路径错位。

由于受社会传统因素影响,初中毕业生升学时普高是首选,但据统计普高升学中有近50%的考生,最终还是升入了高职学校深造。

  2. 普职衔接困难

  普职的协调发展,不仅是在人数上的大体相当,更要考虑学生成才的路径。

而当前有相当多的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读了普高也无法考上本科,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高职。

如果对普高学生第三年级进行分流,选择高职的学生提前介入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更有利于中高等教育的有机衔接,扩充中高职衔接的维度。

  3. 课程设置重复

  高职招生以普高生源为主,三校生由于总量的限制,往往无法单独组班教学,普高生源与三校生生源混合编班,往往一个班三校生只有几个人,课程无法衔接。

而三校生往往专业课、和技能课在中职就有一定基础,自然变得索然无味,也将影响三校生的学习热情。

  三、建议及对策

  

(一) 选择院校试点

  在全市范围内,选择条件较好的中高职学校,通过自主申报,专家评审的办法选择部分中高职学校分别开展“对口升学”、“普职衔接”、“自考衔接”、“直通衔接”模式的试点。

教育行政部门出台《重庆市中高职衔接试点方案》和《重庆市中高职衔接管理办法》等文件,为试点工作提供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

  开展中高职衔接试点的院校,要根据社会需要和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按照国家相关职业(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鉴定考核要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考核要求和考试大纲等。

  

(二) 改革招生制度

  1. 放宽招生计划比例。

目前主要对五年一贯制、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三种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给定了三个大约5%的计划政策。

尽管这个比例在各地运行中都有所突破,但这比例数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期望值仍然有一定差距。

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高职衔接、高职本科衔接的招生计划比例,如:

希望加大中职学生升高职的推优比例,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15%-20%,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可以提高20%以上。

  2. 放宽高职招生政策。

政策上给高职更多的自主权,完善高职院校对接中职的自主招生制度、保送制度,将高职的入学考试与中职的教学、考试、证书、技能竞赛等成绩结合起来,如:

中职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奖者,可以列为推优范围。

面向中职各专业毕业生,开展由高职院校主办、中职学校协办的高职预科教育等,甚至恢复中职升入本科的招生渠道。

  (三)增加经费投入

  增加政府投入,对试点院校在师资建设、实施设备等方面拨专款给予财力支持。

中职学校学生第三学年如果升入了高职,在高职的第一学年可以继续享受政府资助部分。

  (四)创新管理机制

  1. 强化中专、技校、职高三类中职学校和中职与高职在业务上统筹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

建立中高职定期联席会议机制,建立中高职教师的互聘制度、管理人员的交流甚至挂职锻炼制度。

  2. 统一建设中高职一体化信息平台,分级管理,系统接入,使学校管理平台一体化,达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

  (五)统筹课程衔接

  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统筹规划专业,实施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

  1. 专业设置的衔接。

研究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实现专业设置的衔接,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规范。

  2. 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

培养目标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3. 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1)课程体系衔接:

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

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

  

(2)课程内容衔接:

中高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中职阶段注重学生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3)教学材料衔接:

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基础,系统开发中高职教材,构建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

  (4)职业资格证书衔接:

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实现职业技能全面衔接。

职业资格证书融入中高职培养方案,明确中职阶段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4. 教学模式的衔接。

围绕职业教育中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特色,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推行项目教学、团队学习等教学模式,培育具有行业特色和企业元素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品质。

  5. 评价模式的衔接。

建立行业企业、学校、用人单位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逐步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6. 建立学分制和弹性选课制。

兼顾各类学习者的需求,设计中高职一体化的学分认可体系和“学分银行”。

  (六)推进集团化办学

  建立以中职高职、行业企业、社会培训团体、甚至社区教育机构等共同组成的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中高职按照产业链、专业链、利益链或者区域性,共同联系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合作办学、共同发展。

在集团内部可以率先实现:

  1. 集团内中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基于学分互认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等更加灵活的模式。

  2. 集团内中高职教师的互聘制度、管理人员的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

  3. 集团内中高职实习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机制。

  4. 集团内中高职一体化的信息化自主学习管理平台和学校管理平台。

  (七)架设中高职衔接“立交桥”

  探索对口升学、普职衔接、自考衔接、直通衔接等模式,架设中高职衔接“立交桥”(详见附件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