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4167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Word格式.docx

女性的性器官包括:

卵巢、子宫及阴道。

在青春期前,发育缓慢,8到10岁发育加快,以后的发育速度则直线上升。

男性的性器官包括:

睾丸、附睾、精囊、前列腺及阴茎。

男性的性器官发育比女性要晚些,在10岁以前,发育很慢,进入青春期后,发育加速。

随着性器官的发育,男女生均出现第二性征。

1.1.3.3性机能的发育

性器官的迅速发育,使初中女生出现月经,月经初潮的年龄一般在10至16岁,女性月经初潮出现得早与晚,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水平以及营养状况等因素有关。

月经初潮后,由于卵巢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因而在一个阶段内,月经周期并不规律,一般在一年内可达正常。

男性在15、16岁时出现遗精,首次遗精的时间也有个别差异,一般发生于12至18岁之间。

影响青春期个体生长发育的因素很多,诸如遗传、营养、运动、生活条件、气候环境等。

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现代文明的普及以及全球性气候条件的变化等,个体青春发育期普遍存在着提前的趋势,这使青春期的少年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及矛盾性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

1.2心理发展的特点及矛盾性

1.2.1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基本成熟

学生开始能够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品质,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如认识评价自己、关心自己的成长、与他人比高低等,青少年在评价自我的时候,往往出现两种心理状态。

一方面,如果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称赞,而从不被轻视或攻击,这时如果再没有成人的指点,他们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满足虚荣,经不起一点失败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果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的冷遇,失败总缠绕着他们,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另一种倾向,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并不断寻找种种客观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失败,以弥补内心的不平衡。

1.2.1.1产生“成人感”

青少年身体的迅速发展,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企图要求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束,自行其事;

不承认自己是小孩,要求老师家长平等对待,尤其要求老师父母理解他们;

具有较强的自尊自信心,要求有一种“独立人格”。

我们要充分利用少年“成人感”的心理特点,正确引导他们,促进他们发展自尊心和独立性,以充分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人生与宇宙奥秘的求知欲。

1.2.1.2思维能力明显发展

青少年处在思维能力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学习知识技能,接受新事物,从事脑力活动的“黄金时期”。

但是,青少年缺乏鉴别事物的能力,学习从兴趣出发,难以恒定持久,经常转变学习目标和人生看法,思维尚未定型。

1.2.1.3情感丰富,强烈,易冲动,不稳定

逐渐从低级性的单纯天真的情感活动向高级社会性情感发展,表现为具有一定群体感,道德感,美感,社会责任感,向往美好理想的成熟型情感。

但青少年情感常表现为情绪兴奋高、情绪紧张、情绪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欠成熟,容易波动失控。

如果遇到不满和矛盾时,容易激动,暴怒,呈现激情状态。

男生比女生明显。

1.2.1.4性意识开始萌芽

少男少女开始产生怀春心理,注意和喜欢接近异性,有较强的性意识和性冲动。

1.2.2心理活动的矛盾性

1.2.2.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青少年期望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摆脱父母的羁绊而独立自主地生活。

他们对老师家长的话,不仅不太听得进去,甚至有意无意地顶撞老师父母。

然而,少年毕竟不是成人,他们在心理上有的时候仍然摆脱不了孩子习惯的幼稚行为,有好多地方仍然要依赖父母和老师。

1.2.2.2闭锁性与渴求理解相矛盾

青少年对很多问题不再像儿童那样无所顾忌地刨根问底;

他们有话不想对人说,把话埋在心底里,他们有了自己的秘密,但他们在封闭自己的同时,又如饥似渴地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特别是老师和父母这些生活中最接近的人的理解。

1.2.2.3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与看问题的片面、主观、偏激的矛盾。

他们开始喜欢独立思考,喜欢争论,不墨守成规,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知识储备不足,思考问题往往表现为单纯幼稚,因而导致分析问题,处理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1.2.2.4好奇、敏感、争强好胜与感情脆弱、缺乏意志力的矛盾。

青少年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勇于拼搏,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一旦在学校、社会上挨了批评、遇到挫折,或遭受打击时,由于缺乏思想准备,就很容易产生心灰意冷、悲观失望或厌世情绪。

1.2.2.5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人感的确立与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矛盾。

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

在学习与生活上要求独立自主,不受限制和约束。

但是,他们在生活处理能力方面又不能脱离成年人的帮助和指导。

以上所列的这几方面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都可追溯到初中生所具有的既成熟又幼稚的这一根本性特点上。

1.3易出现的心理及行为偏差

有人将青春期称为危险期,这不难理解。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身心发展失去了平衡,感受着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处于各种心理矛盾的包围中,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以顺利解决,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及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甚至出现较严重的心理及行为偏差,乃至精神疾病。

3.1心理生物性紊乱

青春期心理生物性紊乱主要表现于主体对自己身体机能的异常关注及对某些正常疾患的过分夸大。

在初中生中,常存在上述情况。

这些初中生或者感到他的心脏或消化等系统极为不适,例如感到在他的呼吸道中突然生长出肿物,而导致呼吸不畅;

或者将一些常发的小病(如鼻塞、腿部肌肉抽筋、胃的轻度不适等)严重夸大,而使他们真的无法忍受;

也有人表现为由于对自己身体的某些特征不满意而产生极度焦虑,如某些女生认为自己胸部过平而怀疑自己的性别,男生也有类似的情况。

这种青春期心理生物性紊乱的严重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主体在心理上构想出来的疾病或症状,而且伴随着真切的生理上的感觉和反应,看起来就像真正患病一样,但却检查不出任何疾病,严重影响初中生的学习及健康。

心理学家认为,产生这种症状的重要原因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生理上所发生的剧变,身体内外的变化及性机能的出现,使他们在猝不及防的同时,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自己的身体上。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曾说过,青春期的男女少年对于自己的身体感觉就像一个新生儿对于自己的身体一样,是一种完全的陌生感。

要克服这种陌生感,就必须去了解,但如果过分关注了,就将引起不正常的反应。

1.3.2自杀的倾向及行为

自杀的倾向和行为在童年期以前是极为少见的,从青春期开始直至青年期呈直线上升趋势。

西方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自杀的倾向与行为多始于15岁,这以后增长的比率极快。

美国的统计数字显示,在15至19岁青少年死亡的原因中,自杀是排在事故、癌症、其他疾病、被杀之后的第五位原因。

在自杀的倾向与方式上,存在着男女差异,女性多采用消极的自杀方式,如吃大剂量的药物或服毒;

而男性多采用主动的自杀方式,如用手枪自射或自缢等。

男性所采用的方式比较彻底,多能完成自杀;

而女性一般只是表现出有自杀的倾向和举动,但许多时候却不能完成。

在男女两性青少年中有自杀企图和实际完成自杀行为的比例为100/1。

少年自杀的具体原因很多,如:

怀孕、学业失败、与父母发生冲突、被同伴拒绝、被社会排斥、违法犯罪后的恐惧,也有人是出自于浪漫的想法。

但不论具体情况如何,有一条根本的原因,就是少年期需面对的困难和烦恼突然增多,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积累起来而导致心理崩溃,有人则想用自杀的方式来解脱。

1.3.3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虽然相对来说发病的比例较少,但从15岁开始,发病率明显增多,到青年期达到高峰。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后期症状很明显,主要表现为,思维紊乱、歪曲现实或脱离与现实的联系、不能控制情绪以及人格混乱等。

在真正患病前,常表现出先兆,如:

社会行为退缩、交往困难、敏感固执、戒心过多以及缺乏幽默感等。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出现的原因主要是遗传因素所致,调查表明,同卵双生子均发此病的比例为50%,异卵双生子均发此病的比例为12%,兄弟姐妹同时发病的机率就更低了。

但这种遗传因素之所以到青春期方发生效应,还是由青春期个体所具有的特殊的身心特点所决定,这个年龄的个体最易感受压抑、挫折和焦虑,而消极情绪的长期积累则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原因。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患者常有些对性的妄想,这与青春期性机能的迅速发育有密切相关。

除上面所列的这几项心理及行为上的偏差外,其他一些心理疾病,如:

神经官能症、躁狂症、抑郁症以及各种病态人格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发病率也显著增多。

所以,对初中生的心理、情绪及行为问题及早发现、尽早调整和医治,对他们身心的正常发展将具重要意义。

随着初中生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表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日常心态以及与父母及同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

1.4中学生个性的特点

1.4.1自我意识高涨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

在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前,曾出现过一次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其年龄大约在1至3岁,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的。

在接下来的若干年时间里,儿童的自我意识虽然仍在继续发展着,但发展的速度则是相对平缓和稳定的。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使初中生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

因为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发生得过于突然,使他们在持有一种惶惑感觉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一直嬉戏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了很大一部分,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其突出表现是,初中生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起来,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

“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我的特征是什么?

”“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

”等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他们的心中,这种倾向在其作文及日记中常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例如,同是以“我看到了什么”为内容的作文,小学生是纯粹地描述客观世界的景象,而初中生虽然仍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但在他们的描述中,却带有十分浓重的个人情绪情感基调,在作文中更突出了个人的喜好、烦恼和憧憬等。

又如,同是记日记,在小学生的日记中,主要记述的是当天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对此的肤浅认识;

而且记日记的态度也不自觉,经常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强迫之下去完成;

对于日记的保密程度也无过高要求,甚至有时主动提供给别人看。

日本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初中生的日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在日记内容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初中生的日记更侧重于阐发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些体会和感受直接来自于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以及自我期望等;

其次,初中生记日记的态度也是自觉自愿的,真正出自于表达思想及宣泄情绪的内心需要;

第三个变化是,他们开始将日记作为自己的绝对秘密,细心加以保管,不许别人翻看。

初中生日记特点的变化,表明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经常沉浸在关于“我”的思考和感受中。

也恰是由于这一点,导致了他们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

初中生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表现为,一方面,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因此,当听到别人在低声讲话,便断定是在议论自己;

当看到别人面露微笑,又认为是在嘲笑自己;

如果某位老师多看了他一眼,就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总之,他们觉得周围人时时刻刻都在品评他,这种想法使初中生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

初中生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得其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

1.4.2反抗心理

反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1.4.2.1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的第一个原因。

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是导致初中生反抗性出现的第二个原因。

生理学家曾指出,只有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身体外周相应部分的活动达到协调时,个体的身心方能处于和谐状态。

但生理学的调查表明,在青春期刚刚起步时,个体有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性明显增强,但性腺的机能尚未成熟,两者尚不协调,其结果表现为,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分活跃状态,使初中生对于周围的各种刺激,包括别人对他们的态度等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

在正常情况下,外界的刺激强度与神经系统的反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性,两者应是相互协调的。

但在初中阶段,这种依存关系受到了影响,致使初中生对于较弱的刺激,也给予很强烈的反应。

常因区区小事而暴跳如雷。

独立意识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第三个原因。

初中生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将父母曾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爱抚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

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觉,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

所以,可以说初中生的反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否认自己是儿童,而确认自己已是成熟的个体。

1.4.2.2反抗心理的表现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大约存在两个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出现于2岁到4岁之间,几乎与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重叠。

这时期儿童的反抗主要是指向身体方面的,即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

第二反抗期则出现于初中阶段,这时的反抗主要是针对某些心理内容的,例如,希望成人能尊重他们,承认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

初中生一般在下列一些具体情况下易出现反抗行为:

第一,独立意识受到阻碍。

初中生内心的独立要求很强烈,但父母却没有这种思想准备或尚未来得及适应这种情况,仍以过去那种十分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结果导致反抗行为。

第二,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

如父母不听取初中生的意见,将他们一味地置于支配从属的地位。

第三,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也将引起极度反感。

第四,当成人强迫初中生接受某种观点时,后者拒绝盲目接受,表现出对抗的倾向。

1.5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在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中,也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

随着初中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扩大,其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象以往那么单一了,但还远不如成人的情绪体验那么稳定,表现出明确的两面性。

1.5.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初中生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疾风暴雨”一词来形容这时期个体情绪强烈的特点。

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强度相对大得多,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

但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也不是一味的强烈,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

所谓情绪的温和性,是指个体的某些情绪是在文饰之后,以一种较为缓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与幼年和童年期的儿童相比,初中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了解了不同的情绪在人际关系中具有不同作用的事实,因此,他们的情绪表达已不很开放和充分,并能适当控制某些消极情绪,或对某种情绪予以文饰,以相对缓和的形式表现。

所谓情绪的细腻性是指个体情绪体验上的细致的特点。

初中生已逐渐克服了儿童时期情绪体验的单一性和粗糙性,情绪表现变得越发丰富和细致,而且,有些情绪感受并非直接由外部刺激所引起,而是加入了许多主观因素。

例如,当许多初中生在阅读了一部文艺作品之后,会长时间地沉浸在某种情绪之中,这种情绪不单纯来自于书中的内容,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他们的主观思考和遐想而派生出来的较为复杂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1.5.2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情绪的可变性,是指情绪体验的不够稳定,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的特点。

情绪的这种特点一般是由于情绪体验不够深刻而造成的,初中生们尽管在表面上情绪表现的强度很大,但体验的深度并不与此成正比,一种情绪容易被另一种情绪所取代。

情绪的固执性,是指情绪体验上的一种顽固性,由于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

例如,一些初中生会因为几次挫折便完全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

1.5.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情绪的内向性,是指情绪表现形式上的一种隐蔽性。

初中生在情绪表现上已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在某些场合,可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中不予表现。

情绪的表现性,是指在情绪表露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带上了表演痕迹。

初中生在团体中有时为了从众或其他一些想法,会将某种原本的情绪加上一层表演的色彩。

在情绪的表露上失去了童年时那种自然性,带有了造作痕迹。

1.6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初中生在结交朋友方面,也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

这些新特点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6.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

童年期的儿童在结交朋友方面最明显的特点是交朋友上的团伙现象,表现为6、7个儿童经常在一起交往和游戏。

在这种交往中,儿童们感到了身心自由和愉快。

因此,就交友的方式来说,小学时代是团伙的时代。

到了小学高年级,这种交友的团伙形式就已发展到了顶点,然后就逐渐趋于解体,被新的交往形式所取代。

进入青春期以后,初中生突出了许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

他们需要有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而交友的团伙形式是不具备这种功能的。

因此,他们交友的范围逐渐缩小了,初中生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一至两个。

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②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③性格相近,④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

初中生好友之间一般为相同的性别,这一阶段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所建立起的友谊相对稳定和持久。

1.6.2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

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生活于其中的人际关系的场所不尽相同,感情所指向的对象也有区别。

幼儿主要与家庭中的各个成员构成一种心理上的交往关系。

小学儿童虽已有了自己所喜爱的同龄朋友,但在感情上仍十分依赖父母。

进入中学后,初中生将感情的重心逐渐偏向于关系密切的朋友。

陈梅曾以我国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了一项调查。

问卷中的问题之一是:

“你平时将自己内心想的事经常对谁讲?

”并要求被试将所列对象按其重要程度排出顺序,小学生对此的反应是:

父母、兄弟姐妹、朋友;

而初中生的反应则是:

朋友、兄弟姐妹、父母。

由此不难看出,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心目中显得日益重要初中生对交朋友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

他们认为:

朋友之间应该能够同甘苦、共患难,能够从对方得到支持和帮助。

因此,他们对朋友的质量产生了特殊的要求,认为朋友应该坦率、通情达理、关心别人、保守秘密。

在初中生的日常交往中,好朋友之间往往彼此公开自己认为最重要、最秘密的事。

这种交流对初中生心理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能够使他们通过别人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内心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更好地了解自己。

观点和行动上的一致,也是初中生朋友之间心理接近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某些场合下,好朋友之间经常要制定出一个一致的行动方针,若违反了方针,就要受到严厉的遣责。

他们认为,能否忠于协议、忠于朋友是衡量友谊的十分重要的尺度。

初中生在交友上还有一个多层次的特点,随着他们志趣和爱好发展得越来越广泛,内心生活越发丰富,就越难在一个朋友身上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

所以,他们可能与某一个朋友的交往只限于某一方面的兴趣,而与另一个朋友的交往又只限于另一方面的兴趣。

初中阶段朋友之间的友谊比以后各年龄段朋友之间的友谊更直率,更易被观察到。

男生之间的友情强度较大,而女生之间的友情却表现得更温和、更细腻。

初中生的朋友关系对于发展他们的各种心理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更积极、更富有信心和勇气,更好地发展各种社会性能力。

1.6.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在幼儿期和童年期,儿童们的交往一般是不分性别的,经常是男女儿童在一起游戏,即使有时分出性别,也不是由于性别意识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在兴趣方面存在差异。

进入初中以后,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双方都开始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并彼此对对方逐渐发生了兴趣。

但是,在最初阶段,他们对于异性的兴趣却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予以表达,或者在异性同学面前表露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

或者在言行中表现出对异性同学的轻视;

或者以一种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

总之,从表面上看,他们并不相互接近,而是相互排斥。

到初中阶段的后期,男女生之间逐渐开始融洽相处。

而且,在一些男生与女生心中,会有一位自己所喜爱的异性朋友。

调查表明,女生一般对那些举止自然、友好、不粗鲁、有活力的男生更容易产生好感;

男生一般对那些仪表好、文雅、活泼的女生易产生好感。

但男女生一般都不将这种情感公开出来,在许多情况下,只是一个永久的秘密。

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他们各方面的发展与成熟,随着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和调整,产生于初中阶段的这种情感很可能就渐渐地淡化下去了,甚至完全消失。

所以,初中阶段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情是很稚嫩的,缺乏牢固的基础,很少有保持下来并最终发展为爱情和婚姻的。

但是,只要处理得当,控制在相当有限的程度内,这种感情也有一定的意义。

当一个初中生喜欢上一个异性同学时,他(她)自然也希望对方能接受自己,于是就能更加自觉地按照一个好少年的标准,尽可能地去完善自己,从而促进各方面的发展。

然而,如果这种关系无限度的发展,就会妨碍初中生的正常进步。

1.6.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父母是影响儿童早期成长的重要人物,在童年期以前儿童的眼光里,父母的形象至高无尚,他们对父母既尊重又信任。

进入青春期以后,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种变化表现在许多方面。

如:

情感上的脱离初中生由于在情感上有了其他的依恋对象,与父母的情感便不如以前亲密了。

初中生要求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在行为上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

初中生对于任何事件都喜欢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

因此,他们对于以前一贯信奉的父母的许多观点都要重新审视,而审视的结果与父母意见常常不一致。

随着初中生生活范围的扩大,会有其他成人形象通过各种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