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创新班.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4252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创新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创新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创新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创新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创新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创新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创新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创新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创新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创新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创新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创新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创新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创新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创新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创新班.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创新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创新班.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创新班.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创新班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创新班)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与直觉

朱光潜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

这里“见”字最紧要。

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

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

“见”必为“直觉”。

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

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

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

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

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

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

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

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

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

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

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

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

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

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

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

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

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

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

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

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

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

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

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本文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B.“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C.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D.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

须有的“整一”之中。

2.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D.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本身应该有完整的形象,必须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

B.读诗时,诗的见必须关注形象本身,必为直觉,即对个别事物的知

C.“‘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10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

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

“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

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

”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

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

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

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

北边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①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天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B.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C.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D.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8.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麓,最原始的意义是生长在山脚的林木,以常和与山有关的词连用,现在一般指山脚下。

B.郡守,官名。

郡的行政长官,始置于战国。

战国各国在边地设郡,派官防守,官名为“守”。

本系武职,后渐成为地方军政长官,掌管军务。

C.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或诸侯、卿大夫之位。

D.东山之阴,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

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直抒胸臆,余韵绵长。

10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⑴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⑵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二)古代诗歌阅读

君子于役

《诗经·王风》

君子于役⑴,不知其期,曷其至哉⑵?

鸡栖于埘⑶,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

勿思⑷!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⑸,曷其有佸⑹?

鸡栖于桀⑺,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⑻。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⑼!

注:

⑴役:

服劳役。

⑵曷(hé):

何时。

至:

归家。

⑶埘(shí时):

鸡舍。

在墙上挖洞做的鸡窝。

⑷如之何勿思:

如何不思。

⑸有佸(huó):

相会,来到。

⑹桀:

鸡栖木。

⑺括:

来到。

⑻。

苟:

大概,也许

1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以重叠章句的手法来推进情感的抒发。

B.每章开头,都是男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

C.主人公带着叹息地问出了“曷至哉”:

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D.本诗抒发了思妇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战争或劳役给家庭带来的痛苦。

E.本诗的末句写出了当时服役者生活条件的艰难。

12.本诗的两章中都有景物描写,请结合全诗分析其作用。

(4分)

答:

13.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共10分,每空一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表明自己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

“,。

(2)在《离骚》中,屈原认为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的两句话:

“,。

(3)《诗经•氓》中两次写车,一次喜庆,“以尔车来,_”;一次凄凉,“淇水汤汤,_”,车来车往中,命运浮沉里。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

“____,____。

”两句意思一致。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通过写鱼和鸟来表现出洞庭湖盎然生机景象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

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

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

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

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

“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

“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

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

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

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椎俨看到一个和尚,问:

“你从哪里来?

”和尚答:

“我从湖南来。

”药山又问:

“湖水是不是在泛滥?

”答:

“湖水还没有泛滥。

”药山接着说:

“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

”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

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

“是在泛滥。

”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

“何劫中不曾泛滥!

”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

何水不脏?

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

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

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

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

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

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

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

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

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

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

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

那也是他的收

获啊!

醉翁之

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

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的好逍遥啊!

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

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及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

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

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

1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

15.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

(每种不超过15个字)(6分)

16.“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

其作用是什么?

(6分)

答:

四.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

1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幽辟桑葚羁绊蓊蓊郁郁

B.袅娜譬如樊笼没精打彩

C.风致磐石靡费涸辙之鲋

D.班驳陨落残垣夙兴夜寐

18.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

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

B.个别民警

认为工作时间饮点酒是小事一桩,就不以为意,结果因违犯公安部颁布的“五条禁令”而受到查处。

C.他有数学方面的才华,却从事文学方面的工作,显得方枘圆凿。

D.中央书记处书记到党校看望正在这里学习的纪检监察系统的学员,不厌其详地询问他们在基层工作的情况。

19.把下面的句子依次填到空白处,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上海交响乐迷中

近六成的人收入并非十分丰厚,    。

在防洪抢险中,   ,终于保住了大坝,战胜了洪水。

①难以承受百元上下甚至数百元的票价

②难以承受数百元甚至百元上下的票价

③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搏斗,同志们奋不顾身地跳进汹涌澎湃的激流

④同志们奋不顾身地跳进汹涌澎湃的激流,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搏斗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百,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伤害.

B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C《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

答案是否定的。

①。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

批判型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②,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

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

值的质疑,③,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22.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

志愿者对其志愿行为意义的认识(多项选择)

选项\年龄段

18——25岁

26——40岁

对职业履历有帮助,尤其是体现在个人简历上

82%

69%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了某些技能

72%

23%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志愿服务让自身才干得以充分发挥

74%

65%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拓展了社会关系

35%

61%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异。

五.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抄袭。

淮南二中2019届创新班第四次月考

语文测试卷答案

1.答案:

C【解析】C项,“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不正确。

灵感常常在艰苦思索之后获得。

2.答案:

D【解析】“巍峨高大、雄伟壮丽”是诗中所写泰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就是直觉。

而“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已经通过联想由此及彼了。

3.答案:

C【解析】项中“全靠”的说法不正确。

原文说“必须用”,这不意味着“全靠”.

4.答案:

B 【解析】“和”读hè,应和,跟着唱。

5.答案:

A 【解析】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

B项:

“其”,分别是代词它(指鹤)、表反问的语气词;C项:

“而”,分别是顺连词、表修饰的连词,D项:

“于”,分别为介词“到”和介词“从”。

6.答案:

C【解析】A项:

“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今异义;B项:

“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合适”、“恰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义是方位名词南方之意,古今异义。

7.答案:

C 【解析】

8.答案:

B 【解析】郡守是地方行政长官。

9.答案:

D 【解析】根据文意,放鹤招鹤之歌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为苏轼,一为山人。

命题者认为是苏轼,故这样设置题目选项.直抒胸臆错。

10.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11.【答案】BE.【解析】 B 项中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E.本诗的末句是女主人公由盼丈夫归不得转变为对丈夫生活的关心挂念与期望。

12.【答案】诗中描绘了一幅思妇晚景图:

日暮黄昏,牛羊下山,群鸡归窝,思妇伫立凝望。

用衬托手法,以禽畜归家衬女主人公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

13.

(1)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3)以我贿迁渐车帷裳

(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14.【答案】A、E【解析】A、汨罗江水的味道是苦涩的并不仅是因为江水“浑黄而不清澈”,更是因为它包含了屈原“愤世嫉俗的味道”。

E、“因而决定”错了。

作者结尾说“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只是牢骚话。

注意文中的“说不定”

15.【答案】1、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2、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3、屈原殉国之处

16.【答案】寓意①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②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

作用:

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

17.答案:

C【解析】幽僻没精打采斑驳

18.答案:

A【解析】无出其右,指没有人能超过他(古代以右为尊)。

19.答案:

D

20.答案:

C

21.示例:

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③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

22.同:

大多数志愿者都认识到志愿服务对自身职业履历有帮助以及能提高自己的才干。

异:

小年龄段志愿者侧重于从志愿服务中获得一些技能而大年龄段志愿者更多地倾向于在志愿服务中拓展社会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