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76836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孝经》原文与译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天子章第二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注释】孔子说:

‘要亲爱自己的父母,必先博爱。

就不敢对于他人有一点厌恶。

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必需广敬,就不敢对于他人有一毫的简慢’。

【原文】‘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注释】‘元首的孝道,只要把亲爱恭敬的诚心,尽到自己父母的身上,他的身教之德,如风吹草,自然风行草偃,很快的普及到百姓身上。

外国人看见了,也要摹仿实行,争相取法。

大概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吧?

【原文】‘《甫刑》云: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注释】书经吕刑篇有两句话说:

‘只要国家的元首,他一人有敬亲爱亲可庆幸的事,那天下几万万老百姓,都是欢欣鼓舞的仰赖效法,而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了。

诸侯章第三

【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注释】‘诸侯的地位,虽较次于天子,但为一国或一地方的首长,地位也算很高了。

位高者,不易保持久远,而易遭危殆。

假若能谦恭下士,而无骄傲自大之气,地位虽高,也没有危殆不安的道理。

其次,关于地方财政经济事务,事前,要有计划的管制,有预算的节约,并且照著既定的方针,谨慎度用,量入为出,自然收支平衡,财政经济,便充裕丰满。

然满则易溢,如照以上的法则去切实执行,那库存虽然充盈,不浪费,自然不至于溢流。

【原文】‘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注释】‘地位很高,没有丝毫的危殆,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爵位。

财物充裕,

运用恰当,虽满而不至于浪费,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富有。

【原文】‘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注释】‘诸侯能长期保持他的财富和地位,不让富贵离开他的身子,那他自然有权祭祀社稷之神,而保有社稷。

有权管辖人民,而和悦相处。

这样的居上不骄、和制节谨度的作风,才是诸侯当行的孝道。

【原文】‘《诗》云: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注释】孔子引述诗经小雅篇的这一段话说:

‘一个身任诸侯职位的大员,常常要警戒畏惧,谨慎小心。

他的用心之苦,就像踏进了深渊,时时有灭顶的危险。

又像践踏在薄冰之上,时时有陷入冰窟的危虑。

’卿大夫章第四

【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注释】‘任卿大夫之官者,即辅佐国家行政之官吏。

事君从政,承上接下。

内政、外交、礼仪攸关。

故服装、言语、德行、都要合乎礼法,也就是合乎规定。

所以非国家规定的服饰,就不敢乱穿。

非国家规定的法言,就不敢乱讲。

非国家规定的德行,就不敢乱行。

【原文】‘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注释】‘所以卿大夫的讲话,不合礼法的话,就不讲出口。

不合道理的事,就不现于行为。

一言出口,传满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错误,那自然无口过。

一行做出,普遍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不法行为,那自然无怒恶。

【原文】‘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注释】‘服饰、言语、行动、三者都能谨慎实行,全备无缺,那自然德高功硕,得到首长的亲信,不但禄位可保,宗庙祭祀之礼,自然照常奉行。

卿大夫的孝,大致就是如此。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注释】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蒸民章的这两句话说:

‘为人部属的,要早晚勤奋的来服务长官,尽他应尽的责任。

士章第五

【原文】‘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士人的孝道,包括爱敬,就是要把爱敬父亲的爱心移来以爱母亲,那亲爱的心思,是一样的。

再把爱敬父亲的敬心,移来以敬长官,那恭敬的态度,是一样的。

【原文】‘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注释】‘所以爱敬的这个孝道,是相关联的,不过对母亲方面,偏重在爱,就取其爱。

对长官方面,偏重在敬,就取其敬。

爱敬并重的,还算是父亲。

【原文】‘故以孝事君,则忠。

以敬事长,则顺。

【注释】‘读书的子弟。

初离学校和家庭,踏进社会,为国家服务,还未懂得公务的办理。

若能以事亲之道,服从长官,竭尽心力,把公事办得好,这便是忠。

对于同事方面,地位较高年龄较大的长者,以恭敬服从的态度处之,这便是顺。

【原文】‘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注释】‘士的孝道,第一,要对长官服务尽到忠心。

第二,要对同事中的年

长位高者,和悦顺从,多多领教,那长官方向,自然相信他是一个很好的干部。

同事方面,都会同情他,协助他。

如果这样,那他的忠顺二字不会失掉,用以事奉其长官,自然他的禄位可以巩固。

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远,不至失掉,这就是士的孝道吧!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注释】孔子引诗经小雅篇小宛章这两句话,说明‘初入社会作事的小公务员,安早起晚睡。

上班办公,不要迟到早退,怠于职务,遗羞辱于生身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注释】‘孔子讲到众百姓的孝道,他说:

‘我国古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人的孝道,就是要会利用四时的气候来耕耘收获,以适应天道。

分辨土地的性质,来种植庄稼,生产获益,以收地利之果。

【原文】‘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注释】‘庶人的孝道,除了上述的利用天时和地利以外,第一、还要谨慎的保重自己的身体,和爱护自己的名誉,不要使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有一点损伤,名誉、有一点败坏。

第二,要节省用度,不要把有用的金钱,作无谓的消耗。

如果照这样的保健身体、爱护名誉、节省有用的金钱,使财物充裕,食用不缺,以孝养父母,那父母一定是很喜悦的。

这样,不但可以孝养父母,就是子女的教养费,社会的应酬,也足以应付了。

这便是庶人的孝道。

【原文】‘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注释】‘所以说: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一般平民,孝道虽然有五种类别,但都本于每一个人的天性,来孝顺父母,所以说这个孝道,是没有终始的。

若果有人说恐怕尽不了孝道的话,那是绝对没有的事。

三才章第七

【原文】曾子曰:

‘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注释】曾子以为保全身体,善养父母,就算尽了孝道。

自听了孔子所讲的这五等孝道以后,不由得惊叹赞美说:

‘嗳呀!

孝道就有这样大的关系?

’孔子听见曾子赞叹,知道曾子对于他所讲的五孝,已有领悟。

所以又说:

‘你知道这个孝道的本源,是从甚么地分取法来的?

它是取法于天地的。

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

以生物覆帱为常,是为天之经。

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为地之义。

人得天之性,则为慈为爱。

得地之性,则为恭为顺。

慈爱恭顺,与孝道相合,故为民之行。

【原文】‘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注释】‘人生天地之间,当效法天经地义以为常道,而实践力行。

但是爱亲之心,人人都有,其中的道理,知者甚少。

惟有圣明的元首,效法天之明,教民出作入息,夙兴夜寐。

利用地之宜,教民耕种五谷,生产孝养。

以上法则,都是顺乎天地自然之理,以治理天下。

这种教化,既合乎民众的心理,自然民众都乐意听从,

所以教化不待警戒而自成。

政治不待严厉而自治。

【原文】‘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

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注释】‘先代圣王,见教育可以辅助政治,化民成俗,所以他先以身作则,倡导博爱,使民众效法他的博爱精神先爱其亲,所以莫有遗弃其亲的人。

宣扬道德和仁义,以感化民众,民众自然会兴起力行。

对人对事,先实行敬谨和谦让,以为天下民众的表率,民众自会效法他的敬让,不会发生争端。

诱导民众以礼乐教化,民众自然就相亲相敬,和平相处。

再晓示民众,使知为善当有庆赏,作恶当受刑罚,民众自然晓得禁令的严重性而不敢违犯法纪了。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注释】孔子引诗经小雅篇节南山章的这一段话,是说明周朝有显耀的一位姓尹的太师官,他仅是三公之一,尚且能为民众景慕和瞻仰如此,如果身为国家元首,以身作则,那天下的民众还能不爱戴和尊敬吗?

孝治章第八

‘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

伯、子、男乎?

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注释】孔子再进一步的分别给曾子讲说:

‘古昔的明哲圣王,用孝道治理天下的时候。

推其爱敬之心以爱敬他人。

即如对于附属小国派来的使臣,都不敢失礼忘敬,何况自己直属的封疆大吏如公侯伯子男呢?

那自然更不敢轻视慢待了。

因对万国的诸侯不敢失礼,那万国的诸侯也对他欣然服从,远近朝贡。

照这样的奉事其先王,那孝道就算尽到极点了。

【原文】‘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注释】‘古昔的诸侯,效法天子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方法,而以爱敬治其国。

爱人的人。

也受人爱慕。

敬人的人,也受人敬重。

连可伶无告的鳏夫寡妇,都不敢加以侮慢。

何况一般的士民呢?

因此,所以就能得到全国百姓的欢心,竭诚拥戴。

照这样的奉事其先君,岂不是尽到了孝道吗?

【原文】‘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

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注释】‘古昔卿大夫等的治家者,推其爱敬之情,下达于臣妾,虽较疏远的男仆和女佣,都不敢对他们失礼,而况最能爱敬自己的妻子呢?

因此,人无分贵贱,谊无分亲疏,只要得到大家的欢心,以奉事其亲。

那自然夫妻相爱,兄弟和睦,儿女欢乐,主仆快愉,一门之内,一片太和气象。

以此孝道治家,那岂不是达到理想的家庭吗?

【原文】‘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注释】‘果能依照以上所讲的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自然能得到天下人人的欢心,那做父母的人,在生存的时候,就可安心享受他们儿女的孝养,去世以后,也就很欢欣的受用他们儿女的祭礼。

照这样治理天下国家,造成和平气象,水、旱、风、火,病、虫、疠疫的灾害,不会在这个和乐的人间产生。

战争流血盗匪猖獗的祸乱,也不会在这个和平社会里兴起了。

从这里可以知道历代明德圣王以孝治天下

国家的效果,是怎样的高明了。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注释】‘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抑之章这两句话,是说明一国的元首。

有很大的道德行为,那四方万国的人,都被感化的心悦诚服,没有不顺从他的。

由此可以证明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的优点,再没有比他更好的方法了。

圣治章第九

‘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注释】曾子听了孔子说明孝道之广大,与极高的效果,以为政教之所以好的原因,皆本于孝的德行。

所以又问圣人之德还有大过孝道莫有。

‘天地之间,人连物,都是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以成形,禀天地之理以成性。

但物得气之偏,其气蠢,人得气之全,其质灵。

因此,人能全其性,尽其情,故能与天地相参,而物不能。

故天地之性,惟人为贵重。

若以人的行为来讲,再没有大过孝的德行了。

【原文】‘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注释】‘万物出于天,人伦始于父,因此孝行之大,莫过于尊严其父,尊严其父,如能尊到祭天时,配天享受祭礼,那就尊到极点了。

自古以来,只有周公作到这一点。

所以配天之礼,是他创作的。

【原文】‘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

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注释】从前周朝的时候,武王逝世,周公辅相成王,摄理国家政治。

制礼作乐。

他为了报本追远的孝道,创制在郊外祭天的祭礼。

乃以始祖后稷配享。

另制定宗庙,祭祀上帝于明堂,以其父文王配享。

周公这样追尊他的祖与父,乃是以德教

倡率,而示范于四海。

因此海内的诸侯,各带官职来助祭,光先耀祖,何大于此。

孝德感人知此之深,这圣人的德行,又何能大过孝道呢?

【原文】‘故亲生之膝下,以养其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注释】圣人教人以孝,是顺人性之自然,非有所勉强。

因为一个人的亲爱之心,是在父母膝下玩耍之时就生出来的,因为父母把他养育渐渐长大,他便对父母

一日一日的尊敬起来。

这是人生的本性,是良知良能的表现。

圣人就因他对父母日加尊敬的心理。

就教以敬的道理,因他对父母亲爱的心理,就教以爱的道理。

本来爱敬出于自然。

圣人不过启发人之良心,因其人之本性教敬教爱,并非有所勉强。

故圣人之教,不待肃戒而自会成功。

圣人的政,不持严厉而自会治埋。

他所凭借的就是人生固有的本性。

【原文】‘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注释】‘天下做父亲的,一定爱他们的儿子,天下做儿子的,一定爱他们的父亲,父子之爱,是天生的,不待勉强的,这个父子之爱的里边还含著敬意,父如严君,故包藏著君臣之义。

父母生下的儿子,上为祖宗流传后代。

下生子孙继承宗嗣。

家族的继续绵延,莫大于此。

父亲对子,即是严君,又是慈亲,有两重恩爱,

所以恩爱之厚,莫重于此。

【原文】‘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

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注释】由于以上的原因,爱敬当由自己的父母起始。

假如有人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别人,那就叫悖德。

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别人,那就叫悖礼。

爱亲敬亲,

是顺道而行的善行,不爱不敬,就是逆道而行的凶德。

立教的人,应该以顺德教化,使民知所爱敬,如果倒行逆施,悖德悖礼,民将怎样取法呢?

今不站在顺的善行上边去作,反而站在恶的凶德方面去行,假定得了一官半职,有道德观念的君子,他绝不会以那个官职为贵重的。

【原文】‘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注释】‘有道德的君子,却不是那样的作法,他讲出话来,必定思量可以使人称道他才讲,他行出事来,必定思量可以快慰于人心他才行,他所做的德行和义理,必定为人尊敬他才做。

他所作的每一件事,必定可以为人取法他才作。

他的容貌和举止,必定端庄伟大可以观看,一进一退,都是合乎礼仪,可为法度。

照这样的居上临下,驾驭百姓,那老百姓,自然又怕惧的畏服他,爱敬他,并以他为模范

而仿效实行,所以能够很顺利的完成其德教,而政令不待严格督促,自然就推行了。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注释】孔子引诗经曹风篇□鸠章的这两句话,就是说明‘一个负责管辖百姓的善良君子,他的威仪礼节,一定没有差错,他才能够为人作模范,而为老百姓所取法了。

纪孝行章第十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译文】孔子说:

‘大凡有孝心的子女们,要孝敬他的父母,第一,要在平居无事的时候,当尽其敬谨之心,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食衣起居,多方面注意,第二,对父母,要在奉养的时候,当尽其和乐之心,在父母面前,一定要现出和悦的颜色,笑容承欢,而不敢使父母感到有点不安的样子。

第三,父母有病时,要尽其忧虑之情,急请名医诊治,亲奉汤药,早晚服侍,父母的疾病一日不愈,即一日不能安心。

第四,万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就要在这临终一刹那,谨慎小心,思想父母身上所需要的,备办一切。

不但穿的、盖的、和棺材等物,尽力配备,还要悲痛哭泣,极尽哀戚之情。

第五,对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方向,要尽其思慕之心,庄严肃敬的祭奠,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恭敬。

以上五项孝道,行的时候,必定出于至诚。

不然,徒具形式,失去孝道的意义了。

【原文】‘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译文】‘为子女的要孝敬父母,不但要有以上的五致,还要有以下的三不。

一、就是官位较高的人,就应当庄敬以待其部属,而不敢有一点骄傲自大之气。

二、为人部属的小职员,就应当恭敬以事其长官,而不敢有一点悖乱不法的行为。

三、在鄙俗的群众当中,要和平的相处,不敢和他们争斗。

假若为长官的人,骄傲自大,则必招来危亡之祸。

位居部属的人,悖乱不法,则必招来刑罚的处分。

在鄙俗的群众中与人斗争,难免受到凶险的祸害。

以上三项逆理行为,每一桩都有危身取祸,

殃及父母的可能。

父母常以儿女的危身取祸为忧,为儿女的,若不戒除以上的三项

逆行,就是每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来养活他的父母,也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

也不得谓之孝子。

可见孝养父母,不在口腹之养,而贵在于保重自己的身体,方得为孝。

五刑章第十一

‘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译文】孔子又对曾子提醒的说:

‘国有常刑,来制裁人类的罪行,使人向善去恶。

五刑的条文,约有三千之多,详加研究,罪之大者,莫过于不孝,用刑罚以纠正不孝之人,自然民皆畏威,走上孝行的正道。

【原文】‘要君者,无上;

非圣人者,无法;

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译文】‘一个部下,如果找到长官的弱点,威胁逼迫,以达到他所希望的目的,

那就是目中无长官,如果对于立法垂世的圣人,讥笑鄙视,那就是无法无天,如果对于立身行道的孝行,讥笑鄙视,那就是无父无母。

像这样的要胁长官,无法无天,无父无母的行为,是大乱的道了。

广要道章第十二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应以救化为先。

教民相亲相爱,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

教民恭敬和顺,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莫有比音乐更好的了。

要想安定长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莫有比礼法再好的了。

【原文】‘礼者,敬而已矣。

故敬其父则子?

,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译文】‘以上所讲的孝、悌、乐、礼、四项,都是教化民众的最好方法。

但孝是根本,礼是外表,礼的本质,却是一个敬字,因此,如果一个元首,能恭敬他人的父亲,那他的儿女,一定是很喜悦的。

敬他人的兄长,那他的弟弟一定很喜悦的,敬他人的长官,那他的部下和老百姓。

也是很喜悦的。

这一个敬字,只是敬一个人,而喜悦的人,何止千万人呢?

所敬者,只是父、兄、长官,而喜悦的,就是、子弟、部属、大多数的人。

所守者约,而影响甚广,岂不是要道吗?

广至德章第十三

‘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译文】孔子为曾子特别解释说:

‘执掌政治的君子,教民行孝道,并非是亲自到人家家里去教,也并非日日见面去教。

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道理。

例如以孝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子的,都知尽事父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父亲的人了。

以悌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弟的,都知尽事兄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人兄的人了。

以部属的道理教人,那就等于敬天下之做长官的人了。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译文】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洞酌章的这两句话说:

‘一个执政的君子。

他的态度,常是和平快乐,他的德行,常是平易近人,这样他就像民众的父母一样。

’孔子引

此诗的意思,就是说:

没有崇高至上的一种大德,怎么能顺其民心到这种伟大的程

度?

广扬名章第十四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君子能孝亲,必具爱敬之诚,以爱敬之诚,移作事君,必能忠

于事君。

他能敬兄,必具和悦态度。

以和悦态度移于事长。

必能顺于长官。

处家过

日子,都能处理得有条有理,他的治事本能一定很有办法,如移作处理公务,必能

办得头头是道。

所以说:

一个人的行为,能成功于家庭之内,这样由内到外,替国

家办事,不但做官的声誉显耀于一时,而且忠孝之名,将永远留传于后世。

谏诤章第十五

‘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

子从父

之令,可谓孝乎?

‘是何言与!

是何言与!

【译文】曾子因孔子讲过的各种孝道,就是没有讲到父亲有过,应该怎样办?

所以

问说:

‘从前讲的那些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教训。

我都听懂了。

还有一桩事,我是

不大明白的,因此大胆的问:

为人子的做到不违背父亲的命令,一切听从父亲的命

令,是不是可以算为孝子呢?

’孔子听了曾子的这一问题,就惊叹的说道:

这是甚

么话呢?

这是甚么话呢?

【原文】‘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

不失其国;

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译文】孔子给曾子详加解释说,父亲的命令,不但不能随便听从,而且还要斟酌

其命令,是否可行。

例如上古的时候,天子为一国的元首,一日二日万几之事,元

首如有善行,则亿兆人民蒙福。

元首如有过失,则全民受祸。

假若有七位敢于直言

谏诤的部属。

那天子虽然偶有差错,迹近无道,因有七位贤臣谏诤,时进忠言,勇

于匡救,就不会失掉天下。

诸侯若有五位谏诤的部属。

改正错误。

格其非心,虽无

道,也不会失掉他的国。

大夫是有家者,如果有三个谏诤的部属,那他虽然间有差

误,这三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