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76979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4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某些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转移瘤、自身免疫性疾

病、感染等疾病血中含有冷球蛋白或骨髓瘤、癌症、白血病、妊娠、血栓疾病、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存在冷纤维蛋白,可使血液中非晶体物质聚集,导致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此时将标本放在37~C水浴,30分钟后立即上机检测可排除此影响。

(2)血液中白细胞显著增高影响红细胞计数,有核红细胞增高可使白细胞计数增高。

(3)低色素贫血或红细胞内含有大量HbS或HbCO、某些初生儿、肝病患者红细胞膜脂

类异常等,都具有抵抗溶血剂作用,使红细胞溶血不完全,导致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

(4)M蛋白增多、pH低时,M蛋白与溶血剂发生反应使白细胞结果假性增高。

(5)各种病因引起的血栓前状态使血小板二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血小板易于聚集。

(6)高脂血症可使Hb假性升高,进而导致MCH和MCHC的结果偏差。

(7)大量巨大血小板或小红细胞的存在,影响血小板和红细胞的结果。

4.药物因素医生应询问患者采血前服用药物情况,及时了解可能会影响全血细胞计

数检测结果的因素并加以注意。

(1)引起白细胞计数降低的药物有解热镇痛药、抗风湿药、精神抑制药和抗抑郁药、抗

感染药、抗结核药、抗疟药、抗麻风药、抗凝药、抗心律不齐药、抗癫痫药、抗糖尿病药、利尿药、抗组胺药等。

(2)使红细胞计数结果降低的药物有甲氨蝶呤、苯妥英钠、齐多夫定等。

(3)降低血小板计数结果的药物有奎尼丁、先锋霉素等。

(4)影响嗜酸细胞计数结果的药物,如肾上腺类固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可使计数结

果减低。

【患者准备】

1.采血前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劳动,一般要求患者休息15分钟后进行采血,冬季应

使患者暖和后保持血液循环通畅再采集,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采血前应向患者作适当解释,以消除疑虑和恐惧。

如遇患者采血后发生晕厥,可让其平卧,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恢复。

3.某些用药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尽量避免药物干扰。

化疗患者要求在化疗前采集标本,

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

【标本采集】

在标本采集前应根据所用检测仪器、患者实际需要选用不同的采血方法及合适的抗凝

剂。

全血细胞计数检测血液标本的采集目前主要有皮肤采血法(即毛细血管采血法)和静脉采血法两种,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时,所需血量大,应取静脉血,用手工法和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所需血量少,适于皮肤采血法。

毛细血管血和静脉血之间在细胞成分和化学组成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静脉血干扰因素相对少,检查结果比较恒定,应提倡使用。

皮肤采血一般适用于婴幼儿、大面积烧伤或某些经常采血检查的病例中。

1.采血部位通常选择肘前静脉,幼儿可采用颈外静脉。

2.静脉采血止血带压迫时间宜小于1分钟,若止血带结扎超过2分钟,大静脉血流受

阻而使毛细血管内压上升,可有血管内液与组织液交流,能使大分子质量物质逸入组织液;

随着压迫时间的延长,局部组织发生缺氧而引起血液成分的变化渐大,检查结果出现不应有

的增高或减低。

3.建议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注射器和容器必须干燥,抽血不宜过快,以免产生大量泡沫或溶血。

采血后应先拔针头,然后将血液徐徐注入标本容器,否则易于溶血。

4.抗凝剂使用ICSH推荐的EDTA—K:

,血液与抗凝剂颠倒混匀2~3次,避免强力震荡产生溶血。

5.皮肤采血,应尽量避开有炎症、化脓、冻伤等皮肤损害部位处采血。

皮肤出汗时应先用干棉球擦干,以免血液稀释。

采血时,血液要自然流出,不应挤压皮肤。

6.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防止采血部位感染,保证一人一针,杜绝交叉感染。

【标本运送】

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并尽快检查。

避免标本温度变化过大。

【标本处理与储存】

1.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时,未能及时检验的抗凝血标本在室温下保存,4小时内检测完毕。

一般WBC、RBC、PLT可稳定24小时,白细胞分类可稳定6~8小时,血红蛋白可稳

定数日。

低温(4℃)保存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减低。

2.使用半自动血液分析仪时,血液需经预稀释后方能检验,血液稀释后应尽快测定,防止稀释溶血现象,导致红细胞计数结果的不准确。

血液稀释后加入的溶血剂的量和溶血时

间要严格掌握,溶血剂量不足或加溶血剂后放置时间过短,导致溶血不完全;

或放置时间太

久,白细胞明显变形,导致计数不准或分类错误。

【标本拒收】

1.检验申请单填写内容与血液标本容器标识填写内容不一致或容器标识脱落、丢失

时,可拒收。

2.标本量不足1mL者(婴幼儿、严重烧伤等特殊情况除外),可拒收。

3.抗凝血中有凝块,严重溶血、脂血者,可拒收。

【注意事项】

抽血时切忌将注射器回推,以免注射器中气泡进入血管形成气栓,造成严重后果。

二、血细胞形态检查

血细胞形态检查主要是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血细胞的数量、质量及其成熟程度。

为达

到这一目的,必须将血液标本制成血涂片并进一步染色后才能观察,完成这项检查无疑会延

长患者的就诊时间,如何在众多的患者中筛查出异常细胞而又不至于漏诊?

则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血细胞计数结果并与实验室人员密切联系。

血液病患者,无论血细胞计数结果和细胞分布图是否正常,一律做血涂片镜检。

初诊患者,其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结果有一项异常,需做血涂片

镜检。

初诊或复诊患者,不管其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结果是否正常,但只要白细胞散点图、红细胞和血小板直方图中有一项异常或仪器报警时均需做血涂片镜检。

血涂片制备的好坏及其染色效果,直接影响到辨认异常细胞的准确性。

制备良好的血

涂片、高质量的染液、严格地控制染色条件,是做好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

1.血涂片的血液既可来源于非抗凝的新鲜静脉血或末梢血,也可来源于EDTA抗凝

血。

使用EDTA抗凝血时,血液与抗凝剂颠倒混匀2~3次,避免强力震荡产生溶血。

2.静脉采血部位通常选择肘前静脉,幼儿可采用颈外静脉。

3.皮肤采血,应尽量避开有炎症、化脓、冻伤等皮肤损害部位处采血。

皮肤出汗时,应先用干棉球擦干,以免血液稀释。

4.EDTA抗凝血应在采集后4小时内制备血涂片,时间过长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和单核

细胞的形态改变。

5.推好的血膜应呈舌状或楔形,分头、体、尾三部分。

血涂片推好后应在空气中晃动,尽快干燥,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6.制备涂片时,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则血膜愈厚,反之血涂片愈薄。

血涂片太薄,50%的白细胞集中于边缘或尾部;

血涂片过厚、细胞重叠缩小,均不利于白细胞分类计数。

血液黏稠度高时,应保持较小的角度,反之,血液较稀,应用较大的角度,较快速度推片。

7.所用玻片必须清洁、中性,配制瑞氏染液必须用优质甲醇,稀释染液必须用缓冲液。

瑞氏染液储存过程中必须密封,以防甲醇挥发和被氧化成甲酸。

8.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防止采血部位感染,保证一人一针,杜绝交叉感染。

制备好的血涂片应立即送检。

【标本储存】

涂片要新鲜染色,如有特殊情况放置时间不应超过1周。

【标本处理】

1.血涂片应在l小时内染色或在1小时内用无水甲醇固定后染色。

2.未干透的血膜不能染色,否则血膜易脱落。

1.EDTA抗凝血放置时间超过4小时拒收。

2.血液标本凝固拒收。

三、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网织红细胞检测在贫血的诊断、疗效观

察、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因此医生必须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写申请单。

1.检测前应询问患者是否用药,在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后,可见网织红细胞短暂和迅速升高,若贫血治疗有效,网织红细胞则增高。

2.骨髓移植成功后患者网织红细胞也增高。

3.应了解所用的检测方法,若为显微镜法,影响因素有:

操作人员对网织红细胞认识

不同;

计数红细胞数目的多少和计数方法;

血涂片质量的好坏。

仪器法检测时,如存在Howell—Jolly小体、有核红细胞、巨血小板,则可见假阳性。

1.取末梢血或EDTA抗凝血作为血液标本,染色后制成涂片显微镜下观察,涂片要薄

而均匀,不使红细胞重叠。

2.采血部位通常选择肘前静脉,幼儿可采用颈外静脉。

3.静脉采血止血带压迫时间宜小于1分钟,若止血带结扎超过2分钟,大静脉血流受

4.注射器和容器必须干燥,抽血不宜过快,以免产生大量泡沫或溶血。

采血后应先拔

针头,然后将血液徐徐注入标本容器,否则易于溶血。

6.血液与染液应充分混匀,时间不宜过短,室温低时,放37℃恒温箱。

7.采集时要掌握染液与血液的比值约为1:

1,严重贫血可适当增加血液的比例。

血液标本采集后立即与染液混匀送检。

1.血液与染液混匀后需在室温1小时内检测。

2.仪器法检测时应在4小时内检测完毕。

【注意事项】。

仪器法测定时要注意网织红细胞计数与分群的参考值范围各实验室均存在一定差异,

原因有检测仪器的类型、调查对象的数量、年龄及分布的区域各有所不同。

四、红细胞沉降率检测

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一种较为常用且缺乏特异性的试验,适用于诊断不明、需进

一步做其他试验的患者,或作为疾病的动态监测指标。

做此项检测时需考虑患者自身及多方面的因素。

1.生理性因素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血沉增

快。

一日之间上午比下午血沉慢2—3mm。

体力劳动、剧烈运动及温浴后血沉增快。

激素水

平也影响血沉,如女性胆固醇在经前期最高,排卵时最低;

纤维蛋白原在经前期最高,血浆

蛋白则在排卵时减少。

这些因素均影响血沉检测结果。

2.饮食因素进食后血标本中许多成分的含量会发生较大变化,使检测结果不准确。

进食富含脂质的饮食后,常引起短暂性高脂血症;

由于血浆中胆固醇增高,可降低细胞表面

的Zeta电位,缩小红细胞之间的排斥力,使其易叠连呈缗钱状而加快血沉。

3.药物影响引起血沉增快的药物有右旋糖酐、胆固醇、尿素氮、肌酐、肝素、维生素A等;

引起血沉减低的药物有:

抗炎药和大剂量水杨酸、葡萄糖、促皮质激素、左旋天冬酰胺酶、奎宁等。

医生申请检验单应注明用药隋况。

1.一般要求患者在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采血。

2.医务人员在采血前应询问患者最近的用药史及剂量,原则上采血前1周要尽量避免

服用对测试有影响的药物。

3.由于血液和组织间液因体位不同而发生平衡变化,细胞成分和大分子物质的改变较

为明显,例如由卧位改为立位,血浆白蛋白、总蛋白、酶、钙、胆红素、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含量可增加而影响血沉值。

故采集标本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和体位的一致性,患者宜采用坐位或卧位。

2.目前血沉检测的抗凝剂为枸橼酸钠。

ICSH规定测定血沉枸橼酸钠的浓度为109mmol/L,与血液的比例为1:

4。

二者之间的比例要准确,抗凝剂过少,不能完全抗凝;

抗凝剂过高,则血浆蛋白浓度减低,血细胞被稀释,血黏度降低,血沉减慢。

3.血沉采集应采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和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针头以7~8号为宜,避免

因针头过小而使抽血时细胞相互挤压破裂、溶血,影响测定。

止血带压迫时间宜小于1分

钟,若止血带结扎时间超过2分钟,大静脉血流受阻而使毛细血管内压上升,发生血管内液

与组织液交流,使分子量小于5000的物质逸入组织液;

随着压迫时间的延长,局部组织发

生缺氧而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渐大,使检查结果出现不应有的增高或降低。

4.医务人员在采血时要做到轻、快、准,真正做到一针见血,防止反复穿刺使组织液混入,抽血不易过快或过慢,避免溶血或血凝。

抽血完毕立即拔去针头,沿抗凝管管壁缓缓注入血液。

轻轻快速混匀血液和抗凝剂,若混匀不好血液凝固,大凝块使血浆阻力增大,血沉下降;

小凝块、红细胞由于重力加大,血沉增高;

混匀过快,用力过大,造成溶血,亦影响测定。

5.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防止采血部位感染,保证一人一针,杜绝交叉感染。

采血后应尽快进行测定。

室温下标本放置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置4~C冰箱时不应超过6小时。

1.血沉标本应在采血后3小时内测定。

2.要求在18~25~C室温下测试,室温过高血沉加快,可按温度系数校正。

室温过低时

血沉减慢,无法校正。

血液标本严重溶血、脂血、有凝块时拒收。

第二节骨髓细胞检查

骨髓细胞检查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的最重要手段,可以通过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细

胞免疫学以及骨髓病理等多种手段进行检查,第二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了解骨髓中各种血细胞数量、细胞形态、异常细胞及骨髓中造血组织细胞分布情况等,从而对多种血液病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本节针对不同的检测方法,介绍相应的标本收集和处理方法。

一、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由于此项检查是一种特殊的实验诊断方法,医生应严格掌握骨髓穿刺的指征,需要结

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资料(如血象检查等)分析本实验的一些影响因素。

1.骨髓穿刺检查在大部分患者中可以成功,但是骨髓硬化症、骨髓纤维化症(原发性

和继发性),尤其是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等)的骨髓转移所致骨髓

纤维化以及某些白血病(例如毛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的骨髓穿刺术常不能成功。

2.反复骨髓穿刺均为“骨髓稀释”或骨髓增生低下,血象显示全血细胞减少,可能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低增生性白血病的患者。

3.穿刺禁忌证主要见于凝血因子严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有畸

形、晚期妊娠的妇女等。

1.骨髓穿刺前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劳动,一般要求患者休息15分钟后进行采集。

2.骨髓穿刺前应向患者作适当解释,以消除疑虑和恐惧。

1.成人一般取髂后、髂前上棘。

骨髓取材过程中,若遇取材不佳或干抽可换部位取材。

2.骨髓穿刺部位不同,细胞的数量和组成可能有一定差异,特别是病变呈局灶性分布的疾病差异可能更为明显,故必要时应多部位取材,以便全面了解骨髓造血情况。

3.穿刺前应为患者进行认真的消毒处理,并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术前给患

者注射麻药做局部麻醉,以减轻痛苦。

4.穿刺后应压迫穿刺点一段时间,以免术后出血,再盖以消毒敷料。

5.吸取骨髓液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0.2mL,一般不需抗凝,若需要,应使

用EDTA—K2。

6.应立即取骨髓小粒多的骨髓液制作涂片,未抗凝骨髓液应迅速推片6~10张,若过

程缓慢,骨髓液易于凝固,导致涂片中血小板减少与血象不符,影响检验质量。

7.载玻片应清洁、光滑,厚薄适宜,推荐使用1~1.2mm厚度的载玻片,手指不要触及玻片表面。

8.涂片后迅速挥干,以免细胞变形或溶血。

9.骨髓涂片不宜太厚,应头、体、尾分明,有核细胞过少时,涂片宜厚。

骨髓涂片制好后应迅速送检。

1.涂片要新鲜染色,如有特殊情况不应超过l周,以免蛋白质变性,染色偏碱和形态变异,影响染色质量。

2.骨髓涂片的染色剂以瑞氏一姬姆萨混合染色为佳,固定和染色时间要比血片长。

3.染色过浅,可以复染,复染时应先加缓冲液,再加染液,或加染液与缓冲液的混合液。

染色过深可用甲醇脱色,滴于涂片上马上用水冲洗。

4.染色时间长短与温度有关,温度过低可适当延长染色时间,反之温度过高可适当缩短时间。

骨髓标本稀释、凝固拒收。

二、细胞化学染色

血细胞化学染色主要用于辅助诊断急性白血病类型;

协助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观察疾病的疗效和预后;

探讨发病机制等,因此医生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的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1.标本来源于血或骨髓涂片,但碱性磷酸酶染色建议用血涂片。

2.骨髓穿刺成人一般取髂后、髂前上棘。

3.穿刺前应为病人进行认真的消毒处理.并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5.吸取骨髓液量一般不超过0.2mL,不需抗凝。

6.皮肤采血,应尽量避开有炎症、化脓、冻伤等皮肤损害部位处采血。

采血时,要使血液自然流出,不应挤压皮肤。

7.EDTA抗凝血应在采集后4小时内制备血涂片,时间过长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和单核

8.载玻片应清洁、光滑,厚薄适宜,推荐使用1~1.2ram厚度的载玻片,手指不要触及玻片表面。

9.涂片后迅速挥干,以免细胞变形或溶血。

10.骨髓涂片不宜太厚,应头、体、尾分明,有核细胞过少时,涂片宜厚。

【标本保存及处理】

1.涂片一般要求新鲜染色,用于不同的染色方法其保存时间不同。

(1)苏丹黑B染色的结果不受涂片制备的时间影响,不新鲜的片子也可染出良好的结果。

(2)氯乙酸As—D萘酚酯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染色的涂片如果不能立即染色,可在室温保存于暗处2周。

(3)过碘酸雪夫染色涂片存放数年也可使用。

(4)碱性磷酸酶染色如果用抗凝血做血涂片,在制作涂片后8小时内染色,如情况不允许,则应固定后保存在冰箱里过夜,此时涂片固定前必须自然干燥1小时,固定后再自然

干燥3小时,才能放人冰箱。

(5)酸性磷酸酶染色的涂片可在固定后一20~C保存2周以上。

以前保存的片子应包裹石蜡。

2.染色过程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温度、试剂的pH、配制时间、孵育时间等均可影响染色效果。

3.每次染色应设阳性对照。

4.染色所用器皿必须清洁。

5.染色后涂片应及时观察,以防褪色。

1.骨髓标本稀释、凝固拒收。

2.血或骨髓涂片超过染色方法要求的保存时间拒收。

三、骨髓细胞免疫表型分析

骨髓细胞免疫分型有助于临床治疗、药物选择和预后判断,并确定具有不同发病机制的

白血病亚群,探索发病原因。

免疫学表型检测为传统的白血病细胞形态学、细胞组织化学染

色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临床医生应根据检测目的和患者病情需要开申请单。

在下列几种情况可以进行骨髓细胞免疫表型分析:

①形态学和细胞化学染色不能确定白血病细胞分类系列;

②急性混合型白血病;

③形态学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但缺乏淋系特异的抗原表达;

④自血病细胞表第二章临床血液检查的标本留取与收集面抗原已发生改变,而形态学尚未见改变;

⑤T和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型。

2.骨髓穿刺部位不同,细胞的数量和组成可能有一定差异,特别是病变呈局灶性分布的疾病差异可能更为明显,故必要时应多部位取材。

术前给患者注射麻药做局部麻醉,以减轻痛苦。

4.吸取骨髓液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0.2mL。

5.流式细胞仪法的骨髓标本可用EDTA—K、肝素抗凝,免疫酶标法使用骨髓涂片。

EDTA的优点是成熟髓性细胞贴壁造成的损失及血小板聚集较小,但细胞散射光特征丢失较肝素标本快。

6.穿刺后应压迫穿刺点一段时间,以免术后出血,再盖以消毒敷料。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实验室。

【标本保存】

样本的完整性和细胞活性与抗凝剂的选择、运输、保存和温度息息相关。

1.短期保存(1小时或更短)应在室温(18—22℃)。

2.肝素抗凝的骨髓通常可保存至48~72小时。

3.EDTA抗凝的骨髓可保存至12—24小时。

理想状态下,样本应在采集后6小时之内进行处理和染色。

1.有严重溶血和血凝块的标本可能会有白细胞的损坏以及细胞亚群的丢失或改变,应

拒收。

2.经过高温或冷冻的样品拒收。

3.采集后超过规定保存时间的样品拒收。

1.白血病细胞易破碎,洗涤过程中应特别小心。

2.洗涤要充分,避免游离抗体封闭二抗与细胞膜上一抗结合,出现假阴性。

3.免疫酶标法时,标本固定时间不宜过长,以避免影响细胞表面抗原活性。

4.加第一抗体和第二抗体温育时必须在湿盒内进行。

5.细胞免疫化学染色过程中,由于影响抗原、抗体和免疫反应的因素较多,故每次试验均设阳性和阴性对照。

四、骨髓病理学检查

骨髓活检术不仅取材多,而且可以保持骨髓结构,便于病理诊断,因此对骨髓纤维化、恶性肿瘤累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