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988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4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docx

生物必修3第56章学考学案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课时

一、考试目标

知识内容

考试目标层次

A

B

C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范围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流动的特点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二、知识回顾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成分

 

3、和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和

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和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

能量去处:

 

4、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①②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

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

②:

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三、真题演练

例1:

以下可以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所有生物和他们生活的环境

B、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C、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D、香山公园的所有杨树

E、一块农田中的所有小麦、小黑麦及其无机环境

F、一片原始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植物

H、密云水库中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例2、一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b+dB.a>b+dC.a<b+dD.a<c+d

解析:

一个生态系统中,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是a。

这些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

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随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沿着食物链流入初级消费者,除小部分能量随动物粪便排出体外,其余被初级消费者同化。

能量依次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下去。

答案是B。

点评:

这是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属于理解层次。

例3、右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答案:

C

解析:

此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硅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生产者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最大。

而磷虾在每一条食物链中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C项对。

四、达标训练

1、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下列词组中,按概念由小到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生物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B.生物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

C.生物个体→生物群落→种群→生态系统→生物圈

D.生物个体→生物群落→种群→生态圈→生态系统

2、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各组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

A.光合细菌、酵母菌B.光合细菌、硝化细菌

C.乳酸菌、酵母菌D.硝化细菌、乳酸菌

3、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食物链的环节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为()

A.2个B.3个C.4个D.5个

6、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A、草→兔→狼→细菌        B、阳光→草→兔→狼

C、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   D、昆虫→蛇→鹰

7、对“草→昆虫→食虫鸟→鹰”这条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4个营养级,2个次级消费者B、有3个营养级,1个生产者

C、食虫鸟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D、有3个营养级,3个消费者

8、在生态系统中,以朽木和粪便为营养的蕈类、粪金龟子、蚯蚓等生物是()

A、次级消费者B、生产者C、分解者D、初级消费者

9、在下列生物中,属于初级消费的是()

A、菟丝子B、雌蚊C、蘑菇D、虎

10、在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比全部消费者所占有的能量()

A、多B、少C、相等D、大约相等

11、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时,其变化特点是()

A、逐级递减B、逐级递增C、基本恒定D、有时增有时减

12、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的,则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哪类生物最少()

A、昆虫B、食虫鸟C、猛兽D、植物

13、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考虑,人类的食物(除粮食外)最经济的一组是()

A、肉类、鱼类B、肉类、禽类

C、蔬菜、豆制品D、蔬菜、蛋类

14、人们常用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能量和营养级B、个体大小与营养级

C、个体大小与个体数量D、个体数量与生物类型

1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16.下图是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图中方框的大小表示该营养级所具有的能量多少

B.该图表示C所具有的能量只有B的10~20%

C.该图中的A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图中A具有的能量是B、C、D等能量之和

17、如图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共有____条,鹰占有____个营养级。

(2)图中除_____是生产者以外,其余的都是______。

(3)食物网中,兔与草的关系为________,蛇与鹰的关系为________和________。

(4)图中未标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蛇鹰

草兔

18.(7分)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些成分相互

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示意图。

(1)在图示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有,生产者是

,未列出的成分是。

(2)图中有条食物链。

(3)草原返青时,绿色为兔子提供了可以采食的物理信息,这种信息能调节二者间的

(填“竞争”或“捕食”)关系。

(4)在绿色植物→蚱蜢→蜥蜴→蛇→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

;仅在此食物链中若蜥蜴灭绝,短时间内蚱蜢的数量将会

(填“增加”或“减少”)。

五.知识自我小结(以概念图的形式)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2课时

一、考试目标

知识内容

考试目标层次

A

B

C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知识回顾

1、物质循环

.定义: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都不断进行着从

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的循环过程。

特点:

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③.碳循环

a、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b、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

c、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

d、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作用

f、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途径:

7、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

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

的,而且是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彼此,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8、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

(1)信息:

光、声、热、电、磁、温度等。

如植物的向光性

(2)信息:

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信息:

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等

9、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②:

信息还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三、真题演练

例1、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

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

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碳元素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由生物群落回归无机环境则主要依赖于各类生物的呼吸作用。

在一个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碳吸收量应该基本上等于碳释放量。

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导致大气中CO2增加并引起全球气温变暖。

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发生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答案】

(1)光合呼吸

(2)A碳吸收量应该基本上等于碳释放量

(3)碳循环CO2(4)光反应有机物

四、达标练习

1、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图解中,图中甲、乙、丙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B、乙是生产者,甲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C、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

D、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A、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B、组成自然界的元素

C、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D、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

A、食物中的碳B、大气中的CO2中的碳

C、燃料中的碳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

4、生物地化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

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

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

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运动

5、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能使CO2进入群落,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分解者B、植食动物C、肉食动物D、绿色植物

6、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生理作用是()

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蒸腾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7、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核糖体和叶绿体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8、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农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

A、DDT是挥发性物质 

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

C、考察队将DDT带到了南极 

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

9、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动物的呼吸作用 D、煤和石油的燃烧

10、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人造封闭生态系统内,要使其中的动物能较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  )

A、氧气 B、水 C、足够的有机物 D、太阳能 

11、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       ()

A、蝙蝠的“回声定位”B、萤火虫发荧光

C、蚊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D、雄鸟的“求偶炫耀”

12、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

A、绿色植物接受光刺激B、蛾类昆虫具有趋光性

C、狗能通过尿液找到回路D、孔雀开屏

13、下列各项属于生态系统物理信息的是( )

A、信息素    B、有机酸C、孔雀开屏  D、温度

14、农民向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目的是        ()

A、杀死昆虫B、延长昆虫的发育期

C、干扰昆虫间正常的交尾D、干扰昆虫正常的新陈代谢

15.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属的特征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A.种内互助,化学信息B.种内互助,行为信息

C.种间互助,化学信息D.种内互助,物理信息

16.蝙蝠的回声定位,莴苣种子必须接受光信息才能萌发,说明       (  )A.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C.信息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生命活动的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都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1、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

请据图回答:

 

⑴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_____________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_____________,B为_______________。

⑵图中D→C的过程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实现的,C→D的过程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实现的。

⑶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第一部分则以______________形式贮藏在地层中。

碳在无机环境中以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

五.知识自我小结(以概念图的形式)

 

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考试目标

知识内容

考试目标层次

A

B

C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的稳定性和恢复力的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国的人口的现状与前景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保护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二、知识回顾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

的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稳定性越高,稳定性越差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4、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5、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_____________”型;

6、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人均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7、我国应对的措施:

a、控制人口增长b、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c、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8、全球环境问题:

a.全球气候变化b.水资源短缺c.臭氧层破坏d.酸雨

e.土地荒漠化f.海洋污染g.生物多样性锐减

9、生物多样性: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

_____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_____多样性

_____________价值:

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10、生物多样_____________价值:

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性的价值_____________价值:

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1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_____________(自然保护区)、_____________(动物园)

三、真题演练

【例1】有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增加物种的数目D.限制群落的演替过程

解析:

A项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而且干扰甚至破坏所有的生态系统,增加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

B项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只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

D项限制群落的演替过程,反而降低了稳定性。

这是因为演替过程会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C项增加物种数目,使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增多,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

C

点评:

本题考查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就越稳定,抗干扰能力就越强,属于理解层次。

【例2】下图是以1990~1997年世界人口、粮食、资源、污染变化量为依据绘制的20世纪及未来50年曲线图,请回答:

(1)导致自然资源迅速枯竭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一定时间人均粮食迅速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口到一定时间也减少,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模型曲线上看出,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应当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图中曲线看,随着人口的增长,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盲目的开发利用,造成了自然资源逐渐减少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人口增长又大量占用耕地,制约了粮食生产,使人均占有粮食数量减少。

反之又引起人口数量减少。

因此,人类必须控制自己,要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发展,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答案:

(1)人口增长过快,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

(2)人口增长过快,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3)人口剧增,耕地减少,环境污染 (4)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不足 (5)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等。

点评:

本题通过曲线图考查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属于理解层次。

【例3】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坏④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如赤潮),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②③④

解析: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污染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气体过多使雨水的酸性增强。

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

答案:

C

点评:

该题考查环境污染中比较突出的“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赤潮(水华)”这几种污染现象的形成原因。

此题的解答错误,主要是对这几种污染现象了解不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属于理解层次。

四、达标练习

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温带落叶林B.温带草原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

2.有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物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增加物种数目D.限制一个演替过程

3.一般地说,生物种类繁多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当某种生物减少或灭绝,生态系统仍容易维持,其根本原因是()

A.自净化和自恢复能力强B.负反馈调节及时

C.至顶级动物所占的食物链数目多D.同一营养级各种生物可以相互替代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下图所示曲线中能准确表示两者关系的是(a代表抵抗力稳定性,b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5.在哪一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

A.1982年B.1985年C.2001年D.2005年

6.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主要措施依次是

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植树造林

B.S0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A.人工栽培和养殖B.就地保护

C.迁地保护D.实施大型的生态工程

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利用野生雄性不育稻和栽培稻杂交,培育出杂交水稻,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这说明野生生物具有

A.间接使用价值B.潜在使用价值C.科学研究价值D.药用价值

9.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

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

D.易地保护是自然保护的最有效办法

10.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A.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增加B.人类向生物圈索取的物质增加

c.人类生活的改善D.人为破坏的结果

11.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12.几百年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流行的“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作肥料,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

下列有关“桑基鱼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该生态系统是生态农业的雏形

C.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D.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可以循环利用

13.下列不属于通过保护濒危物种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的是

A.实验室保存物种的基因库B.实施细胞核移植并进行胚胎移植

C.适时适量地开发利用濒危物种的资源D.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繁殖率和存活率

14.西部大开发必须注意改善和保护西部的生态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