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0941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县抗旱预案模板.docx

县抗旱预案模板

__县抗旱预案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2019年__月___日)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干旱是我县最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为切实做好抗旱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抗旱工作主动性,在干旱发生时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抗旱措施,实现科学抗灾减灾,最大程度减少旱灾损失。

1.2工作原则

按照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新时期治水新思路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坚持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以防为主、防抗结合,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等原则。

1.3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关于加强城市抗旱工作的意见》等部门规章和文件、地方性相关法规,地区(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水利发展规划、水资源规划等,制定本预案。

2基本资料

2.1自然地理特征

__县地处______省西部边缘,云贵高原东麓,武陵山脉南段与沅麻盆地交接地带,位于东经109°18′至109°48′,北纬27°44′至28°19′之间,东与泸溪县交界,南与麻阳县相连,西和______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接壤,北和吉首市、花垣县毗邻,东西宽50公里,南北长66公里,总面积___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____万亩、山地面积____万亩、水域面积____万亩,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

全县境内以山原、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形复杂,山峦重叠,河谷深切。

由西北向东南呈梯形下降,形成明显的三级台阶地貌。

海拔最高处1117米(腊尔山的梳子坡)、最低处170米(水打田的竹子坳)。

地带性的红壤、黄壤和黄红壤剖面发育不全,幼年性土壤特征明显,非地带性土壤分布很广泛,县域水系发育,河流比降大,可利用的水能多,是本县动力的主要源泉,但河流旱季水少,加上岩溶区地表水渗漏快,常出现干旱缺水,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障碍因素。

历年出现的灾害类型主要为气候灾害性天气,包括:

干旱,暴雨及其所导致引发的山洪及地质灾害,寒潮、低温、阴雨、大风、冰雹,降雨和积雪等。

经过多年的人工造林及近年来的水土保持、县城污水处理、退耕还林等系列生态环保工程措施,__县基本上不存在大的生态环境问题。

2.2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__县辖___个乡镇,___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___万人,其中常住人口____万人。

2018年春夏季粮食作物播种面积___万亩,其中粮食物___万亩、经济作物___万亩。

据初步统计,2018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____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__________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__________元。

__县总面积为___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____万亩,其中稻田25.7千公顷、旱土8.5千公顷,稻田中有效灌溉面积12.1千公顷,尚有4.1千公顷天水田。

耕地作物以水稻为主,间以冬季复种油菜等。

2013年是__县大旱大灾之年,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抗大旱、救大灾,战胜了60年一遇的大旱灾。

2.3气象水文及水资源

__县属中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3°_—17°_之间,年降雨量在____—____之间,总的分布是西部比东部偏多,北部比东部偏多,在时间分配上有:

降雨量多集中于春夏两季,春夏两季的总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9%,秋冬两季占全年总降雨量的31%,最大降雨水量集中时段出现在5—__月,最少降水量出现在前一年的___月至当年元月,仅占年总雨量的2—3%。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____。

县内河流水系发育,共有大小溪河___条,总长709公里。

河流由西向北呈树状分布。

主要河流有__、白泥江、万溶江。

区域多年地表总水量____亿_3,地下水埋藏深度多在40—100米左右,由于岩性构造、地貌等因素对岩溶发育分布的控制,地下水分布不均,埋藏深、出露点低,开发利用难度大。

2.4历史干旱资料

__县历史干旱资料统计表

年份

干旱类型

发生时间

(日/月)

持续时间

(天)

干旱等级

1959

夏旱

秋旱

5/6-8/8

17/8-13/10

52

53

严重干旱

1960

夏秋连旱

秋旱

28/7-12/9

13/9-28/10

93

特大干旱

1961

夏旱

秋旱

11/6-29/7

13/8-7/10

43

65

严重干旱

1962

夏旱

秋旱

5/7-5/8

28/8-9/10

32

32

中度干旱

1963

夏旱

秋旱

16/6-29/7

10/8-31/10

38

39

中度干旱

1964

夏旱

秋旱

26/6-23/7

19/8-14/10

28

29

中度干旱

1965

夏旱

秋旱

13/6-30/7

15/8-31/10

43

26

中度干旱

1966

夏旱

夏秋连旱

秋夏

10/7-25/7

29/7-22/8

27/8-10/10

16

25

40

中度干旱

1968

夏旱

秋旱

24/7-8/8

25/8-26/9

16

33

轻度干旱

1970

夏旱

秋旱

9/6-11/8

21/9-31-10

36

41

中度干旱

1971

夏旱

秋旱

5/5-27/7

2/8-24/10

34

34

中度干旱

1972

夏秋连旱

25/6-1/9

69

特大干旱

1973

秋旱

19/9-29/10

41

严重干旱

1974

夏旱

秋旱

1/6-5/8

19/8-31/10

38

70

特大干旱

1976

夏旱

秋旱

21/7-10/8

16/8-9/10

21

32

中度干旱

1978

夏旱

秋旱

29/6-1/8

10/9-2/10

34

23

中度干旱

1979

夏旱

秋旱

23/7-13/8

18/9-24/10

22

37

中度干旱

1980

秋旱

22/8-30/9

40

严重干旱

1981

夏旱

秋旱

6/6-30/7

3/8-16/10

52

36

严重干旱

年份

干旱类型

发生时间

(日/月)

持续时间

(天)

干旱等级

1982

夏旱

秋旱

23/6-23/7;22/8-13/10

31

31

轻度干旱

1983

夏秋连旱

8/7-31/7;3/8-13/9

66

严重干旱

1985

夏秋连旱

18/6-2/7

8/7-16/10

116

严重干旱

1986

秋旱

6/7-16/7、1/8-11/8

20/8-5/9

39

中度干旱

1987

秋旱

20/8-16/9

28

轻度干旱

1988

夏旱

30/6-17/8

49

严重干旱

1989

夏旱

5/7-11/7、19/7-26/7

10/8-27/8

33

中度干旱

1990

夏秋连旱

11/7-27/7

10/8-20/9

59

中度干旱

1991

夏秋连旱

13/7-6/8

12/8-3/9

48

中度干旱

1992

夏旱

25/7-113/8

20

轻度干旱

1993

夏秋连旱

8/8-28/8

1/9-28/9

49

严重干旱

1994

夏秋连旱

17/6-3/7

31/7-4/9

53

严重干旱

1996

秋旱

30/8-2/10

34

中度干旱

1997

秋旱

25/7-17/9

55

中度干旱

2000

夏秋连旱

26/6-17/7

22/8-1/10

63

严重干旱

2003

夏秋连旱

22/7-15/8、19/8-6/9

21/9-8/10、14/10-28/10

77

轻度干旱

2005

夏秋连旱

6/7-25/6、30/6-7/9

15/7-22/7、26/-26/10

130

特大干旱

2006

秋旱

9/8—7/9、

10/9—5/10

56

轻度干旱

2007

秋旱

11/9—27/10

47

中度干旱

2009

夏秋连旱

29/6—28/8、

3/9—12/10

98

严重干旱

2011

冬春连旱、夏秋干旱

1-__月、2/7-29/9

120、87

特大旱

2013

夏秋连旱

11/6-2/9

84

特大旱

2.5水利工程现状

__县经过几十年的水库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目前已建成中型水库__座、小Ⅰ型水库___座、小Ⅱ型水库___座、骨干山塘___口、溪河堤坝1429处、电力提灌站215处___台__________千瓦、水轮泵站___座___台、蓄引提总水量____亿_3。

这些水利工程分布全县___个乡镇,使全县的灌溉面积达____万亩,占稻田总面积的55.7%。

2.6资料整理分析

2.6.1干旱特点及用水需求

__县夏秋干旱年份较多,主要特点是:

春冬干旱少、夏秋频繁、秋旱严重,也有旱涝急转年份。

尤其是夏秋连旱对农作物危害最为严重。

据1959年至2018年连续59年的资料统计,干旱年份达41年,占总年数的74.5%,为四年三遇;其中严重干旱年12年,占21.8%;约为五年一遇;特大干旱年6年,占11%,为十年一遇;其地域是东南部重于西北部。

__县的夏秋干旱多发生在7—__月之间,但严重干旱年在__月下旬就开始干旱,干旱中心在禾库、千工坪、廖家桥、新场、林峰、水打田、__等乡镇。

尤其是禾库镇的米良和柳薄,千工坪镇的新桃和关上坪,麻冲乡的登高、扭光,两林乡的高岩、板如等村一直是全县严重的受旱村。

发生干旱的主要原因:

一、降雨年际内时间分布不均

据__县气象局资料统计,1至__月平均降雨量____,占多年平均降雨量的14.67%;7至__月平均降雨量____,占多年平均的28.03%。

干旱严重的1973年7至__月降雨量____,占多年平均的13.8%。

1981年7至__月降雨量____,占多年平均降雨量的10.42%。

7—__月进入旱季,降水少,地表径流减少,而日照时间增长,太阳幅射强度大,蒸发量大,如__地区7—__月多年平均蒸发量____,同期降雨___,相差___,农作物正值需水旺季,供需矛盾突出,势必酿成旱灾。

二、岩溶地质构造控制使地表水严重渗漏

县内缺水地区,主要为石灰岩地层,岩溶十分发育,再加上地质控制,地表水渗漏严重。

另一方面由于地壳处于长期、缓慢、间歇性上升过程,河流下切强烈,山高坡陡谷深,为地表水渗漏成地下水的排泄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湘西花垣—__岩溶山原研究组计算的渗漏比为37.2%;发育于岩溶漏斗密集缓丘地区的大龙洞伏流段,其渗漏比高达60%以上。

大气降水通过裂隙、漏斗、落水洞等渗漏成地下河和泉井,全县地下河泉井汇总流量达____________3/昼夜,但这些地下水埋藏深,出露位置低,难以利用,故构成了岩溶地区干旱的一个鲜明特点。

同时,也由于这种地质构造,给水利工程的兴建和安全带来了困难和严重隐患,增加了抗御干旱的难度。

三、小气候条件差和人为破坏导致植被率低,加剧了干旱程度

岩溶地区的小气候易使地表水土流失,地表裸露和缺水缺土,草木难以生长,加之人类活动影响和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不合理,区域小气候更趋恶化,如此恶性循环,更加剧了干旱的频繁和严重程度。

四、水源基础差,水利设施未完善、抵御干旱能力薄弱

__县从建国以来,经过几个时期的建设,已建成了一些水利工程,特别是近几年的大力投资建设,__县的抗旱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是我县一些岩溶干旱、地势较高地区,水源基础差,兴建水利工程受地形、水源、地质条件限制,数量和规模都很小,已建成的工程也大多配套不完善,维护管理更困难,导致这些地区水利条件相当落后。

2013年特大干旱,暴露出我县水利基础设施抗旱能力差的弱点。

尽管经多年的艰苦建设,修建了大量水利蓄水及输水工程,但仍然缺乏骨干大中型水利工程,洪水期拦蓄水资源有限,遭遇特大干旱时水利工程蓄水不足,无法保障大面积供水需求。

五、农业生产布局需进一步调整

岩溶山区往往是“八山一水半分田、还有道路和庄园”,山高水低田少,导致群众种田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十分看重以稻谷为主的粮食生产。

根据调查和统计分析,__县水稻(中稻)生长期需水时段为__月___日至__月___日,需水量___,而该时段内多年自然降水平均为___,即保证率为56%,腊尔山台地由于海拔高,中稻生长期还要推迟到___月,正值__月旱季,保证率低于56%。

因此,单一的农作物品种结构,在水利设施不好、灌溉条件又差的山区成了致命的弱点,人为地加剧了干旱灾害程度。

近年来,__县的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调整,烟叶、果林、药材等经济型农业产业相继成型,改变了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模式,但因为水源和基础设施的原因,部分地方还是“收成要看天”。

目前__县暂未存在上型的工矿企业,非干旱中心的地方生态及生活用水基本能够得到保障,而干旱中心地区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用水矛盾主要体现在3—__月及9—___月,一般情况下,6—__月用水基本上均可得到满足。

2.6.2抗旱能力现状

一、抗旱工程体系

经过近几十年修建的各类水库、山塘、提灌站等水利工程分布全县___个乡镇。

到目前__县可灌面积达____万亩,占稻田总面积的55.7%。

近几年来,由于水库除险加固、烟水配套、农村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整治等多渠道的工程资金投入,部分水利工程得到维修和加固,水库运行安全系数和复蓄能力相应提高,其配套设施的运用得到改善,但大部分水库及相应的渠系还没有经过除险加固及防渗处理,从整体而论,抗旱能力仍然还很脆弱。

由于县域内主要河流均为各大水系的源头,且受地理地质因素的影响,山洪陡涨陡落,各水利工程基本没有地下水源补偿,在复蓄上造成困难,暴雨后的水库蓄水只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相应的复灌抗旱能力差。

近几年,随着我县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的加大,灌区内原始引水渠大部分得以修复,防渗能力和输水能力都得以提高。

但随着水库供水任务增大,配套设施运行年久,输水损失浪费惊人,加之农村外出务工劳力增多,犁耙工夫不到位,导致稻田蓄水保水能力差,灌溉期间管理工作难以到位,加上近年来群众节水意识不够强,水资源浪费严重。

生活供水方面,由于县城上游的长潭岗电站水库建成后,水库蓄水可使县城供水得到保障,通过科学调度,能保证现有及今后发展不同干旱类型的生活供水需求。

农村生活用水随着人饮解困工程的逐年实施部分农村饮水困难得到改善,但干旱中心区仍有不少村寨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抗旱水源难以保障。

二、抗旱非工程体系

__县在各乡镇也设有水利服务站,在各项水利工程基本上都设有相应的管理单位(所、站),在抗旱期间各管理单位根据自己的灌区管辖范围进行灌溉供水管理。

农村生活用水设有“乡镇供水管理站”,负责人饮解困工程的实施规划和实施。

基层具体有自来水站(厂)等,负责自来水的供给和管理。

县抗旱指挥机构设有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防汛抗旱的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工作。

由于市场经济的调节,一般情况下不需做过多的物资储备。

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旱情的发展需要可事先通知中石油公司、县农机中心、县气象局做好相应的各项准备工作。

中石油公司负责调运和储备汽、柴油,必要时可采取优先满足抗旱需要、对外实行限量供应的措施。

__县抗旱服务队在严重干旱区进行应急送水,缓解严重干旱区内群众的生活用水压力。

县农机中心负责采购和储备抗旱机具和足够的零配件,其他物资可随时从市场采购。

县气象局负责人工增雨的准备和实施工作。

3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3.1应急组织机构

按照防汛抗旱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根据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__县重大干旱灾害的抗旱救灾工作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组织指挥。

其组织机构如下:

指挥长:

分管副县长

副指挥长:

县人武部部长、__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党工委书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应急管理局局长、县水利局局长

成员单位:

县人武部、__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县委外宣办(县新闻办)、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水利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气象局、县农机中心、县民政局、县教体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公安局、县水文局、县卫生健康局、州生态环境局__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文旅广电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消防大队、县供电公司、县电信公司、驻县保险公司、中石油、中石化。

3.2应急组织机构职责

指挥长:

负责全县重大干旱事故应急工作的组织指挥。

副指挥长:

协助指挥长组织指挥全县重大干旱事故的应急工作。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及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指导下,负责组织全县重大干旱灾害的抗旱救灾工作;传达贯彻本级及上级党委、政府对抗旱救灾工作的指示;根据旱情变化研究抗旱救灾工作对策并组织实施;组织评估、核查和上报灾情;指导乡镇开展组织救灾和灾后生产自救等工作。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负责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日常工作;承办全县抗旱工作会议;组织开展各阶段抗旱工作检查,组织编制抗旱预案;收集、掌握、上报和发布灾情信息;提出组织召开旱情会商建议,制定抗旱救灾应急具体对策方案,传达指挥部指令并监督实施;与灾区和有关部门应急机构保持联系,指挥和协调各类应急工作组的工作;审查灾情和救灾抢险新闻,组织抗旱救灾新闻发布会;提出特大抗旱资金分配建议方案;总结抗旱工作;处理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县委外宣办(县新闻办):

组织县内新闻、宣传部门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抗旱的宣传教育,及时、准确宣传抗旱形势,协助县委宣传部作好对外、对上宣传,以及境外新闻媒体采访的资格审查、资料发放、线路安排等。

县发改局:

负责做好有关抗旱救灾工程、非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查、立项的投资计划安排等工作;协调安排抗旱救灾资金和计划内物资的储备。

县农业农村局:

协调干旱灾害的统计、核报工作。

协调安排归口管理救灾物资,优先保障抗旱救灾工作的需要。

研究制定对灾区的各种优惠政策措施。

对减轻农业灾害损失进行宏观指导。

负责灾后农业救灾、生产恢复工作。

县财政局:

协同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申报、筹集、安排应急干旱所需资金。

对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提出的资金分配方案进行协商,及时下拨资金,并监督使用。

县民政局:

及时做好灾情的勘察、核定、统计和报告灾情;负责灾民临时吃、穿、住的生活救助;申请、管理、分配救灾款物,并监督使用,组织指导救灾捐款。

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做好灾情发布、上报的协调。

县公安局:

负责维护抗旱救灾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工作,打击偷窃抗旱器材、破坏抗旱与灌溉工程设施的犯罪分子,做好抗旱的治安保卫和网络安全工作,紧急抗旱期间协助有关部门组织群众撤离和转移;组织实施交通管制,负责对易燃、易爆和剧毒品的管理和化救工作。

县住建局:

根据抗旱总体规划,监督、检查市政工程的安全运行,组织提供必要的抗旱救灾物资。

县交通运输局:

为抗旱救灾优先组织和提供交通运输工具,保障运输道路畅通。

紧急抗旱期间,根据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命令,组织征调交通运输工具为抢险救灾服务,督促落实抗旱救灾各项优惠措施。

县水利局:

负责抗旱工作的行业管理,提供雨情、水情、旱情预报;负责水行政执法和河道管理、人蓄饮水保障、重旱区的抗旱工作,协调跨行政区域的用水调度及移民稳定工作。

县自然资源局:

负责抗旱救灾期间的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

县文旅广电局:

负责新闻宣传工作,做好抗旱救灾工作的新闻宣传报道和有关防汛紧急信息的电视、广播发布。

负责抗灾、救灾现场的摄像工作。

负责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抗灾意识。

县电信公司:

负责保障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水文、气象监测站的通讯畅通,优先传递抗旱、水文气象通讯信息。

督促落实对抗旱、水文、气象的各项通讯优惠措施。

进入紧急防汛期,采取一切措施确保抗旱救灾通讯畅通。

县林业局:

负责森林火灾的防御工作;紧急抗旱期间,协助做好抗灾用林木的砍伐工作。

县农机中心:

负责安排归口管理的抗灾物资,优先保障抗旱的需要;积极做好抗旱机械的维修保养和供应,及时组织所辖机构开展抗旱服务。

县气象局:

负责监测天气形势,及时提供天气预报、实时雨情和天气形势分析资料,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县水文局:

负责监测河流水情变化形势,及时提供雨情及相关河流水情数据,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县卫生健康局:

负责组织好抗灾医疗队伍,储备防病治病医药器材,做好抗灾期间卫生防疫及人员伤病的救护及灾后疫情的监测、上报和防治工作。

县供电公司:

负责所辖范围内供电设施的维护和抢修,保证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重要单位、抗旱工程及设施的电力供应。

保障抗旱、救灾的电力供应;及时提供所辖电站运行的实时信息,监督电力部门所属水库执行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抗旱调度令。

县应急管理局:

对抗旱期间安全生产及安全隐患等重大问题、重要工作及时进行检查,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

保险公司:

负责广泛动员、组织单位和个人参加干旱保险,及时对投保户财产施救及灾后理赔工作。

县人武部、县武警中队、县消防大队:

根据抗旱工作需要,及时组织官兵和民兵担负抗旱救灾和执行重大抗旱救灾决策所赋予的任务。

州生态环境局__分局:

负责在抗旱期间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防范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抗旱期间突发环境事件防控重点单位的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同时对民居环境进行应急监测。

中石化公司、中石油公司:

负责抗旱期间所需油料的储备与供应。

3.3组织体系框架图

气象部门

干旱天气预警

县水文局

干旱迹象预警

水利部门

水利工程储水情况预警

各乡镇政府

各地干旱实情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整理综合相关信息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

县领导

 

县人民政府、县防汛抗旱指挥部:

会商、决策抗旱救灾方案,发出指令

水利、电力、通信等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及各乡镇人民政府:

应急行动、执行县人民政府及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各项指示和命令

及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各项指示和命令

 

财政、民政、卫健、应急管理、保险等部门:

救灾安置、防疫治病、查勘理赔

受灾地政府、群众:

开展生产恢复、自救和互救

 

4预警及预防

4.1信息监测报告

4.1.1逐级上报。

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收集实时旱情,逐级上报至州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4.1.2定量分析。

气象、水文部门根据全县雨量站和蒸发站实测雨量和蒸发数据,分析计算土壤含水量指标,低于正常指标,出现旱情迹象时,定时报告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4.1.3定点监测。

逐步建立旱情信息监测点,监测实时土壤墒情,通过抗旱信息系统传输至州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4.1.4综合报告。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综合上述旱情信息,根据干旱影响范围、干旱程度及发展趋势,及时报告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县委、县政府领导及州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4.2预警预防行动

县气象局、县水文局做好干旱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县气象局发现可能出现干旱性天气情况,县水文局通过分析计算土壤含水量及溪河水位流量等指标,发现有干旱迹象时迅速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预警信息报告,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收到预警信息报告后,整理上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及县领导,同时向各乡镇下发通知,通报情况,明确应急预防措施和方案,做好应急抗灾准备工作。

4.3预警支持系统

依托建成的县防汛信息系统,建设抗旱信息系统,在全县逐步开展旱情采集系统试点,形成信息网络,最后建成__县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作为旱情预警系统技术支持平台,做到各类信息传递及时,反馈高效快捷,确保资源共享,指挥有力。

4.4预警级别及发布

4.4.1预警级别

根据干旱灾害可能发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