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3729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6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docx

农业抗旱预案模板1

五莲县农业抗旱预案

五莲县防汛抗旱办公室

二00七年十二月

 

五莲县农业抗旱预案

 

1、基本资料

1.1、自然地理特征

1.1.1、地理位置

五莲县地处鲁东山丘带,山谷相间,沟壑不平。

地理座标为东径118°55′-119°32′,北纬35°32′-35°29′,西部濒临莒县,南与日照市东港区比邻,北与诸城接壤。

境内山丘起伏,崂山支脉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境,构成中部低山隆起,南北两向倾斜的地势。

共有行政村634个,乡镇12个,52万人口,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

1.1.2、地形地貌

五莲县境内山丘起伏,群山连绵,大小山头3334座,海拔500m以上的28座。

崂山支脉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境,构成中部低山隆起,南北两向倾斜的地势。

北部、西北部及东南部为丘陵平原区,地势较平坦,有分割的小块冲击平原,全县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总面积的34.2%、59.9%和5.9%。

县内主要河流有:

潮白河、街头河、袁公河、洪凝河、山阳河、中至河、许孟河、仁里河、坊城河、汪湖河、管帅河、尧头河、裴家峪河、坡西河、院西河、辛庄河、巷子河、巩家庄河、山庄河、田庄河、唐庄河等二十一条。

其中,潮白河向东汇入黄海,街头河向南汇入付疃河,许孟河、院西河、仁里河、坊城河汪湖河等向北汇入潍河、西临沭河。

县内总流域面积1478.5平方公里。

本县除管帅河外,基本无客水。

河流特点是:

源短流浅,干流坡度大,夏季河水暴涨,旱季干枯断流。

一般是汛期流量最大,4月上旬到6月上旬流量较小,甚至出现断流。

1.1.3、土壤植被特征及生态环境

农作物种植表层土壤主要为轻到中粘土。

按土壤资源分类有褐土、草甸土、盐土、沼泽土4大类,分淋溶褐土、山地褐土、粗骨性山地褐土、褐土性土、碳酸盐褐土、褐化浅草甸土、浅包草甸土、盐化浅色草甸土,草地盐土、沼泽土10个亚类。

气候土壤宜农宜林,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豆类、苹果、红提葡萄、瓜类、蔬菜、生地等,是全省粮食和经济类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植物类型主要有乔木、灌木、野生草本植物等。

由于开矿、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造成了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

1.1.4、主要灾害类型

①、山洪灾害。

**县北依塔儿山、乔山、垆顶山,南靠紫金山,由于多年的矿山采挖,造成植被部分破坏,水土流失,汛期暴雨常会发生局部山洪灾害。

②、旱灾。

由于降雨量较少且时空分布不均,而耕地多在台地上,田高水低,水利设施大多为引水提水工程,一遇干旱,调蓄能力不足,水源减少,即出现旱情。

 

1.2、社会经济概况

1.2.1、行政区划:

全县分为5镇2乡,即乐昌镇、史村镇、曲村镇、高显镇、里村镇、北董乡、杨谈乡。

151个村民委员会。

1.2.2、人口与国土资源:

①、人口:

截止2003年全县总人口22.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62万人,城镇人口5.04万人,人口增长率5.75%。

②、国土资源总面积429KM2,按流域划分,浍河流域143.2kM2,滏河流域185.4KM2,,汾河干流流域100.4KM2。

;按地形划分:

平原面积297.3KM2,占总面积69.3%,丘陵面积88.8KM2,占总面积的20.7%,山地面积42.9KM2,占总面积的10%。

2003年末耕地面积31.29万亩,其中水浇地23.18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1.78亩。

表1-1**县国土资源情况表

项目

数量

占百分比(%)

总计(平方公里)

429

一、按地形分(平方公里)

平原

2973

69.30

丘陵

88.8

20.70

山地

42.9

10

二、按占用分(万亩)

耕地面积

31.29

总宜林面积

11.79

实有林面积

11.58

宜牧草块面积

实有放牧面积

2.47

荒地面积

6.50

可开垦面积

0.22

已开发利用国土

56.52

1.2.3、种植结构及粮食产量和畜牧业

到2003年底,全县耕地面积31.29万亩,总播种面积45.50万亩,复种指数45.41%,当年全县粮食总产量88014吨。

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

种植业主要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它农作物,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其次是玉米、豆类、薯类、杂粮等,经济作物有油料、棉花、蔬菜,药材、瓜果等。

近年来农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农作物中蔬菜瓜果比重逐渐上升,种面积不断扩大。

畜牧业形势喜人,年末大牲畜存栏7569头,羊存栏41217只,鸡存栏65.4万只,猪存栏26217头。

,全县肉类总产量2909吨,奶类产量469吨,禽蛋产量3231吨。

渔业生产继续增长,2003年全县水产品产量588吨。

1.2.4、国民生产总值:

全县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2003年全年生产总值完成186325万元,比上年增长19.2%,增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28150万元,第二产业117078万元,第三产业41097万元。

2003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8244元。

表1-2**县1994-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表

年份

国民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

1994

37471

12100

14129

11242

1772

1995

52008

17919

21347

12742

2448

1996

68134

24013

28167

15954

3205

1997

81241

23276

39670

18295

3790

1998

95657

24310

48214

23133

4384

1999

97961

22926

49935

25100

4443

2000

104856

21602

56114

27143

4692

2001

117965

22751

63567

31647

5283

2002

144225

15683

82208

36334

6421

2003

186325

28150

117078

41097

8244

1.2.5人畜饮水情况

**县是一个平川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与乡镇企业及城乡人民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地下水大量开采,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再加上地方氟病的危害,农村饮水一直困扰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

县委、县政府对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十分重视,截止2003年,全县已累计投资1559.3万元,先后兴建人畜饮水工程179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6处,分别为曲村集中供水、高显集中供水、杨谈集中供水、里村集中供水、史村集中供水和北董集中供水,单村提水工程17处,解决了181个自然村、15.5万人口、1.6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

这些工程的投入运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人畜饮水困难,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1.3、气象、水文、水资源

1.3.1、气象

**县属温暖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春温、夏热、秋凉、冬冷,冬夏两季略长,春秋两季略短。

多年平均气温12.6oC,冬夏温差大。

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3.3oC,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6.4oC。

春冬两季多风,春季多为东南风,冬季多为西北风,年平均风速1.8m/s。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474小时,2月份日照最短,6月份最长。

全年平均无霜期约190天,初霜期一般出现在10月中下旬,最早在9月下旬,终霜日在4月上旬。

1.3.2、水文

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518.8mm。

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汛期,占年降雨量的54%。

降雨在地域间也有差异,从南向北逐渐减少,浍河流域地区降雨量较多,往北渐少。

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年最大降雨量945.7mm(1958年),最小降雨量266mm(1997年),二者之比为3.56:

1。

冬小麦生长期多年平均降雨量184.9mm,大秋作物生长期多年平均降雨量408.8mm。

浍河干流浍河水库水文站多年平均入库径流量为3779万M3。

1.3.3水资源

全县共分四大水系:

沭河水系,流域面积249.2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700万立方米,支流有袁公河;潍河水系流域面积724.74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21490万立方米,支流有中至河、山阳河、洪凝河、涓河;付疃河水系,流域面积198.2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6760万立方米,支流有街头河;潮白河水系,流域面积329.34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1090万立方米,支流有潮白河、老支河。

全县目前共建成中型水库6座,国有扬水站1处,小

(一)型水库13座,小

(二)型水库138座,塘坝662座,全县总蓄水能力1.5亿立方米。

**县内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地表水主要有汾河、浍河、滏河、黑河等河流和温泉、沸泉等泉水,较大的河流为汾河、浍河均为过境河流,汛期流量较大。

温泉泉源流量0.137m3/s,2001年泉域范围内采矿导致断流;沸泉泉源流量0.45m3/s,为本县主要水源之一。

全县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平衡,滏河以北区域地下水,地表水均缺,而浍河以南区域地下水、地表水均较丰富,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浍河、滏河之间地表水已得到充分利用。

**县水资源量及开发利用情况见表。

表1-3**县水资源量统计表单位:

万m3

水资源总量

地表径流量

地下水

重复量

可开发利用量

采用系列

第一次评价成果

2970

1550

1620

201

1956-1984

第二次评价成果

1956-2000

2000年

2599

301

2594

296

2001年

2221

335

2163

277

2002年

2379

352

2374

347

2003年

4677

613

4507

443

表1-4**县2003年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单位:

万m3

总用水量

地表水

利用量

地下水

开采量

农业

用水量

工业

用水量

生活

用水量

其它

用水量

5871

2186

3685

4764

726

381

现状年(2003)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表1-52003年**县供需平衡分析成果表单位:

万m3

保证率

需水

供水

缺水量

合计

工业

农业

生活

其他

合计

地表径流

地下

污水处理

多年平均

50%

75%

95%

 

1.4、干旱特点

干旱是本县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有春旱、夏旱、秋冬旱之分,以主要农时季节出现干旱造成的农业损失为大。

①、春旱,农作物需水较多,如春雨迟迟未来或雨量较少,就会发生春旱,影响春耕生产,严重时会推迟农事季节,甚至被迫改种较低产的粗杂粮。

②、夏旱,6-8月份,气温较高,此时天气炎热,田间蒸发量大,如遇雨季不明显则出现夏旱。

③、秋冬旱,立秋后,农作物转入田间管理,正值拔节,孕穗或扬花,灌浆阶段,大豆、甘薯亦处于需水时期。

如是秋旱,往往造成结实不满,减产欠收;而冬旱主要影响小麦、油菜等冬种作物的苗期生长。

1.5、水利工程现状及抗旱能力

1.5.1、水利工程现状

 **县水利工程包括中小型水库12座(详见**县中小型水库一览表1-6);自流灌区两处即温泉与沸泉;中型电灌站4处分别为文敬、渠首、赵庄、平乐及小型电灌站48处(详见**县灌区基本情况表1-7);水井1437眼,其中深井612眼,浅井825眼;城市供水工程1处及农村饮水工程179处(详见**县农村饮水工程概况表1-8)。

全县水利工程2003年总供水4573万m3,其中蓄水工程供水361万m3,引水工程供水144万m3,机电井供水3104万m3,机电站供水919万m3,其它工程供水45万m3;按供水的用途划分:

向农业供水4049万m3,向工业供水457万m3,向城镇生活供水67万m3。

全年水利资金总投入1014.3万元。

2003年全县设计灌溉面积25.0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4.3万亩,实灌面积23.18万亩。

 

表1-6**县水库情况统计表

流域划分

水库名称

建成时间

总库容(m3)

有效库容(m3)

当前蓄水量(万m3)

浍河流域

浍河水库

1959

7515

5638

2000

溢沟水库

1972

225

146

80

天河水库

1976

294

171

140

沸泉一库

1973

31

31

9

沸泉二库

1976

41

30

7

任庄水库

1970

49

48

0

薛庄水库

1973

12

10

2

北林交水库

1977

62

29

0

滏河流域

滏河水库

1966

398

242

200

王村水库

1962

39

20

9

新建水库

1965

17

12

1

高显水库

1973

280

200

0.2

 

表1-72003年农村供水情况统计表

总人口

农业总人口

农村自来水供水情况

万人

自然村(个)

人口(万人)

合计

其中:

简易自来水

工程数(处)

自然村(个)

人口(万人)

工程数(处)

自然村(个)

人口(万人)

22.16

198

19

179

181

15.51

36

36

4.623

 

山西省**市**县灌区基本情况表

表1-8

管理机构名称

地址

运行性质

泵站座数

级数

装机台数/总功率

灌溉

投运时间

累计投入(万元)

目前运行状况

面积(万亩)

流量(m3/s)/扬程(m)

设计/有效

文敬扬水工程管理处

文敬村东

灌溉

1

2

10/3410

4.0/3.1

1.4/139.2

1980年

622.54

较差

平乐扬水工程管理处

义门村

灌溉

2

1

4/1220

1.26/1.18

0.77/104

1972年

234.5

较差

赵庄扬水工程管理处

高显村

灌溉

4

3

11/1086

1.86/1.8

0.96/108

1967年

192

一般

渠首扬水工程管理处

浍河水库坝北

灌溉

1

3

7/865

2.0/2.0

0.6/84.95

1974年

461

一般

温泉灌区

吉许村北

灌溉

 

 

 

1.9/1.9

 

1949年

550

2002年断流

沸泉灌区

景明村

灌溉

 

 

 

2.5/2.0

0.5

1972年

 

正常

溢沟水库

东阎村

灌溉

 

 

 

1.0/0.75

1

1975年

85

正常

北董万亩节水灌区

义门村东

灌溉

 

 

 

1.02/1.0

0.5

2000年

500

正常

浍河灌区

设计灌溉面积5.3万亩及有效面积5万亩指**境内部分

5.3/5.0

6.5

1959年

 

正常

合计

 

 

 

 

 

20.84/18.73

 

 

 

 

1.5.2、水利工程在抗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全县农田水利建设事业陆续暴露出一些情况和问题,严重影响了灌溉工程效益的发挥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其主要问题:

(1)引水工程多,蓄水工程少,调蓄能力差,抗灾标准低。

(2)有灌溉效益的水库大部建于六、七十年代,工程设施老化,防汛抗旱形势严峻。

(3)机电排灌等设备,老化失修,基本上处在报废状态。

(4)建设资金短缺,旱灾依然严峻。

表1-9**县水利工程在抗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程名称

水源

存在的主要问题

浍河灌区

浍河

枢纽工程正在建设,干渠损坏严重

温泉灌区

温泉泉源

1、2002年3月泉源断流;2、停电频繁;3、渠道工程老化失修

沸泉灌区

绛县沸泉村沸泉水源

1、水量不足,一库、二库淤积严重,库容调节水量能力有限;2、上游水源污染;3、渠道损坏严重,大部分没有防渗。

天河水库

沸泉

1、涵洞多年失修,多处塌方;2、水库淤积严重;3、设计时与浍河灌区使用同一渠道,影响灌溉。

溢沟水库

溢沟泉水及沸泉弃水

渠道老化失修,工程设施不配套,库容偏小,不能保证灌溉用水。

文敬扬水工程

汾河

汾河河道经常出现断流现象,引水处水位降低,低于一级站前池池底,引水困难,需增加零级站

渠首扬水工程

浍河水库

1、二级干渠防渗损坏严重,过水困难;2、三级输水涵洞毁坏1公里,需修复;3、支渠未能防渗配套。

赵庄扬水工程

汾河

1、汾河断流,引水处河道倒岸,需开挖引水渠;2、一、二级干渠,分水闸老化失修;3、二、三级配电启动设备老化需更新,二、三级管坡急需维护。

平乐扬水工程

浍河水库

机电设备老化需更新,渠道渗漏问题严重

乡镇水利工程

地下水

1、水位下降,水量不足;2、电力短缺、电价过高、停电频繁。

1.5.3、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情况

**县抗旱服务队组建于1994年10月,队部位于**县城东3公里处的晋韩路和曲绛路的交汇处,占地2.9亩,建筑面积760m2,其中门店10间140m2,仓库5间160m2,简易库房及维修加工车间260m2,办公用房9间140m2,物资销售门市部60m2。

全队现有职工15人,其中国家正式职工12人,设队长1人,付队长1人,工程师1人,助工3人,技术员5人;队部内设三组两室,即物资供应组、机电维修组、机电安装组、财务室和办公室;下设城关、安居、赵庄、文敬、渠首、平乐六个服务分队以及城关、高显、西常、安居、苏村、杨谈、曲村七个服务网点,同时成立了抗旱协会,发展会员200余人。

到2003年年底,固定资产达到166.9万元,其中抗旱设备固定资产90万元,不动产76.9万元,拥有各种抗旱扩浇设备82台(套),维修加工机具67台(件),拉运水机具6台(套),年扩浇能力为2万亩,维修能力180台/件,控制面积6.9万亩,抗旱服务覆盖全县7个乡镇150个村庄。

几年来,抗旱服务队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艰苦创业,不断发展,已初步形成一个集抗旱扩浇,推广先进节水技术与设备,安装、加工各类机电产品,销售、维修抗旱机具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组织。

1.5.4、实施旱情监测情况

由水利系统设立的土壤墒情测报工作1964年—1978年由杨谈气象站(浍河水管站代管)负责,从1978年—1998年由杨谈灌溉试验站负责。

目前该项工作已经停止。

保存资料有:

1964—1996年完整的墒情资料,1964年-1997年的降水资料,当地小麦旱地产量和其他作物的产量及耗水资料。

此项工作的开展,为当地农业生产、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该项工作人员工资待遇1964—1978年由集体记劳动工分,1979—1996年由**地区水科所拔专项资金,支付人员工资及日常办公经费。

1996年地区水科所取消杨谈灌溉试验站,墒情监测工作停滞,降雨观测工作仍在继续。

杨谈墒情监测仪器设备有:

自计雨量仪、土钻、铝盒、烘箱等。

开展该项工作目前主要问题是:

没有正式机构,没有专项经费,人员工资没有保障。

县气象站设有土壤墒情观测项目,有1977年以来的土壤墒情资料。

1.5.5、抗旱能力现状

①、水利工程抗旱措施:

主要包括现有水利设施配套改造,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发展集雨工程,农田节水工程建设,旱作农业技术等。

目前正在开展。

②、抗旱非工程体系

抗旱非工程体系主要是防汛抗旱指挥部依靠各乡镇及抗早组织收集旱情信息及动态,根据全县旱情情况、气象预报等资料指挥决策抗旱水量调度方案、抗旱节水措施应用、抗旱设备及资金投入等。

依靠科技学技术,推广大棚种植等节水农业,积极推广“浅、薄、洒、湿”灌溉技术和“旱地龙”节水措施。

正在逐步开展。

2、干旱灾害

2.1历史干旱灾害

2.1.11949年以前的历史旱灾

查阅**县县志资料,自公元前423年至1949年,记载本县发生有文字记录的旱灾57次。

转载如下:

公元前423年(周威烈王三年),大旱。

公元前177年(汉文帝三年)秋,大旱。

公元537年(东魏天平四年),四月旱。

公元538年(东魏元象元年),大旱。

公元624年(唐武德七年),旱。

公元647年(唐贞观二十一年)秋,旱。

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旱。

公元720年(唐开元八年),旱。

公元832年(唐太和六年),旱。

公元881年(唐中和元年)秋,旱。

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春旱,冬复大旱。

公元1074年(宋熙宁七年),大旱,七年不雨至八年。

公元1211年(金大安三年),大旱。

公元1212年(金崇庆元年),旱,大饥,斗米钱数千。

公元1213年(金至宁元年),大旱,大饥,斗米钱万二千。

公元1264年(蒙古至元元年),旱。

公元1287年(蒙古至元二十四年),旱,二麦枯死。

公元1297年(元大德元年),夏六月旱。

公元1327年(元太定四年),秋八月旱。

公元1330年(元至顺元年),赤地千里,民无所得。

公元1347年(元至正七年)四月,大旱。

公元1433年(明宣德八年)四月,旱,饥。

公元1439年(明正统四年)春夏,旱,饥。

公元1485年(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人相食。

公元1494年(明弘治七年),大旱。

公元1512年(明正德七年),旱。

公元1528年(明嘉靖七年),旱。

公元1530年(明嘉靖九年),旱。

公元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大旱大饥,民多死亡,死者枕籍。

公元1567年(明隆庆元年)秋,大旱,二年二月饥。

公元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夏旱。

公元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饥,十五年大饥。

赤地千里,人相食。

公元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旱,饥。

公元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秋,十二月饥,次年二月大饥。

公元1639—1641年(明崇祯十二—十四年),大旱,汾浍俱竭,大饥,人相食,死者无数。

米贵如珠,树皮草根皆无。

公元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夏,大旱。

公元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旱,无禾。

公元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大旱无麦,大饥,斗米银八九钱。

公元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夏,无雨,饥。

公元1804年(清嘉庆九年),旱,岁大饥,石麦20金,人食树皮蒲根以充饥。

公元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夏,大旱,斗米银1两。

公元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夏,麦秋禾俱无,石粮价银12两有零。

公元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大旱,夏无麦,秋无禾。

公元1867年(清同治六年),春旱,夏无麦,粮价石银十六、七两。

公元1877年(清光绪三年),春旱,夏无麦,六月汾浍几竭,冬大饥,人相食,米麦石20余金。

公元1878年(清光绪四年春),大饥,米麦石30余金,饿死人无数。

公元1879年(清光绪五年),春旱,麦禾俱欠收。

公元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大旱,春夏无雨麦禾枯,人有饿死者。

公元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大旱,麦不登,秋欠薄。

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秋,大旱,麦未播种,次年颗粒无收。

公元1922年(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