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Matt.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0966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Mat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学概论Mat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学概论Mat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学概论Mat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学概论Mat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文学概论Matt.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文学概论Matt.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文学概论Matt.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文学概论Matt.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文学概论Matt.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Matt.docx

《文学概论Mat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Matt.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学概论Matt.docx

文学概论Matt

MattLee

1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文学形象:

即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它是作者根据创作规律创造出来

的具体,生动,真实,可感而又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或生活情境。

(具有具体与概括,认识与情感,描写与造型相统一)

2、文学的审美性:

指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观照和反映生活,所创造的适应人

的审美性,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提高人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

一种本质属性,它与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情感性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

起的,审美性统驭着形象性和情感性。

3、文学作品的题材:

广义的题材是指可以作为创作材料的社会生活现象

的某些方面,如通常所说的工业题材,农村题材;狭义的题材指的是经过作者选择,集中,提炼和虚构而进入文学作品中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

4、结构:

组织安排作品的各种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

结构包括

各种人物相互关系的处理方式,情节线索的安排方式,以及场面的调度,细节的刻画等方式。

其基本任务是使艺术形象彼此协调,均称和完美,以

便构成一幅主题突出,形象鲜明,意境隽永的美的画面。

5、“三分法”:

根据文学作品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而把文学作品分为抒

情,叙事和戏剧文学三大类。

主要是按照塑造形象的方式特点来分类的。

比较有利于人们理解不同种类的文学体裁的内在特点,有一定科学性。

6、“四分法”:

综合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结构体裁和表现方

法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大

类别的分类法。

7、艺术的真实:

艺术的真实是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的,经过作家提炼,概

括,想象,虚构创造出来的。

艺术形象的真实,它显示出社会生活某些本

质规律,体现着作家审美评价的倾向性,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晶,艺术真实是优秀文学的基本属性。

8、文学典型:

即文学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是指具有鲜明而丰富的个性特

征,又能高度概括社会本质规律某些方面的,独特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强烈社会效果的艺术形象。

9、典型化:

就是将生活素材经过提炼创造出具有典型的艺术形象以致典型

形象的过程,典型化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

10、形象思维:

把感觉,知觉和表象加工改造成形象的一种艺术思维方式。

作家的形象思维活动就是运用富有情感特色的文学语言,把感性形象改造制作成为艺术形象。

11、创作方法:

是作家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艺术地认识生活,反映生

活,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形象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12、文学风格:

在作家一系列文学作品中里表现出来成于中而形于外的,与

众不同的创作个性。

其形成主要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和创作实践三个方面的原因。

具有时代,民族,社会,文体,个人和审美等特征。

13、文学流派: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某些政治倾向,艺术观点和创作风格近

似的作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起来,以其理论或作品对社会发生相当的影响。

这种由风格相近的作家所形成的文学派别看就文学流派。

简答以及论述

1.从哪些方面把握文学形象的特征?

①具体与概况的统一。

具体是独一无二的个别存在,是这一个而不是哪

一个;概况是指在具体中进行概况,能表现出人及社会生活的某些本

质。

如:

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深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人通过夸张,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概况了封建社会有抱负的文人不得志的

苦闷。

②描写与造型的统一。

文学借助于语言描写来塑造的,王奂之的《登鹳雀

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借助了语言的力量,

写出了祖国山河壮丽,表露出诗人宽广的胸怀,使之一切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

前。

③认识与情感的统一。

作家的认识不是一般的认识,而是审美的认识,

作家的情感是审美的情感,其认识和情感是融合在一起的。

鲁迅《啊Q》,

《闰土》中,既同情啊Q和闰土的苦难,又批判他们的麻木。

2.为什么说文学情感是创作的动力?

①文学情感的功能。

文学创作需要情感,没有情感文学就没有生命

力。

《文心雕龙》倡导“为情而造文“。

②文学情感的实践性。

a)情感与对象融为一体。

福楼拜创作《包法利夫人》时,写到包法利

夫人爱玛服毒自杀时,“自己一嘴砒霜味,像中了毒一样,把晚饭全吐

了出来了。

b)情感移入对象。

高尔基的《海燕》就是将情感移给海燕,表现革命

者的勇敢战斗。

c)情感火山爆发。

屈原以“离骚”为情感爆发的火山口,让忧患意识,

爱过思想喷涌而出。

d)情感多重显现。

马克?

吐温的妙趣横生,鲁迅的冷嘲热讽,就是文学

情感多重显现,在冷静的后面奔涌着情感潜流。

3.什么是文学的审美性?

(见名称解释)

4.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与其他艺术相比有何异同?

(论)

同:

文学具有一切艺术共同的特征。

异:

1)形象的意象性

①意象的局限:

第一,意象性的文学形象不如其他艺术形象具有感

染力量的直接性,强烈性;第二,意象性的文学形象一般不如绘

画,戏剧,影视等其他艺术形象那样具有感性力量的鲜明性,确

定性,不同读者感受到的文学形象往往会有较大差异。

②意象性的长处:

便于从多侧面提供形象的丰富的审美意韵,给读

者留有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

2)形象的丰富性

①勾勒出宽广多面的社会生活;如《西游记》展现的了一个神话世界。

②多侧面多层次地多层次地刻画各种人物的个性;如《红楼梦》描写

黛玉葬花从语言,环境,动作等多方面描写。

③深入到复杂微妙的精神领域;

3)形象的深刻性;文学使用的语言文字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它的词语手段使它

比其他艺术更能准确,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实质,所唤起又掺和着更多的理智的因素。

5.语言锤炼的原则是什么?

1)文学语言要开放。

努力吸收外国语中语汇,语法,思维模式,文

学观念中的滋养,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民族化,群众化,使之融

化为很民族语言的有机成分,成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

2)文学语言贵在独创。

文学语言的独创性的幅度是相当大的,甚至

允许打破语言常规,允许变体交叉。

3)需要注意语言相对的规范,相对的稳定,文学语言必须是美的,

艺术的。

6.什么是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两者的关系怎么样?

内容:

是主客观的有机结合,由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组成的。

形式:

指文学作品内容的内部组织和外在形态,是为表现文学作品内容服务的结构,语言,体裁的结合体。

关系:

a.文学作品的内容对形式的主导作用。

文学创作是因情而立,因体而

赋的;闻一多《死水》是抨击旧中国浑浊污秽的生活情况,抒发深沉的愤懑之

情,所以诗句凝练整饬,调子低徊抑郁。

b.文学作品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作用。

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发展速度并不

是同步进行的,容可用不同形式来表现;巴金的《家》被曹禺改编成剧本

的《家》。

c.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审美意义。

不同文学体裁和语言色彩,影响,

制约着题材的选择和形象的塑造。

7.题材和素材有何区别?

素材是未经作家加工的生活材料,题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题

材指得是可以作为创作材料的生活现象的某些方面,如农业题材,工

业题材;狭义的题材指经过作家选择,集中,提炼和虚构而进入文学

作品中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

素材来源于生活,是作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

题材的形成于作

家的思想,道德和审美密切相关。

题材的形成时作家对素材进行加工

改造的产物。

8.什么是结构?

联系具体作品说明结构的原则。

结构是组织安排作品的各种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

结构包

含各种人物关系的处理方式,情节线索的安排方式,以及场面调度,细节刻画的等等方式,其基本任务就是使艺术形象彼此协调,匀称,完美,以构成一幅主题突出,形象鲜明的美的画图。

原则:

①要使结构的总体安排符合客观生活和主观情感。

曹雪芹在结构《红

楼梦》时“只取其事体情理”而“不敢稍加穿凿”。

人物的安排,情节的展开或

场景的转化,要像现实生活本身和意识逻辑流动一样自然。

②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复活》的主题原来是情场忏悔,取顺序方式

进行结构,后来改为揭露“专制制度的可怕”的社会法律主题,结构就变顺

序为中间突破。

③要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

④要符合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和曲折性。

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

中交织着爱恨情愁。

⑤结构的原则也非一成不变《海燕》以海燕的呼唤暴风雨为焦点进行结构。

9.试以郑板桥《题画竹》所云: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来阐述

文艺家的创作过程。

“眼中之竹”,是创作主体观察到自然形态的描写对象,是对象在创作感官中留下

的“表象”;“胸中之竹”,是创作主体构思中呈现的对象与创作者审美感情融合而成

的”意象““手中之竹”,是创作者笔下最后完成的“艺术形象”。

创作的三阶段,以及在这几个阶段:

表象,意象,艺术形象的大致演变过程。

10.文学的真实性和文学的倾向性两者的关系如何?

文学的真实性是指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文学的倾向性是指作家对生活的态

度。

真实性是倾向性的基础,是文学具有综合审美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倾向性又是真

实性的主导,作家的进步倾向性有助于他去准确地把握现实,创作出具有高度真

实性的作品。

11.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典型人物的特征?

(论)

关系:

1)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活动。

人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生活背景

中生活着,活动着。

典型环境必须是时代的历史的大环境和具体的独特的小环境的结合。

如啊Q,孔乙己,华老栓都是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时代氛围,历史背景大体接近;但小环境来看,啊Q的生活和行动在一个特殊的“舞台”—未庄。

孔乙己主要活动场所是鲁镇与镇上的小酒店。

华老栓则卷曲在一个独特的灰暗,闭塞的小茶馆里。

各有特色,不相混淆。

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相互作用。

a)典型环境围绕典型人物,“促使他们行动”,对典型性格的形

成和发展起制约和促进作用。

以《水浒传》林冲为例,一方面是

他是八十万禁军的教头,有优质的物质待遇,有娇妻,这种环境促使

他形成了安分守己,怯于反抗,对统治者的破坏忍让的性格;另一方

面,他喜欢结交各方豪杰,这有形成了他耿直,豪侠的一面,内心蕴

藏反抗的火花。

最后在连续的反抗中成为梁山伯最坚定的英雄之一。

b)典型人物影响甚至改变典型环境。

典型人物与周围人物的关

系,在矛盾冲突中发生变化时,会影响环境。

这种变化又相

应地促使人物性格的变化,从而采取新的行动,反作用于典

型环境,改变环境。

林冲杀死陆谦等人,生存处境突变,上梁上后,

火并心胸偏狭的王伦,推举新上山的晁盖为首领,从而起义队伍迅猛

发展,为起义者提供了新的典型环境。

典型人物的特征:

①要有鲜明的而丰富的个性特征。

如阿Q不出场则已,一出场,其举手

投足,音容笑貌,均不会混同于其它典型形象。

②要通过个性深刻揭示社会本质规律的某些方面。

如鲁迅写《狂人日

记》不仅按照实际生活中他表兄弟的病态,还根据自己对社会的独到观察

和思考,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塑造出一个受封建礼教迫害的狂人形象,

这使人物别具深度。

③要有艺术独创性。

《儒林外史》侧重暴露科举制度的罪恶,揭发无耻文人,

政客的丑陋行径。

12.什么是典型化,举例说明叙事文学塑造典型的方法有哪些?

典型化,就是将生活素材经过艺术提炼创造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以及至典型形象的过程。

典型化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

方法:

①在概括大量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塑造成典型。

如作家杨沫在《谈谈青

春之歌里人物和创作过程》中写道:

卢嘉川这个人物,我想象的成分更大

一些,我把我一些年对共产党员的观察、体会,对他们的爱和敬意集中在

他的身上表现出来。

②以生活中某一个任务原型为基础,汲取其他素材而塑造成典型。

如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侦查排长杨子荣,是以作者同名战友的原型为

依据。

③某些特殊文学体裁的创作,如纪传文学,报告文学,历史剧等,

以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具有典型意义,审美价值的人物个性和事迹

为基础,经过提炼,加工,创造形象。

如《甘地自传》以甘地的事迹为基础,塑造了一个精神、理智、心灵上的王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