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新人教必修4.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2540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新人教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新人教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新人教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新人教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新人教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新人教必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新人教必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新人教必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新人教必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新人教必修4.docx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新人教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新人教必修4.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新人教必修4.docx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新人教必修4

 第三单元测试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4·潍坊模拟)教育的不平等造成了就业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造成了生活的不平等,生活的不平等造成了下一代的不平等。

这种现象表明 (  )

A.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B.主观臆造的联系仍然是客观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D.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教育

【解析】选A。

材料揭示了教育、就业、生活之间的联系,A入选。

主观臆造事物的联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B不选;材料未体现前进与上升,C不选;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说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教育,D错

误。

【加固训练】(2013·荆门模拟)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医疗机构抗生素使用率不高于30%,但我国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高达68.9%。

抗生素被滥用的主要原因在于:

利益驱动,医生滥开抗生素处方可获取更大利益;使用抗生素可以短期内提高病人的机体抵抗能力,降低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等。

因此,治理滥用抗生素应 (  )

①坚持联系的观点,截断医生滥开抗生素药物的利益链

②重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引导人们深刻认识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③坚持全面的观点,分清主流与支流

④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开发新的抗生素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选A。

从联系的观点看,我国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高跟利益驱动有关,①入选;从意识的反作用看,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还比较薄弱,②入选;抗生素被滥用的主要原因涉及事物的主要矛盾,未涉及矛盾主要方面,③不选;开发新的抗生素与解决滥用抗生素无关,④不选。

2.(2014·湖北模拟)2013年“榨菜指数”成为中国统计局的新宠。

身为腌制食物的招牌,榨菜是农民工的最爱,涪陵榨菜的销售量已成为官方追踪农民工流动趋势的参考数据,根据该数据可以发现,2013年以来,全国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增长较快,回流趋势明显。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①要善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

②可以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要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念改造世界

④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选A。

由榨菜销售量联系农民工数量,体现①②;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尊重客观联系,但材料强调人们对联系的利用,③与题意不符;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表述错误。

【知识拓展】榨菜指数

根据畅销全国的涪陵榨菜这几年在各地区销售

份额变化情况,

推断人口流动趋势的一种非正式的理论。

该指数由中国国家发改委的官员提出,他们据此在起草《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时,将全国分为人口流入区和流出区两部分,针对两个地区的不同人口结构制定不同的政策。

榨菜,属于低质易耗品,收入增长对于榨菜的消费几乎没有影响。

榨菜这几年在全国各地区销售份额变化能够反映人口流动趋势。

2009年至2013年,榨菜在华中地区、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销售份额上升,与这几个地区的农民工回流增长相吻合。

3.(2014·郑州模拟)心理学实验表明,只靠耳朵听的知

识,3个小时后只能记住65%左右;只靠眼睛看的知识,3个小时后可保持70%左右,3天后能记住30%左右;如果视听结合获得的知识,3个小时后能保持85%左右,3天后能保持70%左右。

从哲学上看,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要提高记忆力需要 (  )

A.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每一个要素

B.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C.把握系

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D.把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题中材料说明要提高记忆力需要视听有机结合

在哲学上体现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故C正确。

A观点正确但不符合要求。

B、D均与题意无关。

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况认为:

“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

”荀况的这句话

 (  )

A.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B.肯定了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C.肯定了静止的相对性

D.否认了事物的发展

【解析】选D。

荀况认为事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选D。

他看到了事物的运动,但是没有看到事物的发展,A错误。

题干没有涉及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也没有涉及静止,B、C与题意无关。

5.下图“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地对待错误

【解析】选C。

只要路是对的,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不怕路远,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故选C。

A、B、D不符合题意。

6.在北京市西城区天桥街道的居民中,注册志愿者超过1万人,平均每5位居民中就有1名志愿者。

他们用日复一日的不懈坚持,用每个人一点一滴的‘小善’,积累起社会与时代的‘厚德’。

这蕴涵的辩证法道理是 (  )

A.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促进事物的质变

B.促进量变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要热情支持和悉心推动新事物成长

D.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幸福社区

【解析】选A。

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材料中“用日复一日的不懈坚持,用每个人一点一滴的‘小善’,积累起社会与时代的‘厚德’”,体现了A。

B错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在材料中未体现。

D属于价值观的范畴,不符合题意。

7.(20

13·德州模拟)“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

”如果一幅画中适当地留下不着色彩的空白,会收到特别的艺术效果。

这种“空白效应”体现的哲理是 (  )

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B.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

C.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D.事物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解析】选B。

此题考查矛盾的观点。

空白与着墨属于一对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从而构成一幅完整的画,故答案为B。

A强调矛盾的普遍性,脱离题干。

此题没有涉及主次矛盾,排除C;材料没有强调哪是矛盾主要方面,D不选。

8.(2014·九江模拟)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

《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提发展

“以房养老”试点,意味着国外成熟的“以房养老”模式,将有规划地在国内规范发展;“养老金”的筹集渠道有望拓宽,不再仅仅依靠“存款”和“退休金”。

这一做法的哲学依据是 (  )

①实践决定于认识

②实践是认

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④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解析】选B。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导养老事业发展,体现②;我国养老事业将发展国外成熟的“以房养老”模式,体现③;实践决定认识,①表述错误;④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9.(2013·惠州模拟)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基本定型,中国书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景象。

回顾书法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志”。

这说明 (  )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②事物在批判与继承、联系与创新中发展

③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④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解析】选D。

中国书法“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基本定型”体现了事物在批判与继承、联系与创新中发展,②符合题意;“晋人尚韵

、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志”体现了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④符合题意。

①③错误,不选。

【知识拓展】中国书法的独特性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加固训练】(2013·贵阳模拟)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先秦诗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文人诗——唐诗——宋词——元曲,为我们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学风韵。

这体现的哲理是 (  )

①矛盾普遍性是通过特殊性体现出来的

②事物都是在曲折中发展前进的

③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④同一矛盾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等知识。

中国诗歌一脉相承而又多姿多彩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①正确。

诗歌的发展历程体现了④,故选D。

10.在高三复习阶段每天都有诸多的学习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这常常让我们手忙脚乱。

如果善于按照下图所示将我们的学习任务进行管理,并按一定的顺序完成任务,就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这种做法主要体现了 (  )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C.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图示把事情按照重要性进行了分类,说明首先要抓重点,但也不能忽视其他,反映了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

11.(2013·西昌模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辩证的否定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

B.否定是对旧事物的保留

C.事物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

D.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解析】选D。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强调新事物既是对旧事物的继承,又是对旧事物的发展,故本题选D。

12.(2014·徐州模拟)“负面清单”是上海自贸区内一项典型的制度创新,它体现了在投资领域“非禁即入”的原则,即除了清单上规定不能干的,其他都可以干,而且不再需要政府事前审批。

这体现的哲理是 (  )

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创新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解析】选C。

“负面清单”是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发展,C项符合题意;A、B、D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2分)收入分配失衡是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

事实上,该方案的起草工作早在2004年就已启动,九年间经历了多次艰难的修改和反复后终于出台,明确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重点任务和改革路径。

运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有关知识,谈谈为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历经九年艰难修改方才出台。

【解析】本题考查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首先准确阐明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其次结合材料中方案九年间的经历分析出方案出台符合人民利益,但改革会触动多方面利益,改革的道路是艰难的。

答案: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历经九年方获出台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

的前途是光明的。

收入分配改革作为新事物,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所以终获出台。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收入分配改革作为新事物,总会遇到旧事物顽强抵抗,其发展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人们对它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所以经历了九年的反复修改,终于出台。

14.(30分)中国正在经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民向市民转移过程,城镇化进程速度也是世界上最快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相继遇到无法回避的问题,如农民市民化问题、农民工就业问题、城镇化土地问题等正在逐步破解。

中国正在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户籍制度和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等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24分)

(2)推进城镇化,要注重城镇化质量,避免“快而不优”“大跃进”式的推进,切忌“贪大求洋”“千城一面”,粗放发展。

试就此对我国城镇化建设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6分)

【解析】推进城镇化进程,是统筹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战略,是高考的重大热点。

解答第

(1)问要获取材料中“农民向市民转移”“无法回避的问题”“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等有效信息,调动联系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辩证否定的知识阐释原因。

(2)问依据“大跃进”“千城一面”,可分析出量的积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

答案:

(1)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正是因为不断分析、破解城镇化过程中的新问题,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城镇化的进程才得以加速。

③辩证的否定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立足实践,不断创新。

中国不断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进行改革创新,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

(2)①尊重城镇化的基本规律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城镇的个性特色。

【深化点拨】小角度建议类问题的解答

在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中,小角度建议类问题常常出现。

解答这类问题首先注意提出建议的针对性,要紧密结合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措施,不能太笼统,其次注意语言组织要简练,无需过多表述,点到为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