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3087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元素。

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土地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作为劳动对象,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城市区位型工业的空间收益,随着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因此只有在距市中心较近的区域布局才有可能获取收益,因此在城市内部,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存在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将形成较为显著的圈层分化。

 

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是经济活动动力基础

能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影响经济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之一

由于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的强污染性,更多的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

另一方面,进行强污染企业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需求门槛:

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需求门槛。

(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而不同。

对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影响:

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

(2)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不仅有规模之差,更有内容之差,不同的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

市场特性往往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

不同区域的不同消费习惯,可带来区域间需求结构的不同。

(3)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竞争环境:

市场竞争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产生激励。

政府应保护企业的合理竞争,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以使市场保持相对自由的竞争状态。

市场秩序和管理:

良好的市场秩序是经济活动的激励机制得以发挥的前提。

市场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往往构成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砝码。

市场意识:

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市场的认识是大不相同的,因而经济活动的区位吸引力就存在差异。

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政府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

1.政府通过制定规划以及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引导、调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2.在促进国土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政府制定相应的鼓励经济活动在某一地区发展以及限制经济活动在另一地区发展的规划。

(2)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竟争环境的形成。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政府以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发展为原则,增加市场的开放度,维护市场秩序并加强管理,加强市场的法制环境建设,都将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

(3)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经济活动区位一般是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的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所决定的。

对于那些成本高、期待收入低于成本的地区,如果政府鼓励其发展,政府给予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客观上起到增加该地区期待收入的作用,当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时,经济活动就可以在这一地区兴起与发展。

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费距离相关,站场费与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

以水路、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例,站场成本是水路高于铁路,铁路高于公路;

线路运行成本是公路高于铁路,铁路高于水路,综合考虑,公路适合短途运输,铁路适合中途运输,水路适合远途运输。

运费会由于定价制度不同而不同,定价制度有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就远距离递减定价而言,在其端点配置经济活动则是有利的。

在现实中,交通手段在途中变化的转运点经常存在,在转运点布局产业一般不需要重新支付装卸费,因此中间转运点是从运费角度来看的最佳区位。

交通便利的区域,尤其是铁路交通枢纽、港口对运费占较大比重的重型原材料工业具有很大吸引力。

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衡量交通便利程度要考虑到交通网的结构,即要考虑连接度和通达度。

连接度(β=E/V):

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的程度,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n

通达指数Ai=ΣDij,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途径。

i=1

nn

分散指数D=ΣΣDij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分散指数越小,通达性越好。

i=1j=1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形成机制

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一般地租收入公式:

R=PQ-CQ-KtQ=(P-C-Kt)Q

式中:

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同一产品相同)

   C——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单位产品运费

▲产品重量、产品体积、产品耐储存等性质有关

地租收入R对于某一固定农作物产品,随距市场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零地租点为农作物的耕作极限点。

2.地租曲线——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即地租收入为零及以下)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

每种作物(或特定生产方式)都有一条地租曲线且斜率不同,不宜运输的斜率大,反之斜率小。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在城市近处种植运费成本相对其价格而言过高的作物;

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种植相对于农产品价格而言运费较小的作物;

在城市周围,形成以不同农作物为主的依次排列的同心圆结构,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即杜能圈。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评价

(1)为地理学、区位学、经地学创建了一种思维方法、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演绎法)

(2)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

(3)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客观经济活动中也有范例)

(4)农业活动、经济活动即使自然条件一致、投入的生产要素一致,但所获得的经济地租回报有一定的空间分异

(5)任何活动都有相对的优势,没有绝对的优势

理论的局限性

(1)现实中不存在杜能孤立国的条件,尽管杜能对其进行修正

(2)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3)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

(4)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

(5)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逆杜能圈:

在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城市地区,在城市近处的农民,由于农地随时转化为住宅等城市用地,对农地的资本劳动投入会较少;

而远离城市的农民,由于农地难以转化为城市用地,对农地的投入较多,从事集约度高的土地经营。

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基本概念

集聚因子:

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如企业合作,相关设施共享)

分散因子:

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如地价上升,交通拥挤)

理论重点

运费指向论: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的基础上,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区位,是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简化要素便于研究,其他因素如运输方式、货物的性质等都可以换算为重量和距离,工业生产中的运输重量主要来源于原料及最终产品的重量。

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

按原料的空间分布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

遍在原料:

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

局地原料:

在特定场所才存在的原料。

局地原料分为纯原料和损重原料

纯原料:

在工业产品中包含其全部重量的局地原料。

损重原料:

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重量损失,只有部分重量被容纳到最终产品中的局地原料。

原料指数:

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Mi+1

最小运费原理:

当Mi〉1时,工业布局于原料地

当Mi〈1时,工业布局于消费地(市场)

当Mi=1时,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在生产工程不可分割、原料地为两个且同消费地不在一起时,其区位图形为三角形,即区位三角形;

当原料地为多个,并不同消费地在一起,区位图形为区位多边形。

韦伯对区位的推求,采用了力学方法,即范力农构架,运费最小点为区位三角形或多边形的重心。

综合等费用曲线

▲等费用曲线:

指运费相等各点的连线,以某一点(市场或原料产区)为圆心的同心圆。

综合等费用线:

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即该点所有运费的总和)

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把不完全竞争的概念引入区位论研究,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并在运费分析上,提出了远距离运费衰减理论。

主要解决了两大基本问题,一是在假定原料的价格和分布地以及市场的位置已知的条件下,生产在哪里进行;

二是在生产地、竞争条件、工厂费用和运费率已知的情况下,价格如何影响生产者的产品销售地域范围。

胡佛的区位理论:

胡佛对韦伯区位理论中的运费计算方法做了重大改进,他将运费分为场站作业费和线路运输费两个部分,并指出总运费是一条增长逐渐放慢的曲线而不是直线。

他提出了运费最小区位分析方法,结论表明,在区位三角形内部一般很少存在最小运费点,相对的在三角形顶点处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以廖什为代表的利润最大化区位理论从需求出发,认为最佳区位点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之差的最大点即利润最大化点。

按照廖什的理论,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的空间模型是正六边形。

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概要

中心地:

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1、假设前提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

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

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均质平原

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

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便捷交通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最近中心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

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完全竞争

第五,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不存在未被服务的空白区。

--充分服务

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最大利润

2.单一中心商品构成的中心地分布结构—正六边形

1)均质平原上只有一个商品提供点,市场区就是园形,其服务半径为R(商品的实际供应范围)。

2)新进入的商品提供商与原有的提供商的距离应不少于2R。

3)不断有新的提供商的进入,每个提供商的市场区都是圆形的,圆与圆之间相切,留下了未被服务的空白区;

4)要不留空白区,圆与圆必须重迭。

重迭区被平均分为两部分。

正六边形市场区形成。

3.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形成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K=3系列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氏中心地系统特点:

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1)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1,3,9,27,81,…。

K=3;

K=3n-1

(2)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

(二)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为了节约资本,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交通原则下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1)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

1,4,16,64,256,…。

K=4系列或K=4n-1系列

(2)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

1,3,12,48,192,…。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

(1)1,7,49,343,…,K=7系列或K=7n-1系列

(2)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

1,6,42,294,2058,…。

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1.市场原则是基础,交通、行政原则是对其修正。

2.在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工业人口多等地区,交通原则的作用较强;

在国家统治力量强大、较封闭的地区,行政原则的作用较强。

3.高级中心地适宜用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适宜用行政原则布局,低级中心地适宜用市场原则布局。

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消费市场状况;

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

零售业间的竞争,地价的作用

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区位

企业增长动因:

实现规模效益,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这种范围的上限,称为最佳规模,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这种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

实现交易内部化,范围经济是指由于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技术优势的发挥

来自竞争的压力

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扩张可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包括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

横向一体化:

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纵向一体化:

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现实中,多数大型企业均有一定程度的纵向一体化。

该类扩张使企业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结起来,以实现交易内部化。

后向一体化指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活动。

前向一体化指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接触扩张

等级扩张

通道扩张

公司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

功能部结构、产品部结构、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结构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跨国公司:

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产品周期理论:

新产品阶段:

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发明和生产主要出现在发达工业国的都市中心。

成熟产品阶段:

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

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

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

标准化产品阶段:

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

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

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

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折中理论:

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集中于边界地区;

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便利的交通运输;

及时的信息获取,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

公司总部趋于选择主要大都市区

R&D的区位要求:

接近科研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

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科学家、工程师、技工)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

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

R&D区位:

趋于大都市区和科研机构集中区。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区域经济结构:

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

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产业功能分类:

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关联产业是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他服务的产业,

支柱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潜导产业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主导产业选择:

高比较优势系数;

高产业关联度;

高需求收入弹性;

高生产率上升率;

高产业创新能力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

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那么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而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就越大。

库兹涅茨法则:

随着时间推移,农业部门在国民收入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部门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上升,在全部劳动力中大体不变,服务部门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上升,在国民收入中大体不变。

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

1);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规模上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霍夫曼比例为2.5(±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体相当,霍夫曼比例是1(±

0.5);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

雁行形态说:

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交替发展。

区域空间结构:

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极核式空间结构

极——最、顶端;

核——中心、核心

极核——区域中经济活动最为集聚的地方,区域内各种资源、要素向这一地区集聚,形成资源、要素的集聚中心(点状物)。

点轴式空间结构

(1)点、线构成;

点规模不等的增长极、极核;

线——生长轴

(2)原理:

增长极在不断增长扩大的过程中,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不断加强,从而使得各种线状物不断增多,使周边地区的经济不断增长。

从而改善周边的经济、社会环境形成一个较理想的新的投资环境,就会出现一些新的增长点,并沿线状物进行布局形成轴(开发轴、发展轴)。

若干点与轴依据一定的空间关系和等级体系就形成了点轴系统。

网络式空间结构

特点:

(1)线交错纵横,沟通了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2)点与点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无阻

(3)点成为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发展的主要经济中心

(4)通过网络形成区域的增长中心体系

功能:

通过网络式将空间上分散的各种要素加以整体组织、调控使其充分发挥在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取得最佳的结构性效益推进域面的整体发展。

集聚与扩散机制

1.集聚机制

(1)集聚——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内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2)原因

1)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2)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3)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3)结果

1)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资源、要素、企业等向优势区位集中)。

2)是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区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

3)产生区域结构的不平衡性——马太效应

2.扩散机制

(1)扩散——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内的扩散趋向与过程

(2)原因:

1)避免集聚不经济。

如人口密集、地价上涨、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

2)为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3)政府政策引导

(3)结果:

1)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等趋于相对均衡;

2)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协调发展。

空间近邻效应:

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在我国,影响大的农业工业化模式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和闽南模式(晋江模式)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资源禀赋;

资源配置力;

区位条件;

外部环境

区域增长极理论:

1.佩鲁(Francois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概念:

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理论内涵:

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

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

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2.区域增长极理论

(1)有关增长极的解释

增长极是相互关联产业的空间聚集。

增长极是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

增长极是位于城市中心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围腹地增长的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

(2)本书关于增长极的定义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3)增长极的特点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

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

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4)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作用

支配效应:

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

乘数效应:

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

极化与扩散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