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39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docx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两册复习题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5、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6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7、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

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

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

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

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

①候鸟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3、食物链的举例。

答:

①草→兔子→鹰②蔷薇→蚜虫 →瓢虫 →小鸟③落叶→蚯蚓→小鸟④水稻→稻螟虫→青蛙→蛇→老鹰⑤水稻→田鼠→黄鼠→老鹰      

4、自然保护区。

答:

①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②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③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保护我国现存最大一片红树林)④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我国建立最早的四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为主)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长江、黄河和澜沧江)

四、简答。

1、哪些条件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答:

绿豆芽的生长受水分、温度、阳光、养分等因素的影响。

2、在食物链“草 → 兔子 →   鹰”中,如果:

①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

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草可能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

②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

大量的鹰会饿死,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

③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

兔子会因缺少食物而减少,最后会消失。

老鹰也会饿死,草原会逐渐荒漠化…

3、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鹰、兔子的减少和草的减少?

答:

人类对老鹰、兔子的猎杀;为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的生长困难;等等。

4、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答:

①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

②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

③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希的动植物。

④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

六、实验分析。

1、在“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水多时和水少时一分钟内浮到水面上来的次数有什么不同?

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

水多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少甚至没有;而水少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较多。

这是因为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就空间减少了,氧气量也跟着减少,所以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较多。

2、在“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动物多时和动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有什么不同?

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

动物多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这是因为由于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因缺氧而死亡。

3、在“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植物多时和植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有什么不同?

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

在植物多时,生态瓶里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这是因为水草增多,产生的氧气量增多。

但是,生态瓶里的植物并不是越多越好。

多到一定程度,影响了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态系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4、经过实验,你认为要想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更好,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

①生态瓶里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要平衡。

②必须有足够的氧气。

第二单元

一、基础知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光源、挡光物体、屏。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4、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读作:

guǐ))。

6、:

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光能反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温暖)。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0、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12、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13、太阳的外部温度约摄氏(6千度),内部温度约摄氏(2千万度)。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15、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17、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19、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

20、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连接管道)(支架)和(控制系统)。

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二、解释概念。

1、光源:

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投影:

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3、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白色反光最好。

三、举例。

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

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星星、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

2、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

大街上的交通标示牌、洗手间门口的标示牌、皮影戏、电影、手影表演、工业生产和设计中采用的投影制图……

3、生活中光的反射原理的运用。

答:

①反光镜②医生带的额镜③照明灯上的灯罩④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

⑤利用激光反射器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⑥潜望镜⑦万花筒⑧观景箱……

4、凹面镜和凸透镜原理的应用。

答:

①放大镜②望远镜③古代人用凹面的铜镜取火

④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太阳灶⑤奥运会圣火火种是利用凹面镜取得的……

四、简答。

1、影子有什么特点?

答:

①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②影子的大小与挡光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近大元小。

③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答:

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

即早晨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

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3、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答: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5、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答:

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增加亮度。

7、宇航服的颜色与光泽和防辐射有什么关系?

答:

宇航服一般都是银色的,这是因为银色可以减少辐射,可以保护宇航员。

8、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

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

五、画图并分析。

1、凹面镜汇聚光的原理图。

   2、凸透镜汇聚光的原理图。

3、潜望镜光线图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一、填空:

1、地球的地表形态可以分为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西藏地处高原,那里有许多有着尖峰的冰山;内蒙古的大草原很宽广,一望无边。

2、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海洋在地形图上用蓝色表示,用绿颜色表示平原。

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2007年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在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改变的是火山和地震。

5、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有关。

6、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风化。

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形地貌。

8、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变化,地球刚形成时是汪洋一片,后来才出现陆地的。

9、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两个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

10、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如海南第一山;云南的石林;黄山奇石等。

11、整块的岩石风化形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细小的颗粒经过长时间后又会变成土壤。

12、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13、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15、土壤中还有腐殖质和盐分。

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它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6、雨水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7、在自然界,地表的地形常常不是很平的,各处植被覆盖的程度也不一样,天空中的降雨量也有大有小。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18、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19、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20、除了流水,还有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有侵蚀和沉积作用。

2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

2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都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

23、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

特点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平原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25、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26、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27、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28、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29、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30、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31、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32、(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二、名词解释:

1、风化: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2、腐殖质:

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植物肢体腐烂以后变成的,叫做腐殖质。

3、侵蚀:

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4、冰川:

地质学家把在地表缓慢移动的大冰体称为冰川。

三、问答题:

1、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有什么危害?

答: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形成的,它能引起地裂、水灾、火灾等。

2、引起岩石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

主要有①冷和热的作用②水流的作用③植物的作用④动物活动的作用。

5、说说河流各段的岩石会有什么不同?

答:

河流上游往往布满了大石头,中游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

6、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形成了什么,为什么?

答:

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容易形成平坦辽阔的冲积平原。

因为大江大河的下游,水流流速减慢,起到了沉积作用。

7、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答:

一是地球内部力量,如火山和地震等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二是来自地球的外部力量,如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也会改变地形地貌。

8、人类的哪些行为造成了地表的破坏?

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地表不受破坏?

答:

人类自身的活动如破坏植被、过度放牧等,都加剧了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应该适度开采矿产,妥善保护植被。

9、侵蚀有什么危害?

答:

侵蚀会让土地支离破碎,形成的山洪冲毁房屋,冲毁道路,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10、生物会对岩石造成什么影响?

答:

植物的种子落进岩石缝隙中,生根发芽后,植物根系的膨胀作用会使岩石破碎产生风化作用。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一、填空:

1、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向下的拉力;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向下的压力。

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

2、树上的苹果往下落,向上抛的球最终要落回到地上,我们从滑梯上往下滑,水往低处流……这些运动都是因为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

物体的重力是向下的。

3、像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态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4、人们利用弹力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如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

6、橡皮筋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速度快,距离远;橡皮筋绕的圈数少,小车行驶速度慢,距离近。

8、弹簧受到的力越大,长度改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9、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10、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11、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在生活中常常被叫做弹簧秤。

13、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

科学技术上则统一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约等于10。

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1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16、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8、往自行车车轴处滴一些润滑油是为了减小摩擦力;人们在鞋底设计了各种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19、汽车运动时,轮胎要与地面发生摩擦,我们从汽车轮胎受到的磨损就可以知道。

20、赛车的设计:

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

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

二、名词解释:

1、反冲力: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

2、弹力:

像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态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3、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三、问答题:

1、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答:

橡皮筋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速度快、距离远;绕的圈数少,小车行驶速度慢、距离近。

2、橡皮筋的长度和在车轴上绕的方向分别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答:

橡皮筋的长度短,小车行驶速度快、距离远;长度长,小车行驶速度慢,距离近。

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的方向与小车运动的方向相同。

3、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有弹力?

人们能用它们做什么?

答:

被拉长或压缩的弹簧、被弯曲的锯条或竹片、被压缩的空气等都能产生弹力。

射箭、拉力器、皮球、衣服上的松紧带、自行车的坐垫等都用到了弹力。

4、说说在使用弹簧秤时应注意些什么?

答:

①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②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③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④测量完毕后,把测力计放回原处。

5、小车的哪些地方会产生摩擦力?

这些摩擦力属于滑动摩擦还是滚动摩擦?

答:

在我们小车上,车轴与车身、车轴与车轮、车轮与地面都存在摩擦力,这些摩擦力属于滚动摩擦。

6、自行车上哪些地方需要摩擦力?

是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的?

答:

自行车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主要有:

前后轮胎、脚蹬子表面、刹车橡皮等处。

增加摩擦力的方法:

在前后轮胎、脚蹬子表面上做花纹,使表面粗糙些,从而增大摩擦力。

7、自行车上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力?

是用什么方法减小摩擦力的?

答:

自行车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主要有:

前轴、中轴、后轴、脚蹬子轴、大小齿轮与链条等处。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安装滚珠、加润滑油。

9、说说摩擦力对我们的生活的利和弊?

答:

我们走路、汽车行驶、摩擦力太小了要打滑,这时的摩擦力是有利的。

机器运转,部件间相互摩擦而磨损,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

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不会翻车)。

(4)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轮胎不打滑)

五、连线题:

(9分)

用线把下面的科学家与他们的发现连起来

英国科学家牛顿紫外线(连约翰·里特尔)

英国科学家赫歇耳七色光(连牛顿)

德国物理学家约翰·里特尔红外线(连赫歇耳)

六、简答题:

(共22分)

1、“ 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这种说法对吗?

如果不对,请介绍火山喷发的好处有哪些?

答:

这种说法不对。

火山喷发除了给人类带来灾难,也会带来好处。

火山喷发的三大好处如下:

第一,它可以给人类创造一些土地资源,如像夏威夷岛全是火山喷发出来的

第二,就是火山能创造很多的自然景观,如:

美国的黄石公园,日本的富士山,我们国家的长白山,五大连池,有火山的地区风景几乎都很漂亮。

第三,它可以带来矿产资源,由火山作用形成的矿产资源是挺多的,包括非金属资源和金属资源。

2、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破坏可能引发沙尘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请列举三条)

答:

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破坏可能引发沙尘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做下面的措施:

第一,人类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第二,人类要适度放牧,第三,人类要控制人口增长,第四,人类要慎重进行工矿交通建设。

第五,人类要严禁无计划滥伐森林植被,破坏自然环境。

第六,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

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第一单元沉和浮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沉和浮

一、填空:

1、在水中沉的物体如:

橡皮、回形针、小石块;在水中浮的物体如:

泡沫塑料块、萝卜、带盖的空瓶。

2、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3、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有关,与它的重量有关。

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5、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

6、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7、不同的液体产生的浮力大小不同。

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不同。

8、在约旦与巴勒斯坦之间,有一个名叫死海的咸水湖,海水的含盐量比普通海水高出六七倍。

9、“沉浮子”为什么能够沉浮自如呢,它在瓶中的重量并没改变,那么改变的因素只能是体积。

10、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11、一个杯子中装着油、水、糖浆,在最下层的应是糖浆。

12、将钩码分别放在清水、盐水、糖水、酒精中,它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最小,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大。

13、有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叫做比重计。

14、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沉浮状况不会改变。

二、问答题:

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课本P6)

答: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2、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

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3、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课本P7)

答:

能。

把物体做成实心的物体,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把物体做成空心形状、船形或盒形,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这如何解释呢?

(课本P8)

答:

铁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小,排开的水量就小,它受到的浮力就小。

造成大轮船后浸入水中的体积大,排开的水量就大,它受到的浮力就大。

5、我们用什么方法保持船的平稳?

(课本P9)

答:

①在小船底部粘上一些橡皮泥;②将小船的底部做成斜锥体;③可以在小船的四周加上船沿,心量使小船的四周重量相等;④可以通过把船分隔成几个船舱来保持船的平稳。

6、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为什么把石块放入水中它就会下沉?

(P16)

答:

石块受到浮力大小与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石块放主水中下沉了,是因为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它本身的重量。

7、你能用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吗?

(P16)

答: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8、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P20)

答: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排水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