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3998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docx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三首》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docx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及《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

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坻、埘、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

“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

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ǎo):

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

配偶。

  荇(xìng)菜:

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

这里指时时。

寤,醒着。

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

芦苇。

  唏(xī):

干。

  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sì):

水边。

  埘(shí):

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huó):

相聚、相会。

桀:

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

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

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

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

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陈风·月出》)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兮,不可泳思。

江之永兮,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

  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

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表达了一个妻子对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牵挂。

《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

诗中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社会中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

诗中的情绪也是哀怨为主,几乎没有愤怒。

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实的。

  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君子于役》里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以傍晚牛羊归家的情景为背景,渲染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4.《诗经》的语言特点。

  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

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小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通过全体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24《诗经》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一、情景导入

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二、前置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

寤寐()()溯洄()()坻()荇菜()

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_篇,包括__、__、_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三、合作探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3、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四、展示交流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2、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

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4、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五、拓展延伸

《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六、教学反思

 

24《诗经》两首答案

1、jūjiūyǎotiáohǎoqiúwùmèisùhuíChíxìng2、

(1)《诗经》305风雅颂

(2)赋比兴(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C.4、B

1、[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析]本题考查《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

但是,关键不只在于识别,更在于体会这些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析]写景其实是为抒情服务,成功的写景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

[参考答案]景语情语。

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

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

一条河流,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

但景物又有不同。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

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4、[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5、《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