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7349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勐泐文化广场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

28/3

常规土工试验样

土侵蚀性分析

3

颗粒分析

6

标准贯入试验

次/组

80/3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米/组

8.5/1

孔位定点、标高测量

50

孔内水位观测

波速测试

钻孔根据业主提供的“西双版纳勐泐文化广场平面分布图”及指定的位置实地布设,由于地表建筑物尚未拆除,部份孔位稍有误差,但不影响资料的正常使用。

为了便于作图和资料整理,本报告勘探孔高程系、平面坐标系采用拟建场地南西角景德西路中轴线与金鹿商业街中轴线交点A(详见附图1)作为标高和坐标原点引测,各钻孔孔口高程及坐标见附表1(勘探点一览表)。

二、场地地质环境概况

拟建场地位于景洪市勐泐大道(文化宫、金鹿商业街)旁,场地东侧接勐泐大道,南侧接景德西路,西侧为西双版纳体育运动中心,拟建筑物平面呈“L”形展布,场地及周边地物较复杂,交通方便(见附图1:

勐泐文化广场建筑物和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场地地处景洪山间构造断陷盆地中部澜沧江右岸Ⅱ级阶地沉积区,属河流堆积地貌,场地地势平坦,最大高程551.00米,最小高程550.50米,相对高差约0.50米,地形、地貌条件好。

地基土由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组成,场地及周边无不良地质作用分布和活动断裂通过,地质环境条件简单。

三、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基岩土单元的划分原则

地基岩土单元划分主要依据其成因并结合物理力学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层,岩土名称由野外观察和室内测试成果综合确定。

场地内岩土层由上往下依次分为:

①素填土、②粉质粘土(可塑~硬塑)、③粉质粘土(软塑~可塑)、④粉土、⑤卵石等五个单元岩土层。

颗粒组成由上往下粒径逐渐变粗,有明显的沉积韵律,具典型的二元结构。

(二)单元岩土层工程地质征分述

场地自上而下依次分布有①素填土、②粉质粘土、③粉质粘土、④粉土、⑤卵石。

①素填土强度低且不均匀,具高压缩性,厚0.50~1.20m。

②粉质粘土强度中硬,孔隙比e平均值0.83,液性指数IL平均值0.24,压缩模量Es平均值7.7MPa,压缩系数a0.1~0.2平均值0.25MPa-1,可塑~硬塑,中压缩性,埋深平均值0.68m,厚度平均值4.87m。

③粉质粘土强度中软,隙比e平均值0.87,液性指数IL平均值0.81,压缩模量Es平均值6.10MPa,压缩系数a0.1~0.2平均值0.33-1,软塑~可塑,中压缩性,埋深平均值5.55m,厚度平均值4.13m。

④粉土呈稍密~中密状,颗粒组成平均值为:

>0.25-4.0%,0.075~0.25-11.3%,0.05~0.75-29.6%,0.01~0.05-21.7%,0.005~0.01-13.7%,<0.005-19.8%。

详见附表6,中压缩性,强度中软,埋深9.68m,厚度平均值3.37m。

⑤卵石中密~密实,强度高,埋深平均值13.04m,揭露厚度5.00~12.90m。

各岩土层工程特征由上往下分述见表2-1,场地内的空间分布见附图2~12。

(三)单元岩土层承载力值的确定

根据场地地质环境条件及建筑物安全等级,该场地各单元岩土的承载力特征值主要采用标准贯入试验(见附表2)、触探试验(见附表3)、物理力学指标计算和经验值综合确定,详见表2-2。

表2-2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统计表

土层编号及名称

标贯法

(kPa)

动力触探法

经验值

特征值

①素填土

60~80

70

②粉质粘土

210

220~250

③粉质粘土

159

150~160

145

④粉土

135

⑤卵石

500

500~600

三、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动态特征

根据盆地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场地位于地下水径流区,地下水流向北东。

勘察施工期间对各钻孔均进行了孔内稳定水位观测,其结果见附表1。

根据钻孔揭露结果及周边调查表明:

在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有一层地下水,属卵石、粉土中的孔隙潜水,为区域稳定含水层,富水性好。

勘察期间实测稳定水位深度为6.10~7.50m,勘察期间属雨季,该实测地下水位为较高值。

据调查,场地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约3.00m,近期内年最高水位埋深可取6.00m,相应的地下室抗浮设计水位取6.00m。

由于区域地下水位低于基础底板,设计施工时可不考虑该潜水对地基基础设计施工的影响。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

根据当地施工经验,本区存在地下给排水管网(渠)渗泄漏问题和粘性土中的局部上层滞水,其水位埋深一般1.50~2.00m,相应的地下室防渗设计水位取1.50~2.00m。

该地下水对基坑开挖将引起局部影响,设计和施工时应考虑地下给排水管网渗泄漏水和上层滞水的影响,采取必要的措施。

但其水量小,易于疏排,只要在基坑内集水明排即可。

场地内地下水主要受区域大气降水控制,接受大气降水及山区基岩裂隙水补给,向澜沧江排泄。

(二)地基土的渗透性

该场地①素填土结构松散,孔隙较发育,周边环境水会下渗;

②粉质粘土、③粉质粘土透水性微弱,为相对隔水层;

④粉土为中等透水层;

⑤卵石为强透水层。

地基土渗透系数经验值见表3-1。

表3-1地基土渗透系数经验值表

土层编号

与名称

渗透系数经验值

(m/d)

土层渗透系数分类

0.001~0.005

<0.005

微透水

③粉质中砂

0.50~2.00

0.005~5

弱透水

60~100

20~100

强透水

(三)地下水、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建筑场地所处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附录G.0.1的规定,场地环境类型为II类。

据云南省地质矿开发产局景洪地质环境监测站多年监测结果,该区未出现环境水、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

即环境水、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2.1、12.2之规定,结合ZK1-1、ZK13-1、ZK24-1的土样侵蚀性分析成果(详见附表6),经对比分析综合判定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

判定结果:

场地内环境水、地下水和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

四、场地地震效应

场地处澜沧—耿马及普洱—宁洱两个地震带之间,据已有的近几十年地震资料,区内地震频发,但震级多在5级以下,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的记录。

(一)地震基本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0.22第3条之规定,该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二)建筑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

根据钻探揭露结果及场地工程地质特征,①素填土强度软弱,②粉质粘土强度中硬,③粉质粘土和④粉土中软,⑤卵石强度。

结合ZK01、ZK24和ZK35孔地震剪切波速测试结果(详见附表7),场地20米深度范围内等效剪切波速Vse为272.00m/s~281.60m/s,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m,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表4.1.3之规定及表4.1.6条的划分标准,综合确定场地类型为中硬场地土、场地类别为Ⅱ类。

(三)液化判别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4.3之规定,应对场地内④粉土进行液化判别。

根据1989年《景洪城市地质综合调查报告》1:

5万的资料,场地内④粉土的地质年代属第四系上更新统(Q3)地层,按规范(GB50011-2001)4.3.3第1条,场地内④粉土的地质年代属第四系上更新统(Q3)地层,地震烈度为8度时可判为不液化。

判别结果:

④粉土层在8度地震烈度下为不液化土。

(四)场地地段划分

根据场地地形、地貌条件及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4.1.1之规定,场地属于对建筑抗震有利地段。

五、场地稳定性评价及地基土利用

(一)场地稳定性评价

场地地处景洪山间构造断陷盆地中部澜沧江右岸Ⅱ级阶地沉积区,属对建筑抗震有利地段,场地稳定性好,地基土自上而下依次为素填土、粉质粘土、粉土、卵石,由上往下粒度逐渐变粗,有明显的沉积韵律,具二元结构。

据我院在景洪盆地内的深孔钻探资料,卵石层厚度大于200m。

地基土在深度上强度呈软弱~中硬~中软~中硬分布,无软弱下卧层及液化土分布,场地周边影响区内无下覆的全新世强烈活动断裂通过,工程建设遭受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诱发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危险性小,该场地适宜本工程的建设。

场地内地势平整,相对高差约0.50m,地形简单、地貌单一。

地基土各单元层顶板埋深、厚度、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方面在平面上较均匀,场地岩土层沿水平方向均匀性好。

(二)地基土利用

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拟建物的结构、埋置深度等特点,①素填土强度软弱且不均匀,可不考虑在基础持力层之列;

②粉质粘土强度中硬,承载力特征值ƒak为210kPa,顶板埋深0.50m~1.20m,底板埋深5.20m~6.20m,厚4.30m~5.50m,若拟建物基础埋深小于3.50m时,可考虑采用基坑开挖后剩余的②粉质粘土和③粉质粘土共同作为基础天然持力层;

③粉质粘土强度中软,承载力特征值ƒak为145kPa,顶板埋深5.20m~6.20m,底板埋深9.00m~10.40m,厚3.40m~4.70m,若拟建物基础埋深大于5.00m时,可采用③粉质粘土作基础天然持力层;

④粉土强度中软,承载力特征值ƒak为135kPa,顶板埋深9.00m~10.40m,底板埋深11.60m~14.90m,厚1.80m~4.90m,为非液化土,可作为基础下卧层;

⑤卵石强度,承载力特征值ƒak为500kPa,顶板埋深11.60m~14.90m,揭露厚度5.00m~12.90m,可作为基础下卧层。

(三)基础类型选择

1、浅基础方案

拟建筑物按单层地下室、层高4.50m进行基础选型分析,基础埋深3.50米(或5.00米)。

②粉质粘土的承载力特征值ƒak=210kPa,压缩模量Es1-2=7.70MPa,厚度为4.30~5.50m;

第一下卧层③粉质粘土的承载力特征值ƒak=145kPa,压缩模量Es1-2=6.10MPa,厚度为3.40~4.70m,采用天然地基,土的强度和压缩性均能满足建筑物荷载和变形要求,可以采用天然地基。

由于拟建物为地下建筑,基础类型可采用筏形基础或箱形基础,基础在满足其它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尽量浅埋。

2、桩基础方案

根据拟建工程特点、场地土及周围环境条件,本工程不宜采用桩基础。

(四)基坑开挖

基坑开挖深度3.50米(或5.00m),开挖深度范围内为①素填土及②粉质粘土。

素填土厚度为0.50~1.20m,厚度小,基坑周围土层主要为②粉质粘土。

基坑开挖后,根据计算结果(见表5-1),②粉质粘土层直立边坡坡高为3.5米,边坡处于稳定或基本稳定状态,不会产生基坑壁滑动;

当直立坡高为5米时,常规状态下边坡基本稳定,饱和状态下边坡不稳定,但坑壁土一般不会达到饱和状态。

基坑深度3.5米时可采用近直立或大坡度放坡开挖,基坑深度5.0米时可采用70~75°

放坡开挖。

表5-1②粉质粘土层基坑稳定性计算表

坡高

(m)

重度

(Kn/m3)

抗剪指标值

最不利滑动面半径(m)

安全

系数

稳定性

备注

Ck(kPa)

φk(°

3.50

18.9

20.40

18.20

5.06

1.157

稳定

常规剪

19.6

16.30

14.60

5.05

0.95

基本稳定

饱和剪

5.00

19.9

6.23

1.02

6.24

0.820

不稳定

计算条件

边坡坡度按直立状态。

附加荷载按临时堆土1.5米高,堆土距坑边0.5米,宽2米考虑。

计算时未考虑填土层的影响。

地基土层中存在一个软弱结构面,即①素填土与②粉质粘土的接触部位;

雨季地表水会下渗赋存于填土层中,滞于填土与②粉质粘土的接触带上,容易沿该接触带剪出形成坑壁坍塌,虽然规模极小,但仍会对施工造成影响,对施工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有必要采取护坡措施。

坑边临时堆土应及时运走。

由于基坑内作业工期较长,施工时应采取必要的坑壁保护措施,防止雨水直接淋湿、冲刷坑壁。

本场地地面3.50~4.00m以下的土层具有浸水后极易软化、强度降低较快的特点,基坑开挖时应及时疏干基坑内的集水,严禁施工用水、雨水、给排水管网渗漏水等地表水和上层滞水浸泡、软化持力层和基坑侧壁土而影响基坑稳定性及地基土强度。

同时基坑开挖之后严禁久置、暴晒。

基坑开挖深度不超过5m,大多地段基坑与周边建筑物有一定的安全距离,这些地段基坑开挖对周边无什么影响。

但局部地段基坑距建筑物较近,如州体委住宅楼(楼层数5层)、文化宫(楼层数2层)、金鹿商业街(楼层数6层)等地段,这些地段的建筑物基础埋深一般1.00~1.50m,多为条形或独立无筋扩展基础(毛石基础),这些地段基坑开挖,应视基坑距已有建筑物的距离,采取边坡技护措施,如土钉锚喷等支护结构。

对其它地段或进行放坡开挖或近直立开挖。

基坑开挖范围内的土层均为微透水(渗透系数0.001~0.005m/d),上层滞水对基坑开挖有一定影响,虽富水性弱,涌水量小,但其对基坑的稳定性影响不能忽视。

对基坑内渗出的周边环境水在基坑底部角点采用坑内排水即可。

基坑壁土抗剪强度中等,不含砂土,区域稳定地下潜水位低于基坑底板,故基坑底板不会出现基底隆起现象,基坑开挖不会产生流砂、流土、管涌等渗透性破坏。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拟建场地地处澜沧江右岸Ⅱ级阶地上,地形平坦、稳定,无暗塘、暗浜及不良工程地质作用分布,下伏无全新活动断裂通过,无软弱下卧层及液化土层分布,属适宜建筑场地。

2、地基土各单元层顶板埋深、厚度、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方面在平面上稳定均匀,所以场地岩土层沿水平方向均匀性好,地基为均匀地基(土)。

3、该场地属对抗震有利地段,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相应的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4、地下水和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地下水对基坑开挖影响不大,采用坑内降水措施,即可顺利开挖基坑。

5、对于基坑距已有建筑物较近的地段,基坑开挖时应采取土钉墙、锚喷等支护结构措施进行防护。

6、场地勘察范围内各岩土层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及承载力特征值建议采用表5-3所列值。

(二)建议

1、根据拟建物基础埋深要求,可采用基坑开挖后剩余的②粉质粘土和③粉质粘土共同作为基础天然持力层,或③粉质粘土层为基础天然地基持力层,基础类型可采用筏形基础或箱形基础。

由于②、③粉质粘土持力层,自上而下有强度减弱的特征,建议在满足建筑物其它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基础尽可能浅埋,充分利用浅层土的强度。

3、基坑开挖后,局部地段若遇掩埋的鱼塘、古井等,持力层的土质与建议的持力层不符时应及时通知勘察单位加强验槽,进行妥善处理。

4、无论采用何种基础类型,地下室均应采取防渗措施,防渗地下水位按上层滞水水位1.50~2.00m设计。

5、施工过程中应对距基坑较近的已有建筑物设变形沉降观测点,对可能受影响的周边建筑物进行变形沉降观测。

6、由于基础施工时间较长,为保证基础的正常施工,建议对基坑采取必要的围护。

表5-2各岩土层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及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值采用表

地质

年代

及名称

岩性描述

顶板标高(m)

厚度

重度(γ)

压缩模量Es

(1/Mpa)

直剪试验

承栽力特征值

ƒak(kPa)

静压桩

振动沉管灌注桩

Ck

φk

(°

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k)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sk)

1、第四系人工堆积层

素填土

暗灰、暗黄色,成分以粘性土为主,顶部含砂卵砾石,稍湿~湿,松散,高压缩性。

550.72

0.68

17.5*

2、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Q3al)

粉质粘土

褐黄色,棕红色,稍湿,可塑~硬塑,韧性中等-高,干强度中等-高,局部为粘土,强度中硬,中压缩性。

545.18

4.87

7.70

20.4

18.2

棕红色,湿,可塑~软塑,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粉粒分布不均,局部为粉土,强度中软,中压缩性。

541.05

4.13

6.10

10.4

12.8

暗红、褐黄色,成分以石英为主,次为云母及少量粘粒,岩心易散,饱和,中密,强度中软,中压缩性。

颗粒组成(6个子样平均值):

0.25~0.5—4.0%,0.075~0.25—11.3%,0.05~0.075—29.6%,0.01~0.05—21.7%,0.005~0.01—13.7%,<0.005—19.8%。

537.68

3.37

19.5*

8.00

3、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Q3al)

杂色,成分为石英、火成岩等,颗粒以卵石为主(粒径一般4~8cm),多呈浑圆状,坚硬~极坚硬,孔隙为砾、砂充填。

钻进较困难,含水,中密~密实,低压缩性。

529.66

大于200m

22.0*

25*

(变形模量)

带*者为经验值

表2-1岩土工程特征表

地质年代

厚度

范围值

平均值(m)

分布范围

1、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4ml)

暗灰、暗黄色。

结构疏松,主要由粘性土组成,顶部分布有少量砂卵砾石,粘性土可塑、高压缩性。

0.50~1.20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可塑-硬塑

褐黄、褐红色。

顶部含铁锰质结核,干强度、韧性中等-高,切面稍有光滑,稍湿,可塑-硬塑,强度中硬,中压缩性。

4.30~5.50

软塑-软塑

棕红色。

干强度、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滑,湿,软塑-可塑,强度中软,中压缩性。

3.40~4.70

粉土

暗红、褐黄色,粉粒成分以石英为主,次为云母碎片,含约20%粘粒,底部分布有少量粉细砂。

湿,中密,强度中软,中压缩性。

1.80~4.90

卵石

成分为火成岩等,颗粒组成以卵石为主(粒径一般4~8cm),多呈圆形、亚圆形,坚硬,次为砂砾,含少量粘性土,含少量漂石,钻进较困难,含水,中密~密实,低压缩性。

>12.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