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290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北京课改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同步练习北京课改版

【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廖沫沙(1907~1990),原名廖家权,湖南长沙人。

1922年入长沙师范学校,曾和贺绿汀组织文学社,办文学刊物,做过报纸副刊的助理编辑。

1927年到上海,在田汉主办的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旁听,在《南国月刊》等杂志上发表了《燕子矶的鬼》等戏剧小说作品。

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32年任职于上海明日书店,后又任《远东日报》编辑。

1934年加入“左联”。

1938年至抗战胜利前先后在湖南《抗战日报》、桂林《救亡日报》、香港《华商报》晚刊、重庆《新华日报》任编辑主任。

抗战胜利后去香港恢复《华商报》,任副主编、主笔。

    抗战时期写过一些历史小说,1949年结集为《鹿马传》,由三联书店出版。

解放后先后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育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1962年加入中国作协。

《人民日报》曾为他和夏衍等人开《长短录》杂文专栏;北京市委刊物《前线》曾为他和邓拓、吴晗开《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

1966年5月和邓、吴二人被错定为“三家村反党集团”,遭到残酷迫害。

1979年初平反。

【相关资料】

    关于郑燮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自称郑大、郑大郎。

板桥是其号,或题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晚年自署板桥老人。

他是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

    板桥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

终年73岁。

综观其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44岁以前,在贫困中成长;44岁以后至61岁以前,中举做官;61岁以后,卖画终老。

    

(一)家业衰败,刻苦求学

    郑氏祖上本属书香门第,先世原居苏州,明代洪武年间始迁扬州府属兴化县城东之汪头。

曾祖新万,字长卿,是个庠生。

祖父浞,字清之,是个儒官。

父亲名之本,字立庵,号梦阳,是个品学兼优的廪生,先后教授过几百名生徒。

舅父汪翊文,奇才博学,隐居不仕。

生母汪氏,在郑板桥出生三岁时就去世,故板桥有“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的凄恻诗句。

以后,父亲娶继室郝氏,郝氏对板桥也很疼爱。

他在《七歌》中追念:

“无端涕泗横栏干,思我后母心悲酸,十载持家足辛苦,使我不复忧饥寒。

    板桥的叔父之标,字省庵,也很爱板桥。

叔父有一子,名墨,字五桥,也是庠生。

堂兄弟之间感情很好,有如亲兄弟一般。

    从郑板桥与舍弟郑墨的通信中可看出,郑家原有典产三百亩,还雇用过佃户、女佣。

板桥做秀才时还从家中旧竹书箱中找出不少前代家奴的契卷。

但当板桥出世时,家业渐次衰落。

    板桥是由乳母费氏照养大的。

费氏原是祖母蔡氏的侍女,当板桥生母去世后,费氏把板桥视为己出。

在灾荒年景,费氏也总是驮着板桥上街,先买块饼塞在他手里,再去料理家务。

故板桥后来写有《乳母诗》云:

“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表示了对乳母的怀念。

    板桥对乳母的感情很深。

费氏有

段时间暂别郑家到他处谋生,临走前,把板桥老祖母的旧衣服洗好补好,把缸里的水汲满,买几十捆柴草堆积灶下,就走了。

板桥早晨跨进费氏的房间,里面空荡荡的,摸摸灶上尚有余温,锅里放着一碗饭、一盆菜,就是费氏平时给板桥准备的。

板桥一见这情景,只是痛哭,连饭也不想吃了。

费氏勤劳的一生及其高尚情操,潜移默化,深深感染了板桥,他后来为官清廉公正,能够体恤百姓的疾苦,与这也不无关系。

    板桥小时在家里,一直受着他父亲的直接教育和舅家的影响。

三岁时,父亲就开始教他识字、写字,五六岁时教他读诗背诵。

六岁以后,教他读“四书”“五经”,要他抄写熟记。

八九岁时,父亲教他作文联对,还常去舅父家聆听舅父汪翊文的开导与教诲。

《板桥自序》称自己“幼随其父学,无师也”。

又说:

“板桥文学性分,得外家气居多。

”直至十七八岁时。

板桥才离开兴化老家到真州(今仪征县)的毛家桥去读书。

    板桥读书很刻苦,且善于独立思考。

他不相信有过目成诵的神童。

他在《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中说: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他还认为,无所不诵不是好事,对书要有选择,即使好的书,也要选择书中好的来读,有些章节,令人可歌可泣,更应该“反复诵观”。

所以,他能在熟读上下苦功夫,经常一部书要读上多遍,务求能背得下来。

    板桥读的书也很广泛。

他虽不喜欢考证烦琐的经学,但仍然花很大的功夫去攻读。

他喜欢读历史、诗词、散文等作品。

“少年游冶学秦柳,十年感慨学辛苏。

”他不是个束缚在经书教条中的书呆子,也不总坐书斋死读书,而是喜欢走出家门,面向大自然。

《板桥自序》中说:

“板桥非闭户读书者,长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峭壁、墟墓之间。

然无之非读书也。

    20岁时,板桥从真州回到家乡,拜陆种园老先生为师。

陆种园品行高洁,文才横溢,书法很有个人风格,尤擅长填词。

板桥就跟他学习填词。

与此同时,他还结交了许多诗朋画友。

由于板桥天分较高,学习勤奋刻苦,再加之名师尽心指点,他不仅通读了“四书”“五经”,且在绘画、书法、作诗、填词诸方面都有了名声,很快他就成为当时兴化县有名的秀才了。

    板桥23岁时,与徐氏结婚。

徐氏是个贤惠温顺的女子。

婚后为了养家糊口,板桥只得辍学了。

    板桥年轻时喜欢写字,爱好学画。

他特别爱画竹。

他家原有

两间茅屋,茅屋的南边有些空地,种了许多竹子。

每天早晨,板桥起床后就去看竹。

竹,“劲节可风,潇洒不俗”,“历四时而长茂,值霜雪而不凋”,时时引起画家的共鸣。

此外,他还画兰、画石。

在20岁左右,板桥的兰、竹、石已画得十分出色。

随着年事增长,阅历丰富,功夫日深,兰、竹、石在他笔下越来越不同凡响。

于是他就常常以卖画鬻字来解救生活的贫困,所谓“日卖百钱,以代耕稼,实救贫困,托名风雅”。

但是,由于他的竹画立意高雅,借竹咏志,能欣赏他字画的人并不多。

    卖字画不行,不得已办起了塾馆,教几个蒙童。

起初,他在兴化东门宝塔湾开馆。

婚后第四年,他离开家乡,前往真州的江村教学,过着“傍人门户渡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的生活。

但灾荒年景,学生肚子都吃不饱,哪来束修献给老师!

所以,卖画无人要,教书无人来,“几年落拓向江海,谋事十事九事殆”,结果仍是一事无成。

    大约30岁上,板桥的父亲去世了,家中境况更是艰难,揭不开锅是常事,门前债主不绝,儿子送先生的束修也出不起,只好辍学回家。

没法子,连老父遗留下的一些书籍也只好贱价出售,“今年父殁遗书卖,剩卷残编看不快;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

板桥陷入了穷途末路的境地。

    接着,又是爱子早逝。

至39岁时,他的结发妻徐氏也不幸病殁。

这一连串的打击,直使得郑板桥对前途感到了失望,甚至产生了“我已无家不愿归,请来了此前生果”的悲观思想。

在这艰难困顿、消沉颓唐中,幸而遇到江西程羽宸,慷慨解囊,以一千两银子相助,才“扫开寒雾”,“一洗穷愁”,使他解脱家庭的牵累,得以出游庐山、燕京、杭州等地。

    板桥在40岁中举之前,曾有三次出游。

先是,板桥在32岁时出游江西,结识无方上人于庐山,板桥为之写竹、题诗,以后时有交往。

33岁时,板桥又出游燕京,写下了著名的《燕京杂诗》:

“不烧铅汞不逃禅,不爱乌纱不爱钱;但愿清秋长夏日,江湖常放米家船。

”板桥在诗中直率地提出了“不爱乌纱不爱钱”的主张。

郑方坤《郑燮小传》在记述板桥此次旅京情况时也说:

板桥“壮岁客燕市,喜与神宗尊宿及期门、羽林诸子弟游,日放言高谈,臧否人物,无所忌讳,坐是得狂名”。

还有一次是在板桥40岁那年秋天,出游杭州,漫步在风光明媚,“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堤上,怀古咏今。

他还多次来往钱塘江边,领略潮涨潮落、云起云飞的壮观,兴之所至,不能自已,吟出了《韬光庵》《观潮行》《弄潮曲》等壮丽诗篇。

    板桥的前半生,就是这样度过的:

读书、授课、著文、卖画、出游。

此时的心情,正如他在《落拓》中自我写照的那样:

“乞食山僧庙,缝衣歌妓家。

年年江上客,只是为看花。

    

(二)清廉为官

    板桥虽然落拓不羁,济世之志却未泯灭,40岁以后还在为功名奔走。

他不愿一辈子仅做个“锦绣才子”,曾说:

“凡所谓锦绣才子者,皆天下

之废物也,而况未必锦绣者乎!

”在他看来:

“读书作文者,岂仅文之云尔哉?

将以开心明理,内有养而外有济也。

得志则加之于民,不得志则独善其身。

”他也有进入仕途之心,因为这

不仅能安身立命,而且能兼济天下,这才算不枉读了半生诗书。

    板桥自己虽然也很想成为匡时济世之才,然而几次赴考,均名落孙山,所以一度心灰意冷,行迹散漫。

不过.他认为,做官应读书,但读书不一定做官:

“凡人读书,原拿不定发达,然即不发达,也不可以不读书。

”即使不做官,也应该好好读书,“东投西窜,费时失业,徒丧其品,而卒归于无济,何如优游书史中,不求获而得力在眉睫间乎!

    板桥进入中年后,曾有两段时间专心读书,一次是在雍正六年(1728)他36岁时,住兴化天宁寺,主要是攻读“四书”“五经”,同时学习研究书法艺术,曾手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各一部;书中真、隶、行、草相参的雏形已初步形成,尽管还嫌稚俗,却已显出一定功夫。

第二次是在雍正十三年他43岁时,由于得到朋友的资助,他再度离开家乡,到焦山别峰庵、双峰阁发奋攻读。

这回学习内容则更广泛了,除读“四书”“五经”外,还读《左传》《史记》《庄子》《离骚》及贾、董策略,诸葛表章,韩文,杜诗,二十一史等,可谓经、史、子、集通观博览。

这样系统的学习,为他后来的参政、论世、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雍正十年,板桥40岁时曾赴南京乡试,中了举人。

而经过这次焦山借宿苦读,终于在乾隆帝即位那年(1736),赴京都应试,中了进士。

他得意地画了一幅《秋葵石笋图》,并题上一诗:

“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样。

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

”此时,他已44岁,虽不能像牡丹、芍药在春天与群花争艳,却能像秋葵那样与丹桂齐芳。

    在封建社会里,“学而优则仕”是通行的法则,郑板桥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当然也不会回避这一条路径。

但他自乾隆元年中进士后,直至乾隆六年他49岁时,才被选为七品县令,去山东范县就任。

    范县是鲁西的一个小县,地处黄河北岸。

板桥骑了毛驴,带了书僮,一捆行李,几包书,一张琴,来到范县县衙。

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叫人把县府衙门的墙壁打了百来个洞。

大家莫名其妙,他解释说是“出前官恶习俗气耳”。

因为在他看来,县衙与外面隔着厚厚的墙,新鲜空气进不来,衙里龌龊空气出不去。

前任县官们偏爱空气污浊,房间发霉,他却需要自由自在与人交往,打破县令与百姓间的隔膜。

    范县百姓对官府避而远之,小小衙门倒也清静。

板桥无所事事,作画看花,饮酒解闷;醉后激奋,不免引吭高歌。

声音传到门外,引起衙役议论,说这个县官真有些癫疯。

这个议论给小丫头听到,急忙奔告板桥的家属。

家属劝说板桥:

历来只有狂士、狂生,没有听说还有狂官,应当引起注意。

此后,板桥就改在黄昏之后喝酒,酒后即睡,不再像开始时那样了。

    不久,板桥走出衙门,接触社会,了解民情。

当时“父母官”出门,总得鸣锣开道,大张旗鼓,喝令百姓肃静回避。

板桥却一反惯例,免去这些排场:

“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

一杯白水荒涂进,惭愧村愚百姓心。

”他经常不在衙门里而是在乡下巡视:

“几回大府来相问,陇上闲眠看耦耕。

”由于板桥与农民接触,使他认识到了农民的作用。

他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说:

“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

    板桥办事公道,有较明显的爱憎观点。

一次,有个姓李的四川籍学生,在县试考中第一名,但是考生们因他不是本地人,大家哄起来,不准李生应考。

李生找板桥大哭了一场,诉说他已迁居范县17年了,如果要回原籍应试,一则路途遥远,蜀道难行,二则即使回原籍后,语言不通,实在无法可想。

板桥听了十分同情他,立即向府宪报告,请求解决。

府宪反而诬说板桥“私有所徇,乖违公义”。

板桥如哑子吃黄连,有苦没处说,只得忍痛将他除名;但为了李生的前途着想,就把他收做画徒,热心教育栽培他。

    又如,范县有崇仁寺,和大悲庵邻近相对。

有一对年轻的和尚、尼姑相爱,村上人因为他们触犯了“清规戒律”,将他们抓去见官。

板桥看看他们两人年龄相仿,情投意合,就“令其还俗,配为夫妇”,并且写了一首律诗送给他们,其中有两句:

“是谁勾却风流案?

记取当堂郑板桥。

”这表明板桥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成人之美。

    板桥是个耿直的读书人,他不爱巴结上司,而对贪官污吏则十分憎恨。

《小豆棚杂记》还记载着这么一件事:

板桥有次因公到省城济南去办事,上司都很器重他,请他去趵突泉赴宴,一边喝酒,一边观赏“天下第一泉”,并嘱他作诗。

板桥应声道:

“原原有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剑海边浑是卤,更难人辨识清泉。

”大家听了很不高兴,说是在讥讽上司。

这首诗的确很有胆识,一下刺痛了那些贪官污吏。

    由于板桥不摆官架子,办事公道,廉洁爱民,范县百姓把他当作谆谆善诱的长者敬重他。

他在范县一共五年,五年知县任上他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做了不少有益于百姓的事,所以被后人称颂为:

“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

    乾隆十一年,板桥已54岁了。

他离开了范县,被调到潍县当县令。

像在范县那样,板桥常常穿着便衣到潍县四乡去访察民情,关心着民间疾苦,且能秉公办事。

有一次他夜里出门,听到茅屋里传来朗朗读书声,一问原来是个名叫韩梦周的,家里很穷,板桥就用自己的薪金帮助他,使他攻读中举,成了进士。

韩梦周后与板桥结为知己。

    潍县地处渤海边,盛产海盐,盐商很多。

大盐商有钱也有势,经营官盐,往往倚势欺压小本经营的私盐小贩。

板桥遇到这样的诉讼案,总是“右窭子而左富商”,保障了私盐小贩的利益。

    板桥对自己施政的失误也是敢于正视的。

当时潍县地方每到冬天,偷盗抢劫的事很多,为了维护社会治安,板桥就招集当地人编成小队,专事巡查,防范和缉捕罪犯。

这本来是好意,不料队里有些不纯分子滥用职权,对无辜农民进行敲诈勒索,而对坐地分赃的罪犯却放纵不管,弄得百姓怨声载道。

板桥发觉后,一面派人暗中调查处理,一面沉痛地检讨说:

“殊令我愧对子民也!

”立即把小队解散了。

    板桥在潍县共住了七年。

这七年中最大的功绩就是救济灾民。

    乾隆十一、十二年,山东潍县等地连年灾荒,发生了“人相食”的惨事。

板桥目睹现状,痛心异常,决定开仓借贷。

当时不少官吏怕出事,阻止他这样做,或是劝他先向上司呈报请示。

板桥激动地说:

“此何时?

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

有谴我任之。

”随即拨出一批谷子,叫百姓写领条借给,救活了万人的生命。

秋后仍无收成,板桥便把借条当众烧掉了。

他还沉痛地写下了《逃荒行》《还家行》《思归行》等反映灾民悲惨命运的诗篇。

    由于“板桥性疏放不羁,以进士选范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又如故,为上官所斥”。

他秉性耿直,12年官场生活,两袖清风,从不送礼孝敬上司,在处理诉讼案中,也不袒护地方富豪。

尤其是在灾荒之年,以救民为要而开官仓,没把上司放在眼中,又令城内大户设厂煮粥,救济难民,这就更直接侵犯了豪商富贾的利益,为大官富商所不容。

所以在乾隆十八年春,板桥6l岁时,竞因“以请赈忤大吏”,又被诬告有贪污中饱之嫌,而被撤职罢官了。

    板桥早就不想当这知县官了,“人皆以做官为乐,我今反以做官为苦”。

12年的官场生活,使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民间的疾苦。

他虽有“补天”之

心,但并不是轻易能够“得志加之于民”的。

他的宏图无法实现,他的才智无处施展,对现实极端不满,想改革时弊又困难重重。

他只能以嬉笑怒骂之态,诗词书画之笔,既佯狂又隐晦地表露自己的思想。

他于57岁时编定了《郑板桥全集》一书。

后因健康状况欠佳,“决计告病乞休”,且一辞再辞三辞,但“苦衷不为上峰见谅”。

他多次提出要求告老还乡,总不得批准,最后竟落个如此结局,这实在是一起冤案。

当他含冤离开潍县时,“止用驴子三头,其一板桥自乘,垫以铺陈;其一驮两书夹板,上横担阮弦一具;其一则小皂隶而娈童者骑以前导。

板桥则风帽毡衣,出大堂揖新令尹,据鞍而告之曰:

‘我郑燮以婪败,今日归装若是其轻而且简,诸君子力锯清流,雅操相尚,行见上游器重,指顾莺迁,倘异日去潍之际,其无亡郑大之泊也。

’”意思是说:

我郏板桥是因为“贪污”丢官的,我这行李又轻便又简单,连我自己也不知道贪污的银钱放到哪里

去了。

两书

夹板,一具阮弦,就是他的全部财产,这对于那些诬告者,是一个绝妙的回答。

    板桥去官之日,潍县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为建生祠。

可见留在当时人民心目中的郑板桥,俨然是一位廉洁奉公的清官。

自此后他与官场告别,再也没有重新做官。

但总的说来,他在山东任上期间,家庭生活是较以前“稍稍富贵”些了。

以后则又“稍稍贫”,先回老家兴化待了些日,然后来到阔别多年的扬州,开始了卖画终老的生活。

 (摘自《中国绘画通史》下册)

【阅读指导】

    1.重点词语积累

    ①[嬉(xī)戏]游戏;玩耍。

    ②[悱恻(fěicè)]形容内心悲苦。

    ③[凌虐(nüè)]欺侮;虐待。

    ④[飧(sūn)]饭食。

    ⑤[浚(jùn)]疏通。

    ⑥[委婉](言辞,声音等)婉转。

也作委宛。

    2.课文研究

    这篇课文的作者精选了郑板桥两封关于教育儿子的书信,引用其中的片段,进行剖析评价,表达自已对郑板桥教育观念的赞赏。

    作者的选材是极为精当的。

郑板桥是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求学时刻苦奋发,学绩辉煌。

为官时廉洁清正,“得志则加之于民,不得志则独善其身”,是深得民心的典型人物。

郑板桥关于教育儿子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本意识,体现的是进步的教育理念。

以这样的典型为载体,阐明观点,讲述道理,是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

    作者为运用好这样的材料,先将郑板桥的身份、地位,以及老年得子等情况简洁而明确地进行交代,突出材料的典型性。

对于郑板桥的教育思想,不作介绍,而是直接引用他的亲笔书信,直接道来,给读者以真实可靠的感觉。

所引的两篇书信片段从不同层次体现郑板桥教育思

想中的民本意识。

“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这是郑板桥教育儿子的根本目的,不浮华,求本色。

在他社会地位的衬托下,这一教育思想更显境界的高尚。

“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充满哲理,直接反映了郑板桥正视现实,实事求是,朴素而科学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思想,也表现出郑板桥的宽阔胸怀与鲜明的民本意识。

作者在其“十六通《家书》”中,选择了这样的两个片段,是极精当的。

一是体现郑板桥教子之目的,一是体现其无私宏大的教育境界,这是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实施正确教育方法,取得理想教育效果的根本。

    作者不仅重

视材料的选择,而且更重视材料的评点与发掘,以使其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引用了第一片段,作者分析说“他自己是个‘七品

官’,却认为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教育儿子的目的是‘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以表转折关系的句子突出郑板桥的“反常”,点出郑板桥教育思想的鲜明个性。

然后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好人”具体解释——“对待家里用人的儿女‘当一般爱惜’”,挖掘郑板桥的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

引用了第二个片段后,同样用转折复句,评价郑板桥“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这一思想是一个真理,并赞叹郑板桥能有这样的思想实在是不容易的——因为,这是由现实中的“富人家的悲剧”得来的。

点评的语言正符合郑板桥的风格,平实而深刻,说的都是白话,句句都在理,给人深刻启发。

    3.探究和练习提示

    ①此题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关联词语的表达作用。

    两个句子中的“却”和“也是”虽然联结的内容不一样,但作用是一样的,都强调了后一个分句的内容。

    ②此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郑板桥信中关键句子的意思,以利于读懂课文。

    答案略。

    ③此题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语言的隐含义。

    这里的“怪”是赞赏,赞赏郑板桥与一般达官贵人不同。

    ④此题的意图在于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发表独立见解。

    答案略。

    ⑤此题的意图在于引领学生初步鉴赏郑板桥书信的内容美与语言美。

    答案略。

【能力训练】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凌虐( 

) 嬉戏( )  悱恻( )  淡薄(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3.下面是“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获奖者刘翔的颁奖词,请在甲乙两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12秒91,他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跨越,100年来的记录成了身后的历史,十重栏杆不再是东方人的障碍,因为中国有刘翔,亚洲有刘翔!

这个

一样的年轻人,他不断超越,永不言败,代表着一个正在

的民族。

他身披国旗,一跃站在世界面前。

    甲:

_____乙:

______

    4.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生命是一条绵延而去的长河,有些朋友来了,去了,淡了,远了,却是你一辈子的知己和财富。

他们也许并不伟大,也不富有。

但是在你委屈的时候,他们会给你安慰;在你烦

恼的时候,他们会为你排忧;_____,_____……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二、阅读拓展

    阅读下列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演奏快乐

    ①曾经有人对我说过:

“听说.摩天轮的每个格子里都装满了幸福。

在我仰望摩天轮之际,是否也能感到些许的快乐?

那么,幸福为什么离我如此遥远?

”我对这个人说:

“既然想要幸福快乐,为什么只是仰望摩天轮,而不去亲身体验一番?

只有真正体验过的人,才会感悟到幸福与快乐……”

    ②的确,快乐的人是会演奏快乐的。

    ③演奏快乐,就是品味快乐。

不论是巍峨雄壮的高山,广袤无垠的大海,云彩飘飘的蓝天,还是沁人心脾的气味,绚丽斑斓的色彩,感人肺腑的话语……这些如宝石一般晶莹璀璨的快乐总是在我们身边盘旋。

眺望高山,我们应有心田豁然开朗之感;遥望大海,我们应为生命的宽广而骄傲;仰望蓝天,我们应为云朵飘散后的重聚而高兴……懂得品味这些快乐的人,自然会得到快乐的青睐。

    ④演奏快乐,就是留住快乐。

流星瞬间的消逝,昙花一现后的凋零。

蒲公英随风飘零……这些转瞬即逝的美好,总会带给我们瞬间的幸福与快乐。

快乐的人知道将快乐延续:

流星消逝,还有宁静美好的星空;昙花凋零,还有来年绽放的期许;蒲公英飘走了,还有随风飞舞的绚烂……即使人生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

试图留住这些快乐,学会将快乐延续。

那么,快乐的天使终将降临在你的身上。

    ⑤演奏快乐,就是寻找快乐。

童年时的我们是那般天真烂漫:

一个硬币能让我们玩儿出许多花样;一张纸能让我们折出各式各样的图案;一个易拉罐能让我们踩成高跟鞋;________;_______……那时的我们有什么忧郁?

有什么烦恼?

那时的我们总是寻找快乐,沉浸在快乐的梦幻里。

现在为什么

不能?

考试没考好会难过很长的时间,比赛失利了会不停地责怪自己,恋人离开了会惆怅得难以自拔,工作不顺利会一个人生闷气……难道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代价?

在历经沧桑,饱受岁月的洗礼之后,那份童年时寻找快乐的本能也消逝得无影无踪。

万世沧桑,悲欢岁月,痛苦难免,可是,懂得寻找快乐的人,快乐的旋律总会在他的心头回响。

要相信,仰起头,就有蓝天!

    ⑥你是否还在仰望摩天轮,期盼些许的快乐?

不妨亲自去坐一下吧。

独自转动的摩天轮,会带你领略你所想不到的快乐!

快拿起你心爱的乐器,从现在起,用你的心灵去演奏快乐。

相信你能演奏出无比精彩的乐章!

    ⑦相信:

快乐的乐曲可以演奏到地老天荒!

(选文有删改)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