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9217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总复习指导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

原始社会时期手工业出现,夏、商、周手工业由官府经营。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格局。

中国的商业起源于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营商业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成为以后历代王朝的基本国策。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同时,科学技术、文学等也有灿烂成就。

[知识结构]

[知识整合]

一、原始社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中国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用石刀、石斧刀耕火种。

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

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

还创制了农具耒耜。

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缝丝织绸的国家。

考古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巳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

1.夏朝和商朝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2.西周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武王把王畿——都城镐京和洛阳附近周王直接统治的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同时,诸侯在自已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踢给士。

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城。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2)西周的宗法制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

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

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

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还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3、夏商西周的经济

(1)农业的发展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买卖。

那时的耕地,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井田制下有“公田”“私田”之分。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2)手工业的发展和官营手工业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人繁荣时期。

精美的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丝织业产生并发展起来。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官府供给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

(3)商业的发展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选修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加上兴修水利、农田施肥等措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旧贵放势力开始分化,有的没落,有的向新型地主转变;

(2)政治上,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城邑制,以中央集权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避免失致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1.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

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

2.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

战国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不满足自己的封号,纷纷改称“王”。

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始对本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

、’

【选修l】公元前445年,魏国魏文侯即位。

任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

主要内容包括:

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在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

3.秦国的商鞅变法

(1)变法的开始【选修1】秦国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要落后。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害国强兵。

商鞅原名公孙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又称卫鞅,他热衷于法家学说。

卫鞅投身于卫国丞相公叔痤的门下。

奋叔痤赏识卫鞅的能力,去世前曾向魏惠王举荐卫鞅接替自己执政,并表示魏国如果不重视此人,还不如趁早杀掉他,免得他日后被别国所用,危及魏国。

可是,魏惠王没有理睬公叔痤的建议。

此时,秦孝公到处招揽人才。

卫鞅投奔秦国,向秦孝公提出治国的主张,建议秦孝公进行变法改革,富国强兵。

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卫鞅两次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

(2)变法的措施:

【选修1】第一,为增强经济实力,商鞅变法采用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措施: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免除摇役;

限制工商业,凡从事工商业或者因懒情而陷入贫穷的,全家大小都要投入官府充当奴婢。

③统一度量衡。

颁布标准的度量衡器。

第二,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在当时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取得优势。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

人们按照爵位的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

禁止和处罚私斗者。

②度除“世卿世禄制”。

商鞅规定,贵族没有立军功者,要封夺其贵族身份。

③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

奖励告密,实行连坐法,一家犯法,其它各家都得举报,否则要受同样的惩罚,依此强化统治。

普遍推行县制。

秦国在春秋时已经设县。

商鞅分全国为31县,由君主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烧毁儒家思想。

⑤此外,商鞅还在社会风尚习俗等领域进行了改革。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3)变法的结局和影响【选修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贵族保守势力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法禁。

商鞅严惩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的旧贵族。

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为秦惠文王,曾受到商鞅惩罚的惠文王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惠文主下令捉拿商鞅。

商鞅被迫起兵自卫,兵败自杀。

商鞅虽死,但他“度井田”“开阡陌”“重农桑”以及设县、什伍户籍等改革措施保留下来。

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

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商鞅变法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4、秦国的统一战争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成阳。

【选修4】商鞅变法后,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天下握供了条件。

战国时代的战争给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秦王赢政为了实现统一,吸引各国贤士,如楚国的李斯等。

韩国来用“疲秦记”,派水工郑国入秦劝秦王修筑水渠,使之无力东伐韩国。

秦王发现,想杀掉郑国,怀疑客卿,并下了“逐客令”。

李斯上陈《谏逐客书》历数自秦穆公以来客卿对秦国的贡献,指出“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秦王接受李斯的陈词,取消逐客令。

秦王派出王翦灭楚,此后,灭燕灭齐势如破竹,在公元前221年最后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1)铁器、牛耕、水利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作技术也不断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2)井田制的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形成春秋时期,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井田制遭到破坏。

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选修l】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

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承认了私人对于土地的所有权。

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3)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但在国家和地主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4)土地兼并问题在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1)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2)民间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民间私营手工业兴起。

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

作为农户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也有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3.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

(1)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2)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春秋以前,国家曾支持商业的发展。

后来,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的情况。

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他提出:

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

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

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国家控制山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1.春秋时期的思想

(1)老子的思想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名聃,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

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认为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孔子的生平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

因不满统治者所为,他周游列国,晚年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

他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他先后传授弟子三千人,学业优秀者七十二人,时称“七十二贤”。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后称为“六经”。

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选修4】孔子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

苦研《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三十岁时,后他官至司寇,去官后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回到鲁国,专心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

(3)孔子“礼”和“仁”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

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选修4】礼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决心要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孔子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主张“克己复礼”。

孔子将礼与仁结合起来,认为,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仁,就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质激化;

只有仁没有礼,就会模糊上下尊卑的界线。

怎样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呢?

孔子又提出了中庸思想。

他认为“过犹不及”,主张“和而不同”,只有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才形成完美的事物。

仁、礼、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4)孔子的教育活动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选修4】春秋以前,文化一向被贵族垄断。

孔子开创私学,从贵族子弟到清贫寒士,不分贫富贵践,只要愿意行“束馐”之礼,称可以成为孔门弟子。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

他对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学生子路问他:

“听到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

”孔子说:

“你有父兄在,应该先向你的父兄请教‘为什么要马上做呢?

’”冉有问他同样的问题,孔子却回答:

“当然应该马上去做。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问他,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却回答不同呢?

孔子说:

“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

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尽管孔子的政治抱负没有实现,但他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弟子们把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列西方;

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这就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2)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

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

著有《荀子》。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3)道家学派战国时期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4)法家学派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他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5)墨家学派墨家创始人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

他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

宣扬“非攻”。

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2.科学技术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先秦时期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哈雷彗星等记录。

战国的石申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后人辑成《石氏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坐标。

3.文学艺术

(1)《诗经》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以四言诗为主,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2)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屈原是楚国贵族,遭受旧贵族谗言而被流放。

(3)甲骨文商朝出现甲骨文,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第二单元秦汉魏晋南北朝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展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概述汉宇、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选修4】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

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完善中央机构,全面推行郡县制。

秦王朝巩固统一的有关措施,特别是一套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代王朝所取法。

西汉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而有所变化。

汉武帝大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尽可能把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

秦汉时期文化高度繁荣,造纸术等许多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汉武帝在位时期,随着统治方针从无为转向有为,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长的分裂时期。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城。

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期,北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了规模较大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顺应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同时,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科学技术显著进步,文学艺术异彩纷呈。

【知识结构】

【知识整合】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

1.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和三公九卿初并天下后,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

秦始皇规定:

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联”;

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

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2)普遍推行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秦统一后,经过朝廷上的激烈辩论,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选修4】统一六国后,丞相王倌主张分封制,李斯主张郡县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设立36那,郡下设县。

秦始皇北击匈奴,并在征服百越后,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那四郡。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乡三老掌教化。

有秩、啬夫管司法和赋税征收。

游徼管治安。

乡下面有里,里设里正。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人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