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0244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

 

齐市地区普高联谊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2019..1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

岳麓版必修①②③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主张: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这说明荀子

A.倡导礼仪治国

B.主张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修身齐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治之经,礼与刑”可以看出,荀子主张礼法并施,以让百姓安宁。

故答案为B项。

荀子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并非只是倡导礼仪治国,排除A项;荀子提倡法治,但并非主张严刑峻法,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荀子提倡修身齐家,排除D项。

2.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汉字的产生时期,即汉字甲骨文时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这是因为甲骨文

A.发挥了信息记录的功能

B.具备了书法的基本要素

C.给后世书体创造以借鉴

D.出现时间早于其他书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骨文出现后,中国书法的三个要素用笔、结字、章法已经具备。

故答案为B项。

甲骨文有信息记录的功能,但与书法艺术无关,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甲骨文时期书法艺术已经产生的原因,不是强调对后世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是比较不同书体的出现时间,排除D项。

3.据记载,虽然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就发明了水排冶铁,但当时仍以人力(排)或畜力(马排)冶铁为主,甚至到唐代以后更是无其实用性记载。

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方式导致了技术的失传

B.民间冶铁无力承担建造费用

C.水排应用对水力的需求较高

D.水排冶铁难以提高生产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对水力的需求较高,必须能够带动机械运转。

故答案为C项。

没有得到普及与官营方式无关,排除A项;没有得到普及的原因不是建造费用高,排除B项;水排冶铁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排除D项。

4.为了及时应对紧急军事行动,在距离皇帝寝宫仅50米处设立一个机构,选择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听差,而且还有专派的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窥探。

该机构人员精干,只能“跪奏笔录”。

该机构的设置

A.适应了皇帝集权的需要

B.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

C.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D.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朝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适应了皇帝集权的需要,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故答案为A项。

军机处不掌握决策权,与完善中枢权力体系无关,排除B项;清朝已经不存在宰相,排除C项;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不能形成对皇权的制约,排除D项。

【点睛】军机处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

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军机处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

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认为“亚墨利加一土(美洲),孤悬宇内,亘古未通声息,英人于前明万历年间探得之”。

由此可见《海国图志》

A.摆脱了“中体西用”的影响

B.内容与西方的政治体制无关

C.传播了世界历史地理新知识

D.准确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记载的是新航路开辟、美洲大陆被欧洲人发现,尽管不是非常准确,但传播了世界历史地理新知识。

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涉及魏源对“中体西用”的态度,排除A项;《海国图志》涉及西方的政治体制,排除B项;材料中的“英人于前明万历年间探得之”,表明记述并非准确,排除D项。

【点睛】《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

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为基础,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进行扩编,初刻为五十卷,后补成一百卷,于咸丰二年(1852)刊行于世。

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6.梁启超曾说:

“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

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材料客观上反映了

A.国人期望实现变法图强

B.《时务报》注重经营创新

C.报纸的商业信息性增强

D.报纸适应了新式教育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一时风靡海内”“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等信息可知,《时务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深得人心,因此材料信息客观上反映了国人期望实现变法图强。

故答案为A项。

联系所学《时务报》办报背景可知,深受国人欢迎不是因为其注重经营创新,也不是因为主要登载商业信息,排除B、C项;《时务报》与新式教育无关,排除D项。

7.“清中叶以来中国士人与传教士开始引介西方共和体制;从辛亥革命爆发到南北议和,各地立宪派人物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不容忽略。

革命党人多受理想激发,揭竿起义,立宪派人士亦认同共和体制,起而响应。

”材料强调的是

A.立宪派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军

B.革命党人有崇高理想革命性最强

C.共和革命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D.传教士对革命起到思想动员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革命党人多受理想激发,揭竿起义,立宪派人士亦认同共和体制,起而响应”等信息可以看出,共和革命在当时已呈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之势,社会各界支持共和革命。

故答案为C项。

革命党人是辛亥革命的主力军,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反映立宪党人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排除B项;传教士引介西方共和体制,并非表明鼓动革命,排除D项。

8.孙中山曾说:

“欢迎列国之雄厚资本、博大规模、宿学人才、精炼技术,为我筹划。

则十年之内,我国之大事业必能林立于国中。

”由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工商皆本

B.科教兴国

C.对外开放

D.独立自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欢迎列国之雄厚资本、博大规模、宿学人才、精炼技术,为我筹划”等信息来看,孙中山主张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发展我国经济。

故答案为C项。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工商皆本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孙中山对科技的认识,排除B项;材料信息表明孙中山主张引进外国资本、技术,不是主张独立自主,排除D项。

9.“五四新思潮冲击了许多传统的大家庭,以致引发了‘家庭革命’(指争取女性婚姻自由)。

”导致此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

A.动摇了传统的礼教思想

B.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C.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

D.是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传统的礼教思想的地位,从而引发争取女性婚姻自由的“家庭革命”。

故答案为A项。

“家庭革命”与科学精神无关,与普及科学文化无关,排除B、C项;“家庭革命”动摇礼教思想的地位,不是偏激的社会思潮,排除D项。

10.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财长宋子文通过掌控的中国银行,不仅人主民营金融业,还大批收购一批陷人危机的知名民营企业,其中包括广东银行、简氏家族的南洋烟草、荣家的申新公司等。

这反映了

A.国民政府大力扶植民营企业

B.官僚资本乘机侵吞民营企业

C.国民党推行了国家垄断资本

D.民营企业获得了发展新机遇

【答案】B

【解析】

材料“20世纪30年代”“宋子文通过掌控的中国银行”“大批收购一批陷入危机的知名民营企业”反映出20世纪30年代,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趁机侵吞了大批民营企业,故B项正确,A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国民政府推行国家垄断资本,故C项排除;官僚资本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故D项排除。

点睛:

“20世纪30年代”“宋子文通过掌控的中国银行”“大批收购一批陷入危机的知名民营企业”是解题的关键。

11.1939年12月,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这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为

A.无产阶级革命

B.社会主义革命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农民武装斗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是反帝反封建,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故答案为C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但性质不是无产阶级革命,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采用农民武装斗争的方式,但不是革命的性质,排除D项。

【点睛】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接着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都应当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从而中国的民主革命存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分。

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2.1956年9月,中共八大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这说明

A.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B.经济冒进思想已开始盛行

C.人民公社体制开始确立

D.正确认识了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1956年的中共八大认为,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我国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因此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这一判断正确认识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故答案为D项。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排除A项;中共八大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排除B项;人民公社体制在1958年开始确立,排除C项。

【点睛】1956年中共八大认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后,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因此,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3.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时说:

“这次访问,我是由东京直飞北京的,我再一次深深感到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

然而,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

”这一讲话

A.表明日本对侵华战争反省深刻

B.表明中日关系改善未受他国阻挠

C.开启了中日官方交往的先河

D.淡化了日本对侵略战争的责任

【答案】D

【解析】

【详解】田中用“添了很大的麻烦”来描述日本过去几十年对中国的侵略及其损害,表明日本对于侵略中国的历史,认识并不深刻,淡化了日本对侵略战争的责任。

故答案为D项。

这一讲话表明日本对侵华战争的反省不够深刻,排除A项;中日关系的改善过程受到了他国阻挠,排除B项;中日建交开启了中日官方交往的先河,而不是这一讲话,排除C项。

14.有人在评价我国某位科学家在1973年取得的成就时用了“一颗种子改变世界”作为题目。

这位科学家的研究

A.解决了世界饥饿问题

B.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C.优化了我国食物结构

D.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故答案为B项。

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不是已经解决了饥饿问题,排除A项;杂交水稻与优化食物结构没有关系,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排除D项。

15.1979年,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1985年后,他又说“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

这些论断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上述论断反映出邓小平

A.肯定了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B.认识到改革就是要解放生产力

C.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不断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来看,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应当是民主的、富强的,这些论断反映出邓小平在不断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

故答案为D项。

材料反映的不是邓小平对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表明邓小平是思考改革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的,排除C项。

【点睛】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6.“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

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

”从现实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在于

A.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

B.践行“一国两制”构想

C.尽早实现直接“三通”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两岸交流才能不断扩大,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的关系才能不断加强。

故答案为D项。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而不是仅仅加强经济合作或实现直接“三通”,排除A、C项;“一国两制”构想在短时间内台湾同胞还不能接受,排除B项。

17.随着罗马奴隶制国家最终形成,罗马法也随之产生。

从早期的习惯法到成文法,罗马法不断发展并走向完备。

罗马法走向完备的主要原因是

A.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

B.平民争取权利的斗争

C.人文主义精神的推动

D.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早期的习惯法到成文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是罗马帝国在扩张过程中,伴随着版图不断扩大,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公民法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因此罗马法走向完备的主要原因是罗马奴隶制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

A项是罗马法走向完备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B项是成文法诞生的原因,排除;C项对罗马法的内容有影响,但不是罗马法走向完备的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罗马法作为奴隶社会法律制度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深受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历史发展的影响。

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

公元前450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这一发展过程的重要里程碑。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在罗马帝国建立以后,由于罗马的扩张,所控制的辽阔版图上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公民法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18.当意大利人摆脱了中世纪的文化枷锁以后,他们需要一个导师来帮助他们认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他们在古典文化中找到了这样的一个导师,这就是他们热爱古典文化的原因。

这说明

A.商品经济催生了人文思想的复兴

B.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人文主义

C.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核心内容

D.古典文化丰富了启蒙思想的内涵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巨匠们在古典文化中找到了一个导师来帮助他们认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所以他们热爱古典文化,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人文主义,B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是文艺复兴发生的根本原因,但与材料不符,排除A;人文主义反对天主教神学对人的束缚,排除C;D项古典文化丰富了启蒙思想的内涵,表述错误,排除。

所以选B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的原因

【名师点睛】关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1)“文艺复兴”一词的原意是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实际上指的是“人文主义”的兴起,艺术风格的更新;

(2)“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标志着一个伟大的转折。

它是新文化,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19.在世界近代史上,有个国家曾被称为“各种政体的试验场”、“从窗缝潜人的共和国”。

这个国家

A.最早进行并完成了工业革命

B.明确了三权分立的体制

C.以“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

D.最终确立了共和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各种政体的试验场”、“从窗缝潜人的共和国”可知,这个国家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在共和制与君主制斗争七十多年后,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故答案为D项。

英国最早进行并完成了工业革命,排除A项;美国1787年宪法明确了三权分立体制,排除B项;德意志帝国以“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排除C项。

20.《物种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如同马克思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一样,使生物学从根本上摆脱了神学和唯物主义的束缚。

这说明《物种起源》

A.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首先提出生物进化观点

C.彻底颠覆了上帝的宗教地位

D.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故答案为D项。

哥白尼的“日心说”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排除A项;拉马克已经提出早期生物进化思想,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21.“19世纪后期,技术摆脱了对经验的依赖,并借助于科学的帮助日益推动着工业的发展。

”这说明

A.技术发明已经成为工业的主体

B.工业生产完全摆脱了经验束缚

C.科学日益成为技术发明的先导

D.工业发展成为科技进步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成果主要是一线工人的经验积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理论对发明创造起到极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科学日益成为技术发明的先导。

故答案为C项。

材料阐述的是技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科学技术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排除D项。

22.《光荣与梦想》一书这样评论“大萧条”:

“在同一时间、同一国家里,既是生产过剩,也是消费不足。

”这一矛盾现象表明

A.单纯的市场机制容易造成无序生产

B.“自由放任”政策是“大萧条”的直接原因

C.计划经济是解决该问题的可行途径

D.罗斯福新政应致力于解决生产过剩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既是生产过剩,也是消费不足”说明单纯的市场机制容易造成生产的过剩,出现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故A正确;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是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B错误;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美国解决经济萧条的方式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不变情况下加大对经济的干预,故C错误;结合所学,为了渡过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在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多个方面采取措施,不仅解决生产相对过剩问题,还刺激消费,加大社会福利等,故D错误。

23.据记载,1933年与1916年相比,苏联牲畜存栏量骤降1/2至2/3,粮食总产量跌入低谷。

材料现象

A.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B.保证了工业化的顺利完成

C.说明苏联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D.说明国家对农业投入不足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斯大林模式严重损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大幅下降将严重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

故答案为A项。

农产品大幅下降对工业化没有积极影响,排除B项;这种现象是斯大林模式带来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是斯大林模式严重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带来的结果,排除D项。

【点睛】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抑制农民的消费。

24.它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给美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它是美国冷战策略上的重大失误,极大地改变了冷战的态势。

这场战争是

A.朝鲜战争

B.阿富汗战争

C.海湾战争

D.越南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导致美国由冷战中的强势一方变为弱势,“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美国中止了自二战结束以来的过度扩张,在70年代实行适度收缩。

故答案为D项。

朝鲜战争前后三年,不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排除A项;阿富汗战争爆发时,“冷战”已经结束,排除B项;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排除C项。

【点睛】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美国耗费了至少2500亿美元。

越战极大的改变了冷战的态势,美国由冷战中的强势一方变为弱势,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美国更积极地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

在70年代初尼克松率先提出五大力量中心说,并主动改善中美关系,以此为突破口营造美中苏大三角关系。

越战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和民权问题,使国家处于极度的分裂状态,给美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

越南战争结束了美国战后25年的经济繁荣,使美国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

25.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共同体内部贸易额占成员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从30%提高至50%。

20世纪80年代,欧共体工业生产增长了20%,区内贸易额从1982年的55%上升到1988年的62%。

这说明

A.欧共体经济实力超越了美国

B.欧盟已经成为一个政治实体

C.欧洲联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欧共体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欧共体工业发展速度和区内贸易额的增长可以看出,欧洲联合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C项。

欧共体的经济实力还没有超越美国,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欧共体还没有发展为政治实体,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欧共体对世界贸易的贡献,排除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3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官员对王阳明说:

“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

”王阳明回答说:

“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

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簿书讼狱之闲,无非实学。

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

有学生就程、朱《大学》注与王学的差异向王阳明提问,他回答说:

“夫学贵得之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材料二“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说: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