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0883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

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

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

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

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

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

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

衰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

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

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朱熹《论语精义》曰:

“……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

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

圣人亦不敢忘天下。

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

”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

“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

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

晨门但知晨几,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

”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

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

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

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

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摘自2014年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确

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内涵,在孔子身上,这种品格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B.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C.“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

,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

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肯定了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

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

C.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告”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哀公也同意出兵,让他“告”季孙、孟孙、仲孙三子,结果不被三子许可。

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B.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C.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自信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

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臣密言: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

,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选自李密《陈情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夺:

改变 

B.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猥:

猥琐

C.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逋:

逃脱

D.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矜:

怜惜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C.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从父死母嫁、年幼多病入手,写出了自己与祖母刘氏“更相为命”的特殊关系和命运,从而为抒发对祖母的孝情张本。

B.接着转写自己蒙受国恩而祖母病情日渐加重,“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突出自己的狼狈处境。

C.第三段写自己之所以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其一片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D.《陈情表》是作者写给晋武帝的奏章,陈情恳切,言辞婉转,情理兼备,写作目的是为了达到让晋武帝继续“以孝治天下”。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

夜 

黄景仁【注】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

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8.诗歌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9.这首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

(6分)

(三)默写(6分)

10.用楷书或行书,工整且尽量美观地默写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请注意题目、作者和正文的书写格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

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

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

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

师,山里人简称民师。

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

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

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

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

“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

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

“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

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

”喊话的是王详堂。

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

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

“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

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

帮我干活!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

“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

人各有志嘛!

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

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

”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

”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

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

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

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

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

“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

”他听后犹豫了:

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

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

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

“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

”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

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

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

“李记,你们怎么来了?

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

“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

”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

李茂很生气,说:

“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

”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

“我们不嫌老师穷。

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

……”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

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

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

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

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

“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

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

第二段用倒叙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

B.对称病转行

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对比。

C.李记等一群孩

子拒绝了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

D.“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

”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

E.李茂的妻子虽对丈夫有埋怨和挖苦,但从她催促丈夫快些割稻以便赶回学校,以及想为孩子们准备饭菜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她也是个

顾全大局、通情达理的人。

(2)从全文看,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李茂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4)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

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8分)

第Ⅱ卷 

(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阿里巴巴与苏宁联手,显然直指京东。

不过,短期内两者的协同效应未必能够迅速体现出来,两者在未来究竟能擦出怎样的火花,让我们 

②10日一早,长江下游暴雨倾盆,江苏气象部门拉响各地的23个暴雨蓝色预警,防汛、应急、海事、交通、路政、城建、农林、民政等部门 

③电视剧《琅琊榜》根据海晏同名小说改编,囊括了“凄

美爱恋”“手足情深”“国仇家恨”等精彩看点,众小说迷们 

A.严阵以待 

拭目以待 

翘首以待

B.拭目以待 

翘首以待 

严阵以待 

C.翘首以待 

D.拭目以待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北京地铁新版手机客户端(APP)将更

新上线,新版APP将为乘客提供线路搭乘及票价查询、周边地标查询

、运营故障信息推送等功能。

B.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七大工程”,无一不是为了增加公共产品的有效投资,以满足人们快速增长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

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的《搜神记》都有记载。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作为人民币的重要防伪特征,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设计了两条安全线。

其中,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线宽4毫米,其光变性能对光源要求不高,颜色变化明显,集成镂空文字特征,更有利于公众识别。

磁性全埋安全线采用了特殊磁性材料和先进技术,机读性能更好。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 

,也有利于防止变造人民币。

A.磁性全埋安全线和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分别位于票面两边

B.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和磁性全埋安全线分别位于票面两边

C.位于票面两边的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和磁性全埋安全线

D.位于票面两边的磁性全埋安全线和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近,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传统社会中,诚信是做人之本, 

① 

,那么他就难以立身处世。

在我国古代社会,诚信不仅是调节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而且是为大多数人所尊奉,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

它要求个人对内立足于“诚”,坚持自我本真和独立,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

② 

,信守自己的承诺,不出尔反尔,不人云亦云。

诚信更应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规范,然而人们却也感受到了 

③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某些无序和道德失范,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特别需要诚信来维系,需要诚信的精神价值的支持。

16.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表所包含的主要信息,并填写在横线上。

表述中不得出现表格中的具体数字。

年份

中央财政三农支出(亿元)

中央财政和与粮食生产相关投入(亿元)

全国粮食总产量(万吨)

全国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长

2009

7253

3873

53082

0.4%

2010

8183.4

4653

54641

2.9%

2011

10408.6

4985

57121

4.5%

(1)根据上表可以看出,中央财政三农支出         ,特别是2011年         。

(3分)

(2)得益于中央财政用于粮食生产的投入逐年增加,全国粮食总产量         ,特别是2011年,粮食总产量增长率         。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近日,一句“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火爆网络,引发了许多人的感慨:

学业竞争,同学的小船说翻就翻;

老师批评,师生的小船说翻就翻……各种“友谊的小船”似乎都行驶在“说翻就翻”的路上。

对于这一现象,你有怎样的体验、思考和感悟?

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表明你的看法。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C(原文说孔子不放弃其政治伟业“靠的就是这

种精神”;

而题目中表述的对象是“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种精神”则只是原因之一。

2.D(A“也肯定了孔子……的精神”错。

B项“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强加因果关系。

C项“哀公同意出兵”错,从文意看,哀公其实也不许。

3.A(B“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错,应为“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C“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错,应为“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

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错,孔子行动“不预判结果,并非不计后果。

”)

4.(3分)B(猥:

自谦自谦之词,犹“鄙”)

5.(3分)C(A项,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B项,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项,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6.(3分)D(写作本文主要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

7.(10分)

(1)既没有伯叔,也没有兄弟,家门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2)只因为祖母刘氏到了寿命即将终了、奄奄一息、生命垂危、朝不保夕的地步。

8.颔联运用对比手法(2分),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的矛盾心情。

9.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

(3分)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

11.

(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

【解析】C项“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表述绝对化;

A项“倒叙”错误,应为“插叙”;

D项“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分析不当。

(2)①突出了夏日炽热灼人、稻谷成熟待收的季节特

点;

②表现李茂在工作之余还要冒着酷热收割稻谷的艰辛,烘托了李茂在各种生活压力下内心的焦灼不安;

③为后文写李茂因为心疼妻子以及想要按时赶回学校而不得已请学生帮忙等情节作铺垫。

(6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执着于教育事业):

扎根乡村教育二十多年,虽然一直未能转正也不愿离开学校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