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0931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2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x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与同学们谈地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

2)怎样学好地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综合地分析地理。

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总结、扩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

课前准备:

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

课外准备:

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

板书设计 :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二、如何学习地理

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3、综合地分析地理。

4、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半球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球仪认识地球的形状,培养观察能力:

通过学习经纬线,逐步建立地球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讲授新课: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2页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A、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

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观察课本第3页的图片)地球的大小让学生读出:

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展示)地球仪(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

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课堂小结:

以问答的形式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联系到本节课的内容。

 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观察课本第五页的图片“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

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3.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

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

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同学们请看(展示经纬仪并演示),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继续引导学生继续找出:

1、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注明它们的度数。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提问:

1、我国处于什么纬度区域?

(低纬、中纬)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观察课本第7页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回答以下问题: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W组成的经线圈。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现在我们开学还没多久,老师对各位同学还不是很熟,那么老师在不知道姓名的情况下怎样找到想要找的朋友呢?

教师引导:

我们可以通过座位号很准确的找到某位同学。

活动:

教师说出座位号(排列号),请这位同学起立示意。

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这时我们就要运用道经纬网,就是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与纬线相交而成的网,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请你们在地图上找到以下几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课本第八页):

1、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请找出碎片的具体位置;2、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在哪里?

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完成以下表格。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二、经度和纬度

三、半球的划分

四、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五带界线、范围及光照情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说明地球自转、公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运动有关,从而树立唯物论和无神论观点。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四季的形成。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教师演示地球的自转,回答以下问题:

1、地球自转的定义

2、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

3、地球自转的方向

[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

(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教师再此基础上演示在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方向转,而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顺时针方向转。

4、地球自转有什么地理意义

教师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

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5、地球自转的周期

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

(一天,大约是24小时)

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地球的自转)

教师总结:

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个地方以所经过的经线上的时间为准,叫做地方时。

但是各个地方的经度不同,所以地方时也就不同,为了避免生活中的诸多麻烦,所以我们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位的是于一天24小时相对应,除东西十二区各7.50,其他各区都是150,相邻时区之间相隔一个小时。

计算方法:

所求时区的时间=已知时区的时间+时区差(时区差的计算用“同减异加”)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运动的第一部分——地球的自转,了解了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围绕的中心、周期以及地球自转所带来的地理意义。

然后我们提到地球自转除了带来昼夜的交替,还产生了地方时的差异。

之后我们学习了如何计算不同时区的区时。

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

2、方向

3周期

4、地理意义

二、地方时和区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第一部分——地球的自转,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地球运动的另外一个部分——地球的公转。

讲授新课: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地球绕什么在公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

(太阳。

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

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

(倾斜的。

没有)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11页的地球公转示意图,逐步完成以下的表格。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

季节

昼夜长短变化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先请同学完成前两格和第四格的内容,然后带领学生回答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纬度,划出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指出太阳只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而且南北回归线一年之中只被直射一次,而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其他区域一年之中被直射两次。

最后再来讨论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的自转带来昼夜交替的现象,而地球的公转带来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什么是昼夜长短变化呢?

我们在学地球的自转时学习了晨昏线,(出示晨昏仪)晨昏线将地球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

我们看到晨昏线在将地球分为昼夜半球的同时,也将纬线一分为二,在昼半球的纬线称之为昼弧,在夜半球的称之为夜弧,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变化称之为昼夜长短的变化。

移动晨昏仪,使太阳分别直射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和赤道,观察昼夜长短变化。

请同学们想一想的冬天和夏天的太阳是否升起的高度一样?

为什么?

我们受由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当地的太阳高度就不同。

太阳高度是太阳距地平面的高度,太阳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

演示晨昏仪,观察看看是不是夏天的太阳高度高于冬天的太阳高度。

提问:

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

那么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我们依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变化,将地球划分为五带。

观察课本12页的图,并逐个讲解五带:

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特别注意各带之间的界线(北极圈、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南极圈)

提问:

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

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地球的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所带来的最仙儿易见的现象就是四季的变化,我们从四个节气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来逐个讨论的,接着我们提到了太阳高度的变化,夏天的太阳高度高于冬天的太阳高度。

而由于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所导致的地表获得太阳热量多少的差异,我们划分了五带,分别是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公转

1、定义

2、方向

3、周期

4、地理意义——四季的变化

二、地球上的五带:

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第三节地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比例尺的三要素。

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计海拔和相对高度。

3、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4、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5、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6、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利用当地地图掌握地图“三要素”,利用地形模型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是今后建设祖国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

         2.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3.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地图

教学难点:

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就是地图。

那么地图由那些部分组成的呢,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看到组成地图的第一个要素——比例尺。

什么是比例尺呢,用公式表示就是: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要注意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的单位要一致。

提问:

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呢?

(数字式,数字式又分为分数式和比例式;文字式;线段式)分别举例进行讲解。

提问:

比例尺有什么用呢?

学生活动:

课本第13页图1.22台湾图,用尺量“高雄”到“台北”的图上的直线距离,再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小结:

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量出两地的距离,可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提问:

如何辨别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较课本23页的“中国地图”和“北京市略图”,两幅图的图幅大小相同,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范围、表示的内容详略有何关系?

完成下面的表格。

(小结):

通过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特性:

(1)比例尺是一个分式。

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2)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比例尺愈小。

小结:

地图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

接下来我们再看到地图的第二个要素是指向标。

在地图上如何判定方向呢?

1、一般地图的定向方法,

无指向标的地图,面对地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基础上,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

2、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以此来分辨其他方位。

3、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学生活动)观察课本14页的图,完成课本15页的活动题第一题。

我们说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所以,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这也是地图的第三个要素。

(学生活动):

阅读第14页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课堂小结:

本节课着重学习了地图的三要素。

首先是比例尺,了解了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的作用、比例尺的大小及其与所表示的地区范围的大小和表示内容大的详略的关系。

接着谈到了指向标,我们讨论了在三种情况下如何在地图上分辨方向。

最后我们说的是图例和注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图

一、地图的三要素

1、比例尺

2、指向标

3、图例和注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图是平面的,而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不平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教师出示一幅有等高线的地图,自答“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

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算”两幅图和文字,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区别,观察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等高线有什么特点?

(等高线就是将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成原理是横向的剖面的叠加。

等高线的特点:

1、同一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2、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之间的差额(即等高距)相同;3、等高线不能交叉,但在悬崖处,等高线可以重合;4、等高线的疏密反应出地形坡度的大小。

)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

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线

让学生阅读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

(分层设色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

)学生总结,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海拔随着颜色的加深逐渐增加,地势页越来越高。

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

各还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矿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分布图、旅游分布图、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地图的种类繁多,我们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呢?

完成课本23页的活动题第一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以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加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卫星、遥感、GPS等等)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地形图的判读。

首先学习了如何绘制等高线图、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分辨各种地形及在此地形上建设什么建筑。

之后我们了解了地图的另一个种类——分层设色地图。

板书设计:

一、地形图的判读

1、海拔和相对高度

2、等高线的绘制和阅读

3、分层设色地图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路地貌。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过程与方法:

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通过课程引入,培养关于航天科学的兴趣。

2、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的能力,激

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重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

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

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英雄是谁?

(杨利伟。

)就是这位英雄代表我们中国人在太空中看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星球,请问:

地球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因为海洋是蓝色的。

提问:

地球上除了海洋还有什么呢?

(陆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与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

1、首先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

还是海洋面积大?

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2、读图对比:

“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

回答课本27页活动题第一题,到底是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两种说法都很有道理,可是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

我们说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可见,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人类文明史上,记载着人类探险与认识世界的历程。

请同学阅读课本27页的材料:

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引导学生结合已学历史、语文等知识,结合各人课外自学的知识,列举与本阅读材料有关的事例。

我们说地球分为陆地和海洋,此外我们还将其进行更详细的划分。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8页的图,找出以下几个名词的概念。

概念

大洲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半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