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1032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22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难点:

作者复杂的感情和大量的典故。

解决办法:

借助课文注释,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

反复诵读全文,感受本文的语言风格,了解骈体文基本特点。

向学生介绍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遭遇。

重点阅读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突出教学要点,从优美的景物描写看语言特征;

从抒情的段落分析作者写作的情感,理解一下作者通过文字究竟要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引导他们质疑传统的说法。

进而,从新的角度看待文章中作者的感情!

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借助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二、写作背景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

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

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

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

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

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

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现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

从这篇序文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

“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

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

何况序文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活,“弱冠”是指二十岁。

课文的注释解说采用后一种说法。

《新唐书·

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

‘天才也!

’请遂成文,极欢罢。

”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二、范读

播放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和感情。

三、学生诵读,整体感知

朗读,力求“口熟”。

四、理解内容

(一)解读第一段。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段,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二、三两段)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四、五两段)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六、七两段)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1.诵读

2.概括

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起笔用四字短句,简捷明快。

朴实无华,在对偶中见工整。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写称名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由天及地,写界域的广大,可见辖境的辽阔。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不仅字面上相对,而且音韵上也相对。

在——句之中,平仄交替;

上下句之间,平仄相反。

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与律诗的格律相同,所以音韵和谐,金声玉振,文质兼美,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样的句子在本文中还很多,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下面分析从略)。

接下来的两句,具体写地理位置: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襟”“带”活用为动词,生动形象,并同“控”“引”一样,将洪州的气势写出。

然后写“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两个四六句相对,既扩展了叙述,又升华了情感。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两句,又转为四字短句,节奏的变换带来了文意的转折,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另辟话题,渐近本事。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两句,写州城形胜,写宾主才美,作为过渡句,承上启下。

下文以六四句式写“都督阎公”和“宇文新州”大驾光临,节奏舒缓,语气雍容,给人一种和乐的感觉。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几句,又变而为四字短句,起到这样几个作用:

一、在写作方法上,由平和的叙述转为抒情;

二、在内容上,由详写到概写;

在结构上,分离上下文,避免单调的罗列。

“腾蛟起凤”和“紫电清霜”两句,接着写来宾。

句式又变成四六式,描摹在前,引介在后,节奏急促,格调高昂,造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与前面的人物出场相对应,别有情味。

最后又归于四字短句: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这几句写自己的“闯入”,委婉含蓄。

赞美而又不失身份,谦逊而又不卑不亢,恰到好处。

(二)解读二、三两段

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两个短句,点明了时令,字面与音韵属对工整,格调高亢嘹亮,领起下面对秋景的描绘。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个句子都是因果性的推论,“而”字前为因,后为果。

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接下来的四个六字短句,写来宾驾着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

节奏放慢,词意不迫。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已开始转入正题。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两个四六句,“四字”托出叙述主体,“六字”作描绘、渲染,意在指出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第三段开头加快节奏,首次用三字句。

“披绣闼”,是由外至里;

“俯雕甍”是由上视下。

仅用六个字,就极简练概括地写出登阁的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两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以虚词“其”为分界,“其”前实写,“其”后虚写,虚实相间,有尺幅千里之势。

下面,又用两个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气象。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又变而为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绘出雨后天晴的景色,由此引发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经过前面的变奏,又用两个四六句收束。

“渔舟唱晚”,写生活之乐;

“雁阵惊寒”,写候鸟之歌。

社会与自然各具情趣,又融为一体。

(三)解读四、五两段

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开头两个四字短句起过渡作用,从写登览之乐回到写宴会。

“甫畅”和“遄飞”,都表明兴致高昂,情绪激动。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用清新自然的描述,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接着,用两个四六句,铺叙炊饮娱乐的场景。

这里交错迭用历史典故,暗示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含蓄凝练。

下面“四美具,二难并”两个三字短句,变换节奏,心绪也为之—转,由喜悦渐生悲慨。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放开一笔,视野又扩展到宴会之外,感情亦随之升华,为下面的抒情张本。

接着的两个四六句,充满哲理玄思,一方面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另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表面上是“望”“看”,实际上是在想。

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十分巧妙:

由日落而想到西北的长安,由云海而想到东北的吴会,日下即长安,云间即吴会的意思又暗含其中。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进一步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面的感慨,即: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这两个四六句,一问一答,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情意绵绵。

第五段,转为更强烈的抒情。

开头以“嗟乎”发端,从消沉中振起。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是比较现实的认识,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下面用两个六四句拓展这层意思,申述以上观点。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

“非无”“岂乏”,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行文摇曳生姿。

然后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束上文,开启下文。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下面的四字短句,是自我砥砺之辞。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出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接着,用两个四六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典故随手拈来,为我所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

这一部分中,抒写人生感慨的句子很多。

其中感情色彩最为强烈的句子是哪些?

它们各自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①“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一问一答,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②“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门,济世无路,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抒发作者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④“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表现出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⑤“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意志。

(四)解读六、七两段

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第六段开头自称其名,郑重言事。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自谦之词,如此简单地给自己定位,其复杂心情一言难尽。

下面两个四六句,又避开了正面表白,仍借古写怀。

先以终军自比,表示请缨无路;

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这两句,都暗示了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

接着的四个六字句,以平稳的语气,含蓄地叙述了自己弃官事父,“路出名区”,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人生际遇。

然后以四字短句,表示明日接受父亲的教诲和今日拜谒阎公,都是值得高兴的事。

然后,以两个四六句,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叹怀才难用和知己难遇。

第七段,以“呜呼”开端,比前面第五段开头的“嗟乎”更具伤感意味。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寥寥数语,写尽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归结到写诗做序的本事上来,从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感慨中回到现实情境。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是说自己不避浅近,先写了序和诗;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是期望在坐的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

全文在这种礼让中结束,不失分寸,非常得体。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

本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

故:

1.旧2.所以3.特地4.原因

尽:

1.全,都2.没,干3.全部用出4.完,尽头

属:

1.属于,是2.类3.在

即:

1.顺着2.就3.则

且:

1.而,表转折2.将要3.姑且4况且

2.阅读下面三首唐诗,回答问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理解三诗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要简述理由):

1.从诗的格律形式来看,三诗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诗的立意内容来看,哪两首更为接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诗的主题来看,哪一首更切近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比较喜欢哪一首,理由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三首都是律诗。

八句四联,双句末尾押韵。

2王诗和崔诗更为接近。

因为都表达出了物是人亡、繁华不再的感慨。

3杜诗更接近现实。

写出了自己的贫病交加和国家战乱的忧患。

附:

板书

滕王阁序

写洪州地势,都督宴会

(1)

写滕王阁构筑之宏及周围景色之美(2~3)

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4~5)

述自己身世,叹盛筵难再(6~7)

第二课时

一、诵读

二、关于骈文

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

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文”或“骈俪文”的名称,出现颇晚。

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序》说:

“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

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

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为其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路。

”六朝骈文的句式多以四、六字句为主。

但常常夹有杂言。

唐代开始,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

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本义即对偶文的意思,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演变来的。

所谓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先秦诗文中已采用,两汉逐渐习用;

经过魏晋,至南北朝时,形成与散体文互相区别的独立文体。

当时绝大部分的文章都是骈文。

唐宋以后,古文复起,但直至清末,骈文仍在流行。

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

在声韵上,骈文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

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三、鉴赏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

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

一般来说,二字句用于抒情(文中有两处:

“嗟乎”“呜呼”),三字句、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

六字句或七字句连用,为平实的叙述;

四六句或六四句连用,为叙述或抒情的展开部分。

仅有一个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顿。

这样,全篇的行文。

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

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

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

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

前面分析了四字句对偶的情况,下面举几个别的句式。

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

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为:

“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为:

平仄仄(于)平平,仄平平(于)仄仄。

(以上“觉”“识”“屈”“曲”“乏”“落”“一”“色”“极”“日”为人声字,算仄声;

“共”古代为平声字,“暇”古代为去声字。

)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藻饰是指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饰文句。

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清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

这样,使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

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

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4.警句品味

例:

①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前者高度概括了江南各地的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作者将“老”和“壮”,“穷”和“坚”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

③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三

本题意在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都是在全面描述了聚会盛况之后,“兴尽悲来”,由写景、叙事转而抒发感慨和议论。

前者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指出“死生亦大矣”,批评了当时泯灭生死的差别、将生死等同起来的虚无思想。

后者则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与不平,虽有自我宽慰、振奋之词,而终不免彷徨、痛苦。

总的看来,这两篇文章分别折射着它们各自所产生的时代的面影:

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崇尚玄学的风气,不可避免造成士大夫们群体精神上的敏感而缺乏生机;

初唐时期,除旧布新,然而整个社会还不够革新、开放,因此,青年才俊虽有积极进取的雄心却又深感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2.探究性学习:

江南有三大名楼:

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这三座名楼与三位名人有关,更与他们的诗文有关。

这三位名人是谁?

他们的诗文是什么?

试从文化的角度,谈一谈名楼与名人以及名诗(文)的关系。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孙望、郁贤皓)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代诗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

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

因擅杀官司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工勃的诗今存八十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

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

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九十多篇。

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

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历来论者所激赏。

《旧唐书·

文苑传》引崔融语云:

“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

”《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勃文为四杰之冠”。

生平事迹见《旧唐书·

文苑传》《新唐书·

文艺传》《唐才子传》。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文学》)

二、传记评价

1.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

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公曰:

“亦是老生常谈。

”又报云: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公闻之,沉吟不语。

又云: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公矍然而起曰:

“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2.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勃文章迈捷,下笔则成,尤好著书,撰《周易发挥》五卷及《次论》等书数部,勃亡后,并多遗失。

有文集三十卷。

勃聪警绝众,于推步历算尤精,尝作《大唐千岁历》。

(《旧唐书·

文苑传》)

3.(勃)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尤喜著书。

(《新唐书·

文艺传》)

三、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

一作“南昌故郡”,西汉豫章郡的治所在南昌。

2.腾蛟起凤:

《西京杂记》中说:

“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词。

”又说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

3.时维九月:

“九月”一作“九日”,指九月初九的重阳节。

4.得天人之旧馆:

“天人”一作“仙人”。

5.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这四句话出自南朝梁王巾的《头陀寺碑文》:

“层轩延袤,上出云霓;

飞阁逶迤,下临无地。

”“层峦”一作“层台”。

“流丹”一作“翔丹”。

6.即冈峦之体势:

即。

随着。

“即”一作“列”。

7.舸舰弥津:

“弥津”一作“迷津”。

8.云销雨霁:

“云销”一作“虹销”。

9.彩彻区明:

“彩彻”一作“云衢”。

10.落霞与孤鹜齐琶,秋水共长天一色:

北周庾信的《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有“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存旗一色”的句子。

11.望长安于日下:

《世说新语·

夙惠》: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

因问明帝: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

‘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

‘日近。

’元帝失色,曰: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举目见日。

不见长安。

”’

12.目吴会于云间:

“目”一作“指”。

13.萍水相逢:

“萍”一作“沟”。

14.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把贾渲贬到长沙,并非没有明主在位。

汉文帝开始很重用贾谊,后来山于受到周勃、灌婴等老臣的排挤,贾谊被贬为长沙土太傅,抑郁不得志。

15.所赖君子见机:

“见机”一作“安贫”。

16.老当益壮……穷者益坚:

《后汉书·

马援传》载马援语: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17.酌贪泉而觉爽:

《晋书·

吴隐之传》:

“吴隐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