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对外贸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1152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叶对外贸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茶叶对外贸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茶叶对外贸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茶叶对外贸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茶叶对外贸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茶叶对外贸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茶叶对外贸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茶叶对外贸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茶叶对外贸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茶叶对外贸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茶叶对外贸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茶叶对外贸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茶叶对外贸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茶叶对外贸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茶叶对外贸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茶叶对外贸易.docx

《茶叶对外贸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叶对外贸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茶叶对外贸易.docx

茶叶对外贸易

中国茶叶进出口

及对策分析

专业:

国际商务

姓名:

王艳

摘要

茶叶在中国是源于极远古的神农时代,它的发展从未间断,大致经历了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的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唐代的基本形成阶段、宋代至明初的鼎盛时期、清代到现代的深入发展时期。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不断前进,中国茶叶产业发展迅速。

中国也成为了茶叶生产、消费及进出口贸易的大国。

文章从中国茶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开始论述,并分析了中国茶叶的进出口情况,利用钻石理论分析了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并提出中国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来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茶文化茶叶产业进出口国际竞争力

ABSTRACT

TeaisoriginatedfromtheancienteraofshennonginChina,anditsdevelopmenthasneverstopped,roughlyexperiencingtheThreeKingdoms,jindynasty,northernandsoutherndynastieswhichshouldbelongtotheenlightenmentandbuddingstageoftheteaculture,thebasicformationstageinthetangdynasty,songdynastytoMing'sheyday,andthefurtherdevelopmentofqingdynastytothemoderntimes.Inrecentyears,withthewaveofglobaleconomicintegration,China'steaindustryisdevelopingrapidly.Chinahasbecomeagreatcountryofteaproduction,consumptionandimportsandexports.

ThisarticlestartseiththeriseanddevelopmentofChineseteaculture,andanalyzestheimportsandexportsstatusofChinesetea.Andweusediamondtheorytoanalyzethe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ofChinesetea,andputforwardtheproblemsofChina'steaindustry,finallyputforwardthecorrespondingpolicy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Teaculture,teaindustry,importsandexports,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

摘要1

ABSTRACT2

引言4

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5

二中国茶叶进出口情况分析7

(一)中国茶叶进出口的特点7

(二)中国茶叶出口情况分析8

(三)中国茶叶进口情况分析10

三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11

(一)生产要素12

(二)需求条件13

(三)相关及支持性产业13

(四)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13

四存在的问题14

(一)茶叶单产低14

(二)劳动效率低15

(三)组织化程度低15

(四)茶叶的标准化程度低15

(五)缺乏龙头企业16

五对策16

(一)把握市场热点转换。

16

(二)发展名优茶,兼顾大宗茶。

17

(三)打造茶叶品牌18

(四)发展茶产品深加工18

(五)关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19

六结语19

参考文献20

引言

中国是茶树栽培及茶叶加工的发源地,不仅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而且是生产、消费及进出口贸易的大国。

我国是茶叶的生产与贸易大国,茶叶种植面积2008年达到166.67万hm2,居世界第一。

1994年以来,茶叶产量与贸易量总体上都呈现上升趋势(见图1和图2)。

茶叶产量从1994年的58.85万t增加到2008年的124万,t年均增长率为5.54%;出口量从1994年的17.97万t增加到2008年的29.7万,t年均增长率为3.80%;出口额由1994年的2.94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6.8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6.54%。

图11994~2008年我国茶叶的产量与出口量增长曲线

图21994~2008年我国茶叶的出口额增长曲线

中国茶叶进出口及对策分析

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追寻中国茶文化的源头,首先要廓清中国茶叶的源起。

唐代陆羽《茶经》就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而断定神农氏的依据是《神农本草经》和《神农食经》。

前者载: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后者载:

“茶茗久服,令人悦志。

”这一传说一直流传到当代。

神农时代是中华民族成长史中极为远古的时期。

茶叶的发现及开始应用应看作是整个神农部落时代的历史活动。

有关研究表明:

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

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

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53年),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

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

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

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

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赋》。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了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

二是茶叶科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茶事活动由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三是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如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四是有较多的茶文化着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等;五是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政开始出现。

在这一时期,世界第一部茶叶、茶文化专着——《茶经》问世,它由唐代陆羽所着,成书于公元780年。

《茶经》内容十分丰富,是一本茶叶百科全书。

它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数理学等;同时,还记载了唐代以前有关茶的不同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数理等书籍,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到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

因此,我们说:

“茶兴于唐、盛于宋。

”在这一时期,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

茶区也大面积地进行了南移,使茶业上市提前一个月。

这一历史时期茶文化空前繁荣,宋徽宗赵佶带头在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亲着《大观茶论》一书。

到元代、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话》、《陆羽烹茶图》、《品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

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绿茶之外,出现了白茶、黄茶、红茶、黑茶、青茶(乌龙茶)。

茶类的增多,泡茶技艺有别,又加上中国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使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综观中国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概括地说,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茶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为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诗词、茶书画、茶歌舞、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饮茶技艺和茶艺表演等;精神形态表现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茶禅一味等;还有介于中间状态的表现形式,如茶政、茶法、茶礼规、茶习俗等属制度文化范畴的内容。

二中国茶叶进出口情况分析

(一)中国茶叶进出口的特点

中国为茶叶贸易大国,到2007年,中国茶叶年净出口28万吨左右,贸易顺差超过5亿美元。

1贸易规模比较大

2007年贸易总量万吨,其中出口量万吨,占国际茶叶市场的20%;进口量5299吨;净出口28.42万吨。

贸易总额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突破6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亿美元;进口额1281万美元;贸易顺差亿美元。

2出口以绿茶为主,进口以红茶为主

出口以绿茶为主。

2007年,绿茶出口万吨,占茶叶出口量的%;红茶出口万吨,占%;乌龙茶出口万吨,占%;花茶和普洱茶分别出口万吨和万吨,分别占2%左右;其他少量出口。

进口以红茶为主。

2007年进口红茶3477吨,占茶叶进口量的%;绿茶进口1487吨,占%;其他少量进口。

3出口市场以摩洛哥等地为主,进口以东盟、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等地为主

出口市场相对分散。

出口市场主要是摩洛哥、日本、欧盟、美国和香港地区,对上述5个目的地出口占茶叶出口总量的%和总额的%。

中国茶叶出口近1/5到摩洛哥,2007年占%。

日本、欧盟、美国和香港地区分别占%、%、%和%,均在10%以下。

进口相对集中。

进口来源地主要是东盟、斯里兰卡、肯尼亚、中国台湾省和印度,从上述5个国家(地区)进口合计占茶叶进口量的%和茶叶进口额的%。

其中从东盟进口1/3,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进口量分别占%和%,从中国台湾省和印度进口分别占%和%。

4出口省份以浙江等省为主,进口主要以福建和广东等省为主

出口省份相对集中。

茶叶出口量居前五位的省份是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和广东,五省出口量占全国茶叶出口的%。

其中浙江占全国茶叶出口比重超过一半,占%;安徽、福建、湖南和广东分别占%、%、%和%。

进口省份相对分散。

茶叶进口量居前五位的省份是福建、广东、云南、浙江和安徽,五省进口量占全国茶叶进口的%。

其中福建和广东分别占全国茶叶进口的1/5左右,分别占%和%;云南、浙江和安徽分别占%、%和%。

5出口主要是一般贸易方式,进口以一般贸易为主进料加工和边境小额贸易为辅

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茶叶占98.94%。

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的茶叶占%,近1/2,以进料加工和边境小额贸易方式进口的茶叶量分别占%和%。

(二)中国茶叶出口情况分析

1中国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的变动

人世以来,中国茶叶出口量的变动呈增长趋势,但增速不快。

2001年茶叶出口量为万吨,加入世贸后连续5年增长,2006年达到304万吨,增长%,2006年之后出口量增长缓慢,2011年茶叶出口量万吨,人世十年增长%,年均增长率仅为。

茶叶出口额呈快速增长趋势,在2002年负增长之后,从2003年开始连续增长,屡创新高。

2011年茶叶出口额达到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1910/0,人世十年茶叶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为o,比出口量增速高出个百分点(如下图)。

2中国茶叶出口种类结构的变动

海关统计中,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花茶和其他茶6个种类,人世十年出口额的变动都呈增长趋势。

其中,绿茶和其他茶的出口额增长较快,增速大于茶叶出口总额增速;从种类结构上看,绿茶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增加,在茶类中的出口优势进一步扩大。

2011年,绿茶出口额为万美元,比2001年的万美元增长%,年均增长率为%;红茶出口额为万美元,比2001年的万美元增长%,年均增长%;乌龙茶出口额为万美元,比2001年的万美元增长%,年均增长%;花茶出口额为万美元,比2001年万美元增长%,年均增长%;普洱茶出口额为万美元,比2001年的万美元增长%,年均增长%;其他茶出口额为万美元,比2001年的万美元增长%,年均增长%(如下图)。

人世以来,绿茶出口额始终占茶叶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且比重从2001年的%上升到2011年的%,其他茶的出口额比重上升,从%上升到%,而红茶、乌龙茶、花茶和普洱茶等种类出口额所占比重均不同程度下降。

红茶出口额所占比重从%下降到%;乌龙茶从%下降到%;花茶从%下降到%;普洱茶从%下降到%。

(三)中国茶叶进口情况分析

1中国茶叶进口量和进口额的变动

人世十年茶叶进口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

茶叶进口量变动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2001—2009年的稳定增长期,进口量从万吨增长到万吨,增长161%,年均增长%;二是2010-2011年的高速增长期,从万吨,增至万吨,比2001年增长倍,这一时期茶叶进口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

茶叶进口额的变动趋势与进口量变动高度吻合,快速增长,2011年茶叶进口额达到万美元,比2001年增长倍,人世十年茶叶进口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如下图)。

2中国茶叶进口种类结构的变动

人世以来,各种茶类进口额均呈增长趋势,茶叶进口总额的变化主要是由红茶进口额的变化所影响的,红茶进口额变动趋势与茶叶进口总额的变动趋势十分相似。

2011年,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普洱茶和其他茶的进口额分别为、、、、和万美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和倍(如下图)。

从进口额结构上看,红茶是最主要的进口茶类,进口额从2001年的%上升到2011年的%;乌龙茶和普洱茶所占比重小幅增加,乌龙茶从2001年的%上升到2011年的%,普洱茶从2001年的%上升到2011年的%;绿茶、花茶和其他茶所占比重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绿茶从2001年的%下降到2011年的%。

三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一国处于相对优势的行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而不是一国的所有行业和产品都参与国际竞争,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国际竞争中是否赢得优势,它强调不仅一国的所有行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并且要形成国家整体的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的取得,关键在于以下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

(一)生产要素

可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

指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状况,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

自然资源。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祥地,茶叶资源丰富,茶叶产品种类繁多,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

中国地域辽阔,茶区分布广,特别是在东南部地区。

东南部多为丘陵地带,利于造梯田,排水体统良好;土质呈酸性,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冬天温度较高,茶树可以安全过冬;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照与雨量充足,适宜茶树的生长。

茶文化历史悠久。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茶不但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

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也很广泛,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茶在精神领域的延伸。

茶与文化关系至深,既有精神文明的体现,又有意识形态的延伸,有益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品牌优势。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资源相当丰富,茶类之齐全、名优茶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

中国近年来名优茶生产发展迅猛,中国名优茶有1200多种,其中包括中国的十大名茶黄山毛峰、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云南普洱茶、庐山云雾、冻顶乌龙、祁门红茶、苏州茉莉花茶等。

(二)需求条件

波特认为,国内市场的需求会刺激企业的改进和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

海关数据显示,09年前7个月,我国茶叶出口万吨,创汇亿美元,平均每公斤美元,出口总量较2008年小幅增长%,而创汇额和均价同比分别减少%和%。

我国茶叶出口的前五大市场依分别是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过去20年,全球茶叶产量和消费量增加了50%,从1988年的242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361万吨。

全球茶叶贸易也从1988年的103万吨增加到150万吨。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发展茶产业和茶叶出口有着巨大的优势。

(三)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相关产业是指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其发达和完善程度关系着主导产业的产品成本、品质和信息交流,从而影响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

相关产业的产品有效率,主导产业才会有效率;相关产业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有利于主导产业建立国际竞争优势。

茶保健作用的推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茶叶的消费需求也逐渐向保健方向发展。

现代医学证明饮茶有助提神益智、保护牙齿、滋补营养、减肥健身、解毒利尿、降胆固醇等功效。

中国茶叶种类之多为世界之冠,具有不同的品味和功效,饮用者可以自行选择适合自身健康的茶类饮用。

(四)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企业的目标、战略和组织结构往往随产业和国情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各种差异条件的最佳组合便形成了国家竞争优势。

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对该国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重大影响。

国内竞争的存在会对企业形成强大的压力,迫使企业去改进技术、进行创新和寻求更多的可持续竞争的来源,从而有利于该国竞争优势的形成。

此外,发展机遇和政府作用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起辅助作用。

包括重大技术革新在内的一些机遇事件可能会打断事物的正常进程,使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失去竞争优势,落后国家的企业则可借此获得竞争优势,并后来居上。

政府的作用也日益重要。

政府可通过管理制度、法令与条例、金融、投资、税收等政策来影响该国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从而加速或者增加获得竞争优势的可能性。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首先,中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贸易相对自由化,中国可以获得永久性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非歧视性待遇,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待遇;其次,有利于减少其他国家对扩大中国茶叶出口的非关税壁垒等不公平待遇,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最后,有利于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强化茶叶深加工产业,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

立顿进入中国市场已有16年,为中国茶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立顿为中国茶业的发展提供了经费,同时还引导国内企业的研究方向,对中国研发机构研发活动的市场导向,实现经济效益观念的改变提供示范;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技术水平,培养了大量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了新进的管理理念。

四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茶叶在世界上是产茶大国,但还不是产茶强国。

与世界各主要产茶国比,我国茶叶生产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茶叶单产低

我国茶叶单产还处于较低水平。

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茶叶面积接近一半,但是产量只达到1/4。

印度茶园面积为52万公顷,相当于我国的一半,但茶叶产量与我国基本持平。

茶叶单产低,表明我国茶叶生产的效益低。

造成单产低的原因主要是茶叶生产投入不足,良种化茶园所占的比重少,生产管理粗放引起的。

(二)劳动效率低

茶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茶叶的种植到采摘、加工和销售都需要大量人工。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8000万茶农,另外还有5000万以上人员从事茶叶销售、茶馆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工作。

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茶叶生产劳动效率低问题。

2004年,我国人均产茶只有公斤,而印度为546公斤、斯里兰卡为402公斤、肯尼亚是为649公斤。

在南方茶叶产区,很多农民并不是专业从事茶叶的生产,而是从事多种农副产品的生产。

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普遍存在专业技能缺乏等问题。

这与国外茶农有很大区别,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农受雇于农场主,大多数人只从事茶叶生产工作,并且经过良好的职业培训,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

(三)组织化程度低

1984年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大多数茶园已经承包给农户,茶叶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

在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他们大多以大型农场为主,实行企业化的管理和经营。

日本和台湾和我们一样,茶园的所有权也归农户所有,但是他们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并且组建合作社,实现合作生产,也较好解决茶叶生产分散问题。

我们国家在把茶园承包给农户后,并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是一家一户独立生产,没有形成联合,由于管理水平的不一致,导致茶叶生产和经营过度分散。

(四)茶叶的标准化程度低

茶叶商品化程度越高,对茶叶的标准化水平和加工工艺要求也就越高。

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茶叶加工的机械化。

目前,我国名优茶生产还不能实现全程的机械化加工,大多数还是采用手工制作,作坊式生产。

大宗茶生产也是采用半机械化加工,不仅生产效率低,而且生产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也不高。

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叶加工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

在日本不论是茶园的管理,还是茶叶的加工,也都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机械化生产。

生产的产品一致性很高,为茶叶品牌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缺乏龙头企业

目前,国内市场处于竞争无序的混乱状态,市场分散,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对于某个地区来讲,有区域性的龙头企业或者知名品牌,但就全国市场而言,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占据2%的市场分额。

这种状况,不能够发挥规模化生产的效应,不利于资源的优化组合,不利于品牌的树立。

今后一段时期,整个茶产业将面临大的整合,竞争将日益激烈,大量的茶企业将被购并或者被淘汰出局,强者更强,弱者出局。

五对策

不断变法和发展的中国茶叶市场给企业带来众多的机会,因此,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正确投资的关键。

根据当前茶叶发展现状,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把握市场热点转换。

从目前情况看,产量增加,市场热点不断,多茶类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市场主要特征。

2004年非典时期引发的绿茶消费热,2005年铁观音消费热,2006年普洱茶消费热,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消费热点形成,很好带动茶叶消费整体上升。

尤其是普洱茶热的兴起,对我国现阶段茶叶市场将会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首先,其他的茶叶都是愈新愈好,而普洱茶越陈越值钱,这样普洱茶除了具有商品本身饮用价值外,还具有收藏价值。

二是与其他茶叶品种相比,普洱茶生产能够形成规模生产。

普洱茶只要是云南大叶种晒青茶,都可以作为原料。

发酵过程类似葡萄酒的生产,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来形成质量相对一致的品质;此外,其他茶叶品质最主要取决于原料,而普洱茶更多是在工艺,将不同等级的茶叶拼配在一起可以调出不同风格的口感,厂家可以采用自己独特的工艺形成独有的品质,有利于品牌的树立。

分析这几年茶叶市场热点,非典带动绿茶的消费热带有一定偶然性,是一次成功的事件营销。

但是,铁观音和普洱茶热的形成,是对茶叶品质特征准确把握和有效的宣传,成功创造出新的市场发展空间,对行业更具有影响力。

我国是多茶类的国家,每个茶类都有不同的品质特征,个性化十分明显,如何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通过对加工工艺和品饮方式的改进,形成市场卖点,促进需求的增加,使各个茶类都能够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我国多茶类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铁观音热形成是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培育,普洱茶热更具有创新的成份,绿茶热很好利用非典事件,下一个热点需要形成同样需要依靠创新和大家共同培育。

(二)发展名优茶,兼顾大宗茶。

我国名优茶的产量从2000年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25万吨,增长了%。

名优茶的产值从55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10亿元。

名优茶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在增加,到2005年,名优茶的产值已经占到茶叶总产值的71%。

名优茶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提高茶叶行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