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2278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2.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

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2017年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本分级诊疗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包含了级诊疗行业市场规模,市场发展趋势,以及与之相关的市场预测等。

图表目录

表格目录

我们回顾医药行业的发展历程,总结影响产业投资的三大要素:

人口结构、技术驱动以及产业政策,而在经历了疾风暴雨般医改政策吹打的2016年,站在当前时点,我们认为:

首先,2017年产业政策的走向和落地实施,将决定未来的产业格局,加快重塑产业链,投资者需要迎合医药行业相关政策,寻找存量市场洗牌的受益者;其次,二胎红利将逐步显现,老龄化加剧引导的增量需求,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助于儿童药、辅助生殖、康复养老等细分领域的龙头做大做强;再次,在创新商业模式及新技术的驱动下,主营业务升级转型是永恒的投资主题,其中大多是借助并购整合,带来了基本面的变化。

图表1:

我国医药产业収展癿驱劢要素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第一节执医改大年的牛耳

一、我国医改的30年历程

回顾中国的医疗改革历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985-2000年:

医改元年,医院分级管理;2000-2005年:

全面启动医改,医院产权改革,市场化;2005-2009年:

医改转向,否定市场化方向,建立多层次保障体系;2009-2015:

新医改五项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新医改至今已历经七年,早已步入深水区,医保支付、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等受到多方面的利益牵扯,改革裹足不前。

图表2:

医疗卫生支出比例变化趋势和我国医改历程

资料来源:

Wind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了2016年医改工作的十项重点任务:

一是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扩大到200个;二是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在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三是巩固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推进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大病保险的全覆盖,让更多大病患者减轻负担;四是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积极鼓励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推行“两票制”;五是建立健全综合监管体系;六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规范化培养儿科医师5千名;七是稳固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45元;八是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统筹推进国家、省、市、县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九是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落实社会办医政策;十是加强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医改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

我们认为,2016年是我国医改历程中最为重要的一年,行业密集出台了多项重磅政策,从产业链的各个方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根据我国的国情切实改善顶层设计,医改已进入崭新阶段,现在进行时的利益链重构、行业洗牌,将对整个医疗产业的格局、未来的产业投资方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梳理了三项改革: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分为城镇和农村、医保目录、支付、一致性评价、);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分级诊疗);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改革(两票制,营改增)。

分别阐述了它们对产业的影响,及未来3-5年的投资方向。

图表3:

医药产业链

资料来源:

公开资料整理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分成三个体系:

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由于覆盖人群不同,它们的覆盖率、支付水平、自费比例不尽相同,分管机构也不一样,城镇居民医保由财政和城镇居民缴费,由人社部门管理;新农合由财政和农民缴费,由卫计部门管理。

近年来政府一直在向“三保合一”的方向努力。

目前大部分省市已基本实现了城镇职工、城镇居民两保合一,部分地区已试点三保合一。

图表4: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历程

资料来源:

公开资料整理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加快实现三保合一。

16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要求各地要努力实现年底前所有省(区、市)出台整合方案,即三保合一,并明确提出了六项统一:

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争取在2017年开始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

城乡居民医保实现统一,医保定点的医疗机构、医保药品的目录,都明显扩大。

尤其对新农合参保民众来说,整合后医保用药范围成倍增长。

天津市城乡医保并轨后,农村居民医保药品的数量从原来的2000多种增加到7300多种,增加了2倍;就医定点医院的数量也由原来的30家左右,扩大到目前的1400余家。

山东、广东、宁夏城乡医保并轨后,城乡居民统一使用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农民的可报销药品种类分别从1100种、1083种、918种扩大到2400种、2450种、2100种。

不仅仅是支付范围,城乡医保整合后将遵循“待遇就高不就低”原则,参保人员特别是农村居民的医保报销比例也将显著提高。

截至11月,全国有20个省份已出台相关的规划部署,其中,天津、上海、浙江、山东、广东、重庆、宁夏、青海和兵团已全面实现制度整合;河北、湖北、内蒙古、广西、云南等省份明确将从2017年起执行;北京明确2018年1月实现三保合一。

表格1:

现行医保报销办法

资料来源:

人社部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医保压力大,控费迫在眉睫。

据人社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全国基本医疗参保人数已经达到6.95亿,同比增长5.7%。

在参保率趋近100%的情况下,全国基本医疗保险收入增长逐年放缓,而支出的增长率在2008年以后显著高于收入,尽管15年以后医保控费有所成效,收入增速高于支出增速2个百分点(2016年1-9月,医疗保险基金收入达到9265.99亿元,同比增长15%,医疗保险基金支出7341.08亿元,同比增长13%)。

但医保结余可支付月份仍在下行趋势当中,医保控费迫在眉睫。

图表5:

2007-2015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收支情况

资料来源:

人社部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2015年《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显示,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两项养老保险累计结余近4万亿元,并且这4万亿元的结余很多都在个人账户里面,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遇到了抚养比的挑战,同时,2015年职工养老保险抚养比继续保持下降的态势,由2014年2.97:

1降至2.87:

1。

截至2015年底,全国28893万职工参保基本医疗保险,比上年增597万,增长2.1%,比2010年增加5158万,年平均增长4%。

其中,参加职工医保的在职人数21362万,占参保总人数的73.9%,而退休人员总数为7531万,占比26.1%。

由于退休人员不再缴纳医保、而医保报销比例和人均支出却显著高于在职人员,职工/退休比例逐年降低的问题也会加速消耗医保结余。

2014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结余5000多亿元,减去个人账户、趸缴等,剩下也就2000多亿元,不够支付两个月,远低于9个月以上的“安全线”。

图表6:

结余城镇医保基金统筹结余可支付月份数

资料来源:

人社部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图表7: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资料来源:

人社部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首要问题是支付端改革。

为了保障医保基金的支付能力,延迟退休等政策已相继出台,但控制医药费用快速增长才是解决收支失衡的着力点,当前应从支付制度改革、医保目录调整、药审改革三个方面入手。

1、医保支付制度改革

医保支付标准的定义是医保基金和患者共同就某一药品向药品提供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结算费用的基准。

参保患者使用医保目录内的药品,按照这一基准计算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药品费用,并与诊疗费用合并后,按现行三个制度的分担政策,由基金和患者分别承担医药费用。

药价改革逐步升级。

这两年监管层已经对药价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原有行政定价体系,逐步过渡到市场化定价,2015年5月,发改委、卫计委和人社部联合出台《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对所有药品进行分类价格管理,除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外的所有药品废除最高出厂价和零售价行政限制,药品价格由各地招标和医保支付标准来确定。

新版征求意见稿即将出台。

2015年12月人社部医保司、卫计委新农合发布《关于基本医疗保险药品支付标准制定规则的指导意见》,修订完的《关于基本医疗保险药品支付标准制定规则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今年再次向各省厅征求意见,预计医保支付标准正式稿将在16年底伴随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出台。

征求意见稿中,有三点将是未来改革的大趋势:

一是按照通用名称制定支付标准。

各地可以从通过药品质量一致性评价或质量差异较小的药品起步,对同一通用名(相同剂型品规)的药品按最小计价单位制定统一的支付标准,并逐步通过差比价方式计算同一通用名称下不同剂型、规格药品的支付标准。

对已通过质量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原则上则不区分企业制定支付标准。

对于暂未通过药品质量一致性评价或因质量差异较大等不具备按通用名制定支付标准条件的可以按照不同企业生产的药品制定支付标准。

二是支付标准制定的参考因素方面,主要依据药品实际市场交易价格和采购数量等因素决定,也可以探索引入同类药品价格比较,其他地区价格进行参考,药物经济学评价等因素和办法,通过加权平均中位数或者分位数等方式计算相应品规的平均价格,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支付标准。

三是支付标准的调整。

支付标准要根据药品实际市场交易价格、医保基金和患者承受能力、药品实际供应及使用情况等因素实行动态调整,原则上每至两年调整一次。

支付标准原则上将以省为单位统一制定,目前,安徽、天津、福建、浙江和重庆已有试点,从各地的支付标准来看,以全国最低价为医保支付标准参考的情况较多。

除了三明的试点品种是用了通用名下的国产仿制药最低价来执行,其它试点地区仍是按品种分厂家来制定,这主要由于一致性评价尚需时间,我们认为18年以前依然还将按照商品名制定支付标准。

(1)福建三明:

实行医保基准价格制度。

只有进口原研药品,按进口价作为医保结算价;既有进口原研药又有国产仿制药的,以国产仿制药品作为基准价,目前已公布16个药品;同是国产仿制药,不同生产厂家,选取中间价作为基准价。

(2)安徽省:

依据2015年以来公布的全国各省(市、区)最近一次省级集中招标中标价格的最低价,调整相应药品的医保支付参考价,动态调整,原则上每半年调整一次。

(3)重庆市:

对于临床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药品按照上一年度各省中标价和重庆药交所成交均价制定医保支付价,医院自主采购药品,低于支付价产生的利润归医院所有,高于支付价产生的亏损由医院承担。

(4)浙江省:

自2015年起的每年12月份,省医保药品支付标准联席会议根据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产生的药品加权平均价等因素制定下一年度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次年1月1日起执行。

(5)天津:

医保最高支付标准不高于全国最低价。

长期利好创新药和高质量仿制药。

医保支付标准将加速仿制药的进口替代,最早完成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可以和原研药放在同一层次享受同样的医保支付标准,并逐步淘汰其它国产竞争厂家,因此,高质量仿制药品种确定受益。

2、药审改革是医保支付改革的基础

由于国内过去批准上市的药品没有与原研药一致性评价的强制性要求,所以有些药品在疗效上与原研药存在一些差距。

导致国产仿制药无法完全起到对原研药的进口替代、降低药品费用支出的作用。

医保支付标准的实施虽然意在调动医疗机构积极性去主动压低药价,但是压价的前提是要保证药品疗效。

因为如果疗效下降,一方面带来患者健康福利受损,另一方面可能导致患者反复治疗,导致总医保支出反而更高。

可见,国产仿制药产业的现状成为了医保支付标准实施的现实制约。

历史上,美国、日本等国家也都经历了同样的过程,日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

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可以使仿制药在质量和疗效上与原研药一致,在临床上可替代原研药,这不仅可以节约医疗费用,同时也可提升我国的仿制药质量和制药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保证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CFDA在2015年以来相继发布了一系列药审改革的政策,涉及许可持有人制度、仿制药一制性评价、临床试验检查以及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等多项配套政策。

表格2:

16年发布的关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相关政策

资料来源:

CFDA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3、新医保目录推出在即

基本医疗保险药品是指保证职工临床治疗必需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给付范围内的药品,分为甲类和乙类,甲类全额报销,乙类自付一定的比例。

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临床用药也在更新,为了满足医疗需求,我国曾经出台过三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分别是2000/2004/2009年版。

时隔7年,人社部再次启动医保目录更新工作。

调整内容包括:

调入药品重点考虑临床价值高的新药、地方乙类调整增加较多的药品以及重大疾病治疗用药、儿童用药、急抢救用药、职业病特殊用药等。

对同类药品按照药物经济学原则进行比较,优先选择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品种。

目录内原有的药品,如已被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应予调出目录;存在其他不符合医疗保险用药要求和条件的,经相应评审程序后可以被调出目录。

调整分为准备、评审和发布3个阶段,要求2016年底前完成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2017年修改完善基本医保用药管理办法,并逐步建立规范的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即医保支付价的制定。

当前使用的09版《医保目录》中,西药和中成药品种共2151个。

其中西药1140个,甲类349个,乙类791个,另外有20个仅限工伤保险用药,4个仅限生育保险用药;中成药987个,其中甲类154个,乙类833个。

根据之前两次医保目录调整情况,04年新增药品323种、09年新增药品340种,预计本次药品总量将新增300种左右。

表格3:

04和09版医保目录品种数量

资料来源:

医保目录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从09年新进医保品种的销售增长情况来看,医保目录的调整将直接影响相关品种的销售额及其生产企业的业绩。

表格4:

新进09版医保目录的部分品种

资料来源:

南方所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按照政策导向,临床价值高的新药、地方乙类调整增加较多的药品、重大疾病治疗用药、儿童用药、急抢救用药、职业病特殊用药将优先调入,由国家卫计委牵头的国家价格谈判药品,将在列入备选名单环节获得重点考虑。

我们从三个维度筛选潜在受益品种:

1.地方乙类增补较多的品种:

由于09版医保久未更新,部分未能进入目录的优质品种,利用地方乙类调整机会进入到地方医保目录中,本轮调整将获优先考虑。

包括:

注射用益气复脉(天士力,14省增补)、艾普拉唑肠溶片(丽珠集团,12省增补)、特利加压素(翰宇药业,10省增补)、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济川药业,6省增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天士力,6省增补)、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康缘药业,2省增补),以及头孢噻利(恒瑞医药)、脱氧核苷酸(丽珠集团)、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葵花药业)、多糖铁复合物(上海医药)、妇科断红饮胶囊(千金药业)等。

2.临床价值高的新药:

对于以国家价格谈判方式确定公立医院集中采购价格的品种:

治疗乙肝的替诺福韦酯(吉列德)、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吉非替尼(阿斯利康)和埃克替尼(浙江贝达),考虑到临床需求和价格降幅,将提请咨询专家重点考虑,并以谈判确定的采购价格作为价格数据进行评审。

我们认为,临床价值高的新药有望通过谈判降价的途径,获得医保准入,潜在品种包括:

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康弘药业)、阿利沙坦酯片(信立泰)、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恒瑞医药)、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天士力)、艾普拉唑(丽珠集团)、埃克替尼(贝达药业)、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广生堂)、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西藏药业)、注射用重组人促卵泡激(长春高新)、纳布啡、盐酸氢吗啡酮(人福医药)等。

建议关注:

康弘药业(002773)、广生堂(300436)。

3.进入各类临床治疗指南的品种:

进入治疗指南的品种在疗效和安全性上已在临床上获得认可,在品种筛选和评审中通过的概率较高,如天士力的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

三、分级诊疗

所谓分级诊疗制度,就是要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

分级诊疗改变了患者生病就去大医院找专家治疗的习惯,将小病患者的治疗向基层引导。

分级诊疗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三甲医院资源供不应求,基层医院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大大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

图表8:

分级诊疗示意图

资料来源:

于联网资料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在分级诊疗制度中,不同类别和不同等级的医院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定位,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

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

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以下统称慢性病医疗机构)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表格5:

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资料来源: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1、政策驱动,分级诊疗加快落地

2015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明确时间表:

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

图表9:

分级诊疗的核心内容

资料来源:

公开资料整理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图表10:

分级诊疗的目标任务

资料来源:

《国务院办公厅兰二推迚分级诊疗制庙建设癿指导意见》,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为推动分级诊疗政策加速落地,《2016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中要求在70%左右的地市开展试点,试点地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达到30%以上;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2016年底,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15%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完善配套政策,新制修订50个疾病的临床路径,力争全部三级医院、80%以上的二级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表格6:

分级诊疗相关政策

资料来源:

政府网站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2、挖潜基层医疗市场,IVD行业确定性受益

我国的医疗分级制度将优质的诊疗资源过度集中在了三级医院,而有限的三级医院根本无法满足基层的患者需求,基层医院床位使用率低、三级医院年平均承担的诊疗人数过高,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图表11:

各等级医院数量

资料来源:

历年卫生统计年鉴,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三级医院的门诊人均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均高于基层医院。

图表12:

各等级医院历年床位使用率(单位:

%)

资料来源:

历年卫生统计年鉴,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图表13:

各等级医院历年平均负担的诊疗人数(单位:

万人次/年/家)

资料来源:

历年卫生统计年鉴,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在医保控费的趋势下,分级诊疗可以将大部分的患者合理引导至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医疗体系的运行效率,未来掌握患者资源的基层医疗市场才是药品和医疗服务提供商们争夺的主战场。

图表14:

各等级医院历年门诊人均费用(单位:

元)

资料来源:

历年卫生统计年鉴,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图表15:

各等级医院历年住院人均费用(单位:

元).

资料来源:

历年卫生统计年鉴,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近年来,先知先觉的医药企业在渠道下沉和提升基层医院覆盖率方面投入越来越多的费用,而外企由于战略布局和成本方面的劣势,往往在二级以下医院不具备竞争优势。

这造就了很多国产药的大品种,其中以中药品种居多。

除了药品,检测等医疗服务项目有同样的竞争格局,而受到医保控费影响,药品加成取消,医疗服务项目“此消彼长”,其中,体外诊断(IVD,In-VitroDiagnostics)和独立第三方实验室(ICL,IndependentClinicalLaboratory)是为数不多,受益于整体医改大趋势的细分行业。

三级医院的检测产品一般由国外品牌垄断,国产IVD品牌竞争力较弱,而基层医院对国产IVD产品需求较强,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带来的基层医院的扩张将为国产IVD企业的发展提供利好机会。

同时,为医院检验科提供服务外包的独立第三方实验室(ICL)可以有效解决基层医院检测样本量小,单个样本成本高,及不具备特殊检验能力的痛点,分级诊疗有助于ICL行业发展壮大,这两个细分行业有望保持高于制造业的成长速度。

AlliedMarketResearch研究报告称,2013年全球体外诊断产品市场规模约为533亿美元,在未来7年内,将以约5%的年度复合增长率增长,并在2020年达到747亿美元。

目前全球体外诊断需求市场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国家,占70%以上的份额,需求相对稳定;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占比较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速高,近几年医疗保障投入和人均医疗消费支出持续增长,体外诊断作为新兴产业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正处于高速增长期。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左右,但体外诊断规模仅占全球的2%左右,2011年人均每年体外诊断支出仅为13元,而欧洲人均IVD支出达到145元,最低的罗马尼亚也达到了25元,可见我国与国外成熟IVD市场差距仍然较大,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表16:

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单位:

亿美元)

资料来源:

AlliedMarketResearch,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图表17:

2012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占比

资料来源:

KaloramaInformation,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我国体外诊断行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体外诊断行业现已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和基础,目前处于快速成长期,市场前景广阔。

根据KaloramaInformation、McEvoy&Farmer等国外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2008年国内体外诊断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93亿元,2013年已增长到230亿元左右。

据中国医疗器械协会体外诊断系统专业委员会预计,未来5年我国的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年均增幅将在15%-20%之间。

图表18:

中国IVD产业市场规模(单位:

亿元,%)

资料来源:

KaloramaInformation、McEvoy&Farmer、HuidianResearch,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图表19:

2011年隔年人均体外诊断费用比较(单位:

元)

资料来源:

EuropeanIVDMarketStatistics(2011),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欧咨行业数据库

IVD下游分为两个层次:

1)三甲医院为主的高端市场:

这些机构由于检测样本比较多同时要求较高,需要快速而又准确的诊疗手段,对检验设备的集成和自动化的要求都比较高,这部分市场大部分为外资垄断;2)二级以下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这部分医院比较追求检验产品的性价比以及操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