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95986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苏教版秋Word格式.docx

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初步借助工具画出线段。

建立线段的表象。

疑点分析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对此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

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

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

毛线、直尺、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师边演示边突出要求:

像这样用手握住这根线的两端,把它拉紧。

提问:

与放在桌上时相比,这根线拉紧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

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板书:

线段)

2.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变换位置、长短。

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可以看成线段吗?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

也可以看成线段吗?

为什么?

3.揭示线段的图形

出示线段。

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仔细观察,回忆刚才的动手操作,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明确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线段的两端。

我们把它们叫作线段的端点。

线段有几个端点?

还有什么基本特征?

小结并板书: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感知线段的特征

1.结合演示,指出:

直尺、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同桌互相指一指边,说一说端点在哪里。

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2.折出线段

谈话:

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

启发:

现在同学们的纸上都有了一条折痕。

仔细观察,这条折痕也能看成一条线段吗?

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一些的折痕吗?

可以把它看成一条线段吗?

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短一些的折痕吗?

通过这个折一折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3.“想想做做”第1、2题

第1题:

学生各自判断,再指名说明理由。

第2题:

先讨论正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指出每条边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再让学生分别数出其他几个图形。

三、学习画线段。

1.启发:

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打算用什么工具来画?

指出: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的边来画线段。

要求:

每人用直尺试着画一条线段。

学生各自操作,指名板演。

评点线段,强调注意点。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按要求画一画。

追问:

连结这两点还能画出不同的线段吗?

想一想,连接两点,只能画几条线段?

3.“想想做做”第4题

什么是“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

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

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4.“想想做做“第5题

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

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核对,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共画出几条,是不是在每两点之间都画了一条线段。

回顾刚才画线段的过程,想一想,如果给出的点数再多一些,画出的线段的条数会怎么样?

四、小结学习收获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教科书P61-63例2,例3,例4和“想想做做“。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和学会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表象。

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结果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接着,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比、量、画等逐步让学生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

最后教材还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并在实践中让学生进行估测,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学习数学的兴趣。

直尺、多媒体

一、故事引入,统一认识

1.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故事,请小朋友们看(播放小猴量围巾),为什么他们量的结果不同呢?

请学生回答,一起总结:

因为他们测量的工具不一样,请小朋友想一想有更好的办法吗?

(用尺去量。

2.你知道的尺有哪些呢?

让学生举例,媒体展示。

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就必须有统一的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

认识直尺

(1)你们有学生尺吗?

请你们观察自己的尺,你看到了什么呢?

指名回答(学生会发现尺子上有刻度线、数字、厘米等)

(2)师生交流,师相机介绍。

(刻度0表示起点)

探究二:

认识1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

你能在尺子上指出来吗?

小朋友们指指看,从刻度几到刻度几就是1厘米呢?

学生回答,老师在媒体上演示。

小结:

请小朋友们观察,每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可以看成一个大格,每个大格的长度是多少?

(都是1厘米)

(2)比一比,请小朋友们拿起这个红色小方块,猜一猜它的每条边有多长?

用尺子量一量是不是1厘米?

下面请小朋友们跟我一起做:

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方块,左手慢慢抽出小方块,这时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小缝大约就是1厘米宽。

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头脑里。

现在不用方块,自己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3)记一记,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伸出手提问:

手指的宽度、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哪一个大约是1厘米?

我们要记住身上的这把厘米尺,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它可管用了。

(5)举一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呢?

(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田字格一条边的长大约是1厘米------)

探究三:

认识几厘米

(1) 

我们再到尺子上来找找看,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个1厘米?

2个1厘米是几厘米?

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也是2厘米?

你是怎么知道的?

(2) 

请你在尺上找一找5厘米,5厘米是从刻度0到刻度几,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也是5厘米?

5厘米是几个1厘米?

总结:

线段里有几个1厘米,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找一找、指一指10厘米。

三、尝试实践

1.例3

(1)出示图片,观察:

怎么测量物体或者线段的长度?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物体(线段)与直尺保持位置一致,一端和0刻度对齐,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想想做做”第1题

这里有三种量法,请认真观察,哪一种量法正确?

第一和第三种量法为什么不正确?

2.例4

(1)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怎么画?

(2)学生尝试。

(3)指名交流。

(4)出示断尺:

现在可以用它来画4厘米的线段吗?

你想怎么画?

四、综合练习

1.第2题

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2.第3题

(1)出示两条线段,这两条线段有多长呢?

接近几厘米?

你认为可以怎么说?

(大约8厘米)

(2)总结:

我们遇到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的时候,可以看它接近几厘米,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

3.第4题

教师指导方法。

量手掌:

五指并拢,手掌放平,量最宽处。

量一拃:

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明确起始位置再量。

4.第5题

先量长方形,再次明确方法,再量三角形。

5.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6.第7题

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五、总结全课

我们今天认识了哪个长度单位,用手比划一下大约有多长?

,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做单位?

认识米

教科书P64-65例5,“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

所以,可以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如果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费时、费力,进而引起学生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的心理需求。

在此基础上,自然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小黑板、米尺

一、复习。

你的哪个手指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拿出尺子,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

2厘米?

3厘米?

……

用尺子量一量你的练习本,看它有多宽。

二、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都学会了用直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现在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来测量一下讲台的长度。

这样测量方便吗?

教师出示米尺,如果用它来测量呢?

教师示范用米尺来测量讲台。

用那种尺子量方便一些?

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时候,用直尺来量,用厘米做单位,如果我们要量讲台或者更长的物体的时候,我们就要用这种尺子——米尺。

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

三、新课。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拿出米尺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或小棍比一比1米。

②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1米有多长?

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③同桌比划1米有多长。

④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2)认识米与厘米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米尺。

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尺上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数完后,教师提问:

“l米有多少个1厘米?

”“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l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2.试一试

(1)明确要求:

用米尺量。

(2)示范方法:

每量出1米,做好标记,再接着量,一边量一边数,有几个1米。

注意表述的准确性。

四、巩固练习

指派学生操作。

其他同学观察。

点评操作过程。

2.第3题,

先估计,说明思考过程,再测量。

说说自己估计的怎么样?

先测量身高,再测量1庹。

比一比:

说说有什么发现?

4.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思考过程和结果。

五、总结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请大家用两臂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等于多少米,我们量比较长的距离用什么尺去量比较方便?

练习十

教科书P66-67“练习十”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进一步巩固对线段以及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帮助学生进一步获得对常见事物长度的把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长方形特征的感知,提升操作技能,发展数学能力。

进一步巩固对线段以及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

通过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练习十的教学,一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观察和操作活动,二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简单的推理解决问题。

“动手做”的教学,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准备一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先让学生量出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完成相应的填空,再通过比较和交流,明确:

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的长度相等,左右两条边的长度也相等。

接着,要求学生把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折,量出折痕的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并在交流中发现不从不同的方向折,折痕的长短是不一样的,然后,让学生反复地折一折,比一比,看怎样折,折痕最较长。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

怎样折,可以使折痕最长?

并通过操作、比较和交流,逐步形成共识,并量出长方形对角线的长。

最后,引导学生回顾上面的活动,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挂图、长方形纸

一、复习导入

我们现在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分别是……。

选厘米作单位的物体,一般比较……

选米作单位的物体,一般比较……

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揭题:

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米和厘米的练习。

二、练习

1.第1题

根据物体生活中的实际大小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第2题

每题都指名交流说说自己比较的方法以及思考过程。

允许方法多样化。

3.第3题

(1)学生看图估计。

(2)测量。

(3)核对并交流:

是什么原因让你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4.第4、5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交流思考过程和结果。

(1)看图,把物体和它们各自的高一一对应好。

(2)出示下排图片。

第1个先说说分别是由哪两个物体樏起来的,怎么算出这个物体的高度。

(3)后两题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6.第7题

(1)先给出参照物,再估计。

(3)对比:

相差多少。

三、动手做

1.测量边的长度。

(1)根据要求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

(2)同桌交流:

观察测量的结果,我发现……

2.折痕的长短

(1)任意折一折,测量折痕大约是多少厘米。

(2)比较:

大家说了这么多折痕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3)任意折,测量并做好记录。

(4)同桌合作:

怎么折,折痕越来越长。

(5)交流并明确。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身上的“尺”

教科书P68-69

1.使学生经历认识一拃、一庹、一步、一脚等“身体尺”,并用“身体尺”进行测量的估计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强化已经建立的厘米和米的程度观念,提高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感受“身体尺”的实际应用价值。

2.使学生在自主测量、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测量经验,发展动手能力,增强估计意识,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认识一拃、一庹、一步、一脚等“身体尺”。

提高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感受“身体尺”的实际应用价值。

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厘米和米的认识安排的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测量或比较物体长度的时候,特别是对测量精度要求不高时,常常会把身体的某个部位当作尺来测量和估计。

用“身体尺”侧来那个,虽然精确程度受到限制,但能帮助人们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安排这一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用“身体尺”测量的方法,初步体会“身体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感受“身体尺”的实际应用价值。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积累测量和估计的活动经验,提高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学生尺、米尺、长方形纸

一、认识“身体尺”

1.量一拃、一步和一庹的长度

(1)提问:

生活当中进行测量时,经常会用到各种尺子,如果没带尺子,用什么办法能量出物体大约多长呢?

(2)学生讨论明确自己身上的尺。

(3)出示一拃、一步、一庹和一脚的图片,大约各是多少厘米?

依次示范,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量出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和一脚的长度,做好记录。

(4)揭示:

一拃、一步、一庹和一脚,都是我们身上的“尺”。

2.与1米的关系

(1)1米大约有几拃

先量出1米,再用拃量。

(2)1米大约有几步

先量出1米,再走一走量。

(3)1米大约有几步

先量出1米,再用脚量。

活动中要注意不会正好是整数,要注意取舍。

二、用“身体尺”量

1.选“身体尺”

(1)量课桌的长,选择哪种“身体尺”?

指名交流,说明思考过程。

(2)量黑板的长,选择哪种“身体尺”?

(3)量教室的长,选择哪种“身体尺”?

2.量一量

(1)黑板

组织测量,注意过程,指名交流。

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克服的?

(2)篮球场

三、回顾总结

回顾测量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