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519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docx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docx

二年级数学上册五厘米和米教案苏教版

2019年二年级数学上册五厘米和米教案苏教版

  本单元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

认识线段、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教师把弯曲的线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

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

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

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

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第1课时 认识线段

教材第59页例1及相关练习。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3.能从生活中找到线段,能够数出一些简单图形中的线段的条数。

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难点: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毛线、直尺、正方形纸、课件。

课件出示两根毛线(一条直的,一条弯的)。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的。

师:

对,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线,它们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的。

教师把弯曲的毛线拉紧,提问:

看看现在怎么样了?

学生发现它变直了。

师:

我们把两手之间拉直的这一段叫作线段(板书:

线段)。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1.感知线段的特征。

师:

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通过比较确认线段是直的。

师:

线段可以这样表示(课件出示线段),看看线段还有什么特点?

(启发学生发现线段有两个端点。

师:

线段的两头也叫两端,两头的点叫作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现在同学们能完整地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2.感知生活中的线段。

师:

直尺、课本的什么地方也可以看成线段?

小组内互相在直尺和课本上指一指,说一说。

师:

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生:

黑板的边、桌子的边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折线段。

师:

把正方形纸对折,再打开。

现在纸上有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师:

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

比这条线段短的呢?

生1:

如果把正方形对角折,折出的折痕就比这条线段长。

生2:

把这条折痕对折,折痕的一半就比这条线段短。

小结:

线段是有长短的。

4.画线段。

师:

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打算用什么工具来画?

指出: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

教师演示画线段,学生模仿画线段,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提醒学生:

(1)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直尺,使它不移动,然后沿直尺的边从左向右画;

(2)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不能弯曲;(3)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1.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自主判断,再指名说说判断的理由。

2.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示范数出正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再让学生分别数出其他的几个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3.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3题。

(1)先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

(2)提问:

连接这两点还能画出不同的线段吗?

想一想,连接两点只能画几条线段?

4.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4题。

(1)引导学生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的意思,再让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画一画。

(2)提问:

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三角形是由几条边围成的?

5.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独立画一画,然后组内交流。

(2)集体交流:

你是怎么画的?

共画了几条线段?

是不是在每两点之间都画了一条线段?

(3)小结:

如果点的个数越多,画出的线段的条数就越多。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新知识,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学生相互补充,说说对线段的认识。

(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是直的,线段具有可测量性。

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实践,来感知线段的特征,知道还可以用尺画出线段,体会几何图形的美。

鉴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2.在能力方面要培养学生眼、脑、手、口协调活动的能力。

3.在情感方面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在教学时,要使学生正确地画出线段,注重方法的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2课时 认识厘米

教材第61~62页例2、例3、例4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表象。

2.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课件、直尺。

下面哪些是线段?

小结:

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有短,你们想知道自己的课桌的边有多长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1.初步感知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师:

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你们觉得课桌有多长?

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动手测量,全班交流:

汇报测量结果。

师:

同样的课桌边,为什么大家说的数不同?

师:

为了准确地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厘米。

(1)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直尺图。

师:

这是直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

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说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样的长就是1厘米。

(板书:

1厘米。

师:

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2)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3)师:

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4)师:

2厘米、5厘米、10厘米各有多长?

引导学生在直尺上找一找,指一指。

3.用厘米量。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师:

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

不对齐行吗?

小结:

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师:

要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是从几开始画到几结束?

生:

要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可以从刻度“0”开始画,画到刻度“4”。

小组活动:

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

你是怎样画的?

1.教材第6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自主判断,互相交流,并说明理由。

2.教材第62页“想想做做”第2题。

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注意测量方法的指导。

3.教材第62页“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

红色线段长几厘米?

是整厘米数吗?

那么它接近几厘米?

为什么?

蓝色线段呢?

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

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长几厘米。

4.教材第63页“想想做做”第4、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5.教材第63页“想想做做”第6题。

(1)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到每条线段的长度。

(2)组织交流:

你是怎样看出每条线段的长度的?

(3)小结:

线段中有几个1厘米,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教师演示:

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移动直尺,使学生看到,这条线段的长度是确定的,它的长度不会因为直尺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6.教材第63页“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说画线段的步骤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我们应该怎样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怎样画一条规定长度的线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最深的有以下两点:

1.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2.体现两个“转变”:

(1)学生通过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这把尺子的长度单位);

(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

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等。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第3课时 认识米

教材第64页例5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划等学习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形成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2.知道1米=100厘米,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测量等活动,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长度单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

建立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米尺、课件。

师:

我们测量一些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我想知道黑板的长是多少,你会用你的尺子来测量吗?

(请学生代表来测量。

)师:

用这种方法测量黑板的长度方便吗?

师:

我们要测量黑板的长时,尺子太短,厘米这个单位也太小了,要数出多少厘米很不方便,看来我们测量像黑板这种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需要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米。

1.认识米。

(1)教师出示米尺。

介绍:

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成1m。

(2)认识感知1米的长度。

师:

1米有多长呢?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身边的物体和米尺比一比,再和自己两臂伸开比一比。

学生分组实践活动后汇报、交流。

师: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3)1米和1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

仔细观察米尺,你发现了什么?

米尺的刻度是从几到几?

小结:

在米尺上,有刻度线和相应的0~100这些数。

通常我们把“0”刻度线作为起点,从“0”刻度线到“100”刻度线之间的长度为1米。

学生活动:

在米尺上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米,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

1米是多少厘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1米。

2.用米尺量。

(1)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在量的时候注意:

应从黑板的一端开始,一直量到另一端,尺子要放平。

(2)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3)学生自由测量物体的长度。

1.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集体交流,说出测量的过程。

3.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3题。

师生共同完成,说明估计的方法。

4.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比一比。

5.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自主完成。

(2)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6.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6题。

(1)仔细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从科学实验室到气象观测站小红是怎么走的?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

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

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本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1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概念。

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让学生测量黑板的长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受用“厘米”作单位太麻烦,从而产生学习较大长度单位的兴趣;接着出示米尺,让学生通过比比、看看、数数等活动感知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和探索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

我们身体上的“尺”

教材第68~69页的内容。

1.使学生经历测量、比较和交流等实践活动,了解自己身体上的“尺”,会测量并知道各“身体尺”的长度。

2.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感受“身体尺”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局限性。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主动思考,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习惯。

重点:

了解“身体尺”,用“身体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

用“身体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每两人1把米尺、课件。

师:

同学们,如果不让你用尺量,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量出数学书大约长几厘米吗?

说明:

我们知道自己手掌的宽、一拃的长等这些身体上的长度,就可以用手掌、一拃等方法来量一量,估计出数学书大约长几厘米。

师:

我们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学会用尺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在生活中,常常需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是我们不能随身带着尺,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借助于自己身体上的“尺”。

今天,我们就通过实践活动,研究我们身体上的“尺”,并用身体上的“尺”量一量。

1.认识“身体尺”。

(1)师:

如果知道身体上的一些长度,就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请同学们找一找,我们身上有哪些尺子?

课件出示一拃、一庹、一步、一脚的长度。

(2)师:

怎样测量一拃、一庹、一步、一脚的长度呢?

学生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

说明:

一拃可以直接用尺子测量,其余的需要同桌合作。

测量一步时,要按照正常的步伐走一走,随机停下来再测量两脚脚尖之间的距离;测量一脚时,先站直,在脚的前、后画出两条线后再测量。

(3)让学生两人一小组,互相测量,然后在书上表格中填写测量结果,全班交流。

说明:

在一个时间段内,一个人的一拃、一步、一脚、一庹的长度往往是比较固定的。

(4)师:

根据同学们的测量,身体上的“尺”除了一庹的长度超过了1米,其余都没有超过1米。

那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拃?

大约有几步?

大约有几脚长吗?

测量活动:

两人一组,对着米尺,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

集体交流测量结果,把自己表示1米的“身体尺”说一说。

小结:

通过大家的努力,虽然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不完全相同,但根据绝大多数同学的结果,知道了像我们二年级小朋友,大约7拃长是1米,大约走2步是1米,大约5个脚长也是1米。

2.用“身体尺”量。

(1)合理选择。

师:

认识了四种“身体尺”,还知道1米大约可以用几拃、几步、几脚来量,我们就可以选用“身体尺”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量课桌的长,你准备选择哪种“身体尺”?

量黑板、教室的长呢?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确:

课桌的长,可以用拃来量;黑板的长,可以用庹来量;教室的长,可以用步来量,也可以用脚来量。

小结:

在实际测量中,我们要根据被测量物体的特点,灵活选择恰当的“身体尺”来测量。

(2)实际测量。

师:

下面,我们就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

分小组合作,讨论:

选择在教室还是校园测量,准备测量教室或校园里的什么,选用哪种“身体尺”。

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适当调整。

引导学生按小组合作测量,要求先分工明确再活动,并提示如果自己小组测量结束了,而其他小组还没有量好,可以再选择一种物品量一量。

学生分小组活动,测量、记录结果。

(3)交流汇报。

师:

请小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测量了什么?

用的哪种“身体尺”?

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能不能得出大约多少米或多少厘米?

小组长汇报交流,重点交流以下两种情况:

①我测量的是(  ),长度是(  )步。

结合汇报,根据实际情况提问测得的结果转化成用米或厘米作单位是多少,并适当指导,让学生体会可以结合“身体尺”的长度和1米的关系,推算结果大约多少米或多少厘米。

②不同的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不同。

结合交流让学生思考:

为什么测量的是同一物体的长度,得到的结果却不相同?

指出:

人的身高不同,“身体尺”的长度也会不同,所以不同的人测量同一个长度,结果一般会不同。

可见,“身体尺”一般是在没有测量工具,或者不需要准确结果的时候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结果只能知道大约有多长;而用尺来量,量出的是一个准确的结果。

在没有尺或不需要测量得很准确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你对自己身体上的“尺”有哪些了解?

请同学们回顾找“身体尺”和用“身体尺”测量的过程,想想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这节课是结合厘米和米的认识安排的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测量或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特别是对测量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常常会把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当作尺来测量和估计。

本节课我分两个部分来进行教学:

一是认识“身体尺”,二是用“身体尺”量。

让学生动手相互测一测自己身体上的一拃、一步、一庹、一脚大约长多少厘米,初步建立“身体尺”的概念和空间观念。

在测量过程中,巡视指导,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和测量方法有误的学生,提高测量操作活动的效率和准确性。

然后让他们估计几拃是1米、大约几步是1米、大约几脚是1米等等,明确了“身体尺”与1米长度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在应用“身体尺”时有效估计测量结果。

最后让他们用“身体尺”去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让他们意识到需要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身体尺”进行测量,培养灵活应用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送:

2019年二年级数学上册代数、统计、可能性例题精讲新人教版

例题一:

口算。

2×9=

40÷5=

8×1=

36÷9=

79-63=

21÷3=

5×4=

3+20=

8×3=

25÷5=

6×9=

64÷8=

48+52=

7×7=

42÷7=

 

【答案】

18;8;8;4;16;7;20;23;24;5;54;8;100;49;6;

例题二:

看图填空

求黑兔的只数,就是求()个()是多少。

列式是()

【答案】

求黑兔的只数,就是求(5)个(7)是多少。

列式是(7×5=35)。

例题三:

5只猫共钓了多少条鱼?

【答案】

6×5=30

例题四:

妈妈去市场买苹果,一公斤大约可以买4个苹果,一共买了8公斤,根据乘法口诀算一算,妈妈一共买了几个苹果?

4×8=32(个)

答:

妈妈买了32个苹果。

本题运用到四的乘法口诀,需熟记。

用一公斤的个数乘以总公斤数,就是买的苹果数,据此解答。

例题五:

补充条件再解答。

1.车上原有68人,到站后下车了20人,__________,车上现在有多少人?

2.买每瓶2元的牛奶3瓶,____________,牛奶和饼干一共花了多少钱?

3.一支竹竿插入水里的部分有13米,___________,这支竹竿长多少米?

4.王小丽买了4个笔记本后,还剩12元,___________,她原来有多少元?

5.一个三角形三条边都一样长,___________,三角形三条边一共长多少米?

6.一座楼房,__________,这座楼房从一楼到四楼顶高多少米?

 

【答案】

1.上车了△人;2.买3袋每袋△元的饼干;3.露出来的有△米;4.每个笔记本△元;5.每条边长△米;6.每层高△米[注△代表数字](答案不唯一)

例题六:

小庆买文具盒花了6元7角,下面□种付款方式最简单。

[]

A.1张5元1张1元1张5角l张2角

B.1张2元4张1元1张5角2张1角

C.3张2元7张1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