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6019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docx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

一。

阶段特征: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公元前5世纪到18世纪西方思想史的四次思想解放运动,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

单元复习攻略

㈠命题分析

1。

本单元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从主题分布看,各考点相对均衡。

2。

从考查角度看,很多试题从中西对比角度命题。

主要有两个角度,第一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与希腊哲学思想比较,分析异同。

有些试题要求分析形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强调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

第二将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

3。

从综合的角度看,很多试题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联系起来,主要综合点有:

①将雅典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与人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分析三者的联系。

②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说明人文主义思想形成原因和表现。

③将科学技术,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思想联系起来,理解17=18世纪西欧社会转型的表现。

㈡方法技巧

1。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明确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然后认清和理解人文精神的起源,复兴,发展和成熟的四个阶段及其所对应的四次思想解放运动,从整体上掌握本单元的线索。

①起源: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古希腊的智者以人的眼光去考察一切,也提出“()”,揭开了人文精神的起源。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知德合一”,重视人的理性,是人文精神的升华。

②复兴:

公元14世纪开始的()。

形成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反宗教迷信和神学的专制统治,并提出资产阶级要求的一个思想体系

③发展:

公元16世纪开始的()。

蔑视权威,信仰自由,使人文主义平民化。

④成熟:

公元17世纪开始的()。

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保护个人的利益和各种权利

2。

注意知识的横向综合,把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演变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联系起来,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同时注意归纳知识的纵向联系。

3。

注意加强比较,能够正确理解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异同。

如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4。

注意把西方近代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相联系,以及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进行比较。

第11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课程标准——

◆考纲——

一。

古希腊哲学的产生

㈠诞生:

约公元前7世纪左右,希腊人开始探究(),最早的哲学诞生。

㈡代表人物是(),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中国古代也出现过多个对世界本原提出观点的思想家,分别有春秋时期的(),宋代的(),明代的()和(),清代的()。

㈢特点:

集中体现了希腊文化的()精神;最早哲学是()哲学,与人生没有关系。

㈣意义:

是希腊人具有()的体现,标志着古代西方人的()。

→自然哲学将人们探究的对象从神转移到自然界,是人类认识的一大进步,但仍未将人列入研究范围。

所以西方人文精神的产生不是在自然哲学这一发展阶段,而是在智者运动中产生。

二。

古希腊哲学的发展

㈠智者学派——认识社会

1。

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地理环境:

三面环海,对外交流频繁,文化多元化。

②经济基础:

古希腊()制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

③政治基础:

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展到()。

④人才结构:

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⑤主观因素:

古希腊先哲的思考与探索。

⑥其他方面:

公元前6—5世纪中期,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关注自然界,研究世界本原忽略了人类的活动和创造性,而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

代表人物:

()和安提丰

→智者学派研究社会和人,但重点更加趋向于社会领域。

3。

学派的主要观点

①主张将哲学研究方向从()转到();反对(),提倡();强调人的()和()。

→这是智者学派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普罗塔哥拉提出了()的观点,清醒地认识到人是社会和自然界的主体,和中心地位。

②主张公民应该遵守法律。

③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伦理规范。

④实现城邦内部所有人在教育,财产,种族等方面的平等。

→注意后面三个内容,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阶段的政治特征相对应。

4。

正确评价智者学派的影响

⑴积极影响:

学派开始探究人的活动及价值,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对当时希腊起思想启蒙和解放作用。

⑵消极影响:

学派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认为认识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给()和()打开方便之门。

㈡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1。

社会环境:

与智者学派同时代。

2。

思想主张

⑴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认为人的幸福和伦理道德是人类应当探索的重要问题。

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更加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

⑵提倡善良的道德,主张()合一。

→(“”)这一观点,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正是因为这种对知识的崇拜,为后来西方科学的发达提供了理论基础。

⑶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提倡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苏格拉底和孔子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都重视()的力量,强调知识的作用。

但孔子推崇君主权威,苏格拉底推崇民主政治。

3。

历史影响: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项目

苏格拉底

智者学派

哲学研究

方向

对知识的

看法

认为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把()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的认识

认为知识是公民参与()、进行演说的基础,因此人们需要学习知识

对真理的

看法

真理是实在的。

认为真理是相对于人的需要和兴趣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的真理。

对政治的

看法

基本上适应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同之处

都重视对()的研究,都否定神的意志,强调人的价值。

都体现了希腊文化的()精神和()主义的本质。

㈢柏拉图:

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他的代表作是《》。

㈣亚里士多德

1。

名言:

()

2。

历史地位:

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并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式的学者。

◆西方哲学产生后,就体现出哲学家们追求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

三。

古希腊时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㈠把哲学研究重点从()转向()。

㈡提倡(),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㈢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㈣重视知识的作用,强调发挥人的主体功能。

第12课文艺复兴

◆课程标准——

◆考纲——

一。

文艺复兴兴起的历史条件

㈠经济根源:

手工业和金融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出现。

㈡阶级基础:

()的形成与逐步成长。

→资产阶级要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争取政治权利,要求冲破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改变封建的传统观念。

㈢思想文化:

基督教神学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大利保留了丰富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遗产,还有杰出的人才结构。

㈣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极大地便利了文化的传播。

㈤导火线:

()黑死病在意大利蔓延。

二。

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主要代表(14—16世纪)

时期

领域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或者历史地位

14

《十日谈》

讽刺教会,批判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再次提出人类平等思想。

但丁

《歌集》

“人文主义之父”,提出用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15

达.芬奇

《》与

《摩西》

拉斐尔

通过宗教题材展现人性美。

16

世纪

《哈姆雷特》

通过塑造富有人性的人物形象,热情讴歌人的伟大和高贵。

三。

文艺复兴的性质

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欧洲封建社会向()社会过度的历史时期,新兴的()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掀起的一场反()反()的思想文化运动。

四。

文艺复兴的影响

㈠它是欧洲近代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封建神学的束缚,解放了人们思想。

㈡适应了()早期发展需要,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近代文学,艺术和科技等。

㈢其宣扬的追求()和冒险进取的精神,也为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五。

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含义

㈠以()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的压抑。

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崇尚科学,追求知识。

㈢主张立足于现实的(),反对禁欲主义。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文学家通过批判教会和封建制度来进行斗争,艺术家通过对宗教的圣像加以人性化色彩或者直接以人为创作题材来进行斗争,都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色彩。

◆文艺复兴运动对天主教的态度及原因

由于天主教神权统治欧洲已有千年之久,资本主义还处于()阶段,资产阶级(),当时资产阶级还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只能借助于古希腊罗马的()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宗教题材揭露教会的腐朽和罪恶,要求宗教世俗化、人性化。

简言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反对天主教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并没有放弃宗教信仰,他们对教会势力持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第13课宗教改革(16世纪初)

◆课程标准——

◆考纲——

一.德意志()宗教改革

㈠历史背景

1.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1500年前后欧洲()的开辟,商贸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沿岸;欧洲爆发了()革命和价格革命,加上殖民掠夺资产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原始资本;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世界市场。

2.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3.思想文化: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用神学理论为封建统治辩护,使封建制度神圣化,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运动广泛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

4.在16世纪的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是受罗马天主教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5.直接原因:

()年教皇兜售()。

㈡马丁。

路德改革的主要内容

1.马丁。

路德改革的标志:

1517年,贴出著名的“”,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弃。

2.思想主张

①主张(),灵魂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得救。

→这一主张使人获得人精神上的()和灵魂得救的()权。

②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③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教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的权利。

④君主的权力高于教会。

3.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性质:

是反对天主教的()和()运动。

4.马丁。

宗教改革的影响

①创立了()教,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认为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②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主义。

③使西欧人从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二.瑞士()改革

㈠历史条件:

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

㈡标志:

()年出版《》一书。

㈢主张:

1。

继承了马丁。

路德的()思想。

2。

提出(),这是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

→它否定了对教皇的盲从,否定了封建主的特权。

㈣历史意义:

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的依据。

→它论证了资产阶级追求世俗物质享受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

三.宗教改革运动的性质及“信仰得救”的意义

㈠性质:

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新兴()发动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㈡意义

①否定了“赎罪券”的作用,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

②树立了《圣经》的权威,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权威。

③引发了德国和欧洲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

④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的人文主义。

⑤把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

⑥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建立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四.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的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

反对天主教会的特权,提倡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教皇的精神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强调人的主观性及个人权利。

◆西欧早期反封建斗争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的原因

1.罗马教皇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的神权统治,严格控制人们思想。

2.资本主义处于起步阶段,还不是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相同点

两者都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的()斗争;都采用了()的形式;都得到社会广泛支持;都反对天主教神学;都不论教皇权威,对教会的信仰,制度和仪式都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都主张();都体现了()色彩。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1)相同点:

都是西欧()的结果,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进行的()斗争,都波及西欧的广大地区,都促进了人们的()和近代文化的发展,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都体现了浓郁的()色彩。

(2)不同点

①内容上,前者宣扬人文主义的世界观,肯定人,反对神;后者宣扬“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即仍承认“神”的存在。

②形式上,前者是借助()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后者采取了()的形式。

③实质上,前者是新兴资产阶级的()运动;后者是一场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④影响上,前者促进了人们的()和()的产生;后者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并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⑤斗争目标上,前者反对封建神学;后者反对罗马天主教会。

◆宗教改革运动对天主教的态度及原因

由于()对人文主义的弘扬,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权威,宗教改革由文艺复兴时期的()转向()与教会教皇进行斗争,这一时期的斗争主要是反对天主教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解放,宣扬王权高于教权。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虽然都是一次()的潮流,但二者的倾向性有很大的不同。

文艺复兴运动主要是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崇尚理性和科学,因而才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而宗教改革和统治者的关系非常密切,重点在于和罗马天主教会争夺权势,从而打击罗马天主教的权威,用另一种权威来代替它。

当然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文艺复兴借助了()的形式,而宗教改革借助了()的形式,并且文艺复兴的参与者仅限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运动则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14课启蒙运动(理性之光)

◆课程标准——

◆考纲——

一。

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

㈠经济基础:

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较大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重商主义思想首先在16世纪中期的英国出现。

㈡阶级基础:

新兴()力量日益壮大。

㈢思想文化

1。

()和()运动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2。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提供了的科学依据。

→西欧近代科技革命,诞生了诸多的与反宗教神学相关的科学成就,如1543年哥白尼的(),1610年伽利略为日心说找到了证据,1687年牛顿()的创立。

㈣政治条件

1。

()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成功地建立起()。

2。

法国社会中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封建制度的危机空前严重

二。

启蒙运动时期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时期

国别

代表人

代表作

思想主张

17

世纪

霍布斯

《利维坦》

反对君权神授

认为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自然权利,国家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的

洛克

《政府论》

反对君主专制

提出把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力分属不同部门掌握

18

世纪

中期

《哲学通信》

〈〈社会契约论》

狄德罗

《百科全书》

宣扬理性和科学,

人们享有自然权利

18

世纪

共同

思想

从自然法出发、崇尚(),肯定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提倡科学,重视知识,反对愚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提倡“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要求充分实现发展人的天性的权利

三。

启蒙运动的性质

它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以()为思想武器反对()和()的思想解放运动。

四。

启蒙运动的伟大意义

㈠它以()作为思想武器,将斗争矛头指向()主义,为推翻封建专制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特别是为法国1789年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㈡它宣传()和科学,破除迷信,解放了人们思想,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㈢它丰富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精神,构建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蓝图。

㈣启蒙思想在世界的广泛传播,推动了欧洲,美洲和亚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如英属北美洲殖民地的独立战争,中国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五。

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㈠继承:

继续追求()()和个性解放;批判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

㈡发展:

启蒙运动主张用理性思考,用无神论完全否定宗教神学;要求变革国家体制,实行法治和()政治,描绘未来理性社会的理想蓝图。

六。

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项目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时期

历史

背景

兴起

发展

实质

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

反映发展中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要求

斗争

方式

核心

性质

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影响

◆启蒙运动对天主教的态度及原因

18世纪由于欧洲()的发展,()阶级力量强大起来,自然科学领域取得许多成就,教会的许多说教不攻自破,教会的权威越来越受质疑。

这一时期的启蒙思想抛开了宗教外衣,提出了无神论思想,公开向宗教神学宣战,引导人们由迷信上帝转向崇尚自然。

◆中国维新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比较

项目

中国维新思想

欧洲启蒙思想

基本

内容

抵抗侵略,摆脱();反对专制统治,兴民权,实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主张建立()或()政体、三权分立、人民主权、社会契约、科学、理性和人权、平等、自由、法制等,反对专制、教权

主要作用

造成

差异

原因

19世纪末中国()的发展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维新思想缺乏社会基础,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

维新思想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强和()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成熟完备的()。

第15课近代科技革命

◆课程标准——

◆考纲——

一.近现代以来的世界科技

㈠发展历程、阶段特征

1.兴起:

()运动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实现了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17世纪()体系的建立,则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特征:

反映出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第一次将物质运动加以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

2.突破

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的改良和使用,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⑵以()的发明和使用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时代。

⑶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科学技术长足发展,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相对论是这一时期的突出成就。

——特征:

科学发展并和技术相结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3.飞跃:

20世纪40—50年代,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信息技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引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特征:

⑴其规模、深度和影响远远超过前两次科技革命,科技在各个领域里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⑵综合性、整体化的程度更高,出现了许多新学科。

㈡近现代科技革命的影响

1.积极方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⑴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理论充分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

⑵在21世纪,科学技术将会继续取得重大突破,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巨大推动力。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商品化、产业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2.消极方面: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人类应用科技不当和科技自身的局限,科技发展也对地球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生活和伦理道德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15-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㈠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阶段(15-16世纪)

1.标志:

天文学领域的革命。

2.原因:

()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思潮的影响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中世纪生产经验的积累为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㈡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阶段(17-18世纪中期)

1.标志:

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

2.原因:

()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㈢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阶段(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

1.标志:

电磁学的新成就、道尔顿的科学原子论、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

2.随着该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㈣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和系统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标志:

电的发明与应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制定,特别是()的相对论的提出更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2.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学习方法技巧:

整理线索或者小专题

㈠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奠基——17世纪初意大利的();建立——17世纪晚期英国的();发展——19世纪中期英国的法拉第;现代物理学——20世纪初期德国的()和普朗克。

㈡近代促进思想解放的科技成果:

哥白尼的(),()和()经典力学的相关内容,()的进化论。

㈢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

我们可以从条件,时间,标志,主要成就,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四.近代科技革命中促进思想解放的重大科技成果

㈠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年

1.历史条件:

()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思潮的影响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中世纪生产经验的积累为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2.主要著作:

《》

3.主要观点:

()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包括地球在内的各行星都围绕太阳转动。

4.历史意义:

哥白尼的日心说奠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改变了众对宇宙的认识,从根本上()的理论基础。

㈡伽利略(意)——经典力学的奠基(17世纪初)

1.历史条件

⑴思想文化:

受14世纪以来()运动的影响,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类开始进入实验科学时代。

⑵经济基础:

()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2.主要成就:

①自由落体定律。

②确定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新概念。

③发明望远镜

3.历史意义:

①证明哥白尼的“()”的正确性。

②为经典力学奠定基础。

③注重()方法,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㈢牛顿(英)——经典力学的建立(17世纪晚期)

1.历史背景

⑴思想文化:

14世纪以来()和()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的成就为牛顿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

教会长期奉亚里士多德学说为教条。

⑵经济基础:

()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⑶政治影响: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最典型的就是英国1640年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