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6335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

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

2.概况

秦始皇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后又将违犯禁令的四百六十余儒生坑杀于咸阳。

3.影响

“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董仲舒改造儒学,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

(1)积极:

汉王朝加强了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

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概况

(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作用

(1)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太学清议

东汉太学生参与议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科举制的创立

(1)实行时间:

隋唐时代确立,一直沿用到清末。

(2)主要内容: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考试内容以儒学经典为主,明代以后发展为八股取士。

2.影响

(1)积极:

①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巩固。

②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其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③使得知识分子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2)消极:

导致古代中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1.图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三纲五常”释义

“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君臣义;父为子纲——父子亲;夫为妻纲——夫妻顺。

“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3.汉武帝的治国思想

汉武帝的治国方针不是单纯地依靠儒学,其方式是“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就是披着儒家的外衣,实行法家的治国方式,在危机时候用道家“无为”来调剂。

主题一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涵

[史料探究]

材料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愈评传》

根据材料,汉代儒学并没有得到唐代韩愈的认同。

那么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有何不同之处?

提示:

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归纳总结]

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认识

(1)“大一统”主张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对当今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当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对点训练]

1.“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最能够体现这句话的思想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春秋大一统”

D.“三纲五常”

解析:

选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把儒家思想神秘化,具有了某些神圣的宗教特征,为皇权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赢得了统治阶级的青睐,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A、C、D三项不能体现这一特征。

主题二

儒学的发展

[史料探究]

材料

上图三人分别是孔子、孟子、董仲舒,他们分别对儒学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为什么儒家早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但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提示:

贡献:

孔子主张“仁”与“礼”,提倡“德政”;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百家争鸣,儒学对统治者持批判态度,因此成为当时的“显学”;秦朝以法治国,儒学批评时政遭到了严厉的打击;汉代经过董仲舒的发挥,儒家学说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被汉武帝接受并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拓展升华]

董仲舒的新儒学能够得到汉武帝全面肯定的原因

(1)社会根源: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也面临着封建割据问题和匈奴劫掠的威胁,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

(2)形势需要:

汉初实行的道家“无为”思想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宣扬“大一统”,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因而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3)利于统治:

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学说宣传“君权神授”,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有利于树立皇权、加强中央集权有利,因而得到了统治者的赏识。

[对点训练]

2.《汉书·地理志下》:

“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

”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次,12人次,人数占52.38%。

这说明()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解析:

选D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材料中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反映了汉代重儒尊儒,由此可见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符合题意。

故D项符合题意。

A、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秦朝已实现转变,材料信息也无体现,排除。

考点一

董仲舒的新儒学

命题角度:

1.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背景。

2.董仲舒思想的特点。

[典题例析]

[例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B.孟子

C.董仲舒D.朱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神学依据”等。

[答案]C

[题组冲关]

1.宋代司马光诗:

“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这可能与下列哪项内容有关()

A.“大一统”思想

B.“君权神授”

C.“天人合一”

D.“三纲五常”

解析:

选A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邪说远去”“登汉庭”“百家始消伏”,据此可知这指的是董仲舒向汉武帝献策,汉武帝采纳其策,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一家独尊体现了“大一统”思想。

A项符合题意。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河北衡水市两县争抢“董仲舒”:

关于“董子故里”的争论,缘于董仲舒的故乡在河北衡水市景县、枣强两县的交界地带一说,普遍的说法是,董仲舒是现今景县董故庄村人,然而,董仲舒的石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则在与董故庄村相邻的枣强县旧县村,两县学者引经据典,各执一词。

两县政府还围绕着“董仲舒”大搞文化投资,两县也很注重对自己境内董仲舒遗迹的保护,两县学者极力发掘“董仲舒文化”。

有学者指出,河北衡水市景县、枣强两县对“董子故里”的争论,体现了两县政府对文化的重视,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董子文化”的保护和发掘极具意义。

(1)材料一体现了史学界对董仲舒的两种不同评价,你比较同意上述哪一种看法?

为什么?

(2)董仲舒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以至于河北衡水市两县争抢?

(3)当前很多地方都在争当历史人物的故乡和历史事件的发源地,我们应怎样看待这些现象?

解析:

(1)问,首先表明观点,要言之有理,围绕观点组织论据。

(2)问,属于现实热点问题,从河北衡水市两县争抢的原因入手,联系董仲舒的身份地位及影响回答。

第(3)问,从保护文化和发展经济两个角度概括。

答案:

(1)如果同意积极影响,可从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体系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和加强中央集权起了重要作用的角度分析。

如果同意消极影响,可从儒学长期独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严重消极影响的角度分析。

(2)董仲舒是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学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3)有利于对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发掘;有利于拉动经济的发展。

考点二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命题角度:

1.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原因。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实质。

[典题例析]

[例2]《史记》载:

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解题思路]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

公孙弘因《春秋》位列三公,天下学士因此习儒成风

汉武帝吸纳人才,平民将相大量涌现,与材料信息公孙弘因《春秋》位列三公没有必然联系;自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儒学在民间已兴起

A项错误

B项错误

C项错误

民间广泛传授儒学,以儒入仕,儒学大兴,地位独尊

D项正确

[答案]D

[题组冲关]

3.班固的《汉书》记载:

汉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儿宽“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

天子器之”。

这段记载突出反映了()

A.儒家思想得到重用

B.孟子的“仁政”思想获得特别推崇

C.儒学家都是实干家

D.帝王利用儒者经学维护统治

解析:

选D从材料的意思可知,因为“董仲舒、公孙弘、儿宽三人皆儒者”,以“经术润饰吏事”,所以“天子器之”。

这说明儒家思想因对维护统治有利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D项符合题意。

4.《汉书·董仲舒传》说:

“(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古井田法虽难卒

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

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3)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

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与儒学的新发展。

(1)问,以《春秋》中的观点为切入点,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汉武帝的对应措施。

(2)问,实际上考查董仲舒提出的新思想及其影响。

第(3)问,以商鞅之法为切入点,考查董仲舒的“善治”思想。

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考查孟子治国理念的评价。

以上四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

答案:

(1)主张:

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措施:

重用儒生;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表彰六经。

(2)主张: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理论。

作用:

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3)途径:

主张限田,反对土地兼并。

理念:

仁政。

(4)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大师。

——————————————[课堂小结·建通史]—————————————————

秦汉时期之关键词——

走向“大一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文化上]

(1)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国,实行文化高压政策,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2)汉代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思想精华,创立新儒学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开始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政治上]

(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引发七国之乱,后逐步消除了王国割据势力。

(3)汉武帝在中央实行中朝制度,在地方设立刺史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4)西汉以察举制为主要选官方式,这一制度在魏晋时期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经济上]

(1)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耦犁、一牛挽犁等耕作技术,关中农民发明“井渠”,王景治理黄河取得成功。

(2)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和工官制度,汉代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为中国赢得“丝国”美誉。

(3)秦汉政府对市场管理非常严格,汉代长安、洛阳成为北方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条真理。

——斯里兰卡

过放荡不羁的生活,容易得像顺水推舟,但是要结识良朋益友,却难如登天。

——巴尔扎克

这世界要是没有爱情,它在我们心中还会有什么意义!

这就如一盏没有亮光的走马灯。

——歌德

生活有度,人生添寿。

——书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