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6638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6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docx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一、教育学、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规律3

概括地说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就是帮助教师或未来教师获得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必需的专业思维意识和基本的解决教育问题的工作原则和方法的一门课程。

教育事实,其含义广阔,一方面,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可感知,可认识的事物;另一方面,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

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职工与学过程中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

教育问题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工作者议论、评说、当做一个个的“教育问题”提出来进行回答、解释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才是教育科学的发端,于是就产生了教育问题。

教育规律:

所谓规律,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一、 育情境的介入对教育学研究产生的影响7

1.化理论学习2。

典型示范引导3。

逼真的模拟训练4。

知识转化技能5。

理论联系实际

二、 情境化了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7

1.加强了教材的教学法功能2。

帮助任课老师克服缺少中学教育经验的局限3。

引起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型的变化。

在教育中,其‘认知线索是:

情境——材料分析——理论确立——实践设想。

教师教学过程为:

描述——引导——讲述——养成指导。

学生的学习过程为:

体验——感知——原理——实际联想。

4。

引导教学内容的更新

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一、教育质的规定性12

1。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2。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3。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三、 教育的基本要素15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2。

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活动是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

受教育者的积极活是好的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3。

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教育影响又可分解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和教育环境五种成分。

其中每一部分都能影响整个教育的效果。

四、 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5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我们以独立形态出现的教育影响——教材为例来说明这个关系。

教材是教学过程和客体因素,其规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

但以文字或音像形态贮存在教材中的知识不会自动流向学生,而学生一一定的学习阶段又不能有效地、独立地去获取相应的知识,于是就产生了一段传递上的差距。

老师的中介作用就在于充当联结两者的中间环节来调节他们之间的关系,缩小他们的距离,使他们在矛盾中达到统一,即教师在这一矛盾的解决中起着主导作用,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机联系起来的中介力量。

2.教育影响是老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16

教师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是以教育影响淡中介的。

老师只有通过教育影响才能把自己的目的意志和转化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

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老师通过对教育影响的直接掌握、控制和调节来间接地控制和调节学生的发展。

教育影响应是教师主观目的和学生客观发展规律的结合和统一。

教育影响使学生在服从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又沿着教师的意志所规定的方向发生变化。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17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学生的任务不是单纯接受,而是创造。

因此,老师在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时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学生的个性特点。

教师作为一种外部影响是不会自动地化为学生的意识的,教育影响也不能简单地授予、移植到他人身上,它必须以学生自身的活动作为中介,才能使外部影响纳入到学生的主观世界中去,这也就是说,教育过程不仅包括了老师的活动,也包括了学生的活动,教师在选择使用教育影响时,必须以学生为中介和依据。

可见,教师、教育影响和学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就是在老师教育影响、学生三者的互相对立、互为中介中运动和发展的,只有把相关部分联系起来,才能看到每个因素的整体功能。

五、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9

教育是在劳动基础上,在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

教育发展的线索是:

远古教育(原始社会)——古代教育(农业时代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远古教育的原始性:

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

古代教育是以使用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手工工具为标志的古代社会的教育,是教育的第一次大的飞跃,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1教育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教育2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3。

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4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初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它是应商品经济普遍发展和现代大机器生产的教育。

是教育的第二次大飞跃,出现了现代学校。

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将是教育的大磊扩展和增强的时代。

可分三个阶段:

以使用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后期)初等教育得到普及与发展;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状况:

以使用信息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20世纪中叶——目前)教育开始全民化、社会化,形成学习化社会

六、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25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

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

德才兼备,为无产阶级服务3。

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既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又提出个性自由地、充分地发展,激励每个人才能、特长的积极发展,寓一般于特殊之中。

七、目的的结构。

26

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以地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1。

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如培养“劳动者”、“接班人”、“建设者”、“公民”等,这是教育目的的核心部分2。

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

也就是对受教育工作者者思想、道德、心理、知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理论上的两大派:

“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决定;另一派“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决定的。

争论的焦点是一个人应当是为他自己受教育还是为服务于社会而受教育。

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目的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五个组成部分。

28

八、28。

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术教育中的具体化。

九、教育目标体系31。

是一个多种层次的体系,有以下层次:

1。

教育目的,这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或称终极的教育目标2。

教育目标,即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目标,依据教育目的,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专业特点制定,它呆分为各种教育目标,3。

复课程目标,是依据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各种教学、教育活动的课程标准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德、智、体等各种教育大纲中4。

单元目标即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项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1、2称之为远期目标或理想目标,3称之为中期目标或中程目标4称之为近期目标

十、教育目标的分类和实施问题32

1。

认知领域,包括有关学科和知识、原理、定理、定律,如政治理论、首先规范、心理知识、审美知识等2。

能力领域:

包括一般的智能,各学科的特殊能力、思想品德能力(包括政治觉悟和道德践行等主观条件)、审美能力、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等等3.情意领域,包括观点、信念、情趣、态度、价值观、适应性等等,主要是思想品德的、心理的、审美的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标的确立按照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育行动目标的顺序进行的,教育目标的实施则是从通过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行动目标开始的,实施顺序是:

教育行动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

十一、教育的功能。

33

可分个体发展功能(又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性化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十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四种35:

1.遗传,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生物

特点,即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不能把人的知识才能和首先品质的好坏说成是天生的遗传决定的2.环境,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才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的作用。

便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教育。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对他的发展。

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有多种形式,但其中的学校教育对人影响比较合成、系统和深刻,因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教育效率高、效果好。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包括自身的和所付出的精力。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十三、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37

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2。

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在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等无论是在重量心理上还是在行为方式上都有大的差别,教育既要照顾到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向学生不断地提出高于其原有水平的要求,促进他们的发展。

3。

人的身心发展不平衡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身心某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例如身高的两个高峰(出生后的第一年和青春发育期)第二,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即已达到较为的发展水平。

4。

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实践的不同,必然存在着个别差异,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十四、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

政治社会化。

就是个人逐渐学会被现有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目的是将人培养成或训练成为能在政治社会中很好地发挥作用的成员。

2。

道德社会化,人的道德性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关心别人,愿意帮助和保护别人,为别人作想第二对道德问题作出判断第三行动,这是最重要的是在个人关心他人和作出判断的基础上采取的行动3。

性别角色社会化。

即将性别角色的标准内化的过程4。

个体修改的形成即“独特性”的形成,包括能力、特长、独立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等。

社会化与修改一化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相辅相成的过程,既相互对立面又相互联系。

十五、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43

1.教育与人口的关系2。

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3。

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4。

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5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十六、应试教育的负效应57。

1。

片面追求升学率2。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3。

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十七、现代教育的功效1。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2。

传统教育的扬弃3。

创造型人才培养

第二章教师——了解自己

一、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

一、理解学生1。

心胸豁达2。

敏感性3。

移情作用4。

客观性

二、与学生和谐相处74。

1。

真诚2。

非权势3。

积极相待。

4。

交往技能

三、积极的自我意识75

四、教育的期待。

76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开学习潜力的推测二是对品德发展的推测。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期望的积极影响,教师首先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认真了解学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怀有积极的期望,第二,教师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平而损害了学生的发展

五、教师的智能结构82。

知识结构1。

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

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

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能力结构:

1。

教育预见能力,即教育活动开始以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合性。

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可能性以及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核心是教育思维2。

教育传导能力,即教师将处理过的信息向学生输出,使其作用于学生身心的本领,核心是语言能力3。

教育赛程控制的能力,指老师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操纵教育活动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

包括三方面:

a对学生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来实现b.对自己的控制,又包括对自身结构主体的控制和对自身的心境、情绪和情感的控制c.对情境的控制.教育活动是一定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境由物理空间和社会氛围为主构成。

教师能力素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一方面,它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它又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

此外,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教师能力也还有自我提高的重要保证作用。

五、教师的角色——教师行为规范与模式85。

1。

教师的“教员”角色,是最突出的角色,其角色主要功能是以教材为宗旨,对学生进行授业、传道解惑和评定学业。

2。

“领导者”角色,其心理学解释是:

领导活动是一种行为的过程,领导的含义有三点:

a.领导是人际关系的一手一种形态,在人际关系交往范围内由人对人实行领导b领导是一种施加心理影响的活动,在群体中最能影响别人的人,就是充任领导角色的人.c.领导是致力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全部领导的效能,最终都要反映在组织目标的实现上.3.“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a.。

解决人的人生方向问题b.对学生的思想灌输和改造4。

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5。

教师的“青少年的朋友”的角色,这个角色的教育意义主要是强调教育中的情感因素,是以公务情感为基础的朋友6。

老师伯“父母”角色7。

教师的“榜样”角色8。

教师的“教师被攻击的对象”的角色9。

教师的“研究者”角色10。

学校管理者的角色十一。

教师的角色冲突十二、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a.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b.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c.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

第三节适应特殊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107

一、特殊的复杂性1。

劳动的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而是有意识有感情的人2。

任务既要教书还要育人3。

工作是综合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二、强烈的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模仿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三、独特的创造性。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复杂性。

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对教材的处理上。

教育机智上4。

显效的长期性培养人一是周期长,二是见效慢5。

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6。

劳动量的隐含性7。

老师劳动的科学性的艺术性8。

劳动的协作性。

教师劳动的成果是个体劳动和集体劳动结合的产物

第3章透视教育对象124

第1节        学生是怎样的人—学生的本质属性----125

一、学生是人1。

是一个能动体2。

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3。

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1。

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2。

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3、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1。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五、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六、学生的社会地位1、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2。

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a..生存的权利b.受教育的权利c.受尊重的权利d.完全的权力

学生都有哪些不同—学生的多种特征136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前者仍起重要作用,而后者则逐步占主要地位二、初中生的气质、性格和教育1。

首先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可能掌握知识,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其次对不同的气质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第三教师应根据学生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最后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意义重大。

二、性格差异和教育1、性格有好坏之分a.性格特征具有社会文化的价值b.具有道德评价意义c.与个人的潜能发挥、身心健康密切相关2。

不良性格是可以矫正的。

这类孩子的特点a\常常误认为别人轻视他或对他充满敌意b在情感上容易受倭寇伤害容易为小事而难过愤怒,其习惯性的反应是攻击\3。

良好性格是可以自我塑造的。

三条途径a,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b,要不断地强化自我修养的决心c,在困难中磨炼自己。

三、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1。

]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3、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4、自我探索中的迷惑5、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

第三节学生是合作者——师生之间的关系----149

一、师生关系表现。

1。

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2。

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难于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3。

师生音质组织关系在老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扬教育民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应当成为我国更生关系的特征4。

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a.师生之间认知关系。

一切心理关系都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之上的b.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A。

师生之间情感关系的功能,第一老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具有调节教师自身行为的功能,师对学生的情感还具有调节学生行为的功能。

第二,学生对教师的积极热情在教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对他所爱的教师,总会伴随着某种依赖感;学生对教师必然产生更多交往的愿望和行动,从而也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教益。

B、师生之间情感关系的特征第一方面老师教师才学生的情感特征首先表现为它的社会性,其次老师对学生的感情双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最后,教师的情感又表现为它的稳定性。

第二方面,学生对教师情感的特征。

随年龄而异,随心理距离的逐步缩短,一般也总是经历几个阶段:

接近——亲近——共鸣——依赖5。

老师与学生的非正式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改善1。

我国目前中小学存在的更生关系类型:

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民主型2。

教师的人格态型。

加拿大学者柏恩的PAC理论1。

父母P态2。

成人A态3、儿童C态3。

教师的人际知觉,指教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两种:

第一老师佤所教班级集体的关系知觉,第二教师与某个学生个体关系的知觉。

教师的以己度人的知觉偏见将对职业行为带来极大的危害。

第4章瞭望教育环境---------------------------------172

第一节      好的学校能出更多的好学生——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173

一、校园文化建设二、课堂内的环境三、微观环境的影响1。

同伴影响;花盆效应;教师的期待效应

第二节首席教师——家庭教育的影响----------179

一、家庭的教育功能,体现着家庭群体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上的特殊的价值和作用。

首先,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再次,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再其次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也具独特的作用;最后,家庭在形成个人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第一家庭教育具有先主性,第二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第三,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

第四,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第五,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家庭对于受教育者的教育影响无处存,无时不在。

三、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家庭结构:

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四、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1。

父母的表率作用2。

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3。

父母的文化修养4。

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第三节校外之校——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194

一、社区文化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二、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1。

服务功能2。

教育功能3。

宣传功能4。

经济功能5。

协调功能

第四新的教育机制——家庭社会学校间的结合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

1。

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2。

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3。

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二、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1。

互相访问2。

通讯联系3。

召开家长会4。

在学校训组织家长委员会5。

举办家长学校三、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1。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起来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生与学生主要居住敬意形成稳定的联系2。

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3。

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4。

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5。

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

附录:

如何看待媒介对儿童的影响---------------207

第5章课程结构215

课程的定义:

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第一节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215

一\、结构的要素与成分1。

课程要素的演化。

课程结构的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各种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

2。

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

包含着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

二、课程的结构。

课程的结构指课程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1。

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工具类学科主要指语文、数学和外语,知识类学科主要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技艺类学科主要指体育、艺术类与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2。

必修课与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

三、课程的基本类型1。

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相关课程也叫联络课程,融合课程也叫合科课程、广域课程也叫综合课程核心课程也叫问题课程2。

活动课程,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学习者的动机可分为四类:

社会动机、建设动机、探索动机、表演动机。

我国的新型课程同实用主义活动课程的质的区别:

a.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课程结构的优化原理为理论基础,而不是以主观主义经验论为理论基础b.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即在社会主义方针指引下,按照社会要求与学生需要结合的准则,全面确定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地发展c.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处于辅助地位d既有结构性,又有一定能够弹性e.既有灵活性,又有一定计划性3。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A。

概念。

显性课程:

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隐性课程:

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二者关系:

递进关系;转换关系;互补关系B隐性课程的三层结构:

物质——空间类;组织制度类;文化——心理类。

隐性课程有潜在性、非预期性和多样性三个特点。

功能:

陶冶功能;育美功能;益智功能;健体功能C:

设计与实施要注意:

a.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b.明确隐性课程的目标c.发挥教师在实施隐性课程中的作用d.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e.克服隐性课程跌消极因素。

四、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四部分1。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基础知识以及某些相应的直接经验2。

立于不败之地某些活动方式的经验3。

关于提高能力的经验4。

关于对待世界与活动的态度、即培养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内容。

五、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1。

课程现代现代化的基本特点a.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