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7453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2 大小:7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2页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2页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2页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2页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2页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2页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2页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2页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2页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2页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2页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2页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2页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2页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2页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2页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2页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2页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2页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2页
亲,该文档总共1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1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docx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

1.

鼠疫

概述:

1.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2.原发于啮齿类动物,以蚤类为媒介传播给给人。

3.肺鼠疫病人也可以成为传染源,造成人类鼠疫流行

特点:

1.自然疫源性疾病;

2.发病急、传染性强、传播快、病死率高;

3.国境检疫传染病;

4.甲类传染病

流行趋势:

1.新疫源地不断出现,流行范围逐渐扩大;

2.有些疫源地静息多年后重新活跃;

3.疫情向城市、人口密集区逼近;

4.远距离传播的机会增加

临床特征

病原体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潜伏期

隔离期

特异性治疗

防控措施

危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发病急剧、恶寒战栗、高热、头痛。

主要分为三型:

腺鼠疫:

最为常见。

侵袭部位淋巴结弥漫性肿大;

发展迅速;

边缘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失去移动性、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好发部位—腹股沟、腋下和颈部;

多为单侧。

肺鼠疫:

最为严重。

除严重中毒症状外,

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咳嗽、咳粘液性或血性泡沫痰;

呼吸急促、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和紫绀;

肺部可闻及湿罗音或胸部摩擦音。

X线呈支气管炎、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

多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败血症鼠疫:

高热寒战、谵妄、昏迷,

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DIC及皮肤出血和坏死。

病死率高达100%。

鼠疫

杆菌

G-

敏感

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如旱獭、黄鼠;

鼠疫病人

1.鼠-蚤-人;

2.接触-剥取皮毛或剥食;

3.人-人:

飞沫

 

1-8d;

 

Nh-3d

 

腺型:

炎症消散;

 

肺型:

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3次痰菌阴性(每隔3天1次)

首选链霉素;

或四环素、

卡那霉素、

庆大霉素、

氯霉素

和金霉素

治疗原则:

消毒隔离,

防止传播;

及时治疗,

减少死亡;

正确用药,

提高疗效;

精心护理,

促进健康

原则:

1.灭鼠、灭蚤;

2.提高警惕,监测鼠疫疫情;

“三报三不”

3.长期坚持不懈

发现鼠疫病人:

严密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

甲类传染病上报;

单间隔离;

病区无鼠无蚤;

入院病人做好卫生处理-更衣消毒;

患者分泌物和排泄物-漂白粉、来苏儿;

工作人员防护服、口罩、长筒胶鞋、薄胶手套及防护眼镜;

严禁探视和病人间来往;

死者应火葬或深埋

 

三报三不:

在鼠疫疫源地内

三报---病(死)旱獭和其他病(死)动物;

疑似鼠疫病人;

不明原因高热和急死病人

三不---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

不剥食疫源动物;

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发病前10天到过疫区或接触过疫源动物、或有实验室接触;

2.临床症状—

3.细菌学—腺肿穿刺液、痰、血—细菌学涂片和培养

4.血清学—被动凝血试验(PHA)血清F1抗体+或有4倍增长

流行时措施:

1.加强动物疫情监测;

2.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立即上报;

3.划定隔离区;

4.在隔离区灭鼠、灭蚤、消毒;

5.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清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6.交通封锁

7.连续9天无继发病例,解除封锁。

2.

霍乱

概述:

1.由O1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烈性传染病;

2.典型临床特征:

剧烈泻吐、脱水、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3.起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

4.先后7次世界大流行;

5.国境检疫传染病;

6.甲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潜伏期

隔离期

特异性治疗

防控措施

泻吐肠道症状,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和循环衰竭。

主要分为三期:

泻吐期:

无痛性剧烈腹泻

数次至无数次;

量多;

稀水样便、少数米泔样或洗肉水样;

呕吐为无恶心的喷射性呕吐;

多无发热

脱水虚脱期:

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

神态不安、表情淡漠;

中度以上脱水可致循环衰竭;

低钾综合征;

反应期:

纠正脱水后,1/3反应性发热。

1-3天消退。

吐泻物病原学:

涂片:

G-;鱼群状排列;弧菌;

悬滴检查及制动试验

细菌培养:

噬菌体-生物型分型和产毒实验:

病人

带菌者

粪口途径

主要经水;

其次是食物,尤其是水产品

数小时-6d

就地单室严密隔离;

症状消失后停服抗菌药物,连续3天粪便培养阴性;

如无便培养条件,住院隔离不少于7天;

消毒:

吐泻物-漂白粉1/5;2h

容器-1-2%漂白粉上清;

3-5%来苏尔;

30min

尸体处理:

火葬;

 

检疫:

传染源隔离后,所有人员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无续发病人或带菌者出现;

自疫点处理后5日内无新病例

及时、正确、足量液体疗法;

抗菌素-

四环素;

强力霉素;

氟哌酸;

吡哌酸;

儿童可用四环素

预防:

国境卫生检疫;

健全疾控组织和疫情报告网络;

医院加强肠道门诊建设;

重点地区和人群的预防;

健康教育;

三管一灭—水源、饮食、粪便、苍蝇

报告:

属地管理;网络

接触者预防:

每日粪检;预防服药

 

诊断

疑似诊断:

1)典型临床症状;

2)流行病学接触史+吐泻

临床诊断:

1)流行期间疫区内;

2)典型临床症状

确诊病例:

1)腹泻+便培养阳性

2)流行期间疫区内+腹泻+双份血清

血清凝聚试验4倍以上增高;

杀弧菌抗体8倍以上增高

3)疫源地+首次便培养阳性前后

各5天出现腹泻症状

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概述:

1.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3.主要临床表现—发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肺部炎症;

4.严重—急性肺损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

5.起病急、进展快、传染性较强、

病死率较普通肺炎高;

6.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传染源

潜伏期

隔离期

特异性治疗

防控措施

首发症状:

发热,多为高热;

全身中毒症状:

头痛、关节酸痛、乏力、胸痛、腹泻;

呼吸系统症状:

初期=干咳、少痰;

2w—刺激性咳嗽、白色粘痰

严重-呼吸急促、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部体征:

初期-不明显

进展-中或大量湿罗音;

严重-肺实变;

重症:

其它脏器表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一般检查:

WBC正常或↓

血氧分压↓

肺部X线或CT:

片状或絮状阴影、

阴影逐渐融合成片;

双侧改变;

多在中下肺;

2w内变化迅速

病原:

咽拭子或漱口液查病毒核酸

两部位;

同一部位间隔两天;

同一标本两种方法;

血清学:

特异性IgM和IgG

患者

1-14d;

一般4-5天

疑似:

留院观察;单间隔离

临床:

定点医院;单间隔离

确诊:

定点医院;

可多人一室;

 

主要症状消失后5-7d

 

接触者检疫:

14d

对症、支持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辅以呼吸机;

症状严重可使用激素

预防:

1)传染源控制

早发现、诊断、报告、隔离、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医院感染;

公共场所定期消毒、开窗通风

3)加强个人防护

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佩戴合格口罩;

勤洗手;

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流行时措施:

原则—

预防为主、依法管理、属地负责、分级控制、快速反应、依靠科技

多部门组成非典防控指挥部;

教育公众避免与患者接触;

设立电话热线解答公众疑问;

建立发热门诊制度

传播途径

近距离空气飞沫;

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而污染手、玩具等经口鼻粘膜、眼结膜

诊断

疑似诊断:

1)典型临床症状;

2)无流行病学接触史

医学观察:

1)有流行病学接触史;

2)无临床表现

临床诊断:

1)流行病学依据;

2)典型临床症状;

3)肺部X线影像学;

确诊病例:

1)临床诊断

2)病原学:

病毒RNA+;

血清抗体阳转或恢复期4倍以上↑。

4.

艾滋病

概述:

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

2.感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慢性传染病

3.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

4.乙类

5.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经过数年、甚至10年或更长时间的潜伏感染,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损害,引起发病,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而死亡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传染源

潜伏期

隔离期

特异性治疗

防控措施

HIV感染人体后分为三期:

急性感染期(I期):

部分出现一过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通常持续1-2w后消失,转入无症状感染期;

无症状感染期(II期):

无任何临床症状;

HIV+或抗体+

持续2-10y或更长—感染者、病毒携带者

艾滋病期(III期)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各种机会性感染;单纯疱疹V;

巨细胞V;

念珠菌;

卡氏肺孢子虫;

结核杆菌等

NS症状;

继发性肿瘤:

卡波齐肉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一般检查:

RBC、WBC和Hb↓

淋巴细胞明显↓;

出现浆细胞样淋巴细胞;

含空泡的单核细胞;

CD4/CD8比例倒置;

血清学:

HIV抗体-ELISA初筛;

蛋白印迹确诊

HIV-P24抗原

HIVRNARNA印迹

/RT-PCR

细胞培养:

仅特定情况下

患者

病毒携带者

1-3月有抗体;

5-7年发病

一般不需要进行隔离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抗逆转录酶抑制剂(RTIS)

核苷类

NRTIs

非核苷类

NNRTIs

蛋白酶抑制剂(PIs)

 

预防:

1)加强监测

自愿咨询检测门诊;

住院、手术和就诊病例血清初筛;

高危人群哨点监测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3)保证献血和输血安全;

4)保证血制品安全;

5)加强对捐献器官组织等的检测;

6)减轻危害:

安全性行为;美沙酮替代

7)加强个人防护

8)患者治疗;

9)感染儿童的计划免疫

 

传播途径

无防护的性行为;

诊断

流行病学:

高危人群性乱交;静脉注射毒品;

输入血液制品或单献血浆

判断标准:

1)HIV抗体或HIVP24抗原+;

2)出现两项主要体征及一项次要体征

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

主要症状:

1)体重减轻10%;

2)发热>1月;

3)持续性或间歇性慢性腹泻>1月;

次要症状:

1)咳嗽>1月

2)全身瘙痒性皮炎;

3)复发性单纯性疱疹;

4)口咽部白色念珠菌感染;

5)慢性进行性、播散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6)全身淋巴腺瘤、淋巴结肿大;

7)组织发生广泛的Kaposi肉瘤及隐球菌性脑膜炎。

5.病毒性肝炎

概述:

1.甲、乙、丙、丁、戊型肝炎V引起

2.肝脏炎症和坏死

3.甲、戊---消化道;一般不发展为慢性;

4.乙、丙、丁—血液和体液;慢性、肝硬化和肝癌

5.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传染源

潜伏期

隔离期

特异性治疗

防控措施

无黄疸型占90%

急性起病,伴发热;

消化道症状:

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腹胀、便秘或腹泻;

黄疸者尿色加深、皮肤和巩膜黄染;

少数呼吸道,部分肝脾肿大;

大多数肝区叩击痛

病程:

3个月以内

血常规-WBC正常或略高,淋巴细胞相对↑;

尿常规-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异常

肝功能试验:

血清酶-ALT↑;AST↑

胆红素-↑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凝血酶原时间PT

病原学检查:

甲肝-IgM+近期

乙肝-DNA;HBeAg和HBcIgM

丙肝-RNA;和/或抗体+

丁肝-IgM+;RNA+

戊肝-IgM+

肝脏穿刺:

超声

甲和戊-

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病人;

乙丙丁-

急性和慢性病人

病毒携带者

1-3月有抗体;

5-7年发病

甲戊

4周

乙丙丁

血液

体液

 

消毒:

甲肝

煮沸5分钟;

乙肝

煮沸10分钟;

0.2%新洁尔灭

0.5%过氧乙酸

急性肝炎

一般支持为主

干扰素+

病毒唑

慢性肝炎

一般支持

干扰素

核苷类似物

重型肝炎

加强营养支持

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

预防

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

早诊断

早报告

早隔离

早治疗

急性期住院隔离治疗

慢性病人、携带者—

餐饮托幼等重点人群加强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管理

加强血液制品管理

医疗器具一人一用一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

重点人群乙肝和甲肝疫苗

流行时措施

甲戊

及时发现病人、早隔离治疗,及时报告,密切注意疫情动态

疫点消毒:

含氯消毒剂

公共场所:

经常性消毒2周

流行病学调查

密切接触者—接种免疫球蛋白、甲肝疫苗

改善公共卫生及卫生措施

急性乙肝

急性起病,多不伴发热;

其余同甲肝

病程:

ALT-大多3个月恢复正常;

HBV阴转和产生保护性抗体-6月至半年

传播途径

甲和戊-

粪口途径;

接触散发

乙丙丁-

母婴、

血液

性接触

密切接触

慢性乙肝-5%;

肝功异常>半年;乙肝表面抗原+;

慢性体征-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肝纤维化、肝硬化

急性丙肝

病程:

<6月

慢性丙肝-50%

肝功异常>半年;丙肝抗体+;

急性

诊断

慢性丁肝—70%

急性起病。

症状体征同甲肝;

老年多见;黄疸程度深

重型肝炎

急性:

--爆发性

明显的消化道及全身中毒,

肝进行性缩小;

黄疸迅速加深;

肝性脑病-<14天出现;

明显出血倾向,PTA<40%;

急性肾衰竭、脑水肿、脑疝

亚急性:

--亚急性肝坏死

15d-24w;

胆红素每天↑≧17.1m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以上;

出血倾向:

PTA<40%;

慢性:

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的亚急性肝坏死

15.

6.

脊髓灰质炎

概述:

1.由脊髓灰质炎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主要经过粪口途径传播

3.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皮肤感觉过敏和肢体疼痛,部分可发肢体迟缓性瘫痪,重者因呼吸麻痹死亡;

4.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传染源

潜伏期

隔离期

特异性治疗

防控措施

前驱期:

发热,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胃肠炎症状。

大多1-4天退热,症状消失痊愈

瘫痪前期:

双峰热---前驱期症状消失后再次发热;

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伴烦躁不安或嗜睡、头痛、肌肉疼痛及感觉过敏。

多汗、尿潴留等自主神经受累

瘫痪期:

体温下降时出现瘫痪,5-10内逐渐加重,至体温正常后停止进展。

脊髓型:

最常见。

下运动N元瘫痪;

1)迟缓性麻痹,肌张力↓,腱反射消失;

2)多无感觉障碍;

3)单侧下肢多见;

4)两侧不对称,近端重;

5)颈背肌麻痹

腹肌麻痹

呼吸肌麻痹

脑干型:

1)颅神经麻痹-VII,IX,X,XII;

2)延髓呼吸中枢麻痹;

3)延髓血管中枢麻痹;

恢复期:

远端开始;1-3月

后遗症期:

1-2年不能恢复会出现肌肉萎缩和畸形

血常规-正常

脑脊液-

1w-WBC↑

早期中性粒;

晚期淋巴

热退-WBC正常

蛋白质↑

免疫学-特异性IgM↑

恢复期4倍↑

病毒分离-粪便

咽分泌物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5-14d;

 

 

预防性措施:

1.免疫接种;常规=234月;1.5和4岁

强化

2.AFP监测:

报告、24h调查、14d内2周合格粪便标本、采集3d内送检、旬报(含零报告)

3.爱国卫生运动;健康教育

消毒:

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

20%漂白粉乳混匀

放置2h;

容器:

3%上清浸泡30min

餐饮器玩具:

高压蒸汽、煮沸;1%漂白粉上清30min

衣服:

暴晒2d;肥皂水煮沸15min

检疫: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0d;

隔离观察症状消失后7d。

标本采集:

麻痹14d内;间隔24h以上;每份8g以上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为主;

初期--呼吸道飞沫

易感人群

儿童为主

诊断依据:

1.疑似病例---任何<15岁儿童发生的AFP急性迟缓性麻痹;任何年龄初步诊断为脊灰的病例

脊灰、格林巴利、横贯性脊髓炎、多神经病、神经根炎、外伤性神经炎、单神经炎、神经丛炎、周期性麻痹、肌病、急性多发性肌炎、肉毒中毒、四肢瘫、截瘫和单瘫、短暂性肢体麻痹

2.确诊病例—脊灰V检测+

3.排除病例—脊灰V检测-;省级诊断小组排除

4.临床符合病例—省级诊断小组审查不排除

7.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概述:

1.由甲型流感V引起的人、禽、畜共患急性传染病;

2.主要临床表现:

流感样症状、结膜炎、肺炎、甚至败血症性休克;

3.潜伏期短、传播迅速、传染性强;

4.97年香港-首次H5N1禽流感;

5.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传染源

潜伏期

隔离期

特异性治疗

防控措施

H5N1-较重

急性起病,持续高热最常见,39℃以上;

伴全身不适、头痛、关节和肌肉酸痛;

热程-1-7d

其它-上感和消化道症状。

半数-肺实变体征;

少数-进行性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出血;

胸腔积液;

心衰、肾衰

H9N2H7N7-较轻

血常规-WBC↑;

LB↓;

肝功-ALT↑;

骨穿-增生活跃;

病原学-呼吸道分泌物可分离V;

RT-PCR检测病毒基因H5

血清抗体-效价4倍以上↑

H5特异性单抗

肺部影像学-单侧或双侧肺炎,进行性扩大;

少数胸腔积液

患病或带毒禽类

<7d;

一般3-4d

抗V治疗48h内有效;

预防:

防控预案-发热门诊、定点医院;

加强院内感染控制;

设立专家组;

储备必备物资

流行时措施:

启动紧急预案;

报告;

封锁疫区-检疫3w;

疫点3km内扑杀禽类;

疫点5km内强制性免疫接种;

深埋、焚烧;焚烧饲料;

禽舍周围彻底消毒

密切接触者-观察1w

专用车辆转运

减少公共娱乐活动;限制公众聚会

加强封杀病禽兽医人员保护,避免感染人流感毒株,以防病毒发生重配。

职业暴露个人防护

 

传播途径

直接密切接触;

空气飞沫传播;

粪口传播

诊断

流行病学史-明确禽类接触史或到过疫区;

1w内出现发热、流感样症状

医学观察病例:

1)流行病学史+患者接触史;

2)1W内出现临床症状

疑似病例:

1)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

2)呼吸道分泌物病毒核酸+

确诊病例:

1)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

2)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出V

或病毒核酸+;

3)恢复期V抗体滴度4倍以上↑

8.

麻疹

概述:

1.由麻疹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3.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颊粘膜Koplik斑和皮肤斑丘疹,重者并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

4.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传染源

潜伏期

隔离期

特异性治疗

防控措施

典型麻疹

前驱期:

发热,多为中度以上;

咳嗽、流涕等上感症状;

眼结膜充血;

颊粘膜柯氏斑—两侧第一臼齿

2-3d消失

出疹期:

发热后3-4d出现;

出疹顺序—耳后、颈部、发际;

向下--面部、

躯干、四肢;

最后-手掌、足底

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

疹间皮肤正常

皮疹高峰时全身中毒症状重,可达40℃

出疹期3-5天

恢复期:

出疹3-5d后热退;

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

伴糠麸状脱屑和浅褐色色素沉着;

轻型麻疹-发热低、上感症状轻、柯氏斑不明显、皮疹稀疏、病程短、无并发症

重型麻疹

中毒性—发热高达40℃,大量蓝紫色、谵妄、抽出、昏迷

休克型-疹未出齐而骤然隐退;循环衰竭

出血性-高热、粘膜和内脏出血

并发症-肺炎、心肌炎、脑炎

一般检查:

WBC正常或↑

LB↑

多核巨细胞和麻疹抗原:

鼻咽分泌物等-多核巨;

剥脱细胞-麻疹抗原;

病毒分离-鼻咽分泌物

血清学:

特异性IgM;

恢复期抗体4倍以上↑

患者

1-14d;

一般4-5天

 

接触者检疫:

21d

对症、支持

防止并发症

预防:

1)免疫接种

8月初种

1.5岁、4岁复种

小一、初一、高三、大一加强

2)疫情监测

3)广泛宣传-开窗通风

4)免疫效果监测和评估

5)医院分诊

隔离:

出疹后5d;呼吸道并发症出疹后10d

接触者预防:

麻疹疫苗应急接种或注射免疫球蛋白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为主

诊断

疑似诊断:

1)发热、全身性斑丘疹;

2)伴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

临床诊断病例:

1)无流行病学接触史证据-未做或死亡失访;

2)临床报告病例,实验室检测-或无

确诊病例:

1)实验室确诊-IgM+或分离出V;

2)临床确诊-有流行病学接触史,但实验室检测-或无、排除其它出疹性疾病

9.

流行性出血热

概述:

1.由流行性出血热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3.临床-发热、休克、充血、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

4.乙类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传染源

潜伏期

隔离期

特异性治疗

防控措施

三大主征-发热、出血、肾损害

五期:

发热期:

发热,39-40℃;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颜面、颈部、前胸潮红;

肾损害-蛋白尿、管型

低血压休克期:

热退、病重

心血管系统症状为主;

重者-难治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

少尿期:

少尿、急性肾功能衰竭

消化道症状和出血症状加重

肾性脑病、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多尿期:

移行期

多尿早期

多尿后期

恢复期:

3-4w;肌酐尿素氮正常

TBP出血肾损害

轻<39℃N出血点轻

中39-40<11.97明显明显

<3.458

重>=40<9.31瘀斑严重休克

<2.66腔道

极重难治性休克;重要脏器出血;

肾功能损害严重-少尿>5d;

心衰、肺水肿、CNS;

继发感染

一般检查:

WBC↑-早期中性粒;

之后LB;Pt可↓

尿常规:

蛋白

血生化:

肌酐尿素氮

血清学:

特异性IgM抗体↑

双份4倍以上增高

PCR-病毒核酸+

凝血功能:

啮齿类动物;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其它动物

4-60d

7-14d

三早一少-

早诊断

早休息

早治疗

少搬动

预防:

1)疫情监测

人间疫情;

动物疫情;

疫区监测;

控制效果监测

2)灭鼠、防鼠

3)疫苗接种;

4)个人防护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