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8233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4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docx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

前言

淄博新城区发展规划经淄博市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批准,在2002年12月20日的淄博日报上向全市公示,新城区大规模建设即将开始。

为了科学合理地指导新城区各项工程建设,提高新城区综合防震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减轻震害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使新城区得到可持续发展,淄博市地震局于2003年6月5日委托淄博市规划信息中心编制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

此前,淄博市地震局委托山东省工程地震研究院完成了淄博新城区地震小区划工作,编制了淄博新城区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工作报告(以下简称工作报告),并经中国地震局批准通过。

该工作报告结果为淄博市新城区内一般建设工程提出了抗震设防要求,可供建设工程抗震设计使用,也作为城区土地使用规划的依据。

此次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中地震影响小区划的有关内容即摘自工作报告。

  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的编制期间,我们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并与相关人员多次座谈,经过修改,最终完成了本专项规划成果。

该成果将为城市合理规划、工程优化布局、土地有效利用和建筑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对淄博市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国土利用、抗震设计和地震应急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在此项工作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淄博市规划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淄博新城区规划概况

  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鲁中山地与鲁北平原的交接地带,东邻潍坊市,东北与东营市相连,北接滨州市,南靠临沂市、泰安市,西与济南市、莱芜市接壤。

南北较长,最大纵距为151公里;东西较窄,最大横距为87公里。

全市国土总面积5938平方公里,占山东省总面积的3。

79%。

淄博市是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中心城市之一,鲁中地区经济、科技、信息中心.

  淄博市为典型的组群城市,由相对独立的五个城区共同组成,市政府所在地即中心城区是张店区.淄博新城区位于淄博张店区的西部,规划范围东起世纪路,西至滨莱高速公路,南起昌国路,北达济青高速公路。

规划总面积约52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40—50万人,以行政办公、文化娱乐、教育科研、体育、居住等为主要职能,是拓展产业序列、加强区域协作、引导城市交互增长的重要基础,是新的市级行政办公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以及居住社区。

建设新城区的目的是完善中心城区的区域职能,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竞争力,新、老城区在空间上保持联系,功能上相互补充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两者之间保持同步发展,不能单纯发展新城区而放弃老城。

  新城区以“十字轴"为空间骨架,利用“十字轴”布置市级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等公共功能。

南北轴线在西十路和西十一路之间,东西轴线依托华光路形成“十字轴”的四个居住用地。

“十字轴”的南北两端分别是文化广场,城市休闲公园和体育公园.道路系统采用方格网形式,基本框架为五纵七横。

五纵(自东向西)依次为:

世纪路、西八路、西十路、西十一路、西十三路,七横(自南向北)依次为:

昌国路、新村西路、人民西路、华光路、联通路、中润大道(魏北路)、鲁泰大道(南营南路),均为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控制60—100米,五纵七横之间规划城市次干道,道路红线控制30—40米.五纵及其间的次干道解决南北向交通,加强南北对外联系。

七横及其之间的次干道向东与老城区现状道路对接,保障新老城区的交通顺畅,向西与区外相联系。

  第二节规划范围、年限及模式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东起世纪路,西至滨莱高速公路,南起昌国路,北达济青高速公路,总面积约52平方公里。

  二、规划年限

  近期规划:

2004—2010年

  远期规划:

2010—2020年

  三、规划模式

  《淄博新区发展规划》中规划新城区可容纳人口40—50万人,会同老城区人口将超过百万,此次防震减灾规划按甲类模式编制。

第三节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一、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3.《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4。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

  5.《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GB17741-1999)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7.《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J32—78)

  8.《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7号)

  9。

《淄博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淄政办发[2001]160号)

  10.《淄博市新城区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工作报告》(2003年)

  11.《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

  12。

《淄博新区发展规划》(2002年)

  13。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设计条件》

  14。

《淄博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

  二、规划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规划目标

  根据淄博新城区遭遇地震时的震害特点,分析认为建筑物和各项工程设施的破坏等次生灾害是新城区地震灾害的主要形态。

可能出现的火灾、爆炸事故和有毒气体的散溢,是新城区次生灾害的主要形态,而震后水、电、煤气等各项生命线工程的损害情况是影响新城区震后重建的重要因素。

  根据上述特点,本次规划的总目标:

到2020年,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的地震的能力,防震减灾能力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1.全面提高城市抗御地震能力,保证各项建设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规定进行。

  2.基于防震因素提出城市总体布局、土地利用、新建工程设防的规划要求和对次生灾害源、生命线工程、要害单位等减灾措施的实施方案。

  3.按紧急备震期、抢险救灾期和过渡期三个阶段,提出各系统各单位编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具体要求,以求震时能够迅速做到震情清楚、决策正确、指挥理智、临危不乱、社会安定,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

  按照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能力和“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通过规划实施达到以下目标:

  1.震前兆监测能力达到A类(≥1台项/每千平方公里);测震台网能监控到ML=2.5级地震,定位精度达到B类(△≤10km)。

  2.在发生城市直下型6级地震时,按淄博新城区地震小区划结果进行设防的建(构)筑物,在遭遇设防地震时遭受严重破坏的比例不超过2%;大型厂矿的重要设施、城镇的重要建筑及生命线工程整体不遭受严重破坏,局部的严重破坏能在5日内抢修恢复;易燃、易爆、毒气、放射性等易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设施不遭受严重破坏和较多的中等破坏,个别产生跑漏情况能立即报警和抢修,不致蔓延。

  3.规划区范围内不再有棚户区与公用危房及其他严重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建(构)筑物;位于城市上游的病险水库隐患基本排除,抗震加固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

  4.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震后2小时内能担负起组织指挥抗震救灾和稳定社会秩序的责任,迅速、准确地实施《淄博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灾情速报能在30分钟内传递到上级政府和抗震救灾指挥部。

  5.社会、民众不产生大的混乱,不造成大的人为损失,震后5日内基本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第四节防震减灾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现状概况

  

(一)水文地质特点

  淄博新城区在大地构造分区上位于华北断块区中鲁西断块区的北部。

属山前丘陵向山前冲洪积平原地貌单元过渡带,以第四纪冲洪积平原为主,南部为冲洪积扇顶部与丘陵过渡带。

地势西南高北部低,最大高差达26米多。

  新城区内主要河流有孝妇河,属于小清河水系.孝妇河属于山溪性河流,河水流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现河水已严重污染,成为排污河.另外,沿新城区东界还有人工景观水系—玉龙河,一般常年有水。

  规划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是:

灰岩岩溶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潜水、碎屑岩裂隙水。

该地下水埋藏深度随基岩面和地形变化明显,西南部高、东部及北部低,水位埋藏深度6.00—14.80米不等,规划区内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及河流补给.

  

(二)气候特点

  淄博市地处暖温带,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

2ºC-13。

1ºC;极端最高气温42。

1ºC,极端最低气温-23。

2ºC;年降水量575.4—686.7mm.

  最大冻土深度为地表下48cm。

  (三)地震地质背景及地震历史

  根据国家标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的要求,以规划区场地周围250公里作为区域范围;规划区场地周围40公里范围为近场区。

在区域范围内对规划区地震危险性有重要影响的活动构造带有郯庐断裂带、燕山-渤海断裂带、聊考断裂带、沧东断裂带、鲁西隆起内的北西向断裂带和鲁东隆起区内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带,其中郯庐断裂带是对淄博新城区地震危害性有重要影响的活动构造带。

历史上沿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曾发生6次7级以上强震。

近场区内分布有张店—仁河断裂、王母山断裂、禹王山断裂、淄河断裂、广饶—齐河断裂和益都断裂,这些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

其中张店-仁河断裂是横贯淄博市区并对其有较大影响的一条隐伏断裂,北起桓台县新城,从淄博市东南部经过,南至黑旺与庙子镇之间渐灭。

全长约50公里,断裂带宽几十米至上百米。

1970年以来,近场区共发生2.0级以上地震74次,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

  综合分析认为规划区近场区30公里范围内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

  (四)人口、建筑布局及其它现状

  规划区现状有行政村42个,居民1.2万户,总人口3.8万人,耕地面积3133公顷.现行政村内多为二层以下建筑,发展规划中考虑合村并居,迁入新型城市居住小区.规划区现状中沿世纪路、新村路已建有山东理工大学、张店区政务中心、凯瑞园居住区、南家居住区、世纪花园居住区等,总建筑面积约131万M2.

  规划区范围内,现有500KV高压走廊一条(邹淄线),220KV高压走廊四条(淄位线、淄付线、位周线、济付线),五条高压线从规划区穿过;规划区南有付家220KV变电站、东北有魏家庄220KV变电站,规划区内有110KV马尚变电站;新村路与世纪路交叉口西南有通信端局一处,另有模块局八处,通讯基站十三个;规划区供热现主要由六中、电大换热站及环保一、二、三站来解决;规划区内现状无消防站、无水厂泵站;距规划区20多公里有库容量257万M3的萌山水库;城区东南部有煤气公司的大型储气罐;规划区有17座加油站,其中世纪路7座、昌国路3座、新村路2座,布局相对集中,不甚合理.规划区有部分瓶装液化气站,布局混乱,对周边环境构成了威胁。

  二、城区现状震害分析及预测

  规划区现状绝大部分土地为村庄和农田,村庄已在新城区规划中合并拆迁,建设新型居住小区。

区内建筑物大部分是九十年代新建的建筑物,震害预测对象是规划区内二层以上的建筑物,区内农村平房及个别零星建筑由于面临规划而很快拆除,所以不在此次工作范围之内。

对其余建筑物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规划区共有各类建筑物269栋,总面积约131万平方米(调查数据为2003年2月前),建筑物按照结构类型划分,共有4种类型,即多层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工业厂房结构和空旷结构,主要为多层砌体结构和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现有建筑物概况见(表一、二、三)。

表一按结构类型划分现有建筑物统计表

结构类型

多层砖混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工业

厂房

空旷结构房屋

底层框架

合计

栋数(栋)

230

34

2

2

1

269

面积(M2)

991985.4

305200。

1

2160.0

6457.0

2300。

0

1308102。

5

表二按建造时间划分现有建筑物统计表

建造时间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000年后

合计

栋数(栋)

13

217

39

269

面积(M2)

38299。

2

989009。

3

280794.0

1308102。

5

表三按用途划分现有建筑物统计表

目前用途

教育

办公及综合

车间

住宅及宿舍

服务

合计

栋数(栋)

19

17

2

220

11

269

面积(M2)

183429。

2

116207.8

2160.0

964266.5

42039。

0

1308102。

5

  规划区现状震害预测通过科学、系统的工作技术途径得出以下结论:

  1.规划区内的建筑物总体抗震能力较好,总体上符合Ⅶ度抗震设防要求。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新建的建筑一般都按照Ⅶ度设防考虑了抗震措施,这些建筑的抗震性能较好,有些达到了Ⅷ度抗震设防要求。

建造时间相对较长的八十年代建筑物,其预测震害相对严重,应当进行抗震性能鉴定与加固。

  2.规划区内的各类建筑物,在遭遇不同地震烈度时的抗震能力为:

Ⅵ度时,现有建筑物的预测震害很轻,绝大多数基本完好,极少数为轻微破坏;Ⅶ度时,现有建筑物主要为轻微破坏和基本完好,个别建筑达到中等破坏;Ⅷ度时,现有建筑物主要为中等破坏,少数建筑的震害在轻微破坏以下,没有严重破坏以上的建筑;Ⅸ度时,建筑物的破坏以严重破坏和中等破坏为主,少数为轻微破坏;Ⅹ度时,建筑物的破坏以严重破坏为主,少数建筑物为中等破坏,另有少量建筑物出现倒塌。

  规划区地震烈度达到Ⅶ度时,各类建筑物可能受到的震害如表四所示。

  三、防震减灾能力及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规划区共有各类建筑物269栋,总面积约131万平方米,建筑物主要为多层砖混结构和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规划区内的建筑物总体抗震能力较好,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新建的建筑一般都按照Ⅶ度设防考虑了抗震措施,当遭遇到相当于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基本上能够保证建筑安全。

  从目前城市现状看,在抗震防灾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规划区内尚有13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建筑,总建筑面积约38299平方米,这些建筑大多没按Ⅶ度设防考虑抗震措施,需尽快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

  2.无给水规划,水源不足;地下供水管线,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供水管线,尚未采取有效措施加固,震时会有部分地区断水,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困难.

  3.生命线工程及相关设施不足,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无法及时救援,会加重损失。

  4.规划区东南部的大型储气罐及规划区分布的17座加油站,是地震次生灾害的重要隐患.

  表四规划区建筑物震害情况汇总表(单位:

万平方米)

房屋类型

建筑

面积

基本完好

轻微破坏

中等破坏

严重以上

面积

比例

(%)

面积

比例

(%)

面积

比例

(%)

面积

比例

(%)

多层砖房

99。

43

4.75

3。

6

94.17

72。

0

0.50

0。

4

0

0

多层框架

30.52

26。

71

20.4

3.81

2。

9

0

0

0

0

工业厂房

0。

22

0

0

0.22

0.2

0

0

0

0

空旷房屋

0.65

0。

46

0。

3

0.19

0。

1

0

0

0

0

合计

131.77

31。

92

24。

4

98.38

75。

2

0。

50

0.4

0

0

  5.上游的孝妇河拦河坝是一个重大的次生灾害源,遭遇严重破坏性地震时,将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6.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不够,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淡薄,地震时可能引起惊慌、混乱。

  第二章抗震设防区划

  新城区规划总面积约52平方公里,现状已建设用地不足十分之一,大部分土地还没有建设,此次抗震设防区划的重点是利用地震影响小区划,探明新城区场地地震地质的有关情况,初步明确各区域地震动参数,预测地震危害性的影响程度,划分建筑场地类别,指导城市规划和城市各项工程建设。

第一节地震影响小区划

  一、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分析

  1.区域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分析

  淄博新城区在大地构造分区上涉及鲁西、冀东-渤海和胶辽三个断块区,位于鲁西和冀东—渤海两个断块区的结合部,鲁西断块区的北部。

对新城区场地有影响的主要活动断裂有郯庐断裂带、燕山—渤海断裂带、聊考断裂带、沧东断裂带、鲁西隆起内的北西向断裂带和鲁东隆起区内的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带。

这些断裂相互限制、切错和组合,构成本区的复杂构造格局。

这些断裂在第四纪时期有过一定程度的活动,对区域强震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郯庐断裂带是对新城区地震危险性有重要影响的活动构造带,它是我国东部一条巨型构造带,历史上曾发生6次7级以上强震,对新城区地震危险性有重要影响.

  2.近场区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分析

  近场区内分布有张店—仁河断裂、王母山断裂、禹王山断裂、淄河断裂、广饶—齐河断裂和益都断裂。

这些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断裂切割深度和第四纪活动程度各有不同。

  有史记载以来,近场区内共发生Ms≥4级地震3次,1970年以来,近场区内共发生ML≥2。

0级地震74次,这些地震主要分布在场区的西部和南部,震源深度在5-40公里范围内均有分布,与华北地区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征是一致的。

  根据近场区地质构造、活动断裂和地震活动的研究结果,结合不同震级档发震构造条件,综合分析认为近场区30公里范围内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

  3.新城区活断层探测与场地稳定性评价

  利用大比例尺卫片影像增强处理技术,采用浅层地震反射勘探、电法CT探测和工程探测等方法,探测了新城区内有无断裂通过,确定了断裂的具体位置和活动情况,估计了断裂的地震活动潜势。

根据工作报告,新城区范围存在两条第四纪隐伏断裂:

王母山支断裂自第四纪晚更新世以来没有发生过地表活动,张店-仁河断裂活动强度由南东向北西逐渐变弱,通过新城区的断裂在第四纪晚更新世以来活动不明显。

  二、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小区划

  1.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

  通过对郯庐地震带和河北平原地震带地震活动统计,根据历史地震情况、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球物理场、长期地震预报结果等多方面因素,分析对规划区地震危险性有主要影响的潜在震源区有淄博6。

5级潜在震源区、临朐7。

0级潜在震源区、安丘7。

5级潜在震源区、渤中8级潜在震源区、莒县7。

5级潜在震源区、郯城8。

5级潜在震源区和平原—高唐7。

0级潜在震源区。

  利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按照有关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经综合计算表明:

场地超越概率水平50年63%、10%和3%的平均土条件下的归整地震烈度分别为Ⅴ度、Ⅶ度和Ⅶ度,规划区场地地震基本烈度分别为Ⅶ度。

  2.地面地震加速度小区划

  水平向地面地震动加速度峰值计算:

编制了50年超越概率为63%、10%、3%水平的加速度峰值等值线图,详见新城区地震小区划工作报告。

  水平向地面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区划:

依据各计算控制点反应谱的形状,参考新城区场地工程地质特征,通过认真比较分析各计算控制点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各周期点的放大倍率等,将场地划分为Ⅰ、Ⅱ、Ⅲ共3个区。

地震动参数见表五。

表五各分区地震动参数

分区

参数

  50年超越概率水平

63%

10%

3%

Ⅰ区

βm

2。

60

2.50

2.50

Τo

0.10

0。

10

0.10

Τg

0。

30

0。

34

0.36

C

0.90

0。

90

0.95

Ⅱ区

βm

2.70

2.60

2.50

Τo

0。

10

0.10

0。

10

Τg

0.38

0.44

0。

49

C

1。

10

1.10

1.10

Ⅲ区

βm

2.60

2.60

2.40

Τo

0。

10

0。

10

0.10

Τg

0.45

0。

55

0.59

C

1.10

1.10

1.10

  其中:

βm-反应谱最大值Τo、Τg—反应谱拐点周期,单位为秒

  C—-衰减系数

  3.场地砂土液化判别

  根据新城区场地土层结构条件、历史地震震害情况、地下水埋藏条件、粉土粘粒含量、砂土埋藏条件进行砂土液化初步判定。

结果表明,在规划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时,按地质年代判别,场区砂土可判定为不液化;依据粉土粘粒含量判别,场区15米以上大部分粉土不液化,仅有个别地方存在液化潜势;依据砂土埋藏条件判别,由于各钻孔粉土层埋藏较深,其上覆盖土层较厚,地下水位又较深,判别大部分粉土不液化.

第二节建筑场地类别分区

  一、工程地质分区

  地震钻探和水文地质钻孔资料表明规划区覆盖层自上而下可分为15层,

  主要由第四系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全新统冲洪积形成的粘性土、粉土、卵-砾石土及砂土层组成。

场地第四系厚度由南西向北东和北逐渐变厚,由5米逐渐变到70—80米.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场地土类别、场地土厚度和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将场地自南向北划分为A、B、C、D四个区,各区的场地情况如下:

  A区:

以丘陵及剥蚀准平原地貌单元为主,位于规划区的西南部,面积较小,约为1。

2平方公里。

场地土类型以中硬土为主,局部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为I类.

  B区:

以冲洪积扇顶部地貌单元为主,沿孝妇河两岸发育河流侵蚀堆积地貌单元。

位于规划区的西南部,环A区外围,呈半环状,面积约为7。

7平方公里.场地土类型以中软土为主,局部为中硬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强。

  C区:

以冲洪积扇中部—尾部地貌单元为主,位于规划区的中北部,占规划区的大部分,面积约为35。

7平方公里。

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弱。

  D区:

以冲洪积平原地貌单元为主,位于规划区的北部,面积约7.4平方公里.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

  二、建筑场地分区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规定和波速测试结果,覆盖层厚度小于5米的中软土和覆盖层厚度在3—50米之间的中硬土均划为Ⅱ类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0米的中软土则划为Ⅲ类场地。

按照此规定,将规划区场地划分为Ⅱ类强(Ⅱ+)、Ⅱ类、Ⅱ类弱(Ⅱ—)和Ⅲ类建筑场地.

  Ⅱ类强建筑场地:

主要分布在规划区西南部,其覆盖层厚度小于10米,属工程场地条件优良地段。

  Ⅱ类建筑场地:

主要分布在联通路以南,除去Ⅱ类强场地以外的其它场地,其覆盖层厚度介于10—30米之间,属工程场地条件良好地段。

  Ⅱ类弱建筑场地:

主要分布在联通路以北,南营南路以南的区域,其覆盖层厚度介于30-50米之间,属工程场地条件较好地段。

  Ⅲ类建筑场地:

主要分布在规划区北部,其覆盖层厚度大于50米,属工程场地条件一般地段。

  三、场地卓越周期分区

  场地自振周期或固有周期是评价场地总体动力性能的指标之一。

据实际震例及理论研究表明,场地的周期特性对建筑物的震害程度有重要的影响.从共振效应的角度出发,当场地自振周期和地震动周期相同或相近时,地震作用将会出现最大峰值,即发生共振作用.在地震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