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0478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

4.土壤的成分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土壤:

土壤的成分、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及保护土壤。

本节课《土壤的成分》中,教材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挖土壤、观察土壤并进行记录、最后利用两种方式深度观察研究土壤。

在新教材中没有提及腐殖质的概念,也没有让学生具体描述看到的土壤分层时那些物质到底是什么,但根据后一课的内容分析,在用水浸泡土壤后,学生要能观察到土壤的分层情况并描述,且发现土壤中是有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的。

本节课虽然在一单元中处于起始位置,但与后一课的联系不可忽略。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其心智和接受能力还处于自己二年级的水平。

但经历过两年的科学学习,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

其次,要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因此把握好课堂节奏,逻辑也要梳理清晰。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和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土壤,记录并描述出它们包含的肉眼可见的成分。

2.能利用纸巾、水、放大镜等工具来进一步观察,证明一些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

科学态度: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

2.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土壤资源,了解人类的活动可能对土壤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

利用多种方法观察土壤,并能记录和描述看到的物质。

【教学难点】

知道有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可以利用间接的办法证明它们的存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PPT、土壤。

学生材料:

土壤、水、烧杯、纸巾、放大镜、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

老师买了花苗,这里还有个花盆,我还差些什么吗?

图片展示:

花苗和空花盆

生:

土壤

2.师:

土壤是什么样的呢?

里面有什么?

3.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的成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虽然学生已经三年级,但与二年级学生是相差不多的,创设情境要很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的。

给动植物寻找合适的环境放生除了情境真实外,也培养了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2、观察土壤

1.师:

老师这儿有张成分表,是空白的,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土壤里有的东西写在上面吗?

生:

每人写一份,写在横线上(不交流)

2.师:

土壤里真的有这些吗?

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

挖点土来观察

3.师:

老师今天带了些刚挖的土壤,这里面真的有你们写的这些物质吗?

PPT出示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生:

边观察边记录、保持桌面整洁

4.师:

那如果观察的时候有看不清楚的地方,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

我们需要放大镜来帮助我们

生:

开始观察

5.汇报

生:

汇报时注意,先说我在土壤中发现了、、、,这些是我没有观察前就猜到的,还有、、、是我观察后发现的,另外、、、我没有看到,我猜测土壤里有(没有)、、、

[设计意图:

学生对土壤有一些了解,在观察之前让他们猜一猜(预测),这样开始观察时他们会更加认真,为了证明自己说的对,他们也会更加投入。

在这一过程中,放大镜是一个辅助工具,不需要对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等讲解太多,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课前也应当多使用放大镜,以减少这方面的时间浪费。

三、土壤里的水、空气和不同大小的土壤颗粒

1.师:

你们在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物质啊!

那土壤里有水和空气吗?

(未提及水和空气:

植物的生长还需要什么?

土壤里有吗?

生:

可以摸一摸

2.师:

你能看到吗?

你有办法借助其他物体证明它们的存在吗?

生:

学生在水和空气的验证实验设计单上写下自己的方法

小组交流选出大家认为最满意的方案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

土壤里的水和空气是无法直接用肉眼看到的,只能用间接的办法证明。

这些方法如果只是简单的由教师告知,会显得比较生硬,在课前可以做一些活动,例如让学生用纸巾擦桌子上的水,然后让他们说一说观察到的一些变化。

另外可以用验证粉笔中有空气的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些活动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验证实验,但要放在课前,因为这些内容和土壤没有直接的关系。

3.汇报预设

师:

用纸巾捏一捏,看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土壤里有水?

生:

纸巾变得潮湿了、皱了、破了、、、

师:

那把土壤放进水里要观察什么?

生:

看有没有气泡,如果有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4.学生活动

学生用纸巾包裹土壤,然后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5.搅拌放入土壤的水

师:

看来土壤里确实有空气,那过去了一段时间,那些小气泡现在还有吗?

它们在哪儿呢?

生:

观察自己的杯子,发现还有些小气泡在土壤的表面,有的在水面上消失了

师:

要是我们搅拌一下土壤,那些小气泡会去哪儿?

师:

真的是这样吗?

除了小气泡还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

我们来试试吧!

试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呀?

生:

猜测,浮上来、、、、

生:

轻轻搅拌、防止水洒出来、要仔细观察、、、

PPT展示要求:

搅拌棒使用1分钟后收回;边观察边记录;注意卫生;将发现用便签纸贴在记录单上

学生实验:

教师及时收回搅拌棒,并引导每组学生观察水的分层现象,提示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设计意图:

从观察小气泡入手,将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在气泡上,当他们搅拌水时,会有更多意外的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被调动。

此外,因为汇报是小组汇报,但希望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观察,因此可以让他们自己写自己的,比一比小组里谁发现的多,在比一比那一小组的发现最多。

四、总结

师:

土壤看起来很普通,里面却含有这么多不同的成分。

今天我们通过哪些办法发现土壤里有这些成分的啊?

(固定句式:

今天,我们用、、、发现土壤里有、、、)

生:

纸巾,放大镜、放进水里。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土壤是一种观察的对象,在这节课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多种以往没接触过的观察方式,因此,让学生总结是为了巩固这种观察方式多样化的意识。

有很多的物体通过直观的观察并不能全面的认识它的性质,借助其他物体是科学观察中很常见也很重要的手段。

五、课后活动

1.师:

今天老师带来的是小公园里的土壤,还有哪些地方会有土壤呢?

生:

菜地、花坛、河边、、、、

2.师:

请每位同学选择一种和今天不一样的土壤,用学到的方法观察并记录里面有哪些成分!

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

老师准备的土壤可能比较单一,生活中的土壤范围很广,让学生延续观察的活动,既是让学生巩固观察方法,也是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土壤资源。

【板书设计】

土壤的成分

我们用:

放大镜、纸巾、放进水里(搅拌)

发现土壤里有:

枯树枝水空气

草根小颗粒土壤

小石头大颗粒土壤

、、、、、、

5.土壤的类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第4课《土壤的成分》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认识到土壤里面有了什么。

本课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类土壤的特性。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

第二部分研究土壤的种类,其中包括3个部分:

(1)观察比较出三种土壤中颗粒的大小;

(2)运用多种感官研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如摸、看、捻、握和搓等;(3)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壤土、黏土和沙土三不物质的透水性来认识土壤的性质。

第三部分,了解不同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植物生长需求,挑选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学情分析】

依据这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好奇心的身心特点,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土壤的颗粒,从而根据颗粒的大小进行分类。

经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简单的科学素养,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为本课的开展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按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壤土三类。

2.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

科学探究:

1.运用多种感官研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如摸、看、捻、握和搓等

2.设计实验,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渗水性。

科学态度: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感官的作用。

2.愿意亲近土壤。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通过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挑选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渗水性。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PPT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

一定量的土壤,另准备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烧杯、搅拌棒、纸巾、纱布、放大镜、漏斗、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1.出示花生、苹果、藕的图片.

2.提问:

你们喜欢吃花生、苹果、藕吗?

那你知不知道哪里的的花生、苹果、藕最好吃?

3.山东烟台的苹果鲜艳红润、汁多味甜;小红毛花生,又名小京生,以浙江的嵊州市生产的为最佳。

小红毛花生特点是壳薄光泽,香而带甜,油而不腻;扬州宝应是全国著名的荷藕之乡,香糯莲藕更是成为当地一道菜色。

4.这些地方的花生、苹果、藕为什么最好吃了?

有什么奥妙吗?

5.预设:

(1)与气候有关

(2)与土壤有关

(3)与光照有关

6.是的,植物的生长不仅与气候、光照有关,还与土壤息息相关,今天老师专门托人从这些地方捎来了一些土壤,一起探究土壤的奥秘。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置问题,学生通过问题,明确目标,有利于本节课的开展。

二、合作学习,研究土壤种类。

活动一:

观察颗粒大小。

1.谈话:

让学生分组领取苹果、花生、藕土壤样本,猜一猜哪种土壤(编号①、②、③)属于哪种食物?

2.预设:

1、苹果属于①、花生属于②、藕属于③

2、苹果属于②、花生属于①、藕属于③

3、苹果属于③、花生属于①、藕属于②……

3.猜想有很多,那么我们来了解土壤吧,请同学们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说说你们的发现。

4.①:

颗粒较小

②:

颗粒有大有小

③:

颗粒较大

5.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

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

活动二:

运用多种感官了解土壤的特点。

6.那你们想知道不同类型的土壤有什么特点吗?

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的特点?

7.提问:

同学们,在一年级我们学习了,认识一个事物可以用哪些感官?

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舌头舔、手摸一摸等

8.那么认识土壤,用手来引导学生用捻一捻、握一握的方法来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差异。

9.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齐体验,用手捻,发现沙土粗糙,黏土细腻。

握成团,发现沙土不能握成团,黏土能,所以制作陶瓷,所以选用黏土为最好。

活动三:

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10.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但是多肉植物对水的需求量较少,荷花对水的需求量较大,不同的土壤,渗水能力是否不同呢?

11.想一想,哪种土壤类型的渗出来的水多?

12.预设:

沙质土渗出来的水多。

黏质土渗出来的水多。

壤土渗出来的水多。

13.提供给学生一组对比实验器材:

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烧杯、水、过滤器,(控制好条件进行实验操作)。

14.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

(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

(2)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3)学生领取材料实验。

(4)让小组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的数量,水多则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

15.小结:

土壤类型

特  点

沙质土

  渗水性、透气性最好,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

黏质土

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透气性最差

壤 土

  保水性、保肥能力、渗水性、透气性都较好

16.请同学们根据花生、苹果树、藕植物的特点,想一想,属于哪种土壤?

藕:

同时荷花对失水十分敏感,夏季只要3小时不灌水,水缸所栽荷叶便萎靡,若停水一日,则荷叶边焦,花蕾回枯。

花生:

喜通气性、透水性良好的土壤,不喜潮湿。

苹果树:

需要适宜的水分、肥力和通气性。

通过对土壤的了解,我们现在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了:

花生对应③、苹果树对应②、藕对应①。

哪一种组刚刚猜测正确了,分发一枚大红星。

17.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苹果这么好吃、花生这么香甜了吧,由于找到了合适的土壤,但是它们的美味也不仅仅是由于土壤哦,与当地的气候、光照也有密切联系。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次经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体验到设计实验的严密性,动手操作的科学性,实践证明的必要性,在科学探究中体会到学科学、做科学的乐趣,长此以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自行探究能力。

3、学以致用,根据不同的土壤的特点,挑选出适合不同植物的土壤。

1.提问:

老师这里还有几种植物,你认为它们分别适合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

(2)仙人掌:

耐高温、干旱、瘠薄,不喜潮湿。

(3)水稻:

喜高温、潮湿,对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要求较高。

2.你最喜欢的植物是什么,你知道它适合什么土壤吗?

3.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这个部分是本课的拓展部分,学以致用则是我们学习各门学科的最终目的,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必要的。

这不仅仅是运用,更是探究。

在探究之前,要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土壤的特点和植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板书设计】

5.土壤的类型

沙土

:

粗糙,不能握成团

根据颗粒大小分类黏土:

细腻、握成团

壤土

渗水性:

沙土最好,壤土次之,黏土最差

6.肥沃的土壤

【教材分析】

对植物而言,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

对学生而言,腐殖质如何形成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

土壤里面能够长出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科学探究:

1.能够制作肥料袋。

2.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

1.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2.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形成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土壤的肥力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

2.会利用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改良土壤肥力。

【教学重点】

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制作肥料袋并连续5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

小铲子、塑料袋、易腐烂的菜叶果皮、洒水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了解土壤

1.创设情境:

我们每天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面上课,放学回家就可以享受香喷喷的饭菜,有时还有美味的零食点心。

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对于一些小朋友来说却很遥远。

在我国西部贫困山区,有些小孩子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2.出示西部儿童图片:

为什么西部大山里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呢?

(土壤贫瘠)

3.出示西部大山和东部良田图片:

你发现土壤对植物有什么影响了吗?

4.引出课题:

是啊,肥沃土壤里的植物长势良好,粮食产量自然高,而贫瘠的土壤植物枯黄,很难茁壮成长。

既然我们原因找到了,那我们今天就来帮当地的农民伯伯研究一下如何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产量,我们一起来研究《肥沃的土壤》。

[设计意图:

通过设计贫困山区粮食欠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聚焦到本节课的主题——肥沃的土壤。

2、了解腐殖质

1.过渡:

在我们校园里有没有肥沃的土壤?

2.采集土壤:

待会我们去校园里采集一些肥沃的土壤并带回教室进行观察。

3.注意事项:

在室外活动的时候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①四人小组为单位,不掉队,不伤害任何物体。

②选择合适的地点,不挑拣里面的东西,采集原始的土壤。

③仔细观察落叶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再尝试挖的深一些,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④记得把坑填好,恢复原样。

4.室外活动:

采集肥沃的土壤。

5.分析肥沃的土壤:

看看在肥沃的土壤里,都有什么东西?

(肥沃的土壤里有很多动植物的残体,还有蚯蚓和很多小虫子。

6.了解土壤动物。

7.出示教材图片:

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食和排泄,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8.过渡:

其实这些土壤动物不仅仅在活着的时候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们在生命结束后依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动植物遗体落到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腐烂变黑)

9.了解腐殖质:

腐烂的动植物遗体被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设计意图:

通过采集并观察肥沃的土壤,发现肥沃的土壤中有很多动植物的遗体;通过分析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的变化,知道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黑色物质,这种物质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三、了解土壤的分层

1.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了肥沃的土壤的秘密在于腐殖质,刚刚去百果园采集土壤的时候,有没有小组挖的很深的?

你有什么发现吗?

2.出示土壤分层图:

你看到了什么?

(在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壤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

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岩石逐渐增多。

3.引发思考:

为什么表层土壤中腐殖质比较多呢?

4.小结:

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

[设计意图:

通过发现土壤表层与下层的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土壤的分层。

通过分析土壤的分层,认识到正是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这也是表层土壤比较肥沃而且颜色更深的原因。

四、了解增加肥力的方法

1.回归初始问题:

可惜并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

西部山区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有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你能不能帮当地的农民伯伯想想,怎么给贫瘠的土壤增肥呢?

2.交流讨论:

①种植绿肥,覆盖农田:

像农田那边堆了好多落叶,这些落叶也是用来沤肥的。

当绿肥翻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分解形成腐殖质,从而使土壤疏松、透气、保水保肥力强,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②多施农家肥:

在农村生活过的同学会知道,家里会养羊、养猪等,它们的粪便可以用来沤肥增加土壤的肥力。

③收集落叶和果蔬垃圾做堆肥:

落叶和生活中的果蔬等厨余垃圾收集起来不仅环保,还可以做堆肥改良土壤的肥力。

[设计意图:

在明晰腐殖质的概念的前提下,学生回归初始问题情境。

在想方设法帮助贫困山区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

五、实践活动:

做一个肥料袋

1.过渡:

大家帮助西部山区的孩子们想了这么多好办法,真是太厉害了。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来帮忙看一看。

2.出示小葱图片:

这里有一盆小葱,可是长得不大好,怎样给小葱增加营养的呢?

3.是呀,我们自己也可以帮植物增加营养:

做一个肥料袋。

4.制作步骤:

(1)在装有土壤的塑料袋里放入果皮、菜叶等。

(2)往袋中均匀地洒一点儿的水。

(3)封紧袋口,翻动一下。

(4)把肥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

(5)经常翻动,每隔几天要进行观察记录:

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蚯蚓和香蕉皮、菜叶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利用蔬菜果皮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

通过持续5个星期的观察任务,培养学生坚持长期观察的能力,并进一步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六、畅谈收获

1.过渡: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肥沃的土壤,从西部大山一直到叶卓淏家的小葱,不知不觉中解决了很多问题,谁来谈谈你的收获呢?

2.小结:

是啊,科学知识不仅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而且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期待同学们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板书设计】

6.肥沃的土壤

动植物遗体

腐殖质

7.保护土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保护土壤》这一课是苏教版新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

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情况,并且知道有无植被会造成水土流失。

通过分析讨论土壤和自然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会产生的两种不同影响,引发保护土壤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能够说出土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对于自然界中水土流失的原因不够了解。

本课通过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学生认识到植被在保护土壤中的重要性。

在模拟实验环节中,学生通过引导能够说出对比实验的部分要求,但并不能够将对比实验的步骤表达清楚。

因此本课就将水土流失实验作为思维焦点进行探究。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思维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讨论分析,知道土壤对动植物以及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通过分析各种人类活动,能够辨别并说出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益害及其原因。

3.通过水土流失模拟实验,意识到植被和土壤保护的相关性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比较水土流失实验现象,发现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2.通过讨论设计简单的实验步骤,初步树立对比实验地概念。

科学态度:

1.能够在好奇心地驱使下,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地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土壤是人类的重要,树立保护土壤地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水土流失和有无植被有关

【教学难点】

根据材料公平地设计水土流失实验步骤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

水土流失装置,水,花洒。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经过了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在我们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的土壤。

请小朋友们看几幅图片分别说一说,土壤到底有什么作用?

2.出示雨林图片,这里植物的长势特别好,蚯蚓也在土壤里安了家。

西瓜地以及制作陶瓷的陶土图片。

3.请学生回答之后,再请各小组具体分析讨论:

土壤对动物、植物、人类的不同贡献?

4.小结: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生存提供了栖息地。

土壤与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粮食、蔬菜等食物息息相关,还为人类提供制造陶器等的原料。

5.如果没有土壤,植物就没有养分。

如果没有土壤,动物就没有了家园,人类也没有了资源。

土壤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土壤。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的贡献,让学生意识到土壤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直接导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土壤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也非常容易遭到破坏。

出示黄河和长江对比图片。

你有什么发现?

(黄河水比较黄)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黄河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