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遗址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119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丝绸之路遗址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丝绸之路遗址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丝绸之路遗址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丝绸之路遗址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丝绸之路遗址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丝绸之路遗址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丝绸之路遗址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丝绸之路遗址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丝绸之路遗址点.docx

《丝绸之路遗址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丝绸之路遗址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丝绸之路遗址点.docx

丝绸之路遗址点

1、汉魏洛阳城遗址

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周、汉、曹魏、西晋、北魏都城。

现存遗址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世界文化遗产。

故城位于今洛阳市区城东15公里偃师、孟津相邻处,伊洛平原中心地区,北依邙山,南逾洛水,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

西周初营建洛邑,在此筑城,称成周。

因城在洛水之北,战国时称洛阳。

秦为三川郡。

西汉刘邦初都于此,后迁关中。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阳为雒阳。

其后曹魏定都时复改为洛阳。

西晋亦以此为都。

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迁都于此。

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在今洛阳市区处建东京城,故城遂沦为废墟。

因该地在汉魏两代最为繁盛,故史称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

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作为国都,都城史长达540年以上,周汉晋魏风云际会,40余位帝王之家,是中国古代到中世纪的社会形态及文化形态转变的重要时期。

罗马帝国与古中国的仅有4次交往,有3次都是来到了汉魏洛阳故城中,这座城市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的过程。

2、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

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三月,正式启用于隋大业二年(606年)正月,隋炀帝成为第一个通过定鼎门的中国古代帝王。

之后,定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

此外,定鼎门还是隋唐东都洛阳西通西京长安,南通江都的要津。

文献记载,定鼎门隋时称建国门,唐时称定鼎门,五代至宋仍唐称。

若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正月算起,而至北宋徽钦两宗北狩(1127年)为止,定鼎门作为郭城南垣正门的时间长达530年左右。

定鼎门的双阙与主城门楼呈一字型对称平行分布,这种“一字阙”的城门在隋唐两京考古中是孤例。

3、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汉帝国设立在中原地区的防卫都城,以及洛阳作为东汉都城时自丝路起点都城西行必经的重要关隘。

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洛阳市新安县,自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杨仆建关,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汉函谷关素有“中原锁钥,两京咽喉”之称,同时,它又是丝绸之路西行的第一关,见证了丝路贸易的繁荣兴盛。

通过目前的考古工作,遗址布局基本明晰:

它是一处东西狭长的小型城邑,卡在峡谷之中,东墙与南北山上的夯土长墙相连接,达到军事防御和控制交通的目的。

遗址南部、皂涧河北岸是主要的生活区。

中部有一条狭长的东西向通道,也是唯一的通关道路。

根据出土遗物和对遗迹的解剖,可以确定城墙、建筑和古道均为汉代修建。

秦汉时期是关隘体系全面发展的时期,但是关隘遗址的考古资料非常匮乏。

此次发现,为关隘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为函谷关遗址的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4、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崤函古道遗迹位于河南省陕县硖石乡车壕村西南约2000米,距三门峡市36公里,为古代中原通往关中的咽喉,是东至开封西达长安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一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

春秋时期著名的秦晋之战在此鏖兵,唐代大诗人杜甫夜宿于此,目睹官兵抓人、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写下了著名诗篇《石壕吏》。

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6月将其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位于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西南部的西安门里,又称西宫,刘邦称帝后七年(前200年)始建。

未央宫在西汉以后是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七个朝代的理政之地,唐代也被划归为禁苑的一部分,使用时间达360多年。

6、张骞墓

位于陕西汉中城固县城西3.5公里的饶家营,是西汉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张骞的陵墓。

张骞墓座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成覆张骞墓斗形。

四周古柏参天,竹影婆娑。

墓前一对汉代石虎雕工粗犷,姿态雄伟,格局大方。

墓前竖有石碑三通,正中一通,高182厘米,宽80厘米,上刻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是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所立。

左侧有碑“汉博望侯墓碑记”,为清光绪时城固知县胡瀛涛立。

右侧一碑,上刻“张氏后商”诸名。

7、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

大明宫是唐帝国最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是唐朝的国家象征,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毁于唐末。

面积3.2平方公里,是北京明清故宫的4.5倍大。

唐大明宫是东方园林宫殿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

大明宫遗址是1961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确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遗址保护工程,是丝绸之路整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使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成为带动西安率先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的城市增长极,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8、大雁塔

大雁塔,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位于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内,被视为古都西安和陕西省的象征。

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取经归来的玄奘法师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修建。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现存塔身七层,通高64.5米。

9、小雁塔

小雁塔,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西安市荐福寺内,是一座唐代密檐砖塔,也称“荐福寺佛塔”,自唐代保存至今,小雁塔建于唐代景龙年间,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被认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小雁塔及其古钟即“雁塔晨钟”列入“关中八景”。

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地。

现在的小雁塔为西安博物院的组成部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0、兴教寺塔

兴教寺塔,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畔兴教寺内。

中国唐代高僧玄奘的墓塔。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教寺坐北朝南,门内钟鼓两楼夹道对峙,气象庄严,远眺终南山,峰峦叠嶂,景色秀丽,是佛教人士游览和瞻仰玄奘遗迹的胜地。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畔兴教寺内。

中国唐代高僧玄奘的墓塔。

方锥形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砖塔,一层内置玄奘像,二层以上为实体,通高21米。

不仅因葬高僧玄奘著称,也是早期砖砌仿木构楼阁式塔的典型代表作。

玄奘舍利塔两边有其两弟子窥基和圆测的墓塔,均有石刻塔铭和泥塑像。

肃宗赐塔额曰“兴教”,因名兴教寺,以资纪念。

唐末战乱,寺遭兵火,塔被盗掘。

宋以后历代屡有修葺。

清同治年间,寺内殿舍再遭兵火,唯玄奘、窥基、圆测三塔幸存,是中国重要的佛教史迹。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彬县大佛寺石窟

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彬县城西十公里西兰公路旁的清凉山脚下。

为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建,原名庆寿寺,全寺共有一百零七个大小石窟,二百五十七个佛龛,大小造像一千四百九十八尊。

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

其唐代泥塑大佛为长安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西域东传及在关中地区的流行。

12、玉门关遗址

玉门关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一名小方盘城,是长城西端重要关口。

相传著名的“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

它是古代“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

现存的城垣完整,总体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3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及邮驿之路。

北望长城犹如龙游瀚海。

俯仰关外,大地苍茫,人迹罕至,故唐代诗人王之涣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

据考,唐代诗人描写的玉门关在今安西县双塔堡,遗址已难辨认。

现存玉门关是汉代玉门关;这里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如毛笔、砚台、织锦、狩猎工具等。

国内第4块西汉纸就是在这里出土发现的。

它早于蔡伦造纸100多年。

还出土有汉代粮食、汉简等。

汉简内容丰富,有诏书、奏记、檄文、律令、药方等。

这些文物为研究汉代的军事、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13、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遗址,位于敦煌市甜水井东南2公里吊吊泉沟口西侧,敦煌市与安西县行政区域交界处。

南临三危山支脉火焰山,北与疏勒河流域汉长城烽燧遥望。

因出土的汉简上书“悬泉置”三字而定名。

现存面积约2.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5米。

地面暴露有灰层、大量绳纹灰陶片、草渣和汉简。

1990年-1992年对遗址进行了系统的科学发掘,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

悬泉置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1991年度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悬泉置遗址,据出土简文记载,西汉武帝时称“悬泉亭”,昭帝时期改称“悬泉置”。

东汉后期又改称“悬泉邮”,魏晋时曾废弃。

唐以后复称“悬泉驿”,宋以后又废置。

清代又称“贰师庙”,“吊吊水”。

其名取之南侧山中悬泉水。

遗址由主体建筑坞堡和坞外附属建筑仓、厩构成。

坞呈正方形,边长48.10米,土坯砌筑,坞内有两组房屋建筑。

坞墙设于东墙正中,宽3米。

坞东北及西南角有角墩。

14、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重要景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因山形酷似农家麦垛之状,故名。

麦积山石窟窟龛凿于高20-80米、宽200米的垂直崖面上。

存有窟龛194个,其中东崖54窟,西崖140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最大的造像东崖大佛高15.8米,壁画1000余平方米。

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馆”,其它三窟为:

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

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发展。

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后,在这里开凿麦积崖为龛而埋葬。

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间(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建造七佛阁。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在麦积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

约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时候,因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麦积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毁,窟群分为东、西崖两个部分。

15、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四层。

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

存有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约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

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

16、锁阳城遗址

锁阳城遗址,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是集古城址、、古墓葬、古垦区等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这里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烽燧信息传递系统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范本。

锁阳城按结构可分为内外两城,外城面积80万平方米,将内城包围,墙体高大;内城面积28万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底宽7.5米,顶宽4.6米,高10米,四角有角墩,结构极其复杂;城内留有大量土台、房屋及其它建筑物遗迹,陶片、铜币随处可见。

17、高昌故城

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偏南(约27公里)哈喇和卓(Karakhoja)之三堡乡和二堡乡之间(312国道火焰山风景区南4公里),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

地处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为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之一。

高昌城始于公元前一世纪,是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

故城遗址坐落在吐鲁番市东面约四十公里的哈拉和卓乡所在地附近,北距火焰山南麓的木头沟沟口(胜金口)约6.5公里,东距鄯善县城约55公里,1961年3月,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西约13公里的亚尔乡,吐鲁番市西郊10公里牙尔乃孜沟两条河交汇处30米高的黄土台上,长约1650米,两端窄,中间最宽处约300米,呈柳叶形半岛。

这里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城郭诸国之一的车师前国都城,是该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

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由车师人开创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9至14世纪由于连年战火,交河城逐渐衰落。

元末察合台时期,吐鲁番一带连年战火。

交河城毁损严重,终于被弃。

19、克孜尔尕哈烽燧

位于库车县城西北盐水沟东侧,在维吾尔语中为“红嘴老鸹”或“红色哨卡”之意,这座巍峨的古军事建筑,历经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雄姿犹存,是丝绸之路上最古老、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中国佛教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

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克孜尔石窟有4个石窟区,正式编号的石窟有236个,大部分塑像都已被毁,还有81窟存有精美壁画,为古代龟兹国的文化遗存。

21、苏巴什佛寺遗址

苏巴什佛寺在库车县城偏东23公里的确尔达格山南麓。

分东西二寺,分布于铜厂河东西两岸,互相对望。

东寺依山而筑,寺垣已毁,寺内有房舍和塔庙遗迹,全系土坯建造,墙壁高者达10余米。

有重楼。

城内有3座高塔,颇宏伟。

西寺中依断岩处有一小围墙,呈方形,周约318米,亦土坯筑,残高10米以上。

遗址上有数处高塔。

北面有佛洞一排,洞壁上刻有龟兹文字和佛教人物像。

曾出土过汉、南北朝、唐代钱币,波斯萨珊朝库斯老二世银币,铜、铁、陶、木器、壁画、泥塑佛像及绘有乐舞形象的舍利盒等。

此外还发现写有古民族文字的木简及残纸。

1978年5月在一处塔寺范围内发现过墓葬一座,并在寺院遗址发现人物壁画,壁画上还有龟兹文题记。

所有这些新发现,表明这一组建筑,早在东汉即已存在,唐代最繁荣,是龟兹王国内著名佛寺之一。

22、北庭故城遗址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城正北12千米处。

古城规模宏大,略成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像个巨大的"回"字。

内外城均有护城河,城池坚固险要。

城内昔日的衙署、塔庙、街市依稀可辨,残砖、碎石、陶片遍地。

清代考古学家徐松曾对该城出土的唐代金满城残碑作过考证,证实古城为唐代北庭大都护府所在地。

解放后,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古城中出土了唐代铜质官印"蒲类州印"、铜狮陶兽、开元通宝以及各种砖瓦当等,这些珍贵文物现在主要收藏在县文管所。

此外在北城墙处环发现了十间当年溯海军士兵居住过的洞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