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1983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

《中国法制史》教案

《中国法制史》教案

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对象,掌握中国法制史产生、发展、变化的大致线索和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目的与方法。

第一章夏朝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法律产生的原因及其过程。

重点掌握夏朝法律制度的概况。

第一节夏朝的建立和奴隶制国家与法制的产生

一、夏朝建立以前的我国原始社会

二、私有、阶级的产生,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

三、夏朝的建立和国家的产生

(一)夏朝的建立

(二)国家的产生

第二节法律的起源和夏朝的法律制度

一、法律的起源

二、我国古籍中对刑、法、律的释义及运用

(一)刑

(二)法

(三)律

三、夏朝的法律制度

(一)"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二)"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三)"昏、墨、贼、杀"

(四)"吕命穆王,训夏赎刑"

四、监狱的设立

第二章商朝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商朝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

2、重点掌握商朝刑事立法的刑名、罪名和奴隶制"五刑"的确立

3、重点掌握商朝继承制度前后的发展变化。

4、了解司法机关与监狱的设立情况

第一节汤灭夏朝建立商朝

第二节商朝的刑事立法

一、刑事立法概况

二、刑事立法指导思想

三、刑名

四、罪名

第三节婚姻制度与继承制度

一、婚姻制度

二、继承制度

第四节司法机关和监狱

一、司法机关(一般了解)

二、监狱(注意掌握名词的读音及写法)

第三章西周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西周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奴隶制法制也达到相当完备阶段,而且对以后封建法制曾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本章为重点章,要全面掌握立法概况、刑事立法、民事立法、婚姻家庭和继承立法以及司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西周的建立和奴隶制进一步发展

一、西周的建立

二、西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立法概况与法律形式

一、立法概况

二、法律形式

第三节 刑事立法

一、刑事立法指导思想

二、定罪量刑的若干原则

三、罪名

四、刑名

第四节民事立法

一、所有权

二、契约关系

第四节婚姻家庭制度和继承制度

一、婚姻制度

二、家庭制度

三、继承制度

第四节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二、诉讼与审判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所引起的法制改革。

2、明确成文法的公布于论争。

3、重点掌握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

4、重点掌握李悝《法经》的内容与意义

第一节春秋时期奴隶制的瓦解

一、井田制的破坏

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三、礼制的衰落(亲亲尊尊)

第二节法律制度的变革

一、郑、晋、楚各国的立法概况

二、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论争

第三节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与分封制的确立

一、各诸侯国的变法

二、封建制的确立

第四节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况

二、立法指导思想

三、李悝的《法经》

第五章秦朝的法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秦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专制初建时期,故本章为重点章。

重点掌握1、秦朝的立法概况、刑事立法、经济立法中《田律》、《工律》《金布律》、《关市律》主要调整对象。

2、秦朝的司法制度,并注意其中的特点,如刑罚原则中以身高确定责任年龄;诉讼中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等等。

第一节秦朝的建立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

第二节立法概况

一、立法指导思想

二、立法活动与云梦秦简的发现

三、法律形式

第三节刑事立法

一、刑名

二、罪名

三、定罪量刑的原则

第四节经济立法

一、关于资源保护方面

二、关于农业生产方面

三、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方面

第五节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二、诉讼制度

第六章两汉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西汉时期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其法制在理论上、时践上都不断完善。

本章是重点。

1、重点掌握两汉的立法概况、法律形式。

2、掌握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汉初是以"黄老思想"与法家思想相结合,"约法省刑"。

武帝以后是以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象结合,"德刑并用"。

3、掌握定罪量刑若干原则。

4、重点掌握刑事立法与汉文帝时的刑制改革。

5、掌握民事立法与婚姻家庭制度和继承制度和继承制度,重点掌握司法制度。

第一节两汉王朝的建立与封建制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立法概况

一、立法概况

二、法律形式

第三节刑事立法

一、刑事立法指导思想

二、定罪量刑的若干原则

三、刑名

四、罪名

五、汉文帝时的刑制改革

第四节民事立法

一、行为能力

二、所有权

三、契约关系

第五节婚姻家庭和继承制度

一、婚姻制度

二、家庭关系

三、继承制度

第六节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二、诉讼制度

第七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掌握:

这一时期法律的形式、体例和内容的演变,例如魏新律改"具律"为"刑名",北齐改为"名例律"置于篇首,"八议"和"官当"入律。

北齐律设"重罪十条"等。

了解:

这一时期的经济立法、民事立法以及司法制度的内容。

第一节立法概况

一、三国法规

二、两晋法规

三、北朝法规

第二节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

一、经济立法

二、刑事立法

三、民事立法

第三节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二、诉讼制度

第八章隋唐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是封建法制的重点。

随着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法律制度也达到相当完备阶段。

重点掌握隋朝《开皇律》的主要内容与重要历史地位以及隋朝在法制方面的教训。

重点掌握唐朝的立法概况、法律形式、《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特点与历史地位。

掌握唐朝的经济立法、民事立法和司法制度的部分内容。

第一节隋朝的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况

二、《开皇律》的主要内容

三、建立较为完备的司法制度

四、隋朝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

第二节唐朝的法律制度

一、唐初立法指导思想

二、立法概况

三、法律形式

第三节唐律的篇章结构

一、篇目简介

二、结构

第四节行政立法

一、《大唐六典》

二、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三、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四、官吏选任制度

五、考课制度

六、致仕制度

第五节刑事立法

一、定罪量刑的原则

二、刑名

三、罪名

第六节民事立法

一、丁年与行为能力

二、物权

三、债

第七节婚姻、家庭与继承立法

一、婚姻立法

二、家庭立法

三、继承立法

第八节经济立法

一、赋税立法

二、手工业管理立法

三、商业管理立法

四、对外贸易管理立法

第九节《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特点与历史地位

一、主要特点

二、历史地位

第十节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二、诉讼制度

三、监狱管理

四、监察机关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第九章宋元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掌握:

1、《宋刑统》和宋朝其他法律形式。

2、宋朝法律内容的主要变化,例如刑法方面加重对"盗贼"的处刑。

创立"盗贼重法"和"重法地"法以及"凌迟"入律。

民事法律方面不动产的典卖制度。

皇帝对司法权的控制。

3、元朝的立法。

了解:

元朝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司法制度的变化。

第一节宋朝的立法指导思想及立法概况

一、宋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二、立法概况

三、法律形式

第二节宋律的变化

一、制定“盗贼重法”,加重对"盗贼"的处罚

二、确认封建的租佃关系和田宅典卖制度

三、折杖、刺配之法与"凌迟"入律

四、加强皇帝和中央对司法权的控制

第三节元朝的法律制度

一、元朝的立法指导思想与立法概况

二、元律的主要特点

三、元朝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制度

(二)诉讼制度

(三)检察机关

第十章明清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清时期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发展时期,其法律制度反映了这一特点。

清朝是满族贵族封建王朝。

重点掌握;

1、《大明律》体例的变化和《大诂》的颁布。

明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大清律例》的制定,《清会典》主要内容、特点。

3、清律的主要特点

4、明清法律对封建社会内部所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摧残。

了解:

1、各部院则例,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法律。

2、明清司法制度的变化。

第一节明清的立法及其法律形式

一、明律的制定

二、《大诂》的颁布

三、"例"的编辑

四、《大明会典》的编修

第二节明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一、严酷镇压危害君主专制的反抗行为

二、严惩侵犯地主阶级财产的行为

三、严禁臣下结党和外官交结

四、加强对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

第三节清朝的立法概况

一、《大清律例》

二、各部院则例

三、《清会典》

四、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法律

第四节清律的主要特点

一、以严刑竣法推行政治、思想高压政策

二、维护满族享有更大特权的封建等级制度

三、维护满汉地主阶级的财产所有权

四、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

五、建立更加严酷的刑罚制度

第五节明清法律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摧残

一、推行"禁榷制度",限制商业发展

二、奉行海禁政策,阻挠对外贸易

三、加强了对矿冶业的管禁,限制民间自由开矿

四、重征商税,压制私人商业发展

第六节明清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及其管辖

二、诉讼程序与审判制度

三、检察机关对司法活动的参与和监督

第十一章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是中国有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开端。

重点掌握:

1、当时"预备立宪"的性质及过程。

2、《钦定宪法大纲》和《十九信条》的制定与内容。

3、修订法律活动与所定新律的主要内容。

领事裁判权及司法制度的变化。

第一节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况和清政权性质的变化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况

二、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第二节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的政治背景

一、实行预备立宪的政治背景

二、官制改革

三、《钦定宪法大纲》

四、《咨议局章程》和《资政院院章》

五、内阁官制

六、《十九信条》

第三节清政府的其他立法

一、立法的指导思想

二、立法概况

(一)刑法

(二)民法

(三)商法

三、法律的基本内容

四、立法特点

第四节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的变化

二、司法制度的变化

三、领事裁判权和会审公廨制度的确立

第十二章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政权,其法律制度反映了这一特点。

重点掌握:

1、革命初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太平刑律、婚姻立法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2、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了解:

1、司法诉讼制度的特点。

2、其法制的革命性与局限性。

第一节太平天国的主要立法

一、太平天国的立法概况

二、法律的主要内容

(一)政权组织立法

(二)土地、经济立法

(三)刑事立法

(四)婚姻立法

第二节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二、诉讼制度

第三节法律的革命性与局限性

一、立法上没有先进的指导思想

二、法律中存在着落后的内容

三、司法上有神明裁判的落后表现

第十三章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中华民国包括四个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政权和法律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和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法律制度是本章重点。

重点掌握: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性质、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了解:

1、各项革命法令的性质、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司法制度的改革。

2、北洋政府法制的性质、制宪活动的目的与内容、法制的特点。

3、广州、武汉国民政府的性质、立法的内容与特点以及司法改革。

4、南京政府的"六法"的本质、主要内容及审判制度。

第一节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其它革命法令

(一)、关于保护私有财产,发展工商业和农业的法令

(二)、关于改革前清教育制度,实行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的法令。

(三)、关于禁止买卖人口,保护人权的法令

(四)、关于废除封建陋习,振兴民族精神的法令

四、司法改革

(一)、实行司法独立原则

(二)、提出废止刑讯逼供,实行重证据不轻信口供的原则

(三)、废止体罚制度

(四)、实行公开审判制度

(五)、实行辩护制度

第二节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

一、北洋政府的约法、宪法及其本质

(一)《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二)《中华民国约法》

(三)《中华帝国宪法草案》

(四)《中华民国宪法》

二、北洋政府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的特

(一)主要内容

(二)主要特点

第三节广州武汉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

一、国民政府组织法

二、其它立法

三、国民政府的司法改革

第四节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

一、训政时期约法和宪法

(一)、《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二)、《中华民国宪法》

二、刑法

三、民商法

四、诉讼法

(一)刑事诉讼法

(二)民事诉讼法

五、审判制度

(一)普通法院的审判制度

(二)检察机关

(三)特别刑事法庭

第十四章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掌握:

1、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主要内容与特点。

2、抗日民主政权施政纲领的内容与意义。

3、土地立法的变化及其原则土地立法的变化及其原则,抗日时期民主政权的司法制度。

4、解放战争时期土地立法的变化,《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

了解:

1、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地法制的创建和发展情况,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工农民主政权的土地立法、刑事立法、劳动立法、婚姻立法以及司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2、抗日民主政权刑事立法原则和主要内容。

3、抗日时期民主政权的司法制度、调解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4、解放战争时期刑事法令、没收官僚资本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法令的内容以及司法审判制度的变化。

第一节工农民主政权的法律师制度

一、工农民主政权的立法概况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三、工农民主政权其它革命立法的基本内容

(一)土地立法

(二)刑事立法

(三)劳动立法

(四)婚姻立法

二、工农民主政权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的组织与任务

(二)诉讼原则和审判制度

第二节抗日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一、抗日民主政权的施政纲领

(一)施政纲领的制度

(二)基本内容

(三)特点和意义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其它立法

(一)刑事立法

(二)土地立法

(三)劳动立法

(四)婚姻立法

三、抗日民主政权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二)诉讼制度

(三)调解制度

(四)狱政制度

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一、宪法原则和施政方针

(一)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二)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和立法

(一)土地法

(二)没收官僚资本的法令

(三)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法令

三、镇压反革命的刑事法令

(一)镇压政策

(二)刑事立法

四、婚姻和民事法令

(一)婚姻法

(二)民事法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