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库存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3015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食库存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粮食库存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粮食库存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粮食库存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粮食库存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粮食库存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粮食库存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粮食库存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粮食库存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粮食库存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粮食库存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粮食库存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粮食库存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粮食库存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粮食库存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粮食库存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完.docx

《粮食库存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库存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粮食库存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完.docx

粮食库存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完

第二部分库存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一、中央储备粮

(一)擅自动用储备粮

大规模动用储备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时候,希望通过高抛低吸的方式套利。

二是企业遇到资金周转不灵等情况时拆借应急。

镇江中盛擅自动用储备油:

2006年,中储粮总公司向发改委报告,储存在江苏中盛的3万吨,有2万吨不见了,1.3亿了商业贷款。

历年的计划文件从头到尾梳理,发现,中盛从2001年代储,承储指标在几个直属库之间来回划转,到出事时,分别有苏州、南京、分公司经贸公司油脂部三家。

中央财政每吨补贴400元,总公司拨给分公司340,三家直属企业各拿140,油脂部以监管费名义又拿走50块,而且指标属于自己的部分,又截留了80,到中盛手里,最低的只有70。

企业肯定不干,中储粮主动把管道闸门上的锁拆掉,允许常动常补。

当年,油脂价格快速上涨,中盛在现货和期货市场同时看跌,做反了方向,巨额亏损,油脂卖出后无法回购。

大规模长期动用的情况较少,常动常补多。

1、存放在加工厂。

东北某面粉厂将中央、省、市三级储备全部存放在圆筒仓中(仓内粮食随时转移,不适合长期存储),部分中央和省级储备已经进入加工车间润麦仓。

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双方获利,企业把中央储备当成了垫底的流动资金,农发行贷款不用抵押,利息比商贷低,直属库可以少给保管费用,不用为轮换和质量操心(常动常补、常储常新,价格高的时候多动,价格低的时候少动或者不动),轮换补贴也全部截留。

近几年,中储粮系统还推出了一种新的轮换方式,叫加工轮换,实际上就是厂库联营,有的是中储粮系统自建加工厂,也有的是与社会合作建厂、参股经营。

按照这种方式,储备粮轮出不直接销售,粮食先送到加工厂加工,成品粮销售后,货款用于还贷。

按照我个人的看法,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变相鼓励储备粮常动常补,首先,储备粮轮换必须有计划,不能想什么时候动就什么时候动,想动多少就动多少,实质就是擅自动用。

其次,如果严格依照资金封闭运行的管理规定,储备粮到了加工厂,财务上应该体现为一购一销,用成品粮销售款还贷,实质上就是把农发行贷款变成了加工厂的流动资金,形成体外循环。

第三,大多数直属库自建的加工厂财务都没有独立核算,由直属库向加工厂进行利益传输的风险极高,特别是有一种情况,没有独立核算的业务单元是承包经营的,但他偏偏承包,利益输送一查一准。

以后大家遇到厂库联营的情况,首先,要关注有没有政策性粮食常动常补的情况;其次,如果是本库建厂,要看财务上是否分开核算,有没有政策性购销贷款和其他专项资金被加工企业占用问题。

第三,如果是合作经营,首先要关注合作过程是否利益公平,如果利益失衡,肯定存在补偿的问题,方式可能多种多样,有的是股权股份、有的是长期借债、有的是动用库存,也有的体现为固定资产纠缠不清,这些都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2、港存的中央储备粮。

(粮食贸易企业由港口发运粮食,自己组织的粮食不能及时到港,又不能耽误船期,所以与直属库协商,采取临时拆借、先动后补的方式解决问题。

出入库都没有手续,有线索,第三方手续)

另外,对于动态管理的地方储备,按任意时点检查,如果实际库存低于规定的底线,也可以按擅自动用对待。

道理很简单,底线规定是确保储备调控功能的最基本要求,失守这个标准,建立储备就失去了意义。

(二)转圈轮换

“转圈粮”实际上是以个比较综合的概念。

从转圈粮食的性质看,大致有储备粮以陈顶新、回购托市粮抵顶新收购的储备粮、储备粮出库抵顶新收托市粮等四类。

按粮食转圈的流转过程,可以分为未轮报轮、本库转圈和移库转圈三种。

过去,“转圈粮”都是发生在储备粮轮换的环节,问题常见于耐储存品质下降,出库时卖不上价。

而且大多发生在销区,原因很简单,收购新粮比较困难,费用成本也高,稍不留神就会发生亏损,特别是有些地区,新粮需要从外地调运,本地加工业不成气候,出库的陈粮也只能销往外地,储备粮轮换购销两难,特别容易出现这类问题。

另外,产区在粮食新粮价格偏高、粮质较差、供求形式偏紧的时候也会出现转圈的情况。

自从有了托市收购以后,这个问题变得复杂了。

除了有转圈传统的销区外,产区后来居上,成为了转圈的主力。

小麦转,玉米转,稻谷也转。

储备粮、托市粮自己转、相互转。

在个别地区甚至成为常态。

最典型的就是前几年的河南,这两年东北的玉米和南方的稻谷也大有苗头。

关键还是体制机制出现了问题,从某种意义讲,托市确实是个好政策,保护了农民,救活了企业,但有一个要命的问题,导致粮食市场价格发生混乱,出现一系列反常的倒挂现象,进口粮价格比国产粮低、粮食销售价格比收购价低、销区粮价比产区低,产区库存爆满,加工企业大面积亏损。

去年12月我们在南方某省调研,由于市场低迷,中储和地储的中晚籼稻轮出时互相砸盘,压价销售,搞得价格比早籼稻还低,最低到了0.95元,与1.35元的托市价格比,整整差了每吨800块钱。

大家都知道,储备粮轮换是企业自负盈亏,但托市粮购销价差有财政兜底,如果让轮出的储备转圈进入托市收购,马上就能避免800元的价差损失,而且只拿保管费稳赚不赔。

1、未轮报轮。

未轮报轮指的是储备粮轮换计划下达后,企业并没有阻止新粮收购和陈粮销售,该轮的粮食原地不动,只是编造了一套假手续,然后谎报轮换任务已经完成。

(河南卫辉,2011年小麦轮换,实物、粮温)

2、储备粮异库转圈。

(2005年,华北地区的几家直属库相互转圈,你把出库的陈粮卖给我,我把出库的陈粮卖给他,谁也没有收购新粮,轮换任务都如期完成。

检查时发现,这家买、那家卖委托的是同一企业,两个直属库的检斤单显示,有同牌号车辆从这装、那边卸,时间间隔正好是行程距离,而且装载的数量也一样,所以,问题的性质也就一清二楚了)

3、储备粮本库转圈。

(2010年,也是在华北地区的一家直属库密云发现过这样的问题,当时我们只是作为外围的检查组,延伸了解另外一个库点的情况,结果刚入手就发现,入库检斤单有问题,同一牌号的汽车,8点把粮食从外面拉进来,10点卸车出去,9点他又拉一车进来,11点卸车出去,明显的检斤单不可信。

再进一步了解情况,这家直属库储备粮轮换采取边购边销的方式,购销业务都委托给一家民营企业,这家企业一边组织车辆从直属库的仓房往外拉粮,一边组织车辆往其他的仓房入粮,财务账上显示,五六十万的货款在两家账户间反复对冲,到民营企业了解情况,经手人一个不在,账务凭证一张纸片都看不到。

后来我就问直属库主任,如果民营企业把你出库的粮食拉出去,在县城边上转一圈再拉回来,你能不能控制,答案是不能。

遇到这种情况就很麻烦,明知道是转圈,但是抓不到铁证,主要是他的粮也转、钱也转,即使有破绽,也有各类的借口来对付。

所以,交换意见的时候我就说,检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自己一点一点的对,把问题搞清楚,另外一种是我给你拉单子,一二三四五让你自己提供证据,拿出来就是没问题,拿出不就是违规。

你把轮换购销委托给别人没问题,但是不能两边都委托给一家、边购边销。

后来,中储粮系统内部针对这类也提出了明确规定,严禁委托同一企业又购又销。

去年,在华北某省(山西)检查还发现了类似手法的变种,粮食轮换期间,经纪人用新粮置换直属库的陈粮,而且是等价置换,双方之间没有合同协议,也没有资金往来,只有实物对冲。

之所以如此,应该是和中储粮系统内部的业务监控、特别是网上签约审核有关,所有环节不留手续,除非实地检查,否则很难搞清购销业务的具体细节。

另外,在东北地区,有的直属库采取和深加工企业进行实物对冲的方式组织储备玉米轮换,有的是边购边销,也有的轮出轮入并不同步,而且深加工企业送来的都是干粮。

对这个问题,我专门到深加工企业搞了一次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是,深加工企业大多采用湿法或半干法工艺,也就是说,直接加工潮粮,即使使用干粮的话,也要先浸泡调质,干粮调质会增加加工的时间和成本,调质不到位还会增加能耗,影响设备使用寿命,降低产品得率,所以粮食越干越不经济。

虽然大部分企业有烘干设备,一般都是产品旺销的时候,储存部分原料。

而且,深加工对玉米的质量等级没有要求,生霉的玉米照样使用,所以,备用原料烘到十七八个水就可以了,而且为了节约,备料不会太多,一般是随用随收。

这就有个问题,深加工企业可以随时收购合适加工的潮粮,现在必须改用干粮,成本一点都不低,还要倒贴烘干、运输、搬倒等费用,过去粮食是按堆收、不看等级、不看质量,为了倒换这些粮食,不但要收好的,还要烘干到安全水后专门储存,完全是赔本买卖。

这件事我大致分析了一下,可能是几家粮库在相互转圈,深加工企业只扮演了中转站和运输队的角色,有的企业没出现边购边销的情况,应该是出库的中央储备陈粮一部分进了正在收购的临储粮。

4、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对倒。

也就是说一种性质的储备轮出后,性质划转为另外一种,这类情况在销区比较普遍,有的是自己倒,也有的是出库后倒给别的企业。

5、出库的储备粮向托市转圈。

目前粮食购销价格倒挂问题突出,很多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规避储备粮轮换亏损,主要有这么几个特征:

一是就地划转知道的人多,痕迹明显,把粮食运到不相干的托市点出售,有被拒收的风险,收购费、保管费便宜了别人,不划算,所以,大多是几个企业串通后互相转。

二是储备粮轮换和托市粮高峰收购同步,可以用托市粮贷款冲抵储备粮销售款,不用垫资,粮食不用异地暂存,粮食收购量大,新粮和陈粮夹杂入库,即使查他,手续也很难分拣。

三是通常委托民营加工厂或粮食经纪人在中间运作,使用现金不走帐,购销手续一概全免,检查时很难溯源。

另外,无论是哪种转圈,都涉及到大量修改和伪造业务手续问题。

比如,修改收购发票和检斤单的日期、重量、车牌号等等。

转圈粮是当前比较突出,也比较复杂的问题,检查时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储粮现场特征分析。

也就是检查仓内粮食的状态和质量,查看粮仓测温、熏蒸、通风等作业记录,调阅粮食入库凭证,购销业务手续等,查找与转圈粮吻合的特征,或者造假的痕迹。

这类线索最直接,部分问题可以通过这些现场定性。

二是转圈类型和时间分析。

结合当地粮食购销的基本情况、企业粮食购销业务的类型和时间等,大致判断是哪类粮食转了圈,本库转圈还是异库转圈,是在什么时候等等,重点锁定转圈粮的业务批次。

三是转圈利益分析。

简单的说,就是结合市场行情和粮食供求的实际情况,分析企业搞转圈的动机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有哪些好处,中间人参与运作能得到什么样的利益。

如果确认存在转圈的空间,要进一步分析可能的转圈方式,比如说,怎么转才能规避监管、实现利益最大化,需要怎么配合等等。

同时,要考察购销业务盈亏,发现异常现象,必须查清原因。

另外,要检查企业银行账户开立和准备金计提情况,发现多行开户、一行多户、利用个人银行卡周转粮食购销资金以及计提额度不合理等情况,要排查是否存在转移资金、隐匿利润等问题。

四是资金流转分析。

企业组织粮食转圈,在出入库凭证中造假相对容易,但如果涉及到资金流转的问题,大多会在财务手续上留下痕迹。

比如,有的库点委托同一企业采取边购边销方式进行转圈操作,如果不是实物兑换,账面上大多会显示出购销资金在承储库和受委托企业之间反复对冲;一些企业搞先收后传、购陈顶新、购买成品油抵顶临储油库存,基于规避监管、抵扣税费、洗白转圈利润等原因,会在账面上虚购即购即销的商品业务。

再比如:

有的库点委托其他企业到批发市场回购拍卖的粮食,或采购出库的储备粮,涉及到缴纳履约保证金和购粮款等问题,账面或者资金流转手续上会显示大笔的预付款项。

另外,中储粮系统内部规定,粮食销售要先款后货,粮食收购要先货后款,如果发现实际情况与此相反,一定要查明原因。

还有,对使用大笔现金交易的粮食购销业务,检查时也要高度重视。

五是检查粮食购销业务的受托方。

转圈粮合作方大多数民营企业或经纪人,最好是延伸检查,看看他们有没有阻止这样规模粮食购销的条件和能力,在转圈的疑似时间段内,还组织了哪些业务,新粮从哪里收,陈粮卖给了谁,时间上是什么序列。

六是判断疑似转圈的对象。

如果怀疑是几家串通转圈,最好能大致判断都有谁参与,如果目标不确定,可以从上一级的管理机构查询,周边哪些库点同期有出入库业务。

一般来说,转圈粮的运距离不会太长,但这个也和转圈的利润有关,我们可以从检斤单里找一些出现频次较高的车号,从时间间隔大致判断转圈的距离,如果能锁定目标,可以选择某一天为对象,检查两家出入库运输的车号是否吻合,如果怀疑有修改车号的问题,还可以看单车数量是否吻合,当天检斤的车数和粮食总量是否吻合等。

七是复核业务手续。

一般来说,企业搞转圈粮都会通过伪造业务手续的方式掩盖粮食的真实流转过程。

既然是造假,肯定要留下破绽,有的体现为基本手续缺失不全,有的体现为不走规定的程序手续,也有的体现为凭据、账务中反映的情况不符合常理。

复核业务手续时,特别要注意不同类型的凭证、不同系统中的凭证相互验证,发现相互矛盾的情况重点突破。

最后,即使抓不到铁证,单凭委托一家企业边购边销、或实物对冲操作手法,也可以上纲上线。

这种行为在中储粮内部明令禁止,同样也适用于地方企业。

另外,如果情节特别恶劣,违规特别严重,可以直接移交检察院或者公安局的经侦机构。

(三)轮换超过架空期。

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并不是无粮可买,关键还是企业不愿在市场价格走高时发生轮换亏损。

检查时,一是看企业是否履行了书面报告和审批手续,也就是说直属库要报、分公司要批,否则属于不规范;二是看企业的统计账上是否存在虚报轮换进度和库存数量的问题,因为轮换完成要和补贴挂钩。

三是看超过架空期的粮食补贴管理是否规范,国家规定,4个月架空期内保管费照常拨付,但是超过了4个月企业是否还在拿保管费,粮食长期轮不进来,补贴费用又如何管理。

另外要注意的是,严格讲,新入库的粮食在验收合格前只能记为商品粮,但这么做有两个问题:

一是分公司组织验收的力量有限,时间来不及;二是先轮后出轮入和边轮出边轮入的储备粮必须是整仓轮换,否则架空期会卡的很死。

所以,很多企业储备粮轮换不走商品,这个仓入了500吨直接记做储备,那个仓储了500吨,剩下的还是储备,一个货位全部轮完用一年的时间也不超期。

出于实际考虑,我们对这类问题一般不深究。

(四)擅自调整轮换库点。

目前,各地组织中储粮轮换,一般是在上一年的年底,直属库先报计划,申请下一年轮换哪个库、哪个仓的粮食,逐级汇总上报,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复,也就是全国中央储备粮年度轮换计划下来以后,分公司正式向直属库下达轮换计划。

擅自调整轮换库点指的是直属库安排轮换时,实际轮换的库点与分公司计划批复的库点不一致,比如说,分公司计划是A库的1-5号仓的粮食轮出轮入,结果他把B库的轮了,A库没动,或者是A库1-5号仓的粮食确实轮出了,但是轮入的新粮装在了B库点。

实际上调整库点往往只是表象,背后大多有其他原因。

2012年,检查某产区直属库(徐州)时发现,2010年轮换期间,本库中央储备玉米轮出后,并没有按计划把新粮轮入本库,9月份在两个销区市购买了共6100吨商品粮,就地划转成储备。

而且未向分公司报批(擅自调整轮换库点)。

直属库解释,为了响应国家积极掌握粮源的要求,本库储备粮轮出转成商品后并没有出库,收购又遇到困难,所以临时改为异地轮入。

后来,为了规范管理,又把异地的粮食卖掉,存储地点改回本库。

从时间看,2010年9月玉米价格快速上涨。

这就涉及到几个问题。

第一,如果是为防止亏损,道理上说不过去,因为省内不同地区的价格基本一致,销区的价格可能更高。

第二,产区都收不到粮,销区更难,这批粮食到底有没有是个问题。

有两种违规的可能,一是虚拟出两堆粮食、虚签合同、资金空转,二是粮食确实有,但粮权没有转移,卖方的统计账、会计账上还有这批粮食,是假购销、一粮双顶。

这两种情况都属于虚报轮换进度、违规空库、未轮报轮的范畴。

检查时,如果发现只有合同没有资金流转,肯定是假购销。

即使有资金流转,如果粮食一购一销的价格与市场形势不符,从谁家买又卖给谁,假购销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必须深入核实,必要是延伸检查异地两家企业账务、手续、凭证等。

第三,即便购销业务是真的,如果异地采购的不是2009年收货玉米,属于轮入的粮食不合格,如果是其他企业出库的陈粮,还涉及到转圈问题。

第四,其他都没问题,还要看直属库把异地的粮食卖掉后,本库入库的是什么粮食,如果用的是原来没出库的那批,还是未轮报轮。

目前,一些分公司轮换管理非常粗放,每年就是下到直属库一个大盘子,怎么轮,轮哪些,都是直属库自行掌握,实际上是为很多违规行为变相开绿灯。

个别直属库随意调整中央储备粮的承储库点,不但涉及到权利寻租的问题,有的还把出库的陈粮直接划转为新收储备粮,进行转圈操作。

*中央储备粮分支机构下达的轮换计划,必须明确轮换的库点、货位号和时限要求,执行过程中需调整轮换库点、变更轮换时限的,必须履行书面审批手续。

(五)轮入粮食质量不合格。

这里只强调一点,严格讲,新入库的粮食,如果验收不合格,是不能转做储备的。

*分公司严格落实轮换验收制度,不合格的粮食坚决清退。

(六)粮食超期储存。

对粮食的储存年限,国家政策中有明确规定。

但按照总公司的规定,粮食轮换主要依据质量检验结果,储存年限只作为参考。

一些企业钻空子,为了确保轮换盈利,有利润的时候才轮,没利润的时候就不轮,市场价格好的时候直属库自己轮,预计要发生亏损,就让转包给代储库去干,结果带来很多问题。

检查时如果发现超期存储的粮食,一要看粮食是否宜存,二要看直属库安排是否合理,发现该轮的不轮,不该轮的先轮等情况,都要作为问题反映。

*坚持先入先出、均衡轮换的原则,除洞库外,达到储存年限的粮食必须轮。

(七)克扣代储费用

1、以租仓储粮为名变相克扣保管费。

目前,中储粮总公司规定,租仓费用由双方通过合同方式约定,严格讲,按照租仓储粮的定义,储存库点只需提供仓房,粮食怎么进、怎么管、怎么出,需要的人财物,以及储存安全,一概和我无关。

一些直属库虽然签的是租仓合同,但只向租仓点派驻一两名监管员,实际上是以租仓为名行代储之实。

2、轮包轮换业务。

很多直属库名义上是自己负责代储库粮食的轮换,实际上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和精力,所以粮食的收购、销售都推给代储库,但是合同由他签、账从他那走,按规定,储存三年的粮食轮换费是120,我只给你40,企业只能吃哑巴亏,检查也不好定论。

遇到这类情况,建议要考察两点,第一,收没收轮换保证金,收了,说明轮换的责任主体是代储库。

第二,如果轮换出现了亏损,看亏损由谁兜底,如果是代储库,他还是主体。

3、以粮食入库未验收为名缩短补贴时长。

比如说,代储企业中央储备粮轮换任务6月份全部完成,直属库9月份才组织验收,保管费也从10月份起拨,中间吃掉了4个月的费用。

(八)关于代储资格。

以前我们要求,除国家四部委正式批准的中储粮直属库外,其他企业储存中央储备粮都要取得代储资格。

去年底,国家出台了新政策,中储粮系统整体接管、新建、扩建、控股的企业也按直属库企业对待,换句话说,也不需要代储资格。

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检查重点还是要看中央储备粮的存储条件。

也就是说,按代储资格的技术标准衡量储存条件,即使是直属库的仓房,出现设施配置不齐、破旧损坏、仓房超装等问题,也不能存放储备,更不要说是把粮食存放在露天垛、简易仓容里。

(九)特种储备。

有特种储备,保障军队使用,国家有关部门、解放军总后联合确定规模、联合定点,不管是否有代储资格,都不能随意调整。

调整库点,省粮食局、农发行、分公司、大军区后勤部联合提出申请,国家有关部门和总后批准。

(十)中储粮系统商业经营的问题。

规定,分歧,作为问题反映。

1、种子化肥等完全和粮食不相干的业务;2、经营高粱、芝麻、啤酒大麦等和轮换不相干的粮食;3、相关,而且要考察经营过程中有没有占用政策性贷款和其他专项资金。

检查第三类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直属库商品粮不报统计账,所以,最好从财务上认定商品粮经营规模。

二、临储粮

(一)加工企业参与托市收购易发的违规问题

目前,在一些主产区,由于仓容不足,又要解决卖粮难问题,一些直属库采取了租仓储粮的方式设点收购,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民营加工厂,监管难度大,出现很多问题:

一是托市粮参与了加工周转。

实际上一些加工企业从收购的时候就没打算让这部分粮食出去,特别是在流动资金不足的时候,容易动这种心思,所以造成了托市粮的提前动用。

二是重复套取银行贷款。

2012年在河南发现了这类问题,周口市西华县的大森林粮油和大森林面业公司是一个实体、两个牌子,这个企业利用粮油公司身份取得托市收购资格,在收托市粮的同时,又以面业公司身份向农发行申请收购商品优质小麦的贷款,13000吨粮食套取了两笔钱。

三是从批发市场竞购的托市陈粮,从承储企业采购的轮出储备粮,没有用于粮食加工,划转成新收托市粮转圈套利。

(二)先收后传、低收高转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套利空间非常大,这类问题在主产区相当普遍,不但套取了财政资金、损害国家惠农政策,很多还涉及到陈粮转圈问题。

一般有这几方面的特征。

一是先收购后做账,统计账、保管账、检斤单的日期都修改预案启动之后,有的库点还会采取先异地收购、再拉回来入库的方式掩人耳目;二是通常委托经纪人收购粮食,商量好不开收购发票,直接收农民的粮食,也不给发票,预案启动后集中补打发票,而且要调整收购价格。

三是收购资金不走企业财务账户,也不记财务账。

如果是发票造假、资金不走账户困难,有些企业还会采取商品粮即购即销的方式进行对冲。

另外,也有一些地方打着“三代”、粮食银行等幌子,明目张胆的把惠农变成坑农。

检查低收高转,大致方法与转圈类似。

(四)粮食跨省移库涉及的问题。

过去检查经常发现,比如说,某直属库去年11月份组织移库10万吨,今年4月份检查,调出方的统计表上还有5000吨显示为在途,从时间上看,移库早已经结束,不可能还有粮食在半路。

如果说是损耗,跨省移库对损耗处理有专门的规定,不应该显示为在途,而且比例也明显偏大,不可能是正常损耗。

制定跨省移库计划,都是先看统计报表,如果要移哪个点的粮食,一般来说,都是把库存清空,不会移一般留一半更不会出现移半仓留半仓的情况。

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出库方数量亏空,调运时拿不出那么多粮食,但是按照规定,移库结束后,调入的一方要进行验收,要先把所有的商务问题处理完结,然后双方同时调整统计库存,粮食实物没有,又下不了账,就形成这类账面上的在途粮食。

数量不足部分,一般是调出方用现金补齐。

发现这类问题,对调出方,要查清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发运数量不足,数量差在哪个点上。

对调入方,关键是看相关账务中是否真实反映了粮食的实际数量。

三、其他问题

(一)地方储备粮不具备调控功能。

从这些年遇到的情况看,大致有两类情况,而且以动态储备为多。

一种是企业想搞粮食购销,但是没有资金来源,借建立地方储备的名义取得农发行贷款,形成的库存其实就是按商品粮管理,想买就买,想卖就卖。

主管部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不时还给补个轮换的批复手续。

第二种地方政府拿不出建立储备的补贴,但还要应付上级的考核指标,找个企业签个合同,少给或者不给补贴,你的粮食就算我的储备,政府不要所有权,保有底线也可以很低,只要约定特殊情况下优先动用就可以。

这样的储备根本就不具备调控功能。

企业也很愿意,毕竟农发行贷款是低息无抵押的。

去年我们还发现这样的情况,所谓的动态地方储备,无贷款、无贴息、无补贴、无保有底限,纯纯粹粹的假储备。

这两类情况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统计上只报规模,不报实际库存。

目前,政策里对动态储备怎么搞还没有原则性的意见,检查遇到这类情况,能提改进意见的一定要提,把握不好的,也要反映出来。

(二)地方储备轮换不规范

目前,有些市级和县地方储备虽然是静态管理,但对架空期没有严格的要求,能轮的时候就轮,不能轮的时候就存着,轮出去轮不回来就等,企业怎么轮政府就怎么批。

这样的情况也确实存在客观原因,地方政府财力弱,企业底子薄,亏了一笔可能就没法翻身。

理论上这样并不违规,但会影响调控的效果。

另外,有些情况背后可能还隐藏着违规问题,比如去年检查时发现过,个别企业挪用农发行资金被停贷,导致储备粮长期空库。

这里要说一下,储备粮不管是动态还是静态,规范还是不规范,有条铁的纪律必须遵守,就是每月报送实际库存,只报规模绝不允许。

(三)粮食销售长期不减账

这类问题的原因也比较复杂,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