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保护专业跨学科和国际化背景下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的新领域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6004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产保护专业跨学科和国际化背景下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的新领域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遗产保护专业跨学科和国际化背景下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的新领域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遗产保护专业跨学科和国际化背景下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的新领域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遗产保护专业跨学科和国际化背景下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的新领域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遗产保护专业跨学科和国际化背景下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的新领域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遗产保护专业跨学科和国际化背景下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的新领域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遗产保护专业跨学科和国际化背景下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的新领域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遗产保护专业跨学科和国际化背景下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的新领域文档格式.docx

《遗产保护专业跨学科和国际化背景下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的新领域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产保护专业跨学科和国际化背景下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的新领域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遗产保护专业跨学科和国际化背景下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的新领域文档格式.docx

  专家简介:

阿尔伯特 博士 德国一级教授 著名遗产保护专家和遗产保护教育家

  采访者:

丁援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 博士

  

  2009年10月23日至26日,德国东部城市科特布斯天气阴沉气温初降,加上又是学生放秋假的时间,本该是这座城市唯一的大学――勃兰登堡理工大学最冷清的时候。

而这几天,突然涌来的几百位学者和校友使校园顿时生动起来。

在学校的会议大楼最显眼处,一条横幅是:

“世界遗产和文化多样性”(本次论坛主题),而未来往往的人们挎着的小包上都印着一行字:

“十年了,依然独特”。

  这里正在庆祝一个遗产保护专业的十岁生日,庆祝的形式则是很德国风格的:

一个严肃的关于遗产教育的国际学术论坛。

十年前,由阿尔伯特教授和其他两位德国教授共同建立的遗产保护专业“世界遗产研究”现在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初露锋芒,培养了一批遗产保护的专业人员:

而十年后,在庆祝活动的绚丽退去后,也是阿尔伯特教授退休的时间。

  我受《中国名城》杂志社的委托,对阿尔伯特教授进行了专访。

我们的访谈在2009年10月25目的晚上,德国勃兰登堡理工大学的新图书馆的一楼。

  我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丁援:

阿尔伯特教授,首先祝贺您,这次的论坛十分成功!

  阿尔伯特:

谢谢!

也谢谢你的参加

这次研讨会有“在时空转移中的遗产”、“融汇的文化景观”等四个主题和七十个专题演讲,都是很前沿的题目,又聚集了这么多的专家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有代表参加。

我下周去他们总部调研,约时间时我得知,现在是他们最忙的阶段――从10月23日到28日正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成员国大会时间,不能请假的。

但我注意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一些核心人员还是来参加了。

他们当然会来参加,因为这也是他们的庆祝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是我们这个专业的最初的赞助组织,也就是2000年你来学习的时候,他们是我们的赞助人。

后来的赞助主要是DAAD(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以下简称DAAD),但起步阶段是十分关键的。

十年了,我们的专业发展良好,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我们成立这个专业十年了,积累了大量的人脉,所以这次的组织工作主要是学生完成的,也作为他们课程实践的一部分。

我们得到了德国政府和DAAD的一些资助。

我很高兴有这么多专家和名流能到场。

您是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战略,所谓的4C战略吧,主题就是要保护世界的遗产和推广他们保护的理念。

这是他们大的想法,他们还有青年计划,在各地建立分支机构。

比如在中国建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教育与培训中心。

对,亚太中心是他们唯一的一个教育和培训的中心,在北京、上海和苏州三个地方。

另一个二级组织在罗马。

除此之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在各地的教育机构设立教席(UNESCOChair)。

我们这个专业就是他们的正式的教席,遗产保护教席,而这次参加我们论坛的还有五个世界各地的大学的教席,也是关于遗产保护方面的。

他们在法国、意大利、以色列等地都有很好的遗产保护方面的教育成绩。

我们专业现在还能得到世界遗产中心的资助吗?

是的。

每年世界遗产中心有两个名额给世界遗产所在地的管理人员全额资助,帮助他们来我们专业进行学习。

此外,他们有很多别的方面的支持,比如教学、实习上的支持。

应该说,我们是很近的关系、很紧密的联系着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非物质方面的。

我个人很重视对于实际管理人员的培训――我们不能都是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学生,虽然我们在建筑学院,我们需要世界遗产地的管理者的参与。

  十年,我们依然独特

我想问问您,既然现在有不止一个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的教席,为什么我们专业现在“依然独特”?

这是此次庆祝活动的唯一一句很自豪的广告用语――“十年了,我们依然独特”。

实事求是地说,比起十年前,我觉得这种独特性现在确实不明显了,不过每一个专业都有其特点。

我们专业的特点是在建筑、土木和城市规划学院里的一个跨学科和国际化的专业。

  作为建筑学院的一个跨学科专业,“世界遗产研究”集中了全校共30个研究中心的师资力量,教学内容包括各类法规、建筑与规划的设计理论、历史、生态建设、生态保持、经济管理科学等。

此外,我们还在全世界聘请了一些优秀的客座教授。

比如有的硕士论文指导老师是来自洪堡大学的建筑文化教授,还有城市规划的卡麦亚教授,都是您聘请的?

对。

更多的是一些临时性的讲座,几乎每个月、每一周都有。

另外,我们还尽可能组织同学参观有价值的地方,比如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还有欧洲的世界遗产地。

我们还和澳大利亚、日本等其他大洲的教育机构互派学生。

您对遗产保护专业是如何理解和设置课目的?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遗产。

遗产在有的地方人们先想到的是文化遗产,如欧洲人和亚洲人,有的地方人们先想到自然遗产,如美国人和澳洲人。

另一方面,遗产现在也有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但遗产总的来说就意味着价值,这对于我们研究遗产和保护遗产至关重要。

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有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其实是专注于价值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建筑与城市及空间历史、文化学概论、宗教、美学、认识论、现象学、自然哲学、技术评价、技术与环境历史、世界遗产的理论解释。

  另外当然还有建筑和建筑保护类的课程的模块,基本上是传统建筑专业的一些课目,包括介绍建筑学概论、建筑保护、艺术史、考古学、文化遗产的人为和自然的威胁等;

这个在建筑学院里是比较容易组织的。

  第三个模块是关注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主要课目包括:

生态学、生态多样性的维护、环境保护法规、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等;

这是邀请了生态学家来设计的课程。

  第四个方面是遗产的管理,课程包括计划编定、交流合作与冲突管理、相关政策规定、世界遗产旅游区管理、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市场与管理、博物馆学、世界遗产项目管理、世界遗产的提升和咨询、公共关系、地区历史与地区遗产的保存。

经济管理对于遗产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可分为四个部分:

基础课,专题研究,实习和毕业论文。

其中基础课部分最为重要,占总学分的一半。

基础课由我刚才介绍的四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有其必修课和选修课。

我觉得这种专业设置是很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的。

不过,设置得如此宽泛的研究领域,对于组织者来说,真的不容易!

谢谢你的理解!

这次论坛还有一个成果,就是我们的校长承诺要建立新的遗产保护专业的博士课程!

我们的确有很多很好的题目值得继续做博士研究。

所以,我很高兴,我又看到了“十年了,我们依然独特”的另一个原因。

  文化线路,没有遗产的遗产地和没有遗产地的遗产

我们正在中国与东南大学出版社一块儿编辑一套文化线路研究丛书,所以我对文化线路的问题也很感兴趣。

您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文化线路当然是目前国际上遗产保护界的一个热点。

我们这次论坛的第一个专题就是“在时空转换中的遗产”。

我们收到了很多很好的论文,最后在论坛上宣读的15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有些题目以前是不常见的,比如以美国人心理认同为线索的美国系列遗产、以音乐为线索的莱比锡城市遗产、喜马拉雅山脉走廊遗产、德国自然遗产系列。

等等。

当然也包括一些以前的题目:

大型复杂遗产的界定、十字军东征遗产的界定等。

我觉得这都是很好的题目。

不过,我认为在实际操作中,难处也是很显而易见的。

比如……

界定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问题比较复杂。

有的遗产地没有具体的建成的遗产了,有的线路不复存在了。

也就是说,文化线路,有的是没有遗产的遗产地,而有的是没有遗产地的遗产。

但欧洲的圣地亚哥线路的影响还是很具体的。

圣地亚哥线路,据我所知,主要是三个遗产地的系列申报。

这三个点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不是分开的。

现在的ICOMOS文化线路委员会是西班牙专家为主导,这也是当时的一个具体影响吧。

当然,我知道,你说得具体影响是包括申遗和文化线路国际宪章。

您知道,目前中国在努力申请大运河和丝绸之路为世界遗产,您有什么建议给我们?

我个人不是太了解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的研究。

我遇到ICOMOS的副主席郭旃先生几次,也听你介绍过大运河,但这些材料还是不多,特别是对于这样的大尺度的文化遗产,很难下结论。

  我个人以为,这些都是一个系列遗产的概念。

系列遗产是看似分散的遗产,由一条线索连接起来,这个线索是关键,而分散的遗产的实物证明也很重要。

系列遗产的概念以前很少被提起,在《世界遗产实施指南》中也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

文化线路以前是归于文化景观类型的。

现在全世界的大型复杂遗产很多是系列遗产。

文化景观也有动态的、静态的,文化线路以前归于动态的文化景观类型,现在ICOMOS的文化线路宪章颁布了,可以说,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类型已经被承认了,也就不再归于文化景观类型。

不过,这两者还是有很多相似性的。

  引用一句德国哲学家的话,“文化景观是可以观赏、可以品味、可以倾听、可以感觉、可以触摸的”,我觉得,文化线路也是如此,可以看、可以听、可以接触到感觉到。

  有的地方没有具体的遗产,这固然可惜,但他们是有故事可以听的,有气氛可以感觉的,这也是十分可贵的。

  文化线路的研究目前并不算充分,你们的文化线路研究丛书对今后人的研究和认识是很有帮助的。

  中国遗产保护潜力巨大

我注意到,这次的十年庆祝活动来了不少中国人。

是呀!

我们的会后节目之一是来自中国山西的皮影戏。

他们的节目真的很精彩,我也多次表示,支持皮影戏进入《世界非物质遗产名录》。

  我们专业与中国的渊源很深的。

我们与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都是友好学校,我本人有专著谈到中国问题,而且多次访问过中国。

我的很多学生都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

他们都很勤奋,也很有天赋。

您也常常邀请中国学者来访问吧?

当然。

我们请过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中国大学的不少学者来参加我们每年一次的国际研讨会,阮仪三教授、吕舟教授,还有这次来的张杰教授,都是我们的贵客。

阮仪三老师这次没来有点可惜,他在您的研讨会上还和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先生有过一面之缘。

那是2001年,也是我们大学的校庆,施罗德总理亲自来到学校庆贺我们学校的十周年。

我们准备请阮仪三教授向施罗德总理介绍一下他的研究和保护成果。

你知道,我们大学是在两德统一后,由东德原来的建筑学院发展而成的大学,当时德国政府给予了很多支持。

施罗德总理也是积极推进中德友好的重要人士。

  中国的遗产保护近些年来发展很快,在国际舞台上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中国人的身影,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同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喜欢中国文化,到中国去旅游,到中国去办事务所……

我的老师,也是和您一同创立我们专业的SHUSTER教授在上海和北京都有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他告诉我,每个月他都来中国一次!

是呀,中国吸引了他的目光,也吸引了很多建筑规划学者专家的目光。

我觉得中国今后会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会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的价值。

中国的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空间巨大!

希望你们多努力!

谢谢您!

非常感谢您的介绍和鼓励!

再次祝贺您组织的这次大型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也衷心祝愿您身体健康!

  (责任编辑:

邱正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