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金刚经全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9233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译文金刚经全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译文金刚经全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译文金刚经全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译文金刚经全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译文金刚经全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译文金刚经全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译文金刚经全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译文金刚经全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译文金刚经全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译文金刚经全文Word下载.docx

《译文金刚经全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译文金刚经全文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译文金刚经全文Word下载.docx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须陀洹果不。

不也世尊。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是名须陀洹。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斯陀含名一往来。

而实无往来。

是名斯陀含。

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

是故名阿那含。

阿罗汉能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不。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若阿罗汉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

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

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我不作是念。

我是离欲阿罗汉。

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

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如来昔在然灯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

如来在然灯佛所。

于法实无所得。

菩萨庄严佛土不。

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

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

是身为大不。

甚大。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如恒河中所有沙数。

如是沙等恒河。

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但诸恒河尚多无数。

何况其沙。

我今实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

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

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

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

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

当何名此经。

我等云何奉持。

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佛说般若波罗蜜。

则非般若波罗蜜。

如来有所说法不。

如来无所说。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

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

是名世界。

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

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

我从昔来所得慧眼。

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

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是实相者则是非相。

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我今得闻如是经典。

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

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

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

不惊不怖不畏。

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

是名第一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

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应生嗔恨。

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生无所住心。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

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如来是真语者。

实语者。

如语者。

不诳语者。

不异语者。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见种种色。

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经受持读诵。

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

悉见是人。

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以要言之。

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

为发最上乘者说。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

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乐小法者。

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

当知此处则为是塔。

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

若为人轻*。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

以今世人轻*故。

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

于然灯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

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

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

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

有受持读诵此经。

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

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当生如是心。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

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

如是如是。

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号释迦牟尼。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是中无实无虚。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譬如人身长大。

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

是名大身。

菩萨亦如是。

若作是言。

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若菩萨作是言。

我当庄严佛土。

是不名菩萨。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

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

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

如来有肉眼。

如来有天眼不。

如来有天眼。

如来有慧眼不。

如来有慧眼。

如来有法眼不。

如来有法眼。

如来有佛眼不。

如来有佛眼。

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

如来说是沙。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

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

如是宁为多不。

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

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若福德有实。

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以福德无故。

如来说得福德多。

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如来说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

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

是名诸相具足。

汝勿谓如来作是念。

我当有所说法。

莫作是念。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不能解我所说故。

说法者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

颇有众生于未来世。

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众生众生者。

如来说非众生。

是名众生。

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无所得耶。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

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读诵为他人说。

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

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

我当度众生。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

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

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汝若作是念。

如来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作是念。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法不说断灭相。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

得成于忍。

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是故说不受福德。

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

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

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

是名微尘众。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

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

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

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于一切法。

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所言法相者。

如来说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

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

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经(译文)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

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

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

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

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

“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

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

”佛回答道:

“好啊好啊,问得好!

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

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

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

”须菩提说:

“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第三品大乘上宗分

佛告诉须菩提:

“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

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的境界。

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

”“这是什么缘故呢?

”“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

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

”“这是什么缘故?

”“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

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

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

你能思量得出来吗?

”“不可思量,世尊。

”“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

”“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

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

”“不可,世尊。

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

”“为什么呢?

”“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

”佛告诉须菩提:

“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

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对佛说:

“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

”佛告诉须菩提说:

“不要这样说。

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

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

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

”“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

”“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

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

”“这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

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

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

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法呢!

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我再问你,我已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而成佛了吗?

我说过法吗?

“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固定的法。

”“为何这样说呢?

”“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你再想想!

倘若有人将三个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所获的福德是否很多?

”须菩提回答道:

“相当多,世尊。

”“原因何在?

”“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

”“因此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

如还有人能理解我说的《金刚经》,用心修持,甚至反复念诵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说法,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布施七宝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

”“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从我所讲的经中产生出来的。

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

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我再问你,初果须陀洹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

“不能的,世尊。

”“为什么?

”“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这是一个须陀洹的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

”“须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这样的念头:

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吗?

“不可以,世尊。

”“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

”“须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念头:

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

”须菩提答道:

“不能,世尊。

”“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

”“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

“不能这样认为,世尊。

”“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

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

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

“我已修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

”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

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佛对须菩提说:

“你想想,我当初在然灯佛那里,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没有?

”“没有,您在然灯佛处并未修得什么佛法。

”“须菩提,我再问你,菩萨用其功德来庄严佛土吗?

”“没有,世尊。

”“说是庄严佛土,就是不庄严,是叫做庄严。

”“因此,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不应当固持声、色、香、味、触、法而生成心念。

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

须菩提,比方说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想想,这身体高大不高大?

”须菩提答道:

“很大,世尊。

”“为什么这样说呢?

”“佛说的非身就是法身,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就如恒河中有无数沙粒,每一粒沙再做一条恒河。

你想想,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来多不多?

“很多,世尊。

”“只算恒河,尚且多得无法计算,更何况河中的沙粒呢!

须菩提,我现在实话告诉你:

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满你所住的像恒河沙粒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

“假如善男善女在这部《金刚经》里,不要说讲全部经文,甚至只领受执持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解说,这样所获的福德,就比用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获福德要多。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接着,佛又说:

“须菩提,如人们随时随地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而至于仅只念诵四句偈语等,应当知道这个地方,所有一切的人和阿修罗,都应当像供养佛塔庙宇一样供养这个地方。

何况有人能诵读并领受修持这部经!

须菩提,应当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罕见的佛法。

如果有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贵的弟子的地方。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此时,须菩提问佛道:

“世尊,应当叫这部经一个什么名字呢?

我们这些人该如何供奉、修持此经呢?

“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

就凭这个名字,你们都应供奉、修持。

”“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须菩提,佛说的般若波罗蜜,要按真谛来讲,就不是般若波罗蜜,只是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我再问你,我讲过法没有?

”须菩提对佛说:

“世尊,如来没有说。

”“须菩提,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多还是不多?

”须菩提道:

”“须菩提,各种微尘,我说不是微尘,只是假借个名称;

我说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个名叫世界。

须菩提,你再想想,你能凭借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吗?

”“不能,世尊。

我不能凭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

”“因为您说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叫做三十二相。

”“须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恒河沙粒那样多的身体、生命来布施,又另有一人坚持修这部《金刚经》,甚至只念四句偈语之类,给别人讲解经文,那么他的福报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还要多。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这时,须菩提听佛解说《金刚经》,深深解悟了佛法的义理和境界,泪流满面十分悲伤地对佛说:

“真是难得的经文啊!

世尊,您解说像这样深刻的经文,我自从修得慧眼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经文。

世尊,如再有人能听到这经文,信仰此经并带着洁净的心念,就能认识本相,(因此)当知道这个人,成就了第一的、罕见的功德。

世尊,这本相,就是非相,因此佛说它只是取名为本相。

世尊,我现在有机会听这部经典的讲义,由信仰佛法,到解悟义理,再修行,最后印证得果也就不困难了。

如有来世,五百年后,有众生听说此经,也会信仰、解悟、修持、得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