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概论》shenbiao.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6327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辨证法概论》shenbiao.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自然辨证法概论》shenbiao.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自然辨证法概论》shenbiao.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自然辨证法概论》shenbiao.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自然辨证法概论》shenbiao.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自然辨证法概论》shenbiao.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自然辨证法概论》shenbiao.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自然辨证法概论》shenbiao.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自然辨证法概论》shenbiao.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自然辨证法概论》shenbiao.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自然辨证法概论》shenbiao.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辨证法概论》shenbiao.docx

《《自然辨证法概论》shenbiao.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辨证法概论》shenbiao.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辨证法概论》shenbiao.docx

《自然辨证法概论》shenbiao

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

“大国崛起”中的科技创新与文化进步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姓名shenbiao

学号

专业物理化学

任课教师liuyang

开课时间2012/2~2012/6

 

教师评阅意见:

 

论文成绩

评阅日期

课程论文提交时间:

2012年6月22日

摘要:

人类历史长河流淌演绎着无数国家民族的盛衰成败,这其中文化与科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文化作为科学技术进步的母体,影响着科学技术的生成发展和传播,也影响着创新的进程和结果;反过来,科技在发达国家不仅推动着经济建设而且推动者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建设。

简而言之,文化与科技有着交叉渗透、相互促进、相互激荡、难解难分的紧密关系,并且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文化与科技的交融和互动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特点。

因此,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对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和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弘扬,直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着重阐述科技创新与文化进步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科技创新,文化进步,发展

目录

引言3

1.科技创新与文化进步的基本概念3

1.1科技创新的内涵和特点3

1.2文化创新的概念和内容5

2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5

2.1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6

2.2文化进步的重要影响6

3.科技创新与文化进步的相互关系7

3.1文化进步推动科技创新7

3.2科技创新促进文化进步7

4建设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8

结语9

参考文献10

引言

“三个苹果改变世界”:

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让人类走出蒙昧,有了文化;一个苹果砸中牛顿,使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推动科技的发展;一个被乔布斯咬了一口,成就了“苹果”品牌,这就是文化与科技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力量。

这个描写形象地表达了:

科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曾经并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它们的每一次大融合,都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得飞跃。

自从我们的祖先告别了蒙昧时代,科学和文明便相生相伴,相辅相成,相辉相映,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航船前进的风帆。

反之,当科学的脚步踟蹰不前的时候,文明的步履只能在古老的时代里徘徊,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悲剧,为之写下了沉重的一笔;当文明的阳光暗淡的时候,科学的花朵就会在阴沉的空气中枯萎,中世纪令人恐惧的宗教裁判,为之留下过血腥、黑暗的纪录。

纵观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必然伴随着其科技的创新和文化的进步;反之,一个国家的衰亡破败必然跟随者其科技的落后和文化的沦陷。

当今世界,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飞跃,互联网络、基因工程相继诞生,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

与此相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经济、文化及科技问题出现在人们面前[1],而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当所引起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贫困等[2]问题已经日益凸显,亟待人们去解决。

对于中国来说,这些问题更加严峻,因为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因此中心任务就是要发展经济,但是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具有很深的文化积淀,这深厚的文化必然有与当今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旧时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思想就对市场经济起到阻碍的作用。

所以,在我们现代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协调好科技创新与文化进步的关系将对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大影响,这是全社会所面临的难题,也是我们青年人应该承担起来的责任,怎么做?

就是本文接下来的内容。

1.科技创新与文化进步的基本概念

1.1科技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一)科学的内涵和性质

科学这个概念,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出发可以作出各自的解释。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一般认为科学的本质是知识。

在西方,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其含义是知识、学问、探索、了解等。

所谓知识和学问,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生产实践中发现的事实和规律。

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这个定义提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科学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粹的“思维空想”;至于规律,就是客观世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能够反映客观事实及其运行规律的认识,就是知识的基本元素,这些知识的基本元素的系统化进一步构成知识体系,也就是成为学科,各学科知识的总和又构成为科学的整体。

从社会科学的观点出发,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在经济活动中是生产力。

20世纪以来,科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科学社会化呈现出一种不断加强的趋势。

综合起来看,科学不仅是个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是人和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客观反映,是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

这样。

科学的一般性质就表现为:

科学史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是系统地反映事物真相的客观真理。

(二)技术的涵义和特点

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反复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它是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知识、经验、方法和技能的总和。

具体表现为硬技术和软技术的统一。

所谓硬技术,是指物质形态的技术,包括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者影响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基础和核心是劳动工具。

劳动工具标志着征服自然的程度,它作为人类劳动器官的延伸,使人的体力与智力神奇地放大了,使生产效率出现了几倍、几十倍、成百倍乃至上万倍的提高,使社会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

所谓软技术,是指知识形态的技术,包括工艺、制造技术、生产组织与管理技术等。

它是科学地组织生产力诸要素的重要手段。

没有先进的软技术,特别是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技术,硬技术便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只有软技术和硬技术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地协调发展,才能有效的推动技术进步和加速经济发展。

从历史上看,技术远比科学来得更古老。

当人类创造出最早的生产工具时,就产生了最古来的生产技术。

可以说,技术发展得历史,与人类发展得历史几乎一样长。

现代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技术的两个鲜明特点:

(1)技术的多元化。

技术既可以表现为有形的及其设备、实体物质,也可以表现为无形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还可以表现为虽不是实体物质却又有物质载体的信息资料、设计图纸等;

(2)技术的中介性。

技术总是处于科学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交叉点,如由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需要通过技术的中介,由生产经验上升为科学知识一般也需要技术的中介[3]。

(三)科学技术创新的概念

科学创新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活动中的创新,技术创新则包括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发展和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创新。

而科学技术创新就是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部分的综合(并非简单相加)。

如果从线性过程这个简化的逻辑程序来看,科技创新就是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研究开发成果的商业化的全过程。

当然,实际的进程要复杂得多,科技创新是上述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全通道式相互作用过程(即系统中的要素可以彼此作用),或者说是科技创新系统中多要素的联动过程。

例如,有如下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客户对新产品的意见通过营销人员反馈给企业的开发机构,促使后者通过改进而推出更新的产品的产品;企业的开发机构从其他企业的产品或广告等来源产生新的创意、概念进行产品创新;在信息技术和生物领域,从定向基础研究成果直接开发出新产品、新技术;应用研究成果对基础研究“反求工程”产生新的思想和创意等等[4]。

1.2文化创新的概念和内容

(一)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

物质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精神文化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人类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

(一)文化创新的内容和历史由来

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明确提出了“文化创新”的概念,并指出要“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间,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二等吸引力和感召力[5]。

”从此,“文化创新”成为“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在内的时代创新的重要内容。

我国当前的文化创新有着其特殊的环境,它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主要是指党的文化观念的转变、国家文化政策的调整、文化体制的改革、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等等[6]。

而文化创新所带来的积极结果就是文化的进步,因此,本文对文化方面侧重于文化的创新,而不是单纯地论述文化进步这一结果。

2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20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学习的内容是:

世界上9个主要国家自15世纪以来的兴衰史。

此后,关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在其他各级党政部门多次进行。

基于这样的背景,中央电视台推出了12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来解读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探究其盛衰背后的原因。

节目播出后得到强烈的社会反映,人们纷纷思考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要崛起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

而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2.1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进,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国崛起的条件、环境、方式与封建时代有了很大不同。

最重要的改变之一是,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能力在大国崛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体分析科技因素对大国崛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支持大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

科技创新加速了产业兴替,加速了经济结构变化生产力的提高,进而加速了整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的全面改观。

科技创新及科技创新能力在壮大国家实力的同时,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存状况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

没有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科技创新能力,难以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

其次,科技创新进程的加速,科技创新能力与成果的非均衡分布,导致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格局的巨大变化,国家间的博弈出现巨大的力量失衡。

为了能在经济、安全等方面处于主动地位,大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竞争日益加剧,各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进程、科技创新能力形成的介入和干预。

二战后,大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专门的科技发展战略,科技政策成为大国政府政策体系的核心政策。

再次,科技创新力量的强大,使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摆脱地缘及天然禀赋方面的不足,在国际舞台上崛起为大国。

一个国土狭小、资源短缺的国家,如果科技力量雄厚,并且具有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制度基础,仍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国家力量体系中“质”的优势,崛起为世界大国。

英国、日本就是突出的代表。

最后,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能力是大国政府治理国家、参与全球事务治理的重要手段。

科技创新及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对大国军事力量的形态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战争形态、军事战略战术也产生重要影响。

冷战结束后的几场局部战争,实际上都是具有绝对优势科技力量的国家,依托其高技术军事装备,对弱小国家进行的单方面打击。

科技力量弱小、科技水平低下的国家在大国面前处于被动挨打的尴尬境地,无半点尊严可言[7]。

2.2文化进步的重要影响

当我们在论及“大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时,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蕴涵在其背后、直接促成这些国家崛起厚重的文化因素。

在今天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探讨这个问题尤其重要,因为独立的、繁荣的民族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同物质力量一样,也是国家崛起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之一,而且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文化——精神力量有时甚至会发挥出比物质力量更重要的作用。

文化史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

任何一个经济上贫穷、政治上分裂的国家都不可能崛起,发展壮大;同样,任何一个充斥着文盲,文化贫穷、落后的国家,也不可能崛起,发展壮大。

在中国历史发展上,曾经出现过汉、唐王朝的辉煌盛世。

这种辉煌盛世,又是和秦汉、隋唐时期的文化高涨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现象并非中国所特有,而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历史现象。

因为文化史社会的内涵,作为价值体系,存在于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行为之中。

总之,文化史毋庸置疑的社会存在[8]。

3.科技创新与文化进步的相互关系

3.1文化进步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社会发展过程就是科技创新的过程,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演化史。

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和企业的前途和发展都是生死攸关的。

然而,科技的创新离不开文化的创新。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得历史,文化既表现在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上,又表现在对科技创新的规范、调控作用上,还表现在对科技创新的凝聚作用和科技创新发展的驱动作用上。

从历史上来看,17世纪世界科学的中心由意大利转向英国,科学上出现了牛顿、达尔文这样的科学巨匠,技术上出现了瓦特这样的伟大发明家。

英国之所以能在科学技术上作出那样众多的发现、发明和创新,用科学史学家默顿的话说,是因为“17世纪英格兰的文化土壤对科学的成长与传播史特别肥沃的[9]”。

即使在当今科技创新实力最强的美国,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文化对美国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以硅谷为例,硅谷是美国科技产业的发祥地,也是当代高科技企业最集中的地方。

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拥有大量的风险资本,以及因毗邻于著名的学府而拥有众多的高素质人才,更在于它在发现过程中所创立的独特的、激励创新的“硅谷文化”。

当然,文化本身是一把双刃剑,这里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文化有“好的文化”和“坏的文化”之分。

所谓“好的文化”也即进步的文化,是指能推动科技创新持续健康发展得创新文化;所谓“坏的文化”是指对科技创新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的那些文化因素。

二是即使同一种文化,它本身也具有两面性,即它从某个角度而言,它能推动科技创新的进步;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它又扼杀了科技创新[10]。

3.2科技创新促进文化进步

科技创新对文化进步具有内在的物质和精神力。

在西方15世纪以后,科技迅速发展,科技创造和科技发明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桎梏,推动了社会发展。

可以说,科技发展使西方在由传统文化向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的作用。

这种改变不仅涉及到“器物”层次、制度层次、人们的行为方式与行为模式的变化,也涉及到人们在心理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在这里,科技发展担当了观念文化变革的前导。

但在中国传统社会,科技发展极其缓慢,其原因主要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人们的理想。

知识分子热衷于仕途,远离现实生活,因此科技发展严重受阻。

从根本上说,科技发展是实现中国文化进步的必由之路。

下面我们分析科技创新对文化进步的变革作用:

(一)科技创新突破陈腐的文化。

科技的不断发展吸引并促使人们在前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挑战未知领域,孕育、产生并传播新的观念文化。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不可避免地冲击和改变陈腐的社会观念,变革人们的文化心理,从而建立新的观念文化,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表明,新的科技发展成果一旦突破先前陈旧的社会观念文化,就会有一大批的人从落后和愚昧中解放出来,从而更为有力地推动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科技发展创新观念文化。

科学作为人类文化的创新源泉,是推动人类整个观念文化进步的强大动力。

科技发展所造成的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都作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形成新的观念文化。

人们的观念文化取决于人的思维方式,而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必然使社会的观念文化发生变革。

实践证明了科学技术的每一发展,都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思维世界,构成新的观念文化。

(三)科学发展孕育科学精神。

人不仅要求知求真,还要求善求美,追求自由。

作为对真理、理性的追求,科学技术造就了一种宝贵的人类精神——科学精神,这是观念上的财富。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与人的发展目标一致,要把科学技术的发展纳入人和社会整体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目标体系之中。

不能说科学技术本身是“好科技”或“坏科技”,而要看把科学技术用于什么目的,由什么人控制和实施。

科学精神对我国科技的健康、有序发展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11]。

4建设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人力、资金、能源等资源的高投入实现的。

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工业国家甚至是新兴工业国家的水平,基本上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路子。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低下。

表现在创新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创新诱导不够、激励不足;自主创新不足,创新质量不高等方面[12]。

从历史与逻辑的双重视角出发,我们已经清醒地看到文化在科技创新中复杂作用,因此,有必要构建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一)辨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一向以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为荣。

“四大发明”、“丝绸之路”、“敦煌石窟”等,在工业革命之前的近两千年间,中国文化不愧为当时全世界最高的成就。

可当西方文化冲进中国的大门之后,中国人曾经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化、价值系统,失去了数千年的魅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发生了严重的危机。

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其实,对传统文化在我过科技创新中作用的看法的正确态度是:

一方面,我们确实要看到以自然经济和封建社会为底色,我国传统文化确实有与现代科技创新不相适应的地方;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现代科技创新也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推动创新实践的发展,比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洋为中用”等,不都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吗。

(二)消除我国现代科技创新系统中一些“不当的”文化观念,营造有利于开展科技创新的适宜的文化环境。

比如,国外科技创新主要是在企业中进行,因此,能有集中优势资源攻克难题,并且缩短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对科技的更新换代有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中国国内,科技创新主要是在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的,资源分散,科研的积极性不高等因素使得科技创新能力一直提不上去,大大制约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削弱了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因此,对这些不适当的文化观念应该尽早去除,才能开创科技创新的新局面。

(三)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教育文化,实行教育创新,为科技创新实践提供更适宜的人才。

从教育的角度而言,首先是要转变教育理念。

能否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对于整个民族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前景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而教育理念转变的关键就是应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要实现这一点,教育主题与客体都必须转换“范式”,即作为主题的教室在教学活动的视野拓展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活”之后,必须自觉完成从“教书匠”到“指导者”的角色转变,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以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结语

科技与文化是一种相互促进,而又彼此制约的复杂关系,人为地把二者隔离是不科学的。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问题也不断涌现,比如,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社会公德水平降低等,这些都跟改革开放前期的政策措施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并不是说以前的政策市错误的,“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这句话对于当时中国的国情是正确的,但现在已经不适应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仓禀实而知礼节”,当前已经不能一味地强调发展科技,推动科技创新了,而应该从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着手,改善科技创新的土壤——文化。

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来推动科技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技和文化的良性互动循环,实现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Alexanderking著虞富洋译巨大的变化和人类面临的问题[M].scienceandpolicy,1991年2月

[2]冯翠娟.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11(40):

83-85

[3]肖元真著.全球科技创新发展大趋势[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0

[4]周寄中著.创新国兴创新管理与国之兴衰[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

[5]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

[6]李春华.有关文化创新的几个问题[J].理论探索,2011(3):

5-9

[7]赵英.大国崛起于科技创新[J].中国税务,2011

(1):

11-13

[8]于沛.对近代大国崛起的文化思考[J].北方论丛,2005

(1):

1-7

[9]金吾伦.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N].光明日报,2004-03-16

[10]张扬,易显飞.论文化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6(21):

21-24[11]李路.试析科技发展与观念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4-01

[12]李兆友.技术创新论-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