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小学王丽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7063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小学王丽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小学王丽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小学王丽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小学王丽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小学王丽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小学王丽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小学王丽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小学王丽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小学王丽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小学王丽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小学王丽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小学王丽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小学王丽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小学王丽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小学王丽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小学王丽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小学王丽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小学王丽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小学王丽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用列表和摘录等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板贴、情境图、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用时1分钟)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参观了百花园,欣赏了五彩缤纷的花卉,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小强和小丽两位同学,又带领我们来到了蔬菜种植区在这里我们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呢?

一起来看!

 

【设计意图:

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问题呈现,通过整理条件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对应关系。

(用时5分钟)

1.仔细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出示手中的小星星)看,这些小星星,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只要你这节课表现得出色,小星星就会粘到你的身上。

期待你精彩的表现,给自己加加油!

2.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1)1千克南瓜多少钱?

(2)小丽买9千克南瓜需要花多少钱?

3.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两个数学问题,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大家已经解决了。

第二个问题大家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吗?

顺势点评:

你真会思考,你提的问题这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研究解决的问题,你获得了一颗“思考星”。

4.告诉学生题目中的信息就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条件,引导学生用表格法和文字摘录法整理条件和问题,通过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1)同学们,为了更好的理解题意,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让题目再简单一点,我们可以把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

(课件出示条件和问题)

(2)大家来看,题目中出现了几个数量,(课件出示)先分析18元和3千克这两个数量,找学生说明这两个数量分别表示的意义。

顺势点评:

你表达的很清楚,给你一颗“表达星”。

(3)教师描述这两个数量的关系,告诉学生18元和3千克这两个数量的关系叫做对应关系(板贴),然后让学生分析9千克和?

元这两个数量的对应关系。

(课件出示表格法)

顺势点评:

你是一个认真听讲的好孩子,给你一颗“听讲星”

(4)请看大屏幕,3千克、9千克表示的是千克数(课件),18元、?

元表示的是钱数(课件),我们再加上一个表格,通过这个表格,可以把条件和问题表现的简便清楚一些,这种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叫做表格法(板贴)

(5)大家再来看这个表格(课件),这个表格是根据小强和小丽来整理的,那么小强和小丽后面应该填哪些数量?

能否找出相对应的数量?

(课件出示箭头)

顺势点评:

你很会思考而且很聪明,你获得了一颗“智慧星”。

(6)大家来看,我们可以只用箭头表示相对应的数量,然后把表格简化掉(课件),这样整理比表格法更加简单了一些。

这种整理方法叫做“文字摘录法”(板贴)

【设计意图:

通过仔细观察情景图,逐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定向,明确探究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用表格法和文字摘录法整理条件和问题,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根据整理的条件和问题及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时23分钟)

1.引导学生对方法一的探究学习。

        

(1)请你思考,要算9千克南瓜的价钱,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学生通过思考,说出要计算9千克南瓜的价钱,必须要知道1千克南瓜的价钱。

教师继续追问:

那怎么列式呢?

(2)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教师追问:

为什么要用18÷3,不用18÷9呢?

你是怎样想的?

顺势点评:

你很会分析,注意到了数量间的对应关系,你很聪明,给你一个“智慧星”

3千克18元

9千克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明自己的列式理由,加强学生对数量之间对应关系的理解】

(3)照这样计算,9千克南瓜多少钱?

你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4)找学生复述分析过程。

顺势点评:

你解释的既清楚又有条理,就像一位小老师,其他同学都要向他学习,来给你一颗“榜样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复述,对这种解题思路加深印象】

(5)列综合算式。

(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注意到了在解决问题中,数量的对应关系的重要性,为今后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2.方法二的探究学习。

  

同学们,根据以往我们解决问题的经验来看,解决一个问题往往不止一种方法,哪位同学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

(1)学生说出第二种方法的算式。

(课件出示)

(2)请学生解释说明自己的想法。

大家不要急于判断这种方法对不对,我们来听听他的解释,你能给大家分析一下吗?

(学生分析的不太清楚)

顺势评价:

我们同学懂这个道理,但是表达的不太清楚,,不过,你很会思考,思维很独特,来你也获得一颗“思考星”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解题理由,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同时培养了其他孩子耐心倾听的习惯】

(3)教师借助课件加以演示说明。

(课件出示)

(4)列出综合算式。

(课件出示)

9千克南瓜

3千克南瓜

3千克南瓜

3千克南瓜

18元

18元

18元

18×3=54(元)

9÷3=3

(5)为什么9÷3=3没有单位呢?

因为“倍”不能作为单位,“倍”是我们二年级学习的知识,可见知识在于积累,旧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解释交流,探讨解题方法的正确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解题思路。

3.比较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引出课题(板贴),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回顾两种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对两种方法加以理解和区分,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引出课题。

4、比较两种方法(课件出示)

(1)下面,我们来看,这是我们刚才通过分析找到的两种方法,大家先看左边的这种方法,谁来说说我们在分析过程中,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这种方法我们暂且叫做“方法一”

(2)再来看看右边的这种方法,哪位同学来分析一下?

这种方法我们暂且叫做“方法二”

顺势点评:

两位同学都是认真听讲,仔细思考的好孩子,他们语言流利,条理清晰,掌声送给他们。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加以区分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为后面的练习做好铺垫】

四、实践应用,巩固所学(用时10分钟)

不知道这节课大家学习的怎么样,老师想考考你们,准备好了吗?

1.习题一

 

 

(1)找学生读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及要求,注意要求学生读题要完整。

【设计意图:

读题完整性,在平常做题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读题不仔细,不完整,容易对题意理解不完整或者有偏差,影响做题的质量】

(2)学生打开习题卡,按照要求完成第1题。

(3)找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方法

【设计意图:

不同孩子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想象空间。

(4)在学生解说自己解题思路的过程中,教师指明这道题不能用方法二的理由。

(5)课件出示本节课做过的两道题的分步算式,通过比较总结,教师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关于每份数的知识。

同学们,大家来看,在数学中,我们把1千克南瓜多少元,以及1天吃多少只害虫叫做每份数(板贴)。

那么9千克南瓜多少元及14天吃多少只害虫分别是9份和14份,在这里我们叫做多份数。

(板贴)

【设计意图:

在学生交流解题思路中,发现了不能用方法二,为方法二的使用要求提供了契机。

在这里,教师要强调,只是暂时不能用方法二,让孩子对今后的知识的学习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同时提炼出了每份数和多份数,帮助学生建立了初步的数学模型。

2.习题二

题目内容是:

要求:

选择信息,列式解答

,买9本《爱徒生故事选》需要多少钱?

A小红买了2本《爱徒生故事选》花了18元。

B小玲带了18元。

C每本《连环画》9元。

(1)找学生读题

(2)学生打开习题卡,按照要求完成习题二

(3)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内容

(4)学生解释说明理由

学生解释,要算9本《爱徒生故事选》的价钱,就是要算出9份,那么就必须知道每份数,答案C是每份数,但是不是关于《爱徒生故事选》,答案B不是每份数,答案A虽然表面看不出每份数,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提供的条件算出每份数。

所以我选择A。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解释,让学生加深了对于每份数和多份数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模型的建立】

3.实际应用

同学们,我们学习数学可不是仅仅为了解决几道练习题,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现在,老师就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你们愿意吗?

请这节课获得星星的同学站起来,首先,让我们为这些表现出色的同学送去掌声,大家一起数学,获得星星的同学有几人?

下面听好,做这些星星老师花了元,(板书),今天课堂上来了多少人?

老师觉得大家表现都很好,我想给剩下的孩子每人发一个星星,那么,我需要准备多少钱呢?

(板书)

2.学生打开练习卡,完成实际应用。

3.订正答案。

【设计意图: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领会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

五、梳理知识、加强理解(1分钟)

同学们,请看黑板,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解决问题都经历了怎样的过程,首先,我们对条件和问题进行了整理,学到了两种整理方法,分别是表格法和文字摘录法,用这两种方法整理时,要注意数量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整理条件和问题,我们理清了数量关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先算每份数,再算多份数

【设计意图:

通过知识的梳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今后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

先算:

1千克南瓜多少钱?

18÷3×9

18÷3=6(元)=6×9

再算:

9千克南瓜多少钱?

=54(元)

9×6=54(元)

答:

小丽买9千克南瓜需要54元。

《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学情分析

对于解决问题,学生并不陌生,在本节课之前,信息窗一学生已经学习了用连乘、连除解决问题。

对于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思路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

虽然思路类似,但是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学生缺乏思考的主动性,对于问题,不是用学过的知识去思考,而是出现了滥用知识的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思考相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导入,老师的正确引导以及学生的积极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信学生会很轻松的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效果分析

本课教学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效果分析:

一、练习效果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形式多样、层次清晰的三组练习。

1.练习1,小青蛙一周吃63只害虫,照这样计算,13天小青蛙能吃多少只害虫?

要求:

(1)用表格法或者文字摘录法整理条件和问题。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道练习题,主要考察了学生对于本节课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当列式解答有的孩子选择方法二的时候,遇到了突发情况,可以用方法二列式,但是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不会计算的情况,在这里老师指出方法二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用大家目前所学的知识无法计算,但是等大家到四年级学了小数,五年级学了分数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计算了。

这样既打消了学生的顾虑,同时让孩子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2.练习2,填一填,要求:

选择信息,列式解答

,买9本《爱徒生故事选》需要多少钱?

A小红买了2本《爱徒生故事选》花了18元。

B小玲带了18元。

C每本《连环画》9元。

这道练习题主要是考察了学生对方法一内涵的理解,明确要算多份数,必须先知道每份数。

3.实际应用

我们今天来了26名同学,已经有11名同学得到了“小星星”,做这些小星星老师花了22元,如果要给剩下的同学也发小星星,老师需要准备多少钱?

通过这道题,可以让孩子更加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整堂课效果分析:

1.通过教师引导,掌握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理清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整理条件和问题,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很抽象的事情,对于从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的学生来讲,单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水平,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

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引导工作,加上学生的积极思考,最终找到整理条件和问题的两种方法:

表格法和文字摘录法。

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基础上,理清了数量间的关系,这时,教师要激励孩子发挥想象思维,有条不紊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根据以往的经验,解决问题往往不止一种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探索新的解决方法。

在此期间,鼓励孩子大胆发言,释放自己的想象,与大家一起思考交流,从而找到新的解决方法。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索新知,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总之,本节课课堂效果很好,目标达成度较高。

《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分析

《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信息窗2第一个红点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在于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节课的重点是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找出数量的对应关系,根据数量的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表格法和文字摘录法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整理与筛选条件及问题的方法,为学生解读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及解答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教学重点是用表格法和文字摘录法两种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运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到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将需要的信息和问题用表格法和文字摘录法,单靠学生自己来整理是不可行的。

在整理了条件和问题的基础上,理清了数量关系,进而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整理信息和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重要的途径和拐杖。

《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评测练习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

为了加深学生们的认识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1.小青蛙,遇到了一个难题,你能帮它解决吗?

我一周能吃63只害虫。

照这样计算,青蛙13天能吃多少只害虫?

 

要求:

(1)请用表格法或者文字摘录法整理条件和问题。

(2)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2.

要求:

选择信息,列式解答

,买9本《爱徒生故事选》需要多少钱?

A小红买了2本《爱徒生故事选》花了18元。

B小玲带了18元。

C每本《连环画》9元。

3.实际应用

我们今天来了26名同学,已经有11名同学得到了“小星星”,做这些小星星老师花了22元,如果要给剩下的同学也发小星星,老师需要准备多少钱?

 

《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后反思

《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信息窗2第一个红点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在于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节课的重点是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找出数量的对应关系,根据数量的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创设“蔬菜种植区”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了解决问题的枯燥乏味感。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

整理条件和问题,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很抽象的事情,对于从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的学生来讲,单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水平,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

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引导工作,加上学生的积极思考,最终找到整理条件和问题的两种方法:

表格法和文字摘录法。

3.激励孩子绽放思维,给予孩子释放的空间。

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基础上,理清了数量间的关系,这时,教师要激励孩子发挥想象思维,有条不紊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根据以往的经验,解决问题往往不止一种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探索新的解决方法。

在此期间,鼓励孩子大胆发言,释放自己的想象,与大家一起思考交流,从而找到新的解决方法。

4.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思考探索,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为了让孩子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涵义,教师就从课堂中,找到了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真正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总之,整节课我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倡导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另一方面借助评价的手段,促进师生情感,激励学生的学习,让他们体验成功,促进自身价值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标分析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关于“问题解决”是这样规定的: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对于2011版数学课标的要求,我是这样解读的:

一是结合现实情境,使学生找到信息,并能筛选出对于解决问题有帮助的信息。

有些题目中的信息相似,那么就要根据问题思考与之有关的信息加以运用,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

二是根据信息中提供的数量的意思,判断数量间的关系。

三是根据数量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要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和区分。

五是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精心选择与实际生活贴近的情景,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适时点拨,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数学有趣味,有劲头,也很轻松。

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思维得以训练,每一个学生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充分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