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7421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应力软岩资料.docx

高应力软岩资料

高应力软岩巷道特点

《高应力软岩巷道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钢筋网壳复合衬砌新技术研究及应用》马守龙庞建勇2008年5月安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应力软岩巷道工程地质特征

1)围岩结构特征:

高水平应力软岩岩体结构多为碎裂结构、节理发育,岩石强度较高,岩体的强度和模量较低。

2)地应力特征:

原始地应力状态表现为巷道的水平应力高于垂直应力,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巷道布置在地质构造应力带中以及地形地貌变化剧烈的地表浅部。

3)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严重底鼓,直墙内鼓,拱顶剪切剥落。

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实践和各种分析结果证实,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具有以下特点:

1)变形量大

巷道的收敛变形从数厘米到数十厘米,最大可达1.0m以上,严重者可封堵整个巷道。

从变形破坏来看,岩体以挤出大变形为主,有巷道侧帮的张拉挤出破坏,有巷道顶板挤出下沉,也有巷道的强烈底鼓。

2)初期变形速率大并有明显的时间效应

巷道开挖后,主要表现为初始变形速度很大,在高应力的作用下,变形趋向稳定后仍以较大的速度产生流变,且持续时间很长,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围岩变形的急剧增大,势必导致巷道的失稳破坏。

3)围岩变形有明显的空间效应

对于高应力软岩巷道工程,巷道所在的深度不仅对围岩变形和稳定状态有明显的影响,而且影响程度很大。

埋藏深度越大,即使围岩强度较高,其破坏程度也会很大,维护也十分困难。

4)伴随有两帮的剧烈位移拼

5)对应力扰动和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主要表现为巷道受临近开掘、水的侵蚀、支架折损失效、爆破震动及采动影响时,都会引起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急剧增长。

变形特点

1.《高应力软岩下矿井巷道支护》尹光志,王登科,张东明《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0卷第lO期2007年10月

高应力软岩一旦形成,在这些软岩体中掘进的巷道和硐室显示出来的变形特征与硬岩巷道的截然不同,具体表现为:

1)围岩变形量大。

高应力软岩自身特征决定了该区域的巷道变形量大的特点,其中巷道的水平收敛量要比拱顶下沉量要大得多。

一般为数厘米至数十厘米,表现形式有两帮内移、尖顶和底鼓。

2)初期变形速率大。

由于水平构造压应力大于垂直应力,巷道在掘进时卸载迅速,来压快,表现为巷道的初期变形速率大。

3)巷道变形具有时效性。

巷道围岩具有显著的流变性,表现为明显的时效性。

当岩体流变所产生的围岩变形过大,使得巷道支护体无法适应而失效,围岩再次恶化并剧烈变形。

2《高应力软岩巷道破坏机理及锚注技术研究》黄慧超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4月18日硕士论文

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类型不同,具体特征如下:

1)强时效性(历时性)、强流变性和大变形。

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变形表现为强时间效应和持续的流变特性,变形很大目_保持连续,如煤矿中有的巷道20余年底鼓不止,累计底鼓量达数十米。

一般来说,变形持续时间为25-60天,有的长达半年以上仍不稳定,巷道围岩在支护良好的情况下,其变形量一般在60-100mm以上,甚至可达到300-5OOmm;如果支护不当,围岩变形量更大,在300-1000mm以上的变形量司空见惯。

2)自稳时间短,初期变形率大。

巷道掘进的1-2天,变形速度少的5-1Omm/d多的达50-100mm/d。

深井巷道围岩在高应力作用下,围岩出现应变软化现象,围岩自稳时间短,一般仅几十分钟到十几个小时,动压作用时还会影响自稳时间。

3)巷道变形的非对称性和时序性。

①巷道开始先两帮变形到一定程度时,底板鼓起,其中底鼓量占总移近量的70%-80%,同时顶板下沉、开裂;②在巷道顶板破坏前,底鼓速度和两帮速度大十顶板下沉速度;③巷道上帮移近量大十下帮,前者为后者的11一14倍。

另外,高应力软岩巷道在开挖时,还具有四周来压、对外界敏感性、高应力劈裂、高应力对称台阶以及高应力压剪台阶等特性。

《深部高应力膨胀性软岩巷道喷锚注支护研究》黄慧超任永平

煤矿深部软岩特点

①抗压强度低。

煤矿深部软岩的抗压强度通常小于20MPa,由于其深度较大,围

岩应力也比较大,致使部分岩体的抗压强度变的更小。

地温可以使岩体热胀冷缩破碎,而且岩体内温度变化1℃可产生0.4-O.5MPa的地应力变化。

当巷道开挖时围岩的应

力状态发生改变,在一定范围内围岩因开挖卸荷而松动,岩石内部会出现损伤,从而导致深部软岩的抗压强度降低。

浅部的原岩大多处于弹性应力状态,而深部的原岩处于“潜塑性”状态,导致在浅部的“硬质”岩石,在深部表现出蠕变性强的“软岩”特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②具有膨胀性。

内部膨胀是层间膨胀、外部膨胀是颗粒间膨胀,扩容膨胀则是集合体间隙或更大的微裂隙的受力扩容。

前者的间隙是原生的,后者主要是次生;前两者是水作用下的物理化学机制,而后者属于力学机制,即应力扩容型。

③无可选择性。

对于给定的矿区,软化临界深度与软化临界载荷都是客观存在的。

当巷道位置大于某一开采深度时,围岩产生明显的塑性大变形、大地压和难支护现象。

目前,随着浅部资源的减少和开采技术的提高,煤矿深部开采势在必行,深部软岩问题将更加普遍,且无法回避,具有强不可选择性。

④围岩埋藏深。

近年来,大部分软岩生产矿在深度转移,部分老矿井开采深度500-700m,

新建矿井深度多在600-900m。

随着深度的增加,深部软岩巷道的支护问题将愈加显著。

⑤围岩应力高。

许多矿井围岩应力已经达到10-20MPa,甚至更高。

一般认为,岩层自重引起的垂直应力随深度增加呈线性增大。

而水平应力的变化规津比较复杂,根据世界范围内116个现场资料的统计[,埋深在1000m范围内时,水平应力为垂直应力的1.5-5.0倍;埋深超过1000m时,水平应力为垂直应力的0.5-2.0倍。

(2)深部软岩变形特征

深部工程岩体分为3类:

①泥质岩类、泥质或钙质胶结的砂岩类;②铁质或硅质胶结的砂岩类、结晶岩类;③结构面岩体。

泥质岩类、泥质或钙质胶结的砂岩类在深部主要为挤出大变形。

铁质或硅质胶结的砂岩类、结晶岩类在在深部状态下为岩爆和片帮;结构面岩体在深部状态下主要表现为结构面法向拉一压大变形和沿结构面剪切大变形。

深部工程岩体的破坏特征主要分为两类:

猛烈的岩爆破坏和相对缓慢的塑性大变形和剪切大变形,其中塑性大变形包括挤出一膨胀大变形和结构面拉压大变形。

深部软岩巷道破坏发展过程为:

发生大变形~破裂一碎裂一整体失稳。

深部巷道掘出后,在空间上四周围岩向巷道内移动,在时间上可分为非稳定变形区和稳定变形区。

适应深部巷道围岩变形的特征,以提高支架控制底朦为目的的全封闭型支护形式。

同时,二次支护是深部巷道支护的主要原则,它要求支架在巷道围岩非稳定变形区内可缩,在稳定变形区内具有一定的刚度,支架、围岩组成承载体,提供支撑力,达到巷道围岩稳定。

根据谢一矿、潘三矿、柳河矿、华丰矿、台吉矿、祁南煤矿等深部软岩工程实践,总结分析深部软岩巷道的工程特征:

围岩变形量大,收敛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垂直应力高,底鼓严重约800mm以上;高温与热害现象、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等较为突出,也是深部软岩的一个重要特征。

高应力软岩巷道研究的意义

锚注加固软岩巷道机理分析及合理注浆时间的确定宋晓辉乔卫国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前,中国原煤年产量为21.9亿吨,位于世界首位。

与之配套的巷道掘进量是每年约6000km,其中10%以上的巷道为软岩巷道。

同时,由于多年的开采,浅部易开采的煤炭资源日益减少,所以不得不转向开采深部煤炭资源。

据有关统计表明,中国立井深度在20世纪50年代平均不到200m,而90年代平均已达600m,相当于平均每年以lOm的速度向深部发展;生产矿井上世纪八十年代平均深度为288m,而1995年平均深度为428m,平均年降深为9.39m。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软岩矿井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软岩工程问题引起了岩石力学工程界、矿业开采界的重视和关注。

中国煤矿软岩巷道的特点,使得软岩巷道支护问题成为困扰中国煤矿生产建设的重大问题之一。

1.《高应力软岩下矿井巷道支护》尹光志,王登科,张东明《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0卷第lO期2007年10月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井下巷道将处于更高的地应力环境中,尤其在地质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残余构造应力比较大,岩石的力学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结果给煤矿巷道支护及稳定性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从而成为制约煤矿企业向深部开采的瓶颈。

因此,研究高地应力软岩环境下巷道科学的支护方式是保证矿井采掘深部煤层的关键。

2《高应力软岩巷道耦合支护》柏建彪王襄禹,姚枯中国矿业大学学报36卷4期2007年7月

软岩巷道在我国分布广泛,“九五”期间,我国10个能源建设基地有8个都相继出现了软岩问题,并且随着矿井开采向深部延伸,原岩应力与构造应力不断升高,使得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问题成为困扰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难题.

3《高应力软岩巷道破坏机理及锚注技术研究》张琨任建喜

随着我国矿井开采深度的逐年加大,采深由浅部向深部发展,巷道的围岩应力也随矿井的深度增加而加大,围岩条件变得复杂,出现了地压显现(巷道围岩应力)十分强烈,巷道变形急剧增大,巷道底鼓及巷道两帮片帮严重,并且在一些岩巷中有岩爆发生,地温普遍增大等现象。

这些都严重危了巷道围岩稳定性和巷道维护并成为制约深部开采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

全国煤矿顶板事故有1/3~1/2就发生在巷道工程中,而且有不断增加趋势因此深部巷道围岩的稳定性控制是目前深部开采矿井正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煤矿开采中的地应力及其研究》孙守曾郭忠平

对矿山开采而言,地应力是引起采矿工程围岩、支护变形和破坏、产生矿井动力现象的根本作用力,在诸多影响采矿工程稳定性的因素中,地应力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因素之一,准确的地应力资料是确定工程岩体力学属性,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和计算、矿井动力现象区域预测,实现采矿决策和设计科学化的必要前提条件。

以前的采矿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较少考虑地应力的影响,当采矿活动在较小规模范围内或地表浅部进行的时候,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

但是随着采矿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不断向深部发展,特别是数百万吨级的大型矿井的出现,地应力的影响会越加严重,不考虑地应力的影响进行设计和施工,往往造成地下巷道和采场的坍塌破坏、冲击地压等矿井动力现象的发生,影响了矿井安全生产。

《深部高应力膨胀性软岩巷道喷锚注支护研究》黄慧超任永平

深部开采是煤矿和非煤矿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深部软岩巷遭围岩稳定性挂制是当前矿业工程深部采掘活动的难点问题之一,能否解决好深部软岩巷道的支护问题,是矿井开采向纵深发展和安全生产的关键。

喷锚注支护是注浆加固滞后于传统支护的一种新的支护技术,系统研究其支护能力及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深部开采是煤矿和非煤矿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开采深度的加大,我国大部煤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软岩灾害,常导致矿井停产、停建等事故。

煤炭资源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构成中占70%,煤矿深部软岩问题一直是困扰煤矿生产和建设的重大难题之一。

我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1,1%,而埋深在1000m以下占煤炭资源总量的53%,大于600m的约占73%。

巷道掘进速度约6000km/a,深部软岩巷道的占年巷道总量28-30%,而软岩巷道的返修率高达70%以上,尤其是深部软岩巷道破坏更加严重,据顿巴斯煤炭科学研究院研究,从600m开始采深每增加100m,顶底板移近量增加10-11%。

我国煤矿部分已进入深部开采,如沈阳采屯矿采深达1197m、长广煤矿达1000m、新演孙村矿1055m、北票冠山矿1059m、徐州张小楼矿1100m、开滦赵各庄矿1159m等。

目前,煤矿采深以8-12m/a的速度增加,东部矿井正以10-25m/a的速度发展,预计未来20a,很多煤矿将进入1000-1500m的开采深度,深部开采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软岩巷道支护仍是当今世界地下工程中一项重要而复杂的技术问题,深部软岩巷道支护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是老矿井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性技术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煤矿处于浅部开采阶段,与德国、前苏联、日本、波兰等国相比,深部开采经验不足。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矿井己进入深部开采,许多专家、学者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深部软岩巷道支护依然面临新的难题与挑战。

因此,加大深部软岩巷道稳定性控制研究,加快试验适合深部软岩巷道的支护方式,为我国矿山深部开采提供支护技术保障,对矿山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高应力软岩巷道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钢筋网壳复合衬砌新技术研究及应用》马守龙庞建勇2008年5月安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随着矿井开采规模的加强和开采深度不断增加,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能否解决好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难问题,是煤炭开采向纵深发展和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高应力软岩巷道大多采用锚喷支护、锚网喷支护及可缩金属支架,由于金属支架与常规的锚喷支护技术不能适用高应力软岩巷道大变形的要求,支护结构破坏之后常常需要进行巷道的重新翻修,因而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因此针对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特点,研究一种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可行的支护结构,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

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将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经过长欺大规模地开发之后,开采条件较为优越的煤炭资源己接近枯竭,因此提高产量的出路在于开采那些赋存条件差、埋藏深度大的煤炭资源,这就意味着今后的采扼工作将在高地应力、围岩条件较差的环境中进行。

据调查,我国煤炭资源埋深在1000m以下的为29500万亿吨,占煤炭资源总量的53},预计在未来20年很多煤矿将进入1000m到1500m的深度。

尤其华东、华北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开采历史长,煤炭资源丰富,绝大多数浅部煤层己经充分开发,山东、安徽、河南和河北等省已开始开采特厚冲积层所覆盖下的1000m深埋煤层,目前淮南矿业集团望峰岗煤矿和朱集煤矿开拓深度都已超过1000m。

随着煤炭开采越来越向深部发展,矿井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与维护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所以能否解决好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等问题,是我国煤炭开采向纵深发展和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

目前,尽管巷道支护在近些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软岩巷道有效支护仍然是煤矿整个巷道支护的薄弱环节,也是目前国内外尚未很好解决的难题,因而引起了众多科研单位和生产部门的普遍关注。

煤矿生产建设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对软岩巷道支护,特别是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寻求解决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问题的合理方法和有效途径。

因此,研究高应力围岩与支护相互间的作用机理,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支护结构,进而减少巷道返修量、降低工程造价是软岩巷道支护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高应力软岩巷道破坏机理及锚注技术研究》张琨任建喜西安科技大学学位论文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高应力深井软岩巷道的围岩控制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孙晓明、何满潮通过对深部开采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的研究发现,巷道变形破坏主要是由十支护体力学特性与围岩力学特性在强度、刚度以及结构上出现不耦合所造成的,且变形首先从关键部位开始,进而导致整个支护系统的失稳。

提出要保证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必须实现支护体与围岩的耦合,即锚网索祸合支护理论。

并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研究表明,当锚杆与围岩在刚度上实现耦合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锚杆对围岩的加固作用;当锚网与围岩在强度上实现耦合时,将会使围岩的应力场和位移场趋于均匀化;当锚索与围岩在结构上耦合时,可以充分利用深部围岩强度来实现对浅部围岩的支护。

周宏伟、谢和平、董正亮等分析深部巷道变形的特点后,成功地将巷道支护设计中应用的锚一网一喷支护系统中每个支护体都起到应有的作用,提出了改变支护序的方法,即改先锚后喷为先喷后锚,并通过在素喷混凝土中掺入适量钢纤维的方法来改善混凝土喷层的整体力学性能,使之能很好地适应软岩大变形的力学特征。

庞建勇、郭兰波、刘松玉对高应力巷道发生底鼓及顶板失稳等现象分两种情况,即巷道全周边弱支护与局部弱支护。

后一种情况,围岩从弱支护部位鼓出,到一定程度则诱发牢固支撑部位支架破坏,发展过程呈缓慢一急剧形式。

局部弱支护又是巷道支护工程中的常见现象,也是理论上缺乏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弹性及粘弹性理论为基础,结合实例计算,分析了高应力巷道局部弱支护机理,阐述了底鼓与顶、帮失稳相互诱发的原因,为巷道支护结构设计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刘文岗,赵毅鑫等在观测不同地质赋存条件深部锚杆支护煤(岩)巷道的变形破坏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巷道破坏的机理,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锚杆支护方案。

用现代巷道支护理论,阐述了深部开采巷道锚杆支护技术特点和支护对策。

中科院岩土所的刘泉声、张华等对淮南矿区深部岩石巷道地应力场和支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深部围岩巷道稳定受高渗透压力和温度梯度的影响。

试验和理论分析表明,采用与围岩内部潜在滑移面呈22.5。

布锚方法,运用具高初锚力的超高强锚杆支护,辅助以注浆固结、能量释放等措施可有效控制围岩稳定。

综上所述,对十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的研究尚处十探索起步阶段,对应力影响之外的其他因素如:

水化、温度等自然因素和掘进、回采等人为因素对巷道围岩变形机理的影响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而对于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变形控制研究,缺乏多因素影响下的定性及有限定量的分析研究

目前,锚网联合支护技术在高地应力巷道支护中得到普遍应用,深部巷道围岩变形具有流变性、扩容性和冲击性,深部巷道锚杆支护的作用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主要有:

1)深部巷道围岩变形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结构面离层、滑动、裂隙张开及新裂纹产生等扩容变形,属十不连续变形;二是岩石的弹性变形、峰值强度之前的塑性变形、锚固区整体变形,属十连续变形。

由十结构面强度一般比较低,因此开巷以后,不连续变形先十连续变形。

合理的深部巷道支护形式是大幅度提高支护系统初期支护刚度与强度,有效控制围岩不连续变形,保持围岩的完整性,同时支护系统应具有足够的延伸率,允许深部巷道围岩有较大的连续变形,使高应力得以释放。

2)锚杆支护主要作用在十控制锚固区围岩的离层、滑动、裂隙张开、新裂纹产生等扩容变形与破坏,使围岩处十受压状态,抑制围岩弯曲变形、拉伸与剪切破坏的出现,最大限度地保持锚固区围岩的完整性,减小锚固区围岩强度的降低,使围岩成为承载的主体。

在锚固区内形成刚度较大的预应力承载结构,阻止锚固区外岩层产生离层,同日寸改善围岩深部的应力分布状态。

3)锚杆预应力及预应力的扩散对支护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根据深部巷道条件确定合的预应力,并使预应力实现有效扩散是支护设计的关键。

单根锚杆预应力的作用范围是很有限的,必须通过托板、钢带和金属网等构件将锚杆预应力扩散到离锚杆更远的围岩中。

特别是对十巷道表面,即使施加很小的支护力,也会明显抑制围岩的变形与破坏,保持顶板的完整。

护表构件在预应力支护系统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4)锚杆支护系统存在临界支护刚度,即使锚固区不产生明显离层和拉应力区所需要支护系统提供的刚度。

支护系统刚度小十临界支护刚度,围岩将长期处十变形与不稳定状态;相反,支护系统的刚度达到或超过临界支护刚度,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抑制,巷道处十长期稳定状态。

支护刚度的关键影响因素是锚杆预应力,因此,存在锚杆临界预应力值。

当锚杆预应力达到一定数值后,可以有效控制围岩变形与离层,而且锚杆受力变化不大。

5)锚杆支护对深部巷道围岩的弹性变形、峰值强度之前的塑性变形、锚固区整体变形等连续变形控制作用不明显,要求支护系统应具有足够的延伸率,使围岩的连续变形得以释放。

同时,为适应深部巷道围岩的冲击性变形,要求锚杆有较高的冲击韧性。

6)锚索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是将锚杆支护形成的预应力承载结构与深部围岩相连,提高预应力承载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充分调动深部围岩的承载能力,使更大范围内的岩体共同承载;其二是锚索施加较大的预紧力,给围岩提供压应力,与锚杆形成的压应力区组合成骨架网状结构,主动支护围岩,保持其完整性。

7)深部巷道应采用高预应力、强力锚杆组合支护,同时要求支护系统有足够的延伸量与冲击韧性。

应尽量一次支护就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与破坏,避免二次支护和巷道维修。

国外研究现状

在进行了一系列钢架试验之后,国外一些科学家发现,对一些泥质岩石仍然是控制不住软岩地压,因此国外近年来转向研究软岩工程地质特性,以期对不同性质的软岩采取不同

的支护办法。

目前,围绕软岩工程地质性质方面的研究,国外进行了如下软岩性质的试研究项目:

(1)软岩结构、成分的研究,如电子显微镜扫描、X光衍射分析等;

(2)软岩物化性质的研究,如孔隙度、离子交换能量的测定等;

(3)软岩水理性质的研究,如含水量、塑限、液限、塑性指数等参数的确定;

(4)软岩力学性质的研究,如抗压、抗剪特性参数、软岩膨胀力测定,软岩流变性质和本构关系的研究。

虽然进行了上述一些系统研究工作,但把软岩研究和解决现场工程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尚无明显进展。

西欧如英、法、德等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以金属支架为主,对不同围岩采用不同的金属支架,但他们的金属支架是根据不同围岩进行设计,并有专门工厂统一加工。

其加工质量好、性能可靠、机械化安装、效果好,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们开始引进美国、澳大利业的锚杆技术。

目前,各类不同的锚杆、组合锚杆、锚杆柑架及锚索支护约占支护总量的90%,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俄罗斯、波兰等国至今仍以金属支架为主,对不同围岩采用不同的金属支架类型,对待深部高应力软岩也是采用翻修的方法处理,金属支架用量约占支护总量的70%左右,其它部分为锚喷、木支架、砌暄等。

随着俄罗斯、波兰改革的发展,锚杆支护技术也将走进俄罗斯、波兰的煤矿。

.

《深部高应力膨胀性软岩巷道喷锚注支护研究》黄慧超任永平

深部软岩是随着采矿及地下工程活动的不断深入出现的,尤其是煤矿软岩问题更突出,已成为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

国外深部开采现状:

英国、日本、德国、波兰等煤矿采深为1100-1400m,俄罗斯、印度及南非等国的金属矿山已深达3800m,平均延伸速度为8-

16m/a;而我国重点煤矿平均采深变化趋如图所示。

近年来,我国统配煤矿大部分矿井的采深己达500-l000m,个别矿井深达1100m以上;德国开采深度在700-1500m,平均采深接近930m:

南非金矿开采深度达3800m,据预测南非在2010年开采深度达3000m的矿井将占30%,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软岩问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淮南矿务局不完全统计,由于巷道变形造成的维修费,每年都在千万元以上。

对全国重点煤矿的调查表明,近10a的支护费用增加了1.4倍,但一些矿井的复修量仍超过40%,甚至更高l。

因此,深部软岩巷道稳定性控制是制约煤矿纵深发展的瓶颈。

《高应力软岩巷道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钢筋网壳复合衬砌新技术研究及应用》马守龙庞建勇2008年5月安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在软岩巷道的支护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起始于1958年但是直到80代才取得较大的发展。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软岩问题的出现,促进了各科研院所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在软岩巷道围岩控制的基础理论、软岩的岩性分析及工程地质条件软岩巷道围岩变形

力学机制、软岩巷道围岩控制、,软岩巷道支护设计与工艺及施工和监测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取得多方面的科研成果。

其中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支护理论,比较成熟的理论主要有:

1)联合支护理论

由冯豫、郑雨天、陆家梁、朱效嘉等人在总结新澳法支护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联合支护技术”,其观点可以概括为:

对于软岩支护,一味的追求加强刚度是不能奏效的,要先柔后刚,先让后抗,柔让适度,稳定支护。

由此发展起来的支护型式有锚喷网支护技术、锚带喷架、锚注支护、等联合支护技术。

2)锚喷—弧板支护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