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社会调查报告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09873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交网络社会调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交网络社会调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交网络社会调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社交网络社会调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社交网络社会调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社交网络社会调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社交网络社会调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社交网络社会调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社交网络社会调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社交网络社会调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社交网络社会调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交网络社会调查报告Word下载.doc

《社交网络社会调查报告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交网络社会调查报告Word下载.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交网络社会调查报告Word下载.doc

新浪微博是一款为大众提供娱乐休闲生活服务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

新浪微博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

9月25日,新浪微博正式添加了@功能以及私信功能,此外还提供“评论”和“转发”功能,供用户交流。

新浪微博的特点在于其采用了与新浪博客一样的推广策略,即邀请明星和名人加入开设微型博客,并对他们进行实名认证,认证后的用户在用户名后会加上一个字母“V”(认证个人字母V为金黄色,认证企业字母V为深蓝色),以示与普通用户的区别,同时也可避免冒充名人微博的行为,但微博功能和普通用户是相同的。

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客户端、手机短信、彩信发布140字以内的消息或上传图片,此外还可通过API用第三方软件或插件发布信息。

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2009年11月3日,SinaAppEngineAlpha版上线,可通过API用第三方软件或插件发布信息。

截至2013年3月,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数5.36亿,活跃用户4620万,是中国用户数最多的微博产品。

公众名人用户众多是新浪微博的一大特色,基本已经覆盖大部分知名文体明星、企业高管、媒体人士。

(3)微信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

目前,微信拥有超过6亿用户,日均活跃用户超过1亿,曾在27个国家和地区的AppStore排行榜上排名第一。

(4)QQ空间

QQ空间(Qzone)是腾讯公司于2005年开发出来的一个个性空间,具有博客(blog)的功能,自问世以来受到众多人的喜爱。

在QQ空间上可以书写日记,上传用户个人的图片,听音乐,写心情。

通过多种方式展现自己。

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喜爱设定空间的背景、小挂件等,从而使每个空间都有自己的特色。

当然,QQ空间还为精通网页的用户还提供了高级的功能:

可以通过编写各种各样的代码来打造自己的空间个人主页。

根据腾讯2012年第一季度财报,QQ空间活跃账户数达到5.7673亿,这个数字遥遥领先于中国绝大多数社交网站。

(三)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社交心理的影响

通过前期讨论和分析,并参考其他有关研究报告,我们总结认为,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社交心理的影响可以参照一下四个维度进行考量,分别是:

自我暴露、社会支持、网络依赖和人际互动。

(1)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指人们自愿、有意地将自己的真实情况暴露给别人。

自我暴露有利于加深和丰富人际关系。

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反映人际关系的层次,如图所示。

高自我暴露水平是网络人际互动的重要特征。

网络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环境,使人们的表达会更直接和无所禁忌,更容易吐露个人内心的情感,暴露自己的弱点,表露个人隐私。

(2)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相关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

社会支持的功能包括直接或间接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减弱潜在威胁;

支持或增强个体的自尊,增强个体的控制能力。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系统本质上是其社会支持系统。

(3)网络依赖

网络依赖指过于沉迷于网络的社交功能的现象。

大学生接触网络最多,又缺乏家长的监督,另外还面临恋爱等亲密关系的需要,因此大学生群体是陷入网络依赖的高危人群。

所以网络依赖是影响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4)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效率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人际互动的次数。

一般认为,人际沟通的效率和人际互动的频率成正比。

如果能提高人际互动的频率,那么就能提升人际互动的效率。

网络人际关系区别于现实人际关系的重要特点是人际互动不受时空的限制,因此有必要调查大学生网络人际互动的效率。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框架

本调查以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以人人网、新浪微博、微信和QQ空间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以山东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我们通过分析总结了我国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以及当代大学生对社交网络的使用情况,通过网络活动的主体的自身认知来探究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社交行为和社交心理的影响。

因此,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将重点探究使用不同社交网络的大学生所反映出的特殊的心理偏好,以及这些偏好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社交行为。

在访谈中,我们选取了四个典型对象,就使用社交网络的变更和前后的心理变化进行了深入了解。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进行定量研究。

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17.0进行统一分析处理。

课题组成员运用结构式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山东大学(威海校区除外)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实体和网络问卷调查。

前后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0份,问卷有效率达96.6%。

2.定量资料分析方法

(1)频率分析(FrequencyDistribution)。

主要用于对某一变量的总体分布情况做简要的描述。

(2)相关分析(CorrelationAnalysis)。

分析几种因素相互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并用适当的统计指标表示出来。

3.本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时间、人力和技术的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涉及的调查对象范围较小且分布并不严格。

并且由于技术问题,没有能够对回收的数据进行更深更复杂的分析研究,因此,本研究只能作为限定范围内的描述性研究。

三、数据分析

在问卷的设计过程中,我们根据简洁明确、目的性强和逐题深入的原则将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学科和所在年级;

第二部分是被调查者使用社交网络的基本情况,包括使用的时间、频率、个人真实信息的完善程度、好友数量、陌生人比例、关注重点以及原创与转发的情况等,是调查的重点;

第三部分是被调查者对于社交网络的评价,包括表达个人真实想法的意愿和使用社交网络时的困扰。

问卷共计2页,15题。

(一)问卷来源分析

从调查对象的性别来看,问卷分布比较均匀。

其中,共调查男性133位,占全部调查对象的45.9%,女性被调查对象157位,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4.1%。

从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来看,人文类78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6.9%;

社会类91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1.4%;

自然类32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1.0%;

工程类7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4.1%;

艺体类19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6%。

从调查对象的年级来看,一年级12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4.1%;

二年级57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9.7%;

三年级178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1.4%;

四年级及以上43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4.8%。

大三学生占主体地位,其次是大二、大四(及以上)和大一。

(二)使用情况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反映,被调查者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普遍较长,超过三年的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84.5%。

其中,使用五年以上的26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5.2%,使用三到五年的85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9.3%。

较长的使用时间并没有使同学们对社交网络产生厌倦,相反,仍有超过半数的人在调查中认为自己使用社交网络的频率较高。

其中,“很经常”的有171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9.0%,“经常”使用的99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4.1%.。

只有3人选择了“很少”使用,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0%,有17人选择了“有时”使用,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9%。

在大家回忆自己最初使用社交网络的动因时,“社交需要”成为了大家的首选。

据统计,共有194位受访者认为“社交需要”是自己使用社交网络的最初动因,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6.9%。

“朋友推荐”和“个人好奇”也是促使同学们开始使用社交网络的重要诱因,分别有50.7%和46.2%的同学在调查中选择了这两个原因。

此外,还有19位同学认为自己使用社交网络是出于“无奈从众”的选择,这个原因占到了全部调查人数的6.6%。

(三)个人偏好分析

第一,关于同学们对社交网络的选择和使用问题。

在前述四种社交网络中,人人网占据了明显优势,有138位同学目前主要使用的社交网络为人人网,这个数字占全部调查对象的47.6%,另外,新浪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发展迅速。

有51位受访者目前主要使用的社交网络为新浪微博,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5.6%,另有65位同学选择了微信朋友圈,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2.4%。

相比之下,QQ空间的使用人数出现了明显下降,只有33位同学目前主要使用的社交网络是QQ空间,仅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1.4%。

而在“您最初使用的社交网络”调查中,有235位,占到调查对象总人数81.0%的同学选择了QQ空间。

这说明在同学们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里,普遍发生着从一种社交网络转向另外一种的迁移现象。

第二,关于同学们在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的完善程度。

调查显示,社交网络账号中包含真实姓名、真实照片、所在地、单位(学校)、生日的频次均超过200,其中,包含真实姓名的221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76.2%;

真实照片233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80.3%;

所在地246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84.8%;

单位(学校)的24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82.8%;

生日23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79.3%。

另外还有176人、占全部调查对象60.7%的被调查者的个人账号中包含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可见,同学们在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相对完善,真实性和自我暴露水平普遍偏高。

第三,关于同学们在社交网络中的好友(或关注)数量。

有111位被调查者的好友数量超过了500,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8.3%;

好友数量在101到300之间的有96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3.1%;

301到500之间的有63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1.7%;

另有2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6.9%的被调查者好友(或关注)数量在100人以下。

在众多好友(或关注)当中,我们还进行了陌生人比重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有79人、占全部调查对象27.24%的被调查者的好友(或关注)中“几乎没有”陌生人;

有15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51.72%的被调查者的好友(或关注)中有“较少”的陌生人;

有44人、占全部调查对象15.17%的被调查者的好友(或关注)中有“一半左右”的陌生人;

有17人、占全部调查对象5.9%的被调查者的好友(或关注)中有“较多”的陌生人;

没有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好友(或关注)中有“几乎全部”的陌生人。

第四,关于同学们在社交网络中的活动情况。

调查发现,同学们在社交网络中的关注兴趣较广,活动面也比较宽。

就关注重点来看,调查显示,有272名受访者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的关注重点为“好友动态”,占全部调查对象的93.8%;

有159名受访者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的关注重点为“校园资讯”,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4.8%;

有154名受访者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的关注重点为“时政新闻”,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3.1%;

有128名受访者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的关注重点为“影视娱乐”,占全部调查对象的44.1%;

有66名受访者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的关注重点为“体育赛事”,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2.8%;

有92名受访者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的关注重点为“学术文章”,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1.7%。

还有7位、占全部调查对象2.4%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他们给出的答案有“幽默段子”、“动画游戏”和其他个人的一些兴趣爱好等。

在社交网络中,同学们的活动方式也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就受访者发布的内容来看,有73人、占全部调查对象25.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发布的内容中“原创较多”;

有102人、占全部调查对象35.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发布的内容中“原创与转发比重相当”;

有95人、占全部调查对象32.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发布的内容中“转发较多”;

还有2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6.9%的被调查者称自己“几乎不发布内容”。

第五,关于同学们对于社交网络的评价问题。

有4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13.8%的被调查者认为,设立公开平台,“总是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有105人、占全部调查对象36.2%的被调查者认为,设立公开平台,“经常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有13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44.8%的被调查者认为,设立公开平台,“有时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另有15人、占全部调查对象5.2%的被调查者认为,设立公开平台,“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可见同学们对于在社交网络上公开发表意见持谨慎态度。

在被问及“使用社交网络所带来的困扰时”(开放性问题,回收有效记录190份,有效率约65.5%),有大约30%的受访者提到社交网络会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对此感到担忧;

也有约20%的受访者认为社交网络中包含有大量的广告等商业信息,使自己经常被无端骚扰;

另有约20%左右的同学认为使用社交网络浪费时间,并且容易成瘾;

还有约10%的同学认为在社交网络中表达自己的不满或批评会得罪某些同学,因此发言往往随声附和,并非内心的真实想法。

其他20%的意见普遍比较分散,大多出自受访者的个人情况,在此不一一赘述。

(四)相关因素分析

在研究同学们使用社交网络的过程中从一种社交网络转向另一种的“迁移”时,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有趣的现象。

第一,样本中最早使用的社交网络是QQ空间。

在“您最初使用的社交网络”调查中,有235位,占到调查对象总人数81.0%的同学选择了QQ空间。

但是,在“您目前主要使用的社交网络”调查中,这一选项的比重却下降到仅为11.4%,而人人网却占到了47.6%。

这说明,存在大量的被调查者,他们对于社交网络的偏好从QQ空间转向了其他选择。

通过对原始问卷进行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这其中超过半数的人从QQ空间转向了人人网。

而这部分人当中,有58%的人使用社交网络的频率为“很经常”,大部分人好友中陌生人的比重较少,好友数量有一半以上超过了500人。

而且,他们大都愿意在公开平台上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第二,存在少量的人(10人)从人人网转向了新浪微博,而这些人都有一些共同特点:

他们都不愿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账号中个人信息的完善程度很低;

他们当中,陌生人在好友(或关注)中的比重都在一半或一半以上;

设立公共平台,他们都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四、研究结论

社交网络的好友大部分存在于现实当中。

也就是说,网络人际交往其实是现实人际交往的延伸。

网络对现实人际关系有依托和再造关系,网络社会无法超越现实物质关系的桎梏,网络人际关系依存于现实人际关系同时又反作用于现实人际关系,互联网上人际交往的满足降低了现实人际关系的需要,因此大学生理想的人际关系状态应该是现实和网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对于现实中不善于人际交往的同学,社交网络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在虚拟世界可以忘却身份、场合、外貌等现实的客观条件,自由地与其他同学对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

“现代化在人与人关系上表现最深刻的就是距离缩短了,接触加多了,范围扩大了,相互往来频繁了。

”社交网络开辟了全新的交往模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和频繁,它把大学生带到无限的网络群体中,使其接触社会的范围大大扩展。

因此,社交网络提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频率和效率,网络人际交往更加方便、直接和快捷,为大学生创造了更为高效的交际平台。

社交网络是将一个人在真实世界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化,它能带来真实的朋友、人脉。

在社交网络看到的是大家真实的信息和兴趣爱好,而且每个网络都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封闭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用户的真实性和可信赖性。

只有真实性,才能保证沟通的质量,降低人际沟通的成本和风险。

社交网络把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行为映射到网络,并通过网络的力量变得更高效更顺畅。

大学生在SNS网站上的个人信息以及情感表达具有较高的真实性,通过这种方式的自我暴露使其在网络中赢得人际信任。

社交网络为大学生提供社会支持。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比较强烈的情感需求,而在现实中,他们的情感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

另外,大学生在现实中由于受到各种不良刺激,容易出现迷茫、烦恼、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心理问题在现实中由于大学生本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再加上不愿意咨询心理医生,因而得不到较好的解决。

而网络空间相对自由、虚拟、隐秘,因而这些学生可以选择通过网络来宣泄情绪。

久而久之,这些宣泄伙伴的稳定化,就形成了稳定的网络人际关系。

社交网络就能在这方面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为大学生的不良情绪提供了宣泄空间。

在所有网站类型中,社交网络是被认为粘度最高的网站之一。

人人网最初聚集的是校园关系,每当一批用户毕业了,其人际关系就扩展到整个社会,因而人际范围也扩大到整个社会。

这种高粘度容易造成网络关系的依赖,长期沉迷网络人际关系又会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疏远。

新浪微博以公众认为为引导,聚集了一批具有共同爱好,关注共同话题的人,具有极强的网络凝聚力和快速的应急反应机制。

近几年来,作为新媒体的微博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不断增强,线上与线下的联系日益紧密,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参与实时动态的有效途径。

微信诞生时间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

由于其基于手机平台,并且有良好的封闭性和用户体验,所以得到了一大批年轻人的青睐。

目前其使用人数仍在快速增长,已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社交网络平台之一。

QQ空间开发较早,虽然现在的使用人数已大不如前,但依旧不能忽视其影响力。

加之其与QQ软件绑定,因此注册用户群十分庞大。

五、对策与建议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需要加强引导,尽可能地发挥社交网络的正面影响,规避负面作用,使大学生学会建立良好的网络人际关系,提高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能力。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大学生自身角度,重视学习网络人际交往道德规范,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在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规则具有相对强大的约束力,使人际交往行为受到道德规范、社会舆论以及法律法规等的控制和约束。

而网络人际关系具有隐蔽性与匿名性,因此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所谓的道德规范、社会舆论和法律法规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同时,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既崇尚个性和自由,又缺乏鉴别和独立思考能力,容易被网络现象和舆论所误导。

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加强自我约束能力,不能被网络某些歪曲的价值观所同化,而要提高对网络的认知能力,清楚地知道我们使用网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具体而言,大学生对自我的严格约束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圈;

另一方面要坚持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以现实人际交往为主,网络人际交往为辅,拓宽人际交往的范围。

(二)高校管理角度,要利用社交网络,发挥社交网络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交网络。

高等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面对新兴事物,广大高校不能回避和拒绝,而要积极研究和开发社交网络,要合理利用社交网络与同学们开展良性的互动。

老师们通过使用社交网络可以增加与同学们的了解,方便与同学们的联络,也可以更加便捷的指导大家的疑难,解决同学们学业上的问题。

(三)政府监管角度,政府要落实“依法行政”原则,对待网络中对于自己的批评建议不能盲目排斥,更不能动用强制手段删除和禁止公民发言和对批评者打击报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在网络上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任何机关和个人不得侵犯和剥夺公民的言论自由权。

政府要做的是,依据法律勘定言论自由的边界,依法处置恶意散播谣言,危害公共安全和利益的非法行为。

社交网络是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自然产物,并会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通过运用社交网络,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被无限的拉近,人们的交际面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展。

但是,社交网络也会带给我们很多诸如信息泄露、沉迷成瘾和商业欺诈等的麻烦,因此,面对社交网络,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学会选择,学会节制。

趋利避害才能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文明的产物,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